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24 11:20: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能理解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三、如何对待父母的爱

  1.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略),(让学生小组内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谈出自己的看法。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他们应该怎样爱自己。

  五、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故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六、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父母的爱》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倾听、表达、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精神,突显学生的交际能力。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之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能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另外由于“口语交际”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也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3、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4、倾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教学重难点:

  1、在交流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方法。

  2、学会主动与人沟通的方法,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父母的爱”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父母的爱,是早晨阳光拂面,是午夜月光如水,他们的爱时刻感动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吧。(板书课题:父母的爱)

  二、讲事例,感悟父母深情

  1、古今中外,有无数人赞美过父母之爱,那是人世间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那么,在生活中,你的父母又是怎样爱你的呢?你能把父母爱你的一些生活片段讲述出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吗?

  2、教师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板书:交际要求:㈠认真倾听;㈡表达清楚;㈢文明有礼;㈣大胆发言。)

  3、指名讲述。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体会父母之爱。

  4、学生评议。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的要求出发,评议同学的发言,作出中肯的评价。

  5、教师点评。教师根据交际要求,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作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6、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父母之爱是那样深沉而感人。为了儿女,父母们不知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不知起过多少早,贪过多少黑,不知有多少心力  三、阅读故事,说说自己的见解

  1.是呀,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请大家阅读下面三则小故事,然后我们再一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阅读。教师课件出示三则小故事(课文第110页的内容),学生自由阅读。

  3.小组交流。学生先自由在学习小组内评说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小组长对不同看法进行简要记录。

  4、全班交流。选派有代表性意见的同学在全班发表见解。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对三个故事谈看法,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比较集中地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际,互相补充,发表见解,甚至可引导学生对某一观点进行辩论。最后力求达到共识:

  故事1: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故事2: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故事3: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四、再创情境,提升应对能力

  1、假如刘明明的妈妈、冯刚的爸爸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去劝说他们?

  2、教师扮演刘明明的妈妈,学生纷纷劝说,教师随机应变,相机指导学生注意礼貌和语气委婉等。

  3、指一名学生扮演冯刚的爸爸,学生根据刚才教师的提示再次劝说。

  4、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展开评说。

  五、走进生活,分享体会

  1、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2、小结。听了这么多的见解,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回去以后可以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父母进行沟通。世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各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对于父母的爱一定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不管父母们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对我们,都是为了我们好,他们一生忙

  忙碌碌,为了儿女任劳任怨、含辛茹苦、无怨无悔,我们没有理由去埋怨他们。在这里,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体谅你的父母,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能做到吗?

  六、诉说心语,升华情感

  1、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们抚养大,尽管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儿女的回报,但是儿女的爱也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幸福。你想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呢?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父母说吗?(配乐《烛光里的妈妈》)

  2、学生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充分表现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七、作业设计

  1、把这三则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向父母讲讲自己上课的感受,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3、收集有关父母之爱的故事、诗歌、散文。

  板书设计:

  父母的爱

  ㈠认真倾听㈡表达清楚㈢文明有礼㈣大胆发言

  沟通交流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课强调双向互动、多维互动,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规范学生口头语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倾听、表达、应对,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种口语交际教学精神,突显学生的交际能力。

  1、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本单元课文将学生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让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和同学们去进行交流。在指导交流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的所想说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出示了交际要求,还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发言,抓住要点,作精要的点评,表扬学生的精彩发言,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学会交际的技巧。

  2、我对课文中出示的三个小故事的讨论、交流做了重点训练。围绕以情为主线,以理解父母,体贴父母,感恩父母为目标,采用多项互动的交际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课堂上,围绕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汇报交流。

  3、从学生的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自己的看法,叙述还不够具体。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可能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我将会在以后的课堂中投入更大的精力钻研学生,将问题预设得更充分些,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一两件具体的事夸夸父母对自己爱,也可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2、能抓住父母的神态、语言和动作写出他们对自己的爱。

  3、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重、难点:

  1、事件怎样才具体。

  2、如何才能抓住神态、动作来写。

  3、真实感受怎样表达。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同学们,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那么,你认为父母的爱是什么?(课件出示)

  (1)爱是温暖的阳光

  (2)爱是一首童谣

  (3)爱是一个魔术师

  (4)爱是温馨的叮咛

  (5)爱是严厉的批评

  一、 情景导入。揭示主题:

  1、父亲的爱深沉,像大山,像保护伞;母亲的爱细腻温柔,像水,像阳光。这两种爱甜蜜地包围着我们,让我们幸福地成长,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一句话是什么?

  2、老师也有三句话要送给天下父母,让我们一起来放声读一读:

  (1)感谢爸爸妈妈把我带带这个美丽的世界。

  (2)感谢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3)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3、《过渡》多么懂事、多么孝顺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爸爸妈妈如何爱我们的作文,(板书:父母的爱)作为献给爸爸妈妈的一件小小的礼物。

  二、明确要求,知道写什么。

  1、现在请同学迅速打开课本86页,自由读习作要求,想一想这次习作要求是什么?

  2、怎样来写这一两件事呢?(要具体:交代清楚要素;时间、地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要清楚明白;事件要具体。

  三、交流素材,拓展思路。

  1、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爸爸妈妈是怎样把我们一点点抚养长大的?

  4、回忆是那么的甜蜜。可是,在我们的成长的道路上也有泪水,有时因为我们的不懂事曾让父母大动肝火,伤心不已!请看这张图片,它又勾起了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回忆?

  小结:小事见真心,细节见真情!前面同学们讲到的不管是妈妈的唠叨、罗嗦,还是爸爸的严厉,都包含着长辈对我们的爱。

  四、分析例文,指导方法。

  1、那么,我们如何写一件事情呢?老师想请同学们读一篇文章,看看文章是怎么样将这件事情写具体的。(出示例文)

  2、大家来说一说,这位同学是怎么样将一件事情写具体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说事情的时候,都用上了一些表示神态、动作、语言、心情的词语,有些能干的同学还谈了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这说明我们班的同学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思考,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在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写。

  五、写父母之爱。

  请同学们根据习作要求,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能表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事的一个片段写下来:爸爸(妈妈),您对我的爱,我永远不会忘记。记得……

  六、相互交流,习作展示。

  七、总结升华。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4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学生之友》编辑部向我们班同学寄来了一封《约稿信》,你们看!(课件出示《约稿信》的内容)

  2.学生看后,师问:母亲节、父亲节快到了,这是约什么稿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教师相机板书: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小学生之友》是广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刊物。能在这本刊物上发表习作是孩子们的心愿。借母亲节、父亲节即将到来的时机,以《小学生之友》编辑部发出约稿信的形式导入,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这项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激情拓思。

  1.余老师带来了几幅子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图画。想不想欣赏?(课件出示温馨图画。教师伴着音乐简单描述画面内容。)

  2.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打开你的记忆大门,搜索一下,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和同桌的小伙伴说说吧!

  3.现在,谁愿意来说说?(开始学生说的内容一般集中在生病时父母的关爱。这时,教师从生活上、学习上等角度拓宽学生思路。)

  (设计意图:以情为纽带,通过图画、音乐及教师的语言感染学生,叩开记忆之门,搜寻、回忆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事。教师引导拓宽学生思路,使学生感到有很多内容可以写,生活中点点滴滴都饱含了父母的爱。)

  三、顺学而导。

  1.同学们,你们看,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爱,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呢?先在四人小组里原原本本地说说这件事。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并不刻意地安排学生学习“怎么写”,而是从学生的表达需要出发,在学生把事情原原本本说出来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发掘所说事情中的细微感人之处,使学生自己感受到怎样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导”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不露痕迹,学生完全是自悟所得。)

  2.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得非常热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指名交流,教师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1)清楚。

  ①当发言的学生能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说出来时,引导其他学生体会怎样说清楚一件事:一步一步说出来,让人听了觉得很清楚。

  ②如果发言的学生不能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说出来时,让其他学生向这位同学问问听得不明白的地方,在生生互动中让发言的学生说清楚。

  (2)感人。

  ①当发言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说一件事时,教师站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在询问中让学生自己发掘这件事的细微感人之处。

  ②如果发言的学生在说一件事时,已经把一些细微感人之处表达出来了,那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谈听后感受,再顺势点出细微感人处并板书。

  3.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懂得感受爱,也要懂得回报爱。请看一段录像。(课件:公益广告“洗脚”的录像)

  (1)学生观看后,师引导: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送过什么礼物吗?

  (2)你们看,爸爸妈妈真是太爱我们了!我们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儿,都会让他们那么感动,那么高兴!我想:此时此刻有一首诗最能代表我们共同的心声。(课件出示《游子吟》,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既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情动而辞发”。另外,整合教育资源,把“语文园地”中的背诵内容适时渗入。)

  四、激励习作。

  同学读得美,表达的情感更美!小作家们,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事写下来吧!在写的时候,把事情写清楚,尽量把感人的地方都写出来。别忘了给写的内容加个题目! (设计意图:当学生争先恐后、谈兴正浓时,正是转入书面表达的良机,由说到写,直抒胸臆已是水到渠成。在此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拟题。)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和随笔。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审美与应用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围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话题来谈谈,大家学过的诗词,唱过的歌曲,听过的故事……

  预设:孟母三迁

  《游子吟》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父亲》

  贾政与贾宝玉

  周朴园与周萍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二、简介作者,背景探寻。(多媒体展示)

  弗罗姆,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弗罗姆的母亲整天抑郁寡欢、情绪低落,父亲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是个只知赚钱的商人。弗罗姆说:“我之所以着手心理学的研究,恐怕是当时我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缘故。那样谨小慎微地在父母身边,我没有发疯,这就要感谢上帝和归功于其他方面对我的影响了。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这本专著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课文导读

  本文是《爱的艺术》中“爱的理论”的重要章节,作者从心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爱”的理论。文章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揭示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本文不是简单的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他在文章中将爱看成是维系社会的根本所在,“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同是也将爱看成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全文分析鞭辟入里,说理有条不紊,深入浅出,把读者领进了他所醉心营构的爱的艺术的理论大厦。

  四、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五、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2、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

  明确:特点与区别: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优缺点:

  母爱:(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父爱:(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3、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4、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5、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深入研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6、找出文章中你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六、拓展延伸,体会表达。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风风雨雨,大家已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这中间,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大家,有来自你们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多媒体播放《感恩的心》)

  2、欣赏龙应台《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或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

  以上任欣赏一篇,并写下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或观后感。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6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感受孩子不同阶段的爱

  3、母爱与父爱的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词句。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3、情境联想法: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2、如何理解成熟的爱以及人的成熟

  三、教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用近期发生在身边的(或报刊上登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的)父母对孩子关爱的典型小故事自然引出课文。)

  (二)学一学

  学生速读全文,自主解决有关字词句篇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划出生字词,自查字典解决,扫清文字障碍;勾画重点语句,并揣摩语意;理清文章思路结构,了解课文内容要点及大意。也可合作完成。)

  (三)试一试

  (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视情况要求学生将相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便于教师在下一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点拨。)

  1、教师板书下列字词,要求学生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给予惶恐

  咄咄逼人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教师板书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解释

  休戚相关(休:吉庆,欢乐;戚,忧愁。形容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指名回答

  (1)文章题目能否换成“父母对孩子的爱”?

  (2)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母爱、父爱各自的积极面与消极面是什么?

  (4)作者说母爱是无条件的,你同意吗?请用自身经历的生活小事说明。

  (5)你是否感受到父爱的严厉?哪一件事让你记忆犹新?

  内容要点点拨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不需要争取,无法赢得;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努力才能取得。

  (2)如果只有母爱,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把他人当做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去爱别人。

  如果只有父爱,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去爱别人。(3)成熟的人应具有独立、温和、自信、理智的特点。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是相互的,同理,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应是相互的。

  难句点拨

  (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相互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通过这种描述得出一种结论和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然后用“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一句引出对母爱特点的描述:“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最终得出结论:母爱是无条件的。)

  (2)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

  (五)练一练

  请同学们写一个自己对父母或他人(物)具有爱心的小故事。(要求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设计目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这篇文章的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文本的解读中,最终又回归了生活。

  这个问题的设置,有以下几层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加深对弗洛姆观点的认识;另一方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学生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第三,由文中的父母之爱升华到大千世界的种种爱,激发他们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第四,明确爱的内涵,不光是爱自己还要爱他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他人。并能学会珍惜每一份情感,学会感恩。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十六七载了。在你们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的爱包围着你们,有来自父母的,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暖的时候,我相信,这时的你是最幸福的。

  六、作业

  完成校本教材中的本课练习。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7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设计理念: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情感铺垫: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篇文章就是从《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四、再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第二课时

  一、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

  预设1文章第一句

  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预设3马克斯,韦伯方式是什么?

  理想典型,理想中设定的模样。假定孩子是大有作为的,便无可附加给与孩子大量的爱!

  预设4爱是能力问题?

  爱不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它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关系。

  预设5“无论儿童还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怎么理解?

  因为母爱是有原则无条件的,不是通过努力赢取的,通过换取的爱往往叫人生疑,而母爱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志。

  预设6文章第九段“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意识存在三种形式:本我(原我,遵循简单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潜意识,一部分属于意识状态;意识上它使人变成有道德的人),和超我(遵循社会道德原则)

  二、教师质疑,深入感知

  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2、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3、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而面对父爱,我们应该变得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例子:

  感受父爱:朱自清《背影》节选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母爱无疆: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4、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不断长大,但我们是否研究过父爱、母爱呢?最起码思考过?至少关于母爱的文章我们是写过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分析学家不仅思考过,而且深入研究过父爱、母爱。他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有多少和我们的感受吻合?今天我们就随弗洛姆先生见解去探讨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板书)

  二、作者简介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本文节选自该书。

  三、解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研讨。

  运用“中心突破法”,理清一、二两部分之关系及基本行文特点。

  1、平时我们常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文章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是文章从哪一段才开始正式写到父母之爱的?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答案——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句,如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针对分歧,教师结合文本加以点拨。明确:第四段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承上;段尾句“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启下。【板书】

  第五段首句“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照应上文,提示下文主要内容是阐述父母之爱的区别。【板书】

  2、那么此前几段写了什么内容?抓关键句加以概括。

  明确:根据第四段首句,可以概括为“爱的能力发展”。【板书】

  3、“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请赏析这句话!

  明确: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4、《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婴儿时期,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母亲一个东西……

  5、“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

  6、请尝试解读第三段加点字句子——与课文后的另一版本比较。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问: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课文运用了因果倒装句,意在突出“果”句的意思。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明作者的观点,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后者才是成熟的爱,才是作者所提倡的爱。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7、那么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铺垫。为下文引出父母之爱的区别打下伏笔。本文其实按两条线行文,一条写孩子的成长,一条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孩子的成长、爱的能力的发展,源于父母之爱。

  教师过渡:我们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继续了解文章的主体部分内容,把握母爱父爱的区别。

  (二)第二部分研讨

  1、默读五、六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2、探讨:母爱真是无条件么?你对母爱有哪些认识?

  明确:母爱确实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作者忽视了另一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他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母爱比较细腻;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母爱有时不如父爱理智。

  3、学生朗读第七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对朗读进行评点。(抓关键句)

  教师用不同语调朗读第四行: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读后让学生辨别哪一种读法是最准确的。(读体现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这个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根据文意对此处排比句的表达意图做出正确判断)

  4、探讨:你怎么看父爱是有条件的?

  明确:其实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生活中不少父爱也是无条件的。相对于母爱来说,父爱往往更理智。

  教师:这一部分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母爱、父爱各自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似乎已无再写下去的必要。合上书本,猜猜下文应该写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猜读后面内容。然后带着问题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以验证自己的猜测。

  (三)第三部分研讨

  1、齐读第8-10段,了解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第8段: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父爱、母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明确: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这样写就深化了文意。

  (3)第9段那几句话显得论述辩证而严谨呢?

  明确: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4)《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总结性研讨

  1、请同学们最后整理一下文章结构,体会其行文特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第二部分(第4~8段):母爱的性质,父爱的本质和原则,母爱和父爱的不同作用。

  第三部分(第9~10段):总结全文,成熟的人应该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

  一个人从需要父母之爱,到逐渐发展了爱的能力,理解了父母之爱,最终成为一个综合了父母爱的特点成熟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逐层深入的结构。

  2、本文到底意在表现什么主旨呢?

  明确: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3、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文章论证方法。

  学生研讨后明确: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

  首先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项进行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得。

  文章还采用了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9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说明。

  (2)视角新颖、富有哲理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且辩证地阐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以及父爱与母爱在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极具哲理性。

  五、作业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1、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2、结合生活中父爱母爱现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的:

  1、

  2、

  3、 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 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活动形式:

  游戏 唱歌 情景表演 朗诵绘画等

  活动准备:

  1、

  2、 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 彩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课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2、学生快乐游戏。

  3、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4、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二、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1、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齐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3、世上不仅只有妈妈好,爸爸也好!谁想说一说爸爸是怎样爱你的?(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爸爸打你,就是不爱你吗?

  4、当你犯了错时,爸爸可能会打你骂你,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好爸爸 坏爸爸》

  5、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三、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1、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对吗?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四、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1、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2、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五、总结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从今天起,为了表达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以表达你们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

  一、抓住字眼 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课文 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二)检查学情 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

  清凉的风滴落的泪 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 亲切的教诲

  三、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一)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

  (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略。

  4.学习第五小节。

  (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

  (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三)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 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 熏陶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六、作业

  1.写一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02-02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的教学设计06-23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07-02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教学设计范文02-02

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优秀教学设计06-30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02-02

《父母之爱》口语交际教学设计06-26

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10-04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