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8 12:12: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1

  一、导课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钟嵘在《诗品》中说道:“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就是指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三、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广为流传。诗文着力表现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开创了田园诗派,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共20首。

  四、感悟诗韵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读准字音)

  2.听诵读,注意节奏、感情。(要求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个别朗读。(读出情感)

  五、解读诗歌

  1.一读解诗情(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翻译原文,了解诗意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4)悠然:自得的样子。见:看见(读jiàn),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6)相与还:结伴而归。

  (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发挥想象和联想,说说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一副图景?

  提示: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采撷菊花,悠然自得,不经意间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映入眼中,此时夕阳西下,山色秀丽美好,不时几只飞鸟结伴而还。菊、山、日、鸟、人,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副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4)面对田园风光,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抓住“悠然”、“佳”、“忘言”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体会。

  “佳”指美好,“悠然”传达出一种闲适、惬意,而“忘言”则表明诗人完全陶醉在景物之中,物我合一,无法言传其中之妙。在诗人的眼中,田园风光秀丽美好,徜徉在田园风光中,诗人的内心恬淡、闲适、宁静、惬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二读悟诗义(女生朗读诗歌)

  “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该如何理解?“车马喧”仅指一般的车马往来吗?

  提示:这里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个性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入理解。

  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所以“心远”可理解为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远离尘俗,远离官场。而“车马”应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车马喧”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三读品诗境(男生朗读诗歌)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为什么?

  提示: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集体朗读诗歌)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传达出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心远地自偏”,只要心志高远,即使身处闹市也会获得心灵的宁静与闲适,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也应该排除一切干扰,笃志向学,我想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饮酒》中的其它篇目,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八、板书设计

  知:背景——文意

  赏:尔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气

  悠然——飘逸之梦景即情↓

  真意——髓(自然)呼吁归隐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孤傲)

  启:有追求、爱自然、回归心灵家园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2.喧:

  3.君:4.心远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07-09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范文04-02

饮酒·其五11-14

《饮酒其五》教案02-15

饮酒其五改写03-30

饮酒·其五 陶渊明11-11

饮酒陶渊明其五04-22

饮酒·其五(陶渊明)10-30

陶渊明饮酒其五11-0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1

  一、导课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钟嵘在《诗品》中说道:“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就是指陶渊明。

  二、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三、走近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的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广为流传。诗文着力表现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开创了田园诗派,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共20首。

  四、感悟诗韵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明确读准字音)

  2.听诵读,注意节奏、感情。(要求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个别朗读。(读出情感)

  五、解读诗歌

  1.一读解诗情(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翻译原文,了解诗意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4)悠然:自得的样子。见:看见(读jiàn),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5)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6)相与还:结伴而归。

  (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发挥想象和联想,说说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怎样一副图景?

  提示: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采撷菊花,悠然自得,不经意间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映入眼中,此时夕阳西下,山色秀丽美好,不时几只飞鸟结伴而还。菊、山、日、鸟、人,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副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4)面对田园风光,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呢?

  提示:抓住“悠然”、“佳”、“忘言”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体会。

  “佳”指美好,“悠然”传达出一种闲适、惬意,而“忘言”则表明诗人完全陶醉在景物之中,物我合一,无法言传其中之妙。在诗人的眼中,田园风光秀丽美好,徜徉在田园风光中,诗人的内心恬淡、闲适、宁静、惬意。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二读悟诗义(女生朗读诗歌)

  “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该如何理解?“车马喧”仅指一般的车马往来吗?

  提示:这里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个性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入理解。

  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小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所以“心远”可理解为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远离尘俗,远离官场。而“车马”应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车马喧”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三读品诗境(男生朗读诗歌)

  “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为什么?

  提示: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集体朗读诗歌)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传达出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心远地自偏”,只要心志高远,即使身处闹市也会获得心灵的宁静与闲适,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也应该排除一切干扰,笃志向学,我想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饮酒》中的其它篇目,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八、板书设计

  知:背景——文意

  赏:尔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气

  悠然——飘逸之梦景即情↓

  真意——髓(自然)呼吁归隐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孤傲)

  启:有追求、爱自然、回归心灵家园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够熟读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闲适恬淡的感情。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品读诗句,体会作者传达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要表达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208班是一个平行班级,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的感知较好,但学生普遍不爱主动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活动,目的是帮助他们先小范围的发言,然后循序渐进地大胆在全班发言。如何把诗的韵味和意境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个人认为,作为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能够悟到一些就足够。所以,本节课重在朗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柳先生传》相关文字导入。

  设计思路:前段时间才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涉及到陶渊明的性格爱好。用这篇文章中的相关文字来导入,既能够回顾旧知,又能为本诗的教学做铺垫。

  二、解题、回顾作者

  回顾陶渊明相关资料。并结合《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概括他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等。

  《饮酒》为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作者辞官归隐后所作。

  设计思路:通过这一环节,带领学生快速地重温诗人,并利用以往的知识,给学生一点提示。

  三、自读诗歌

  1、读准语音语调。(齐读)

  2、读准节奏重音。(个读)

  3、听示范朗读、跟读。(齐读)

  设计思路:诗歌重在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能够体会诗歌的韵味。这一环节,我计划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四、感悟诗歌

  (一)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设计思路:设计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前面3分钟先自己独立学习,后2分钟小组交流合作。这样既保证学生会独立的学习,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问题引领,品味诗歌语言

  1、诗人对自己住处环境介绍看似前后矛盾,是作者酒后胡说吗?

  明确: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2、诗中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田园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看到了人的活动吗?

  明确: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这是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

  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设计思路:这四句诗是最难理解的部分,通过层层设问,带领学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换成“望”?

  设计思路:这类题目是学生经常遇见的,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辨别两个词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

  4、最后两句诗想要传达作者怎样的感受?

  明确:面对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这样了。

  (三)再读诗歌,读出意味。(配乐,师先示范,学生齐读)

  (四)当堂背诵。

  五、拓展阅读

  展示《归园田居(其一)》部分诗句,帮助学生对陶渊明诗歌的理解。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

  《饮酒》和《归园田居》两诗中任选一首,将其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写成的一段散文。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闲适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语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这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法: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结庐:2.喧:

  3.君:4.心远地自偏:

  5.悠然:6.辨:

  7.忘言:8.相与还:

  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诗歌

  【课堂练习】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