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茶》教学设计
活动主体:六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调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
活动目标:
1、了解茶文化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陶治学生的情操。
活动准备:
1、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全班学生成五个小组,各小组带着不同的任务分头活动;
一组:调查了解茶的起源,种类及特点。
二组:本地有哪些品种的茶?实地考查它们的制作方法及过程,并亲自参与到采茶、制茶的过程中去。
三组:我国有哪些名茶?
四组:怎样品茶?饮茶有什么益处?中国的茶文化对其它国家有什么影响?
五组:收集文人学士赞美茶的诗词、文章。
2、调查、收集方法提示:
从不同的渠道收集资料:书刊、网络、调查走访、实地考察等。
活动过程 :
(一)活动引入: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用品,也为世界人士所普遍喜爱,它与咖啡、可可被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上星期老师以经布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收集关于茶文化的资料,今天我们就将设调查结果向大家展示。希望同学们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介绍,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汇报。
第一组代表上场:
大家好!我们组调查的是茶的历史起源、种类及特点,通过调查了解,我们知道我国是最早懂得饮茶的民族。相传四千多年前,神农尝白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就是我们所说的茶,这大概就是茶的最早的历史起源,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分为绿茶、红茶、花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等,每种茶按制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不同种类的茶又有不同的特色,如绿茶的品质特征是清汤绿叶;红茶因冲泡后茶汤和叶底都是红色而得名,它的品质特征是红汤红叶;花茶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茶类,它是用高洁清香的鲜花制茶叶而形成的、茶引花香、相得益彰、别具见韵,所以有茶味花香融为一体,二美兼备味更佳的赞美。
第二组代表:
大家好!我们调查了解的是本地茶的品种及制茶的方法和过程,通过调查,我们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本地的茶有许多品种,其中最为有名的是竹溪龙王垭的箭茶、龙须茶等,它为我市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繁荣了我市的经济。我们还知道了制茶的方法和过程(请看录相;录相展求制茶的方法和过程),在当地实地考察时,我们还和茶农一起采茶、制茶,从中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自己制的茶!
师:二组同学真了不起,老师都被她们爱家乡、爱劳动的情绪感染了。
第三组代表:
大家好!我们从网上知道中国的十大名茶是:色香味俱佳的`西湖龙井、安徽音韵留甘的铁观音和祁红茶,福建银装素寰的白毫银针,四川的茶中故旧蒙茶,江苏吓煞人香的碧螺春,黄山云蒸霞蔚的毛峰茶,台湾喉韵沉香的冻顶乌龙,洞庭湖白银盘里的君山银针,云南独具风格的普洱茶等,中国的十大名茶都有自己美历的传说,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普洱茶的传说:
传说,三国时代刘备的高参诸葛亮率兵西征七擒孟获时,来到西双版纳,士兵们水土不服,患眼病的很多。诸葛亮欲为士兵觅药治眼病,一天,来到石头寨的山上,他拄着随身带的一根拐仗四下察看,可是拐仗拔不起来,不一会儿应变以成一棵树,发出青翠的叶子。士兵们摘下叶子煮水喝,眼病就好了,拐仗变成的树就是茶树,从此人们始知种茶,始有茶饮,这就是普洱茶的传说。至今,当地的少数民族称茶树为孔明树,山为孔明山,并尊孔明为茶祖,每年农历七月十七孔明生日,举行茶祖会,以茶赏月,跳民族舞,放孔明灯。
第四组代表:
大家好!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品赏茶的技巧重在斟酌,品的时候要观其形、闻其香、看其色、尝其味。反复斟酌,细细评尝,才能享受到茶的芬芳、甘醇和情趣。同时,我们知道了饮茶的许多益处,《神农食经》中说: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喝、令人少睡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我们还知道中国的茶文化对其他国家也有很大影响,如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等都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
第五组代表:
大家好,刚才第四组的同学说饮茶有许多益处,对此,我们也很赞同,通过调查,我们知道茶还可以清心、提神启思,激发灵感,因此,茶与文人学士结下解之缘,许多文人学习都对它赞赏有加,要他们因饮茶得趣激发灵感而创造出的诗、词、曲有很多,历代皆有佳品,如唐代诗人钱起的《与赵营茶宴》、卢全的《七碗茶饮》等。
师:除了刚才他们的介绍外,谁还知道茶的其它知识?
(三)小结:
这次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走访、网上调查,查阅资料等渠道收集了许多关于茶文化的资料,并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通过广泛的渠道、惧更多的资料,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活动喜后:
教师把学生交流的资料汇总、完善,作出摘要,打印分发给学生。
【《说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说茶》教学设计03-03
《说茶》教学设计03-24
《说茶》教学设计12-06
说茶教学设计01-28
《说茶》教学设计范文02-12
苏教版说茶教学设计08-29
课文《说茶》教学设计10-18
课文《说茶》的教学设计范文11-04
课文《说茶》教学设计范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