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29 12:55: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范文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范文

  《南辕北辙》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学习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

  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1、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唤起他们对旧知的回忆,为后面教师直接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做了铺垫。)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及发展史。

  教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寓言的发展史,激起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赞叹之情,使他们更加喜欢阅读这种文学体裁。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寓言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3、 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简要介绍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的梗概。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设计意图:把对新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体现了联系旧知建构新知的教学理念。)

  二、初读故事,解决字词问题。

  1、认识“辕、辙”.

  A、请学生自由读故事,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B、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C、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1、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当今教育之必须。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得到发挥。教学中教师请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帮助理解,这一过程充分给足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在全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又及时加以点拨,使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很好的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中)。

  1、学写“盘缠、硬”。

  A、教师讲解并示范这三个字。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右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三个汉字在音、形、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分别加以示范指导,使学生对每一个汉字的掌握做到扎实、有效。)

  B、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设计意图:教师采用表扬与暗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将受益非浅。)

  三、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师: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1、课件出示重点句:“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读第一句,知道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2、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课件出示:

  1、 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呀? 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2、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

  3、 那你哪一天才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3、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琢磨,加上情境表演中教师对不同人物语气的指导,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了解逐步深入。)

  教师: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4、学生分组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5、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精彩的结语不但使学生的辩论圆满的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而通过理解故事内容,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也水到渠成,极轻松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6、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

  四、播放历史故事《南辕北辙》一文,升华认识与感受。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一文,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一文现象。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一文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设计意图:在对古代故事意犹未尽的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懂得了道理,还明白了今后应该怎样做。)

  《南辕北辙》一文一课教学反思

  有幸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 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学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教学中,为了使后面的精读更有效的展开,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扫请字词障碍。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找不理解的字词。找到后,又给他们自己发问和讲解的机会。教师只是在大家都遇到困难时,才现身引导。长此以往,学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样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能力逐渐形成了。

  3、“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4、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02-09

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10-29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11-19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12-13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范文11-03

《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的教学设计11-28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模板11-25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学设计07-02

课文《南辕北辙》教学设计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