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5 09:18: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1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 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 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 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 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 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 “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

  (雍 陶 )   (方 干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11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流利地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1、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查阅有关洞庭湖的有关资料。

  2、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

  3、制作剪贴画。(蓝天、湖水、秋月、倒影、青螺、船只、楼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洞庭湖在我国湖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洞庭。这里水面宽阔,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白天,阳光洒满湖面,金光闪烁。湖面上渔人撒网捕鱼,渔歌飘荡;夜晚,圆月高悬,湖面宁静,引人遐想。著名诗人刘禹锡写下了著名的《望洞庭》一诗,赞美了这月光下的湖光山色。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古诗,好吗?[一段优美的导语,加上老师生情的描述,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

  二、欣赏诗文,交流感受。

  1、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范读。学生闭眼欣赏,聆听。

  2、学生各自交流听后的感觉。[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

  3、老师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也一定能读得很好。[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轻读诗文,自学字词。

  1、学生各自轻读诗文。要求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布置学习任务:自学生字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工具或联系诗文弄懂字意。二类生字要多读读。看谁读得快。

  3、学生自学。

  4、学生汇报。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写写、读读、说说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改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5、对于他的讲解,你有什么意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理解诗句,拼贴图画。

  1、指名读诗文。老师、学生加以评点。

  2、再次默读,想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用笔画出来。

  3、老师拿出单独的景物图片,请同学上台拼一拼,贴一贴,注意它们应在什么位置。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贴。[将月夜洞庭美景跃然纸上,惟妙惟肖。]

  4、贴完后,学生加以评点。指出帖得不对的地方;在进一步读读诗文;进行分析,改正。[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团结合作的重要途径。]

  五、整体赏图,精读感悟。

  1、分小组讨论:你在这幅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图对画面进行描绘。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生动。[有机地将诗句、图画联系起来,走入诗画意境。教学形式活泼,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2、老师加以点拨、评点。

  3、大家在一起互相议一议,该怎样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老师见机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4、派代表范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有什么感觉?[学生联想丰富,生趣盎然。诗中美好的意境就活动在学生脑海中,从而深深感到古诗魅力。]

  5、学生评点。[培养学生感受、评价能力。]

  6、同学们,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看到这美景,被深深地吸引了,便诗兴大法,写下了《望洞庭》。乘着兴致,小小诗人们,让我们一起来吟诵一番吧!(配乐朗读)

  六、积累内化,迁移练习。

  1、背诵古诗。

  2、和学过的古诗比较一下,说说此首古诗和别的古诗描写有什么不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积累,加深体验与感悟。]

  教学随笔:

  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独坐敬庭寺》

  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

  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

  望:遥看

  洞庭:洞庭湖

  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四、理解字义

  1、和:和谐

  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

  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2、师小结:

  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

  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

  六、背诵

  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

  七、小结古诗学法

  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

  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秋月、有山有水、景美)

  3、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

  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凄凉、凄美、依依不舍

  月色柔和,景色柔美、

  4、这就是诗,因此需要我们去研读、去体会。

  九、作业

  默写两首诗

  十、家庭作业

  回家写出第二首诗的意思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

  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

  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2、学习一下生字词:

  正音:和 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

  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⑴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和: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6篇)】相关文章: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学设计12-16

《望洞庭》教学设计12-22

《望洞庭》教学设计(汇编15篇)12-31

《望洞庭》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31

《望洞庭》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31

刘禹锡《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两篇12-16

望洞庭说课稿(精选2篇)11-24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教学设计12-20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学设计12-22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古诗词鉴赏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