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水乡茶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在选材上以小见大的特点;
2、学习通过圈划、点评等方法来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通过朗读品味水乡人们的闲情雅致;
3、感受作者从品茶中寻觅到社会的变革,祖国的繁荣富强,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是人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虽然饮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茶却早以被人们定为 “7艺”之一的必修科目。
作者为什么要从茶这样的小事写起呢?
作者写这样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第35课《水乡茶居》看一看作者杨羽仪是如何写茶这件小事的。
请把书翻开到124页
二、初步感知课文课文第一句话说“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㈠ 教师提问:速阅读课文,茶居的特色体现在哪4个方面?在这些方面茶居的特点是什么? 完成下面表格。
特点 | 茶居的建筑 | 茶居的名字 |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 叹茶 |
①分布广规模小 ②建筑古朴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珑 ④半临河半临岸 | 斯文典雅 | 一盅两件 | 慢饮 |
㈡ 教师提问:细阅读2——5自然段,圈画作者在哪些方面对茶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说明?完成下面表格。
变化前 | 茶居的建筑 | 茶居的名字 |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 叹茶 |
----------- | 居、室 |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 | ------ | |
变化后 | 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 楼、室、座 |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 ------ |
㈢ 教师提问:作者通过对茶居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鲜明突出了水乡的变化。㈤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鲜明的突出水乡外在的变化?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一会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三、研读叹茶部分水乡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叹茶也是很有特色的。(过渡)㈠教师提问:“叹”茶的“叹”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师朗读下课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写部分,同学们来感受下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境界。(过渡)
㈡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品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㈢教师提问:“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学生回答: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㈣学生活动: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的境界教师活动:教师指点四、课文主题把握正是这种美,自然,闲适,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样的境界才会使得 “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 酿出生活中的诗。” (过渡)
㈣教师提问:茶客在叹茶过程中除了享受“醺醺而不醉”的美景外还有那些活动?学生回答:闲谈
㈤教师提问:茶客们闲谈,都谈了哪些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用笔圈画出茶客们谈论的内容。学生活动:默读圈画茶客们谈论的内容。教师提问:客们为什么选取这些内容来谈论?谈论这些内容目的意义何在?请结合老师给同学们播放的一段影音材料来思考。五、以下见大的写作方法
茶居的建筑 | 茶居的名字 | 茶居的茶具与茶食 | 叹茶 | |
特点 | ①分布广规模小②建筑古朴典雅③建筑小瞧玲珑④半临河半临岸 | 斯文典雅 | 一盅两件 | 慢饮 |
变化前 | ----------- | 居、室 | 铁壶、粗枝大叶、不怎么好吃 | ------ |
变化后 | 多用混凝土水榭结构、砖木结构、竹寮结构 | 楼、室、座 | 瓷壶、名茶、决非次品 | ------ |
对比的作用 |
五、总结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作者并没有面面具到的谈论我们祖国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者只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个茶居,一个水乡茶居,一个广东水乡茶居他在建筑上的变化,名字上的变化,茶具与茶食的变化来反映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广东水乡茶居只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真实的缩影。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诸如祖国、生命之类的抽象的作文题,这类题目范围很大,看起来可以有很多话来写.但一动笔就发现脑子里掌握的东西全是些大道理,写出来空洞无物,跟政治书上的观点一样,一点作文的味道都没有。怎么办?
你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水乡茶居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鸬鹚》沪教版教学设计11-05
沪教版冰城教学设计11-07
沪教版 观潮教学设计09-27
水乡茶居阅读答案03-07
水乡茶居阅读答案11-07
周处的沪教版教学设计06-29
沪教版《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06-26
《藕与莼菜》沪教版教学设计07-29
沪教版《b p》教学设计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