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8 18:28:49 偲颖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

  (1)正确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克服机械朗读的毛病。

  (2)诵读文言文名段的习惯,并初步掌握一些背诵的方法,克服机械诵读的毛病。

  2、通过指导学生自读,使学生

  (1)能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为今后学好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3)明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导入。

  二、指导诵读。

  第一步:

  1、教师提要求:

  朗读全文,要求能够读得顺畅,并在读的`时候初步领会

  全文大意。

  2、学生根据要求自行朗读。

  3、教师或学生范读。

  4、指名读,并评议。

  5、再自行朗读。

  6、再指名读,并评议。

  7、齐读。

  第二步:

  1、教师提要求:

  ①这篇文章使用了结构整齐的骈句,请找出这些骈句来。

  ②朗读时要注意它们的节奏,读出气势来,

  并给这些骈名划分恰当的节奏。

  ③领会这些骈句的意思。

  ④能当堂背诵。

  2、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3、讨论明确。

  三、指导自读。

  第一步:

  教师提要求:

  对照页下注释,自译全文,了解大意。

  第二步:

  学生根据要求自读。

  第三步:

  讨论明确。

  四、质疑、解疑。

  五、练习检测反馈。(练习题另附)

  六、学生小结本堂课的收益。

  七、课后讨论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当代生活中的例子,具体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将导致灭亡。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二)智育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文章内容,特别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感知课文

  1、齐读课文,版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同“增”,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教师出题检查掌握情况:

  (学生圈点勾画出颖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A、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B、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C、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学生如果还有疑难,可以让他们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3、齐读课文,加深印象。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分析课文第一段:

  1、请一学生示范朗读第一段,并请另外一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2、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六个,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三、分析课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记叙,那么第二段属于什么?议论

  2、一学生示范朗读,并请另一同学翻译,老师给予纠正出现的错误。

  3、作者在这段中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练意志,增加才干。

  4、背诵第二段(采用抽查一两个学生的形式)

  四、分析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示范朗读,另一学生翻译

  2、这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五、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当堂背诵课文

  七、完成练习(二)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理解文意。

  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合作探究学习,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德育目标

  增强忧患意识,滋养乐观态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难点:

  当堂成诵,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合作探究为主。

  教学板块:

  朗读——解读——赏读——背诵。

  教学过程:

  序曲:资料激趣,简介作品

  1.多媒体展示二则资料

  为什么?

  [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青蛙丢进沸腾的开水中,青蛙奋力一跃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越升越高,青蛙浑然不觉,最后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某医院,一名新护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难,用目光无声地哀求她——请把氧气瓶的流量开得大些。出于对病人的怜悯,又加是夜半时分。于是她想,对病人有好处的事,医生也该同意的,就在不曾请示医生的情况下,私自把氧气流量表拧大。气体通过湿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顿感舒服,眼中满是感激的神色,护士就放心地离开了。那夜,不巧来了其他的重病人。当护士忙完之后,捋着一头的汗水再一次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对此作了诠释,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在滚烫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变热的温水中自由自在、游哉悠哉,最后丧生了;稀薄的氧气让病人无恙,高浓度的氧气却让病人在安然享受中丧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无声息的逝去了)(展示课题和解释:忧愁患难能极激励人奋发,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们不仅赞叹古人的智慧,能将事理阐释的这样精确,孟子是什么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被称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接下来我们就欣赏《孟子》中的这篇千古奇文。

  本篇课文的学习分四大板块进行

  一、自主散读,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3遍。第一遍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子音,第二遍结合课下注释读顺语句,第三遍试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学生根据字音、停顿、抑扬顿挫的美感三个方面评价同学们的朗读。)

  3.老师示范吟诵课文。

  4.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尽量读出文言的美,体会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细读,合作释疑。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自由讨论交流释疑。

  2、小组提出遗留问题,集体合作解决疑难。

  (第1、2步中穿插解决字词,注意对重点字词尤其是活用的词的准确把握和积累)

  三、深入赏读,探究思路。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你觉得有特点的段落或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试着说说喜欢的原因。(可从内容、论证方法及效果、修辞等方面谈。)示例:

  ①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师: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师:读一读,感受6个事例放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很有气势,不仅琅琅上口,也很有说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它的著名,缘于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才干。第二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④第四段点出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生合作,试理出本文论证思路(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特点)

  3.小结:(媒体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难痛苦的磨炼,这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

  4.学生按文章思路图试背课文。

  5.(媒体展示)七嘴八舌谈收获:学了本文后,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你学到了什么?请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感受了……”开头说一句话。(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等方面谈)示例:

  我学会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方式,这种论证方式可以使文章结

  构清晰,富有说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个事例的连用,既能增加文章气势,又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蕴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四、背诵涵咏,积累提高。

  1.自由背诵,同时在笔记本上积累喜欢的句子

  2.齐背课文(尽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气势,背出文言美感。并感受这种美。)

  尾声: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你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吗?如果有,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证明他的观点吗?

  2.在以后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教学重点:

  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教师板书)

  二、揭示目标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抽一个同学读。师生正音。

  2、教师范读。明确停顿。(幻灯)

  3、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疑难处,做上记号。(不能借助参考资料)

  2、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

  3、小组代表在全班提出疑难,其他学生帮助解答。答对的学生,请他说出理由。如果都不会,教师解答。教师引导总结文言文词语常用推断方法(板书)结构分析法成语联想法新旧联系法语境推断法等

  4、逐句翻译。

  5、运用常见推断方法,尝试回答中考课外文言题。(幻灯)

  五、理解分析

  学生根据幻灯显示,观察与书上有何不同。这样划分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请学生回答理由

  最后,幻灯明确文章观点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

  请你从古今中外人物中,选择一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学生首次接触此类文章,对文体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难,且初中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过于透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适当引导,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体解读上可简单带过。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对停顿;

  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

  四读,读出疑问。

  二、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译读:

  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词的含义,生生互动,探究解决,不会的交全班讨论。

  b在理解主要字词的基础上试着翻译全文,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C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质疑问难。

  d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虚词:于:

  ①在;

  ②从;

  ③给;

  ④由于

  2品读

  本文中作者阐述了什么样的人才观?

  反复品读,读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思想。

  四、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2、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成就人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课文观点相似的名言?试写一两句。把你喜欢的名句写在积累本上。

  六、学有所获智慧背囊

  生活上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

  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历困苦。

  要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困难是鞭策自己前进的最好的老师。

  成功之后还要不断的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远要记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暂时的。

  七中考链接当堂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_

  ②所以动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3、下边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7、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2分)

  答:

  8、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开篇运______的论证方法,因为六人的经历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论述了()和()两个方面的问题。

  八、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反)国家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于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

  2.用横线标出“是人”需要经受哪些磨炼?

  3.通过这些磨炼能带来什么好处?(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5.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6

  一、初识课文,自然导入: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的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论述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理解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翻译为“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出示学习目标:美读课文、理解文意、评价手法

  二、自学指导

  1、听读,掌握句子节奏。

  2、自由朗读,读顺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和有关资料,疏通重点字词意思、文意。

  4、初步读懂了什么内容?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同桌交流。

  5、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

  1、让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加强朗读指导。

  2、齐读课文,重点指导重点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其所不能。

  3、检查学生对文章字词、句子、文意的理解。

  4、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5、由此,我们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砺,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

  6、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7、请举一个现代人经过逆境磨炼成才的典型事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8、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9、由他们经受磨难而成就大事业的例子归纳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0、再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这一大句阐述的道理是什么?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12、最后一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最后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4、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6、成语"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17、文章的论据思路是怎样的?(从个人到国家、从小到大、从点到面)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了什么道理?

  (要有忧患意识、逆境成就人才、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是议论文,都运用了道理论证,都属于治国理想的议论文。

  不同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属于道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有举例论证,又有道理论证。

  20、文章正面论述

  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四、挖掘美点

  文章有不少美点,美在哪里呢?(排比美、对称美、结构美、论据美、思想美,美在详略得当、美在短而精辟)

  五、拓展延伸

  1、温总理在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说过“多难兴邦”,你认为这句话与什么有关?(忧患意识)

  2、辩论:

  辩题(1):是否有忧患意识

  正方一我方认为不管从个人、集体乃至于国家,都应该有忧患意识。

  反方一我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安、军力强大,不应该有忧患意识。

  辩题(2):环境与成才

  正方一逆境对成才更有利。

  反方一顺境对成才更有利。

  4、分组准备,教师指导结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论据。

  5、展开辩论。

  6、今天我们以“环境与成才”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说出了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了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总结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更美好,使未来的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并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二、学情分析:

  由于聋生受听力缺陷影响,他们的知识积累要比健全学生迟滞很多。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迁移速度也要慢很多。针对学生这一生理特点,我通过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课堂上借助课件呈现教学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竞赛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生存而享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发,针对聋生视觉相对发达而感悟、体验较为贫乏这一特点,授课当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和残余的听力,借助课件,呈现授课内容。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通过竞赛、诵读,讨论、点拨,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受到教益。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我们就从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感知文本:

  首先,了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学生介绍,然后明确)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与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其次,教师播放朗读课文的课件,师生欣赏。

  之后,把全班学生分为AB两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竞赛的.方式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词句。

  1、正音释义:

  A组:舜shùn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B组:曾益:(zēng)同“增”,增加

  A组:衡于虑:(héng)同“横”,梗塞

  B组:拂士:(bì)同“弼”,辅佐

  A组:拂乱:(fú)违背

  2、词类活用:

  B组:饿其体肤使------饥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组:人恒过犯错误、犯过失(名词活用于动词)

  B组: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生于忧患(由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4、翻译句子:

  A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臣子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外来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的。

  B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由此可知,在忧患的环境里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之后,挑同学读课文的译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欣赏感悟: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之后,同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则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如,学生推荐:第一段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①这六位在成名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这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如,学生推荐第二段内容时引导学生体会出: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是关于造就人才的问题。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板书:造就人才;才能从磨炼中来。)

  又如,学生推荐第三段内容时引导学生明确: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教师相机板书:才能从奋斗中来;)作者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会灭亡。(教师板书:治理国家;居安;亡国)

  再如,学生推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时,引导学生明确:本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教师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总结拓展: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的回答下列问题:

  1、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同?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

  当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时,教师适时总结: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希望我们都能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养成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老师相信: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我们的人生也一定会非常精彩。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阅读方式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懂得要正确面对逆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熟读课文

  (一)学生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二)全体朗读,正音。

  (三)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要求读准确,读通畅。学生散读。

  (四)全体朗读,教师指出失误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师范读(做到“零失误”),请学生找茬;再给学生自由朗读时间,鼓励他们也像老师一样做到“零失误”。

  (五)请学生自告奋勇举手在全班面前朗读,尽力做到读准确,读通畅。其他学生认真听,数数朗读失误。采用“破纪录”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第一位学生朗读中出现四个失误,第二位同学就要努力将失误控制在四个以下,以此类推,直至零失误。)

  三、学生自读理解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尽力做到“零失误”;

  (二)抄写课文一遍。

  第二课时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著名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三、师生齐读课文。

  四、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五、结束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

  2、学习孟子的重要思想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2、把握朗读节奏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给我们讲诉一下(请同学讲述)

  二.巩固复习孟子相关知识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的主要思想: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当中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至今天都有很高的探索价值。

  三.讲授新课

  (一)完成学习目标一:朗读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听读课文,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大意

  (二)完成学习目标二:疏通文章,掌握重点字词

  要求:

  1、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语句翻译流畅,语义表达准确

  方法:

  1、先自我翻译

  2、小组交流

  3、教师指导

  (三)完成学习目标三:理解文章第一段

  1、了解文中的人物事迹

  2、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

  3、翻译本段

  四.小结

  本节课一起了解了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内容。本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提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学习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第一段。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作文吧,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翻译;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思考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有的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很多鹿病死。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二、读:朗诵课文,初步感知

  1、给生字注音。

  畎亩、傅说、曾益、拂士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抽查一名学生朗读。

  4、教师示范朗读。

  5、全体学生齐读。

  三、译:学习检测,理解大意

  1、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2、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使惊动)

  忍(使坚韧)

  拂乱(使颠倒错乱)

  (2)名词作动词:过(犯错误、犯过失)

  (3)动词作状语: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古今异义词: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4、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5、翻译课文。

  三、析:走进文本,理解文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课文第一段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说理,论述了什么道理?

  ——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从反面论述了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

  教师引导:忧患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激励人不断得到生存和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而且“生”与“死”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只要善于调适自己的状态,就能很好的改变现状,发展自己。(板书主要内容)

  4、请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只有经历磨练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然后从正面阐述了忧患对于人才的重要意义,再类推到国家,从反面论述安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道理,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补:调动积累,补充论据

  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为课文补充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

  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忧患激发天才。——霍勒斯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醉于酒色奢靡的生活,不理朝政,终被周武王讨伐致商国灭亡。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11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2、第2段.

  (1)释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5、本文的论证方法。(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6、本文写作特点。(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四、总结。

  五、作业。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4.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二)《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学习生字:

  舜(shun)歌亩(quan)傅说(yue)胶高(ge)百里奚(xT)孙叔敖(a0)法家拂士(bi)

  (四)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两段。

  第一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层:摆事实。举出六位有成就的历史人物,摆出他们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历经磨难的事实。

  第二层:古往今来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第二段:从正反两个反面论述人处于困难境地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先列举六个卑微到显赫的人的事例,再讲其中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了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义。

  四、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二)词类活用:

  1.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2.饿其体肤(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

  3.空乏其身(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穷困缺乏。)

  4.所以动心忍性(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强。)

  (三)一词多义:

  1.于:舜发于默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连词);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3.发:发于联亩(举,被任用);发于声(表现)。

  4.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五、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历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历练。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六、合作探究:

  (一)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二)作者举例是想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三)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四)“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五)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六)文章的第二段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生存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七)人为什么会常犯错误?为什么这样以后就会改正?

  明确:字宙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人在字宙中是极其渺小的,人受时空的限制,不可能无所不及。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必然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就会纠正错误认识,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具体论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为的表现。“征于色”是指表现在神态上,“发于声”是指表现在谈吐上,都不同于从前,异于别人,显示出非凡的气质、修为,从而被别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应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举用的现象。

  (九)“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人受磨砺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请同学举历史上的事例加以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国君,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恐惧意识、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本国的国力水平,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舰,也侵略消灭不了。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七、总结升华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教师小结: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历练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精选11篇)08-0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反思03-07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04-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03-1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教案01-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语文教案08-14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通用10篇)07-22

【经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03-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鉴赏09-2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