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5 20:45:01 志华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关于《马说》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马说》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马说》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马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2、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附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⑴ 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⑴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⑵ 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⑵ 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⑶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⑵ 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 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⑷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⑴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⑶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⑷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⑸ 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⑴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小组讨论)

  ⑵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⑴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⑵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马说》教学设计 2

  一、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是一短小精品,不足200字。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理解《马说》一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八、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背诵课文。

  《马说》教学设计 3

  课文分析:《马说》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屏幕显示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朗读教学

  初读课文,正音上口: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四)课文分析: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2)解决重点字词(屏幕显示)。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4)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5)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

  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2)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3)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

  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5、归纳一词多义及通假字现象(屏幕显示)

  (五)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六)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第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学习了本篇课文,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马说》

  教学

  设计人

  教学

  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 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

  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 讨论点拨法 延伸拓展法

  师 生 双 边 教 学 活 动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手记

  一情境引入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二预设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文体简介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教师朗读。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翻译课文。(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

  1.齐读课文。

  2.思考:(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学生研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23 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马说》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2.自主学习法;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文章

  在过去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总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驰骋疆场,日行千里。陪伴项羽早期所向无敌的骏马“乌骓”;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马”。“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倘若这些好马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让人羡慕,名垂后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的情况吧。

  二、简介作者,明确目标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湖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

  通过以上了解,你认为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大家观看课件先明确一下。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2.识记并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3.明确“说”的体裁,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技巧朗读,感知全文

  语文课缺少不了“书声朗朗,笔间点点”,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现在,请大家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屏幕上的字音,要读得准确、流畅。你们说是一起读呢,还是选派一个代表读呢?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衹辱(zhǐ)骈死(pián)尽粟一石(sù)(dàn)

  食马者(sì)不外见(xiàn)邪(yé)

  知不足而改之,现在老师为大家示范朗读这篇课文,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根据老师范读时的停顿和你的语感,划分好节奏停顿,体会作者的感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字词过关,疏通文意

  现在我们一起解决字词问题。老师把重点字词说出来,同学们用小组知识抢答的方式完成,看哪个小组最厉害!

  1.下列加点字你知道它本来是哪个字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2.这些字你理解吗?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一起,并列)②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④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3.你能区别这些字的意思吗?

  ①策之不以其道(鞭打,用马鞭打)②故虽有名马(即使)

  执策而临之(马鞭)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③虽有千里之能(本领,能力)

  安求其能干里也(能够)

  ④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加强猜测、嘲讽语气,恐怕)

  4.重点句子翻译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只是在奴仆的手里受辱,与平常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能日行千里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马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却不按照驱使它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够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五、推究文理,体会感情

  1.这篇文章的文意并不难,那么“伯乐和千里马”二者是什么关系?(伯乐决定千里马,千里马依靠伯乐。)

  2.千里马遇见了“食马者”,会有怎样的遭遇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为什么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才能会被埋没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不知马”。)

  4.具体反映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句子有哪些?(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这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排比,激愤。)

  6.从这几句话中,可看出“食马者”是怎样的一个人?(无知愚昧)

  7.作者针对“食马者”的这一表现发出了怎样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对千里马又抱有怎样的态度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嘲讽、控诉;对千里马的遭遇感到惋惜、悲哀。)

  六、理解主旨,明确写法

  大家知道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没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带有议论的性质,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杂文。“马说”就是说马、谈马、论马的意思。

  《爱莲说》借莲花象征君子品质高洁,那大家想一想,《马说》里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就更能体会到文中千里马在食马者的压制下“受辱,骈死”“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不幸遭遇,实质是指人才因为统治者的无知愚昧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处于不幸的境地。

  文人写文,灵感多来自于个人的经历。韩愈为什么要写一篇关于人才的文章呢?本文的主旨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本文的写作背景。

  韩愈,19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名落孙山,第四次考中进士,因没有参加吏部考试而不能授官,他放弃了考试这条路,开始“跑官”,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之后投入地方军阀也遭受失败,从自己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下了此文。

  请大家联系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和嘲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种将抽象的道理寄托于具体形象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人才受摧残压制的事实,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这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托物寓意)

  七、拓展迁移,畅谈感言

  “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好马就在跟前还感叹无马,简直是荒唐!作者把千里马的被埋没全归于是“食马者”的责任,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全对的吗?千里马一定是被“食马者”埋没的吗?它自己难道没有责任吗?有没有责任?有什么责任?(学生畅谈感言)

  八、本课结语,布置作业

  在封建社会,人才因统治者的昏庸无知而被埋没的悲剧,让我们痛惜。当今社会,我们拥有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励的挑战、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能改变我们自己。愿大家:努力拼搏,超越自我,成为驰骋生活的千里马!

  作业布置:默写、翻译全文,并整理本课的词类活用。

  九、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悲惨遭遇(无限痛惜)

  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无知

  被埋没原因(愤怒谴责)

  安求其能千里也

  天下无马

  食马者浅薄愚妄(深刻嘲讽)

  其真不知马也

  (托物寓意)

  彭佑铭

  《马说》教学设计 6

  一、教学内容分析

  《马说》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所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的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实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走进马的世界(搜集带“马”的成语的与马相关的文学作品)设计意图: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把学生带入了文章情境之中。

  (二)解读文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了解“说”这种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朗读课文,走入文本1、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这样把学生领入了学习的境界中,便于让学生模仿录音从整体上感知课语文) 2、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准确、不读破句)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并评析(语速能够通过句子的节奏来处理;语气通过度析特殊句式如陈述句、反问句、设问句来读出作者的感受) 4、学生试着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感知课文、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展开“请让我来协助你”的活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积极动脑思考的水平及关心协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2)课件显示疑难句子(师生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水平,积累文言文的知识) 2、请三名同学串讲文意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正解语感、语气实行朗读) (五)精品细读,品味意境1、通过朗读课文交流自己感悟出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找出“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寓意)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呢?(课件显示写作背景,了解作者,让学生与自己的推测相印证,理解作者的情感) 3、本文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呢? 4、提示托物寓意的写法5、学生推荐三名同学再次配乐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写法,读出意味和情趣来,要声情并茂,铿锵悦耳) (六)情感延伸: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七)布置作业: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书信,抚慰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六、板书设计

  略

  《马说》教学设计 7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点

  1、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三)情感体验点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四)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疑点: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教读课。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观看“万马奔腾”的音像视频资料。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而且是十二生肖之一,哪些同学属马?请站起来。请每一个人说一个有关马的成语再坐下。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 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3)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三)课文朗读

  《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正所谓“不平则鸣”!

  课文要读出这种情感,请齐读。齐读后老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停顿、情感。举例: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找学生朗读第一段,老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②请同学读第二段,注意: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教师范读,读出愤慨之情,然后学生齐读。

  ③请同学读第三段,注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内容探究

  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马 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马说》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3、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4、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文学家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却仕途坎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请求重用,都有志不得通。于是他写下了本文——《马说》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柳三苏王曾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四、理顺文章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五、深入分析

  (一)文章为我们刻画了几个形象?

  三个:千里马,伯乐,食马者

  (二)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第一段

  1、哪一段集中写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关系?从文中的哪一句感知的?

  明确: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为什么说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有决定作用?

  明确:伯乐能识别,重用千里马,发挥千里马的才能。

  3、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又会如何呢?

  明确: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被重用,才能埋没——命运悲惨。

  4、第一段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被埋没的'千里马同情和惋惜。

  六、作业

  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背诵导入。

  二、分析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的特点。

  明确:食量大

  2、自主讨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体现出食马者怎样的特点?

  明确:无知

  4、从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食马者秉持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对食马者的嘲讽。

  三、分析第三段

  1、第三段体现出了食马者哪些特点?

  明确:浅薄,愚妄

  2、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归纳食马者这一形象的特点

  明确:无知、浅薄、愚妄

  四、理解三个形象的比喻意

  明确:

  1、千里马——人才

  2、伯乐——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3、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无知、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五、理解作者情感

  1、作者借千里马提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明确: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现实。

  2、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对被埋没人才的同情和惋惜。

  (2)对埋没人才现象的愤慨和批判。

  (3)自身的怀才遇之情。

  六、分析写法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以食马者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来表现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寓意。

  七、作业

  1、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二和第三段。

  2、完成练习题。

  《马说》教学设计 9

  复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一、复习导航

  1、韩愈,字xx,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韩愈、元、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xx,《马说》是其《xx 》中的第四篇。我们曾学过他的诗,默写此诗:

  2、对照注释巩固重点词释义。

  (1)故虽有名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执策而临之

  (7)一食或尽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关马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4、本文的中心论点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5、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8、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节选自岳飞《论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比行百余里()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4、这两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翻译下列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教学设计 10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⑵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马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马说》教学设计07-14

《马说》的教学设计09-23

马说_教学设计09-03

《马说》教学设计06-20

《马说》教学设计模板10-30

精选《马说》教学设计范文08-17

《马说》教学设计范文10-09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09-28

马说的教学设计参考10-21

《马说》教学设计参考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