《论语八则》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八则》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构想】
《论语》是孑L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书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
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孑L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人(质疑激趣)
提问: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如下回答。
答1:《毛泽东选集》。老师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老师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答2:《三国演义》《红楼梦》。老师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老师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交流有关孑L子和《论语》的知识
(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诵读并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一、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白板,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解析:
第十板块即:先哲语录,这一板块包括《论语四则》、《舍生取义》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四则》是从《论语》中挑选出的四句名言警句,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含义丰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思想很有启迪作用。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的是学习态度,劝诫人们对学习要诚实等。四则语录,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语言凝练,千古流传,值得我们学习。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是引领学生体会先哲语录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理念:
小学学习文言文体现了小学向初中的一个过渡。所以在人教版、长春版等教材为了体现小学和初中的这种衔接,都安排了少量的文言文。小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古诗文阅读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重在,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读出理解,同时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身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我对本篇文言文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和多种形式的诵读,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重点:
采用不同的方式熟读成诵,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教法选择: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里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课前收集资料交流法、各种形式的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提问法、体验法。
七、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进入高段,通过四年循序渐进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上册刚刚学了三则文言文寓言和一篇《荔枝图序》,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是本册的这两篇孔孟的先哲语录中的经典名句和道理对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定会使学生学出趣味,学出感悟。
八、教学时间: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内容虽少却很充实,语句虽短却很具体,而且对于《论语》、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有所了解,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课时的时间: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生本对话,了解论语。
1、课件出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课件演示)
3、今天的语文课,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课前的阅读文本和收集资料就是让学生与文本首次对话,扫清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时,愿意把自己对孔子的了解与大家分享。在师生资料的整合中,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强烈的了解《论语》,学习佳句的愿望。
(二)、师生对话,指导诵读。
1.学生逐句自由读文,适时纠正字音。
2.指名读,全班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4.学生根据老师的朗读轻声练习,画出节奏。
4.指名读,规范节奏,语调。
5.学生个性读,师生评价。
6.小组同学比赛读。
(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质疑思辨是关键的过程。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三)、生生对话,理解文本内容。
1、小组内通过注释和资料说说你对这四句话的理解和疑惑。
2、小组汇报。重点理解患、诲故自省等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生本对话,读出韵味。
自由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五)、书写患、贤两字,重点指导贤字。
(六)、作业。朗读课文。查找论语中有关的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一)、生本对话,复习引入。
1、(放古筝曲子,课件演示进入文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古人云:“文以载道”。《论语》就是这样一部经典。
2、教师复习提问“患、诲、汝、故、自省”词的意思。
(此环节以《论语》这部经典的寓理佳句引入新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其蕴含的道理,再通过复习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的含义。)
(二)、与孔子对话
教师讲述孔子《两小儿辩日》逸事,鼓励学生谈体会。你还听说过那些有关孔子的故事,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与自己对话,
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说说你的体会。(课件演示)
(这样设计以故事的情节促进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升华学生对深刻哲理的认识。)
(四)、生本对话,浓缩成语
学生自由读文,提炼出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等
(五)、背诵
1.在上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教师要乘胜追击,同学们能够从古文中想到经典,学习古文还非常注重积累,鼓励学生背诵。
2.背诵也要采用多种形式。
(此环节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熟读成诵,激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更多的先哲语录,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先哲思想的无限魅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六)、用文言文表演一遍
(七)、作业。背诵课文。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教学过程:
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原文】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8、【原文】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9、【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1、【原文】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quot;
12、【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3、【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探究研讨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四、词语积累
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二、新课导入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三、走近孔子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四、简介《论语》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六、细品课文,赏析感悟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七、拓展延伸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 《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八、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九 布置作业
背诵《论语》六则。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教学重点
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
教学难点
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
(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细解
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
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
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
四、引导精解
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
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
“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
(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
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
五、诵读深解
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
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
3、全体背诵前四则。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前四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七、板书设计
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
【《论语八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语》 教学设计12-06
论语教学设计02-14
《论语》教学设计02-28
论语的教学设计04-19
论语教学设计11-20
《论语》教学设计06-28
《论语》 教学设计02-24
《论语》教学设计09-03
论语教学设计01-13
论语教学设计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