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6 11:08:01 春莲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运用感观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种子的内部构造;观察发芽的蚕豆,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胚根和胚芽、了解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各类种子、发芽不同时期的蚕豆、镊子、小刀、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相关课件。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但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不了解,他们可能对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小猫种鱼的图片)听过这个故事吗?

  小猫很有趣,农民伯伯种的是植物的……

  2、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讨论不同点。

  3、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已独一无二的特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就会发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秘密,(板书课题)到种子的内部去探个究竟。

  4、这里的“萌发”是什么意思?(发芽)

  二、研究种子外部结构

  1、那么,种子的外表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

  2、交流:都有一层皮,上面有一个月芽形的痕迹。

  3、讲解:种子最外面这层皮叫种皮,想想它对种子有什么作用?(保护)

  在种皮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儿?

  它是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种脐,在种脐一端有个小孔,叫种孔。猜猜种孔有什么作用?(水分容易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三、研究浸泡的种子

  1、刚才直接用眼观察,得到了许多科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知道种皮保护着怎样的生命呢?试着分一下,怎么样?

  2、引导——浸泡

  3、这三个烧杯是老师提前一天浸泡的10粒花生、油菜、黄豆的种子,当初这三个烧杯里分别放了200毫升水,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4、这水到哪儿去了?(种子吸收了。)

  5、种子吸收了水分有什么变化吗?

  (胖胖的,软软的,种皮像要涨破似的)

  四、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1、这些可爱的种子,现在我们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了!

  2、你准备怎么观察?

  (请一生上前示范剥去种皮的过程)提问要注意什么?

  (简介镊子的使用)

  3、观察剥去种皮的种子。

  4、继续观察: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在这两片豆瓣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5、画图记录种子的内部。

  6、各组操作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7、你能展示一下你的发现吗?

  8、将这些种子的种皮剥开后,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点,是什么?

  (都能分成两半;都有一个小芽等。)几片子叶?(两片)凡是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所以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还有……是双子叶植物,也是双子叶植物。这个“小芽”是什么?(板书:胚根、胚芽)下面大家在你手中的种子里找一找胚根、胚芽。课件材料中指出胚根、胚芽。

  9、找到了吗?在你画的图中标出胚根、胚芽、子叶各部分。

  10、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五、观察发芽的蚕豆

  1、你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胚根、胚芽、子叶这些结构以后长成什么?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谁能猜猜看?

  2、学生猜测。

  3、大家的猜测很丰富!但要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

  4、实验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5、重点记录内容的讨论。

  6、实验操作记录:

  1)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2)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3)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7、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8、讨论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9、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种子萌发长成一棵植物的情景?

  六、课堂小结。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2

  内容简析

  《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的内容,课标的内容标准是“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因此,本节课就是一个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课,可以设计三个探究实验。第一个探究实验重在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向学生介绍关于变量和对照实验知识(实验变量只有一个,设计的对照实验互为对照组);第二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和处理数据表格的能力;第三个探究实验重在训练学生作假设、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由于本实验设计到三个实验变量,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确定实验变量。所以,本节实验是七年级上册探究实验的核心实验,一旦学生熟练掌握,对后面的探究实验能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标定位

  学生已学过种子的结构,对设计对照实验也有一定基础。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提前在家中完成有关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探究实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学会设计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做出假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珍爱生命。

  方法阐释

  本节课主要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不断运用学过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只有一组对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多组对照实验的设计。通过知识梯度由简到难的自然过渡,能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小循环勤反馈,在每个环节后进行针对性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教学有效性,体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完成的种子萌发实验的瓶子。

  环节一利用视频,激情导入

  教师视频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引出问题: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种子在什么环境下能萌发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视频播放,让学生对被子植物种子的萌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积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

  环节二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第一步:根据书本资料做出假设,将假设的三个条件写于黑板上,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通过小组讨论、同伴互助、教师引导,让学生能自主设计对照实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展示课前实验的结果,描述实验过程,能有效帮助其他学生对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有一个初步认识。通过视频播放再次展示四个实验瓶中的具体条件,让学生思考四个瓶子中的条件和黑板上假设出的条件是否相对应,并在黑板上用“√”和“×”进行标注。

  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找出其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其控制变量是什么。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第四步: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探究种子萌发的不同实验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教师质疑:种子的萌发需要光吗?种子萌发过程中要施肥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讨论。通过师生合作,归纳得出:种子一般都播种在土壤中,见不到光。所以,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由于种子的子叶或胚乳中储存了萌发阶段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不需要施肥,如果施肥,也是用于幼苗的生长发育需要。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习题:将颗粒完整的活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约25℃的条件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A.甲先萌发 B.乙先萌发 C.同时萌发 D.都不萌发 答〔 〕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知识梯度,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设计环环相扣的探索点,有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巧设探究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环节三自主探究,掌握新知

  教师质疑:环境条件都满足了,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进行生命教育,感知种子萌发的不易。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通过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明白在农业生产上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播种之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通过知识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知识拓展】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有些植物的种子,有完整的活的胚,但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仍不萌发,好像必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对外界条件以及季节性变化的一种适应。

  例如生长在温带的植物,种子在秋天成熟,如果落到土壤里很快就萌发,不久寒冷的冬季就到来,幼苗就可能被冻死。如果种子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眠,就可避过冬天。各种植物的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小麦、水稻和棉花等种子的休眠期很短,种子收获后,很短时间就可完成。有的植物种子的休眠期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经过休眠期的种子,播到土中后,如果不萌发,其中有一个原因可能是种子已失去生活力。因为种子有一定的寿命。不同植物的种子寿命长短有很大差别。例如:杨、柳的种子寿命只有10多天;大多数栽培作物种子的寿命为3~5年;桃、杏、李等种子寿命为5~6年;在特殊情况下,莲的种子寿命可长达千年。

  有过这样的记载:新中国建立不久,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泡子屯附近的泥炭层中,挖出了沉睡1000多年的莲子。1951年把古莲子播下,它们竟在1953年夏季开出了艳丽的荷花。为什么古莲子千年不死?原因是古莲子表面有一层坚硬的既不透水又不透气的种皮,使种子在缺水缺氧(加上当地的低温)的情况下被迫处于休眠状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同伴互助,帮助学生掌握新知。通过学以致用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环节四课前探究,加深理解

  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种子萌发过程的探究实验。课上,(组间进行交流)由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根据学生的疑惑,教师视频播放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质疑:

  (1)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一定的水分?让学生明确种子萌发时只有吸水胀破种皮,才能促使胚的进一步发育。然后,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分别发育成茎和叶、以及连接根和茎的部分。通过知识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水。

  (2)种子萌发与环境中的营养条件有关吗?视频播放有助于学生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主要从子叶或胚乳中获得与环境无关。

  【知识拓展】

  种子吸水膨胀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你能不能想想到,小小的种子在吸水膨胀的时候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让我们来做个简单的试验吧!取一个玻璃瓶,往瓶子里装满干大豆,灌满清水,盖紧瓶盖。然后,吧玻璃瓶放到温暖的地方。不久,干大豆就吸水膨胀了,以至最终十玻璃瓶爆裂开来。

  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

  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

  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在此基础上,通过训练:

  (1)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种子的提早萌发?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播种所需的种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呢?

  (3)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将课内外探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解决实验现象周期过长,课上难以观察的问题。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形象直观的视频播放,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较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学以致用,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达标检测,复习巩固

  某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装置,用来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他所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烧杯、吸水纸、标签、清水、绿豆种子等。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六、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根茎和叶养分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4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以黄豆种子为例认识双子叶植物种子的构造,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设计经历“比较不同种子萌发时所需水分不同”的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学会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黄豆种子的内部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增强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黄豆(双子叶)种子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持续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盘种子,内含黄豆5颗、花生5颗、油菜籽10粒,放在塑料盘中。(课前放在学生实验桌)

  (2)浸泡2天的黄豆种子2粒,放大镜1个,镊子1把,放在塑料盘中。(放在讲台桌旁,课中调换)

  (3)一小盘浸泡过的其它种子,内含花生、芸豆、黑豆、青豆等,塑料勺1把。(放在讲台桌旁,课中下发)

  (4)塑料盘、棉花,浸泡2天的黄豆2粒。(课结束前下发)

  教师材料:烧杯3个,黄豆、花生、油菜籽各50粒左右,水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这里有一些“宝贝”,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谁来轻轻摸一摸,究竟是什么?

  2.到底是什么呢?看看大屏幕,他们摸出来了吗?

  3.我给每个小组也准备了一份,请你细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学生从课桌中取出种子并分组观察。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逐步归纳出这些种子的相同与不同。

  6.整理材料,小结:它们都是种子,但是他们的外形、颜色、大小、轻重等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板书:种子)

  二、浸泡种子

  1.虽然特征不一,但是他们将来都能长成新的植物。这样放着会长吗?

  2.要想使这些种子发芽也就是萌发需要些什么呢? (板书:的萌发)

  3.学生回答。(板书:水分)

  4.这三种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水分会一样多吗?(板书?)

  5.怎样做才能知道谁需要的水分多?谁需要的水分少?小组之间可以讨论一下。(教师提醒:为什么我要装一样多的水?为什么都选相同多的种子?)

  6.请3个同学到台前分别数10粒种子放入盛有80毫升的水的烧杯里。两天后用量筒测量,剩下的水哪个杯子多,就是谁需要的水分少。这个实验就交给这3位同学,课后小心它放到自己教室去,当然,其他同学也可以观察。

  7.会和你的预测一样吗?结果怎么样就看你们的观察了。2天后能告诉我结果吗?希望你们好好保护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种子的内部构造

  1.有了水分等合适的条件,一颗小小的种子就能长成一株植物,真是神奇哦,里面会有有什么呢?

  2.学生预测。

  3.真的是这样吗?没有用水浸泡过的种子的种皮很坚硬,很不容易剥离。因此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已经浸泡了两天的黄豆种子,下面请各小组的材料员用刚才的种子到老师这里来交换浸泡好的黄豆种子,以便更好的观察它的.内部构造。

  4.拿到材料的小组不要着急,活动前老师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师出示探究小提示:

  (1)1.先小心地剥开黄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

  (2)将黄豆的“豆瓣”小心的分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重点观察“豆瓣”的连接处的特点。

  (3)轻声讨论,把你的发现画在“观察记录单”的空白处。

  5.学生开始探究活动,师关注学情,巡视指导。

  6.交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观察记录。

  7.师结合课件和学生实物投影:像黄豆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外面的被我们剥下来的是“种皮”,里面的“豆瓣”我们称它为种子的“胚”。

  8.这两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哪部分更重要?

  9.师生共同认识胚的结构,师课件指示其各部分的位置,并要求学生在自己画的种子的构造图中标出各部分名称。

  10.黄豆有两瓣子叶,我们称它为双子叶植物。其他的种子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构造呢?我这里还有一些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师出发放浸泡过的花生、黑豆、青豆……)

  11.学生继续观察,发现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12.交流小结:确实,许多种子都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种皮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起到保护的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里面的“胚”是种子里最重要的一部分,胚都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

  四、发芽的黄豆。

  1.胚是有生命的,种子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

  2.学生预测各部分的发展变化情况。

  3.是不是真的像我们预测的那样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只要在盘子里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4.教师下发材料,学生为已经浸泡好的种子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5.为了让大家记录好种子的发展变化,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份观察记录表,大家要认真记录种子的变化情况。老师发给大家的种子今天正好是第三天,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可以吗?今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可以画图,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师指导填写观察记录。

  6.老师这里有一段有关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视频片段,相信对大家接下来的观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视频。)

  7.发芽的黄豆各部分究竟是如何变化的?相信通过我们每个小组接下来的认真观察,一定都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并观察“不同种子萌发所需水量”的实验,课堂汇报交流:

  2、运用感官及工具观察、比较蚕豆、黄豆、花生等种子内外部结构特点并做记录:

  3、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蚕豆种子的基本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预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并指导落实课后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每小组一袋干种子,内含蚕豆、油菜籽、黄豆若干,放在盘子里:放大镜2个,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6粒,记录纸一张,放在解剖盘中:每组一小袋浸泡过的其他种子,内含花生、绿豆、黄豆等:塑料培养皿(含记录纸、棉花),浸泡2天的蚕豆各2粒。教师材料:演示台,蚕豆幼苗一盆,干、浸泡2天、浸泡更长时间的蚕豆种子各一大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一粒种子萌发,逐渐长成一棵大树的视频。

  2、问:就这么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

  3、同学们,刚才发表了很多看法,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想)

  4、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种子的萌发》。

  二、汇报交流,学习新课

  (一)认识种子

  1、师:老师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去观察种子,现在要考考大家,认识它们吗?

  2、投影仪出示种子……

  (二)种子的吸水量

  1、师:(出示一杯蚕豆苗)问:这是谁发育出来的?

  生:蚕豆

  2、师:(出示干的一盆蚕豆)问:这样的蚕豆干放着会发芽吗?

  生:不会。

  3、师:需要什么?

  生:水。

  ……

  三、主动探究,认识种子内部构造

  1、讨论方法师:我们刚才只看到蚕豆的'表面,有什么方法可以更清楚地探究蚕豆种子里面的结构呢?(解剖)

  2、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解剖。

  (1)演示剥蚕豆皮观察蚕豆种子的结构:

  (2)观察蚕豆种子外面的一层种皮,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下种子凹陷一侧的种皮,可以看到什么?

  (3)请同学们用力捏一捏种子,注意观察种孔处有什么现象?

  (4)请同学们用镊子夹住蚕豆种子,在种脐的对侧用解剖刀轻轻地划一个小口,将种皮剥下来,用手摸一下种皮,有什么感觉?并推测种皮有什么作用。(种皮很坚韧,具有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的作用)

  (5)学生个别演示

  (6)教师边演示边点评

  3、观察胚的构造

  (1)教师演示分开我轻轻地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注意动作要轻。

  (2)学生做并观察:讲解构造:对比实验(解剖其他种子)

  (3)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种子虽然在形状、大小和颜色各方面存有差异,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凡是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所以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还有黄豆、花生等也是双子叶植物。

  四、观察猜测,跟踪发芽的蚕豆

  师:同学们,想知道胚根、胚芽、子叶这些结构以后长成什么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吗?谁能猜猜看?

  生:胚根会变成根、子叶会长成叶子、胚芽会长成叶子……

  师:大家的猜测很丰富!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上网查资料、请教大人、做实验。

  师: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实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你们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会做吗?

  生:可以。

  师:老师把材料分给你们,课后由各小组长负责一起去完成这个实验,好吗?

  生:好。(师下发材料,学生操作实验。)

  师:观察是需要耐心的,同学们一定能坚持的!盒子上面的记录表,我们就以三天为间隔来观察。

  师:主要应该观察什么呢?

  生:胚根、胚芽、子叶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对,你们刚才实验的这些种子,刚好泡了三天,它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先把它们记录下来吧!(学生观察并做好第一次记录,投影展示典型小组的记录纸。)

  师: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科学家们就是这样成功的,老师相信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6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7

  第一课时(种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观察、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结构并描述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观察、找到相应的结构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 预习本课内容。

  (2) 准备放大镜、小刀等用具。

  2、教师准备

  (1) 准备浸软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

  (2) 准备大豆种子及玉米种子结构图。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种子萌发发育来的。那么, 种子有些什么结构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种子的结构

  分发给每个学生浸软的种子(一粒大豆、一粒玉米)。

  (1) 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

  (2) 解剖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结合挂图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的'各部分结构。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即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指导学生解剖种子。对于大豆应剥去种皮后,从种脐相对的一侧轻轻分开两个豆瓣,再进行观察,对于玉米种子应在种子中央纵剖,仔细观察内部的结构。

  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激励学生动脑思考,踊跃回答。

  问题:

  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包括哪些结构?

  2、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3、哪些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种子的重要部分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种子的结构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些其它植物的种子并观察其结构

  课后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 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内容

  (2)准备未发芽的种子若干

  2、教师准备:

  (1)种子萌发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2)预先种植的几组的对照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棵:

  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体?种子是怎样萌发的?种子萌发时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过程:

  (二)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1) 学生结合实际提出“影响大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2) 学生4人一组通过交流讨论提出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的假设。

  (3)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条件进行探究实验。

  (4) 分发给每组2~4;粒优良大豆种子。

  (5) 各组自己准备材料用具,如培养皿、吸水纸、标签、清水等。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8

  教材分析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选自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绿色植物的一生》的开篇。此时,安排学生在已备种 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被子植物种子进行探究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中,探究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从知识结构上看,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内化;从智能培养上讲,是对实践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同时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尝试和感悟。

  本节教材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归纳、分析及表达、交流、合作能力,并理解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统一的观点。

  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实验。但生活经验和阅历不够丰富,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体温、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本实验是初中生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地抛砖引玉,既 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实验,又要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 趣助一臂之力。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通过设计、实施“探究种子萌发的条”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兴趣和能力。

  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分析 实验现象,综合归纳、自主获得种子萌发所需条的知识。

  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逐步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通过探究种子萌发条,树立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外因只有借助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观点。

  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

  2、将设计的方案书面化,形成完整的实验。

  设计理念

  贯彻改精神和《生物程标准》中“全面提高每个学舌功能的科学素养”的核心理念,以宏扬学生独 特个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多维度构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多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教学平台,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亲身感受合作学习和问题学习。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研究、逐步培养收集分析数据、交流表达等能力,训练提高观察的敏锐性、细致性及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教学过程

  学 习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 预 期 目 标

  一、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前准备一组对 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主题

  制订探究方案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

  1、建议学生设计 一组对照实验,并以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 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完成实验。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 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 个假设,讨论 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 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

  探究方案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

  交流共享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外延续[ 对学生继续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六、板书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

  小组成员:

  探究目的: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9

  一、教材

  首先,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种子的萌发》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开篇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的种类之后,对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开始探究。学习本节课对今后学生学习植物的生长规律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学情

  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那么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思维活跃,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认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更多的运用自主探究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说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以及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种子萌发的条件,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合作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以及设置情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本节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赋得古草原送别》形象来描述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而引出植物的生命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并且设置疑问,“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种子的萌发》(板书课题)。

  通过这样的导入,将生物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各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的探究

  用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在清明前后播种。

  这样设置疑问,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出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温度和水分相关(板书环境条件:温度、水分),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在此时我会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还通过视频的内容补充了空气也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板书:空气),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学生通过刚刚自己猜想验证得出正确结论后,自信心也会有所提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我会让学生带着这份愉悦的心情自主阅读教材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并总结归纳出有哪些自身条件,学生总结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结构完整、活胚、处于不休眠期(板书自身条件:结构完整、活胚、不休眠)。以上就是本节课生成新知的部分,这一部分我力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向主动地发现学习转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环节三:巩固新知

  给学生呈现几组图片(结构完整的种子、被虫子咬过得种子、被开水煮过的种子),让学生找出图片中能够萌发的种子。

  在PPT上呈现:土壤、温度、水分、阳光、空气、肥料这些词语,让学生找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通过这样的习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知识点。

  环节四:总结与收获

  提问学生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总结补充。

  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我会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内容落实到生活中,自己回家后按照书上探究环节的操作步骤,自己选种子,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并进行观察记录。待种子萌发时,将种子带到班级来展示交流。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10

  一、说教材

  《种子萌发的条件》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本章教学内容讲述了种子植物的萌发和芽的发育。学生在被子植物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在“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节,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再阐述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最后再简要介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芽的发育和根的生长打好了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萌发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也已经有一定的做实验的基础,这也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充满好奇,但是本节课有三个变量,这对学生设计实验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攻克这个难题。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锻炼探究思维。

  3.通过实验设计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而把在“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对照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作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复习和创设情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导入。提问:通常播种后不久就能见到幼苗出土,哪位同学可以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学生回顾,并作答: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发育成植物体的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之后创设问题冲突,但有时把种子播下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见幼苗生长。并带领学生思考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而且在播种前,人们往往还要疏松土壤、适当浇水等。让其根据这些现象,推测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顺势引出课题。

  通过回顾前面的知识,做好知识间的衔接,而农业生产中的实例比较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为探究实验中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同时可以顺利的引出课题。

  2.新课讲授

  导入之后就进入第二个环节:新课讲授,这是本次说课的重点环节。这个环节当中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果、表达交流。

  通过导入学生对于种子萌发的条件会有很多的想法,这时我提出:能不能根据上面的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在什么样的外界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在提出问题之后我会让同学们根据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这时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比如:

  (1)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一场小雨,就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又容易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氧气。通过提示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水分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光照是种子萌发的条件等等。我对同学们做出的假设会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制定试验方案是本课的难点,怎样控制单一变量并合理的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学生难以突破的问题。我将会根据学生提出的影响因素设置分组探究,即每个小组只针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适时讲解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之后让同学们自行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再对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如:

  (1)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进行实验?

  (2)你所在的小组想探究哪种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如何控制这种外界条件?

  (3)实验过程中应该将种子分成几组?每组应该有多少粒种子?每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应当对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

  (5)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要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的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最后确定实验计划。这样通过先分析后设计最后修改的方法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由于这个实验时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实验结果,所以我会在授课之前先把实验做好,直接把实验结果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同学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答案: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讨论:

  (1)如果事先已经知道对照组中的条件是最适合种子萌发的,本实验设置该瓶是否还有必要?为什么?

  (2)你还能用那些方法来控制空气的有无?让学生对对照实验有更深的认识。

  这样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不仅得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探究思维、表达交流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在本节的最后为了保证课程的完整性,我设计的下一环节是小结作业。在这一环节我会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对本节课进行的总结,强调本节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同时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实验回家后亲自操作,详细记录结果,进一步巩固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学到的知识,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关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鞠躬,擦黑板)。更多招教面试资料可查看-教师招聘面试频道。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胚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种皮、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作出计划

  4、实施计划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练习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12

  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重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作出计划

  4、实施计划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 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

  1、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整理,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13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课前准备一组对照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及未萌发的现象。

  观察教师提供的对照实验现象,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开始探究前的猜想

  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确定探究主题、制订探究方案

  在学生设计方案前提出建议,为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好参谋:

  1、建议学生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并以课前自己准备的那组对照实验为例,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对照实验,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2、建议学生参照课本有关发芽率的介绍,考虑实验中选种的依据和数量。

  3、建议学生就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完成实验报告。

  4、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拓展思维,提出不同于其他小组的假设。

  在学生设计方案时,巡回、参与、答疑、启发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提出一个假设,讨论设计能验证假设的探究实验方案,书面完成实验报告中实验内容、探究目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的空间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尝试科学探究方法,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升探究能力。

  三、初步实施探究方案

  为学生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提供蚕豆、花生等多种种子、小器皿(如一次性的小碗)、泥土、清水等材料用具。(尽可能齐全)

  根据实验方案,自选材料用具,开始初步实施。如果课堂上无法获得所需的材料用具,则在课后自行准备,再进行实施。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提高相关技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示方案,交流共享

  选择具代表性的`方案进行展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予以肯定,对方案中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修改建议。

  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经讨论完成的实验方案。

  培养学人所长,与人共享的意识,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

  对学生继续课外的探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1、严格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条件继续实验,直至种子长出真叶。

  2、每天进行定时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现象。(记录内容可参照课本表格,最好自己设计更完善的表格,记录更加详细的内容。)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中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心得体会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和观察植物生命的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体验、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感悟、获得科学探究方法。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2、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

  2、农民播种的种子都能萌发吗?需要哪些条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阅读教材P90—P9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讨论和完善方案;参照P92中1—6题进行修订和完善。

  预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课下完成: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反思实验得失。

  2、拓展反思:

  (1)种子萌发是否还需要其他环境条件?

  (2)有人说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你如何探究?

  学习任务二:阐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阅读教材P92最后一文字,总结出种子萌发的自条件。

  2、阅读P93—P94《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各小组根据课本思考讨论5个问题,并制定出你认为可行的方案。然后完成P94的“讨论1和2”。

  3、小组展示交流成果,代表描述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4、拓展反思

  取三粒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玉米种子,甲切去了胚乳(只留下胚),乙切去了胚,丙不作处理,然后,将三粒种子种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三粒种子的萌发状况将会怎样?

  学习任务三: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1、观看课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2、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某良种站想把一袋优质玉米种子邮寄给远方的农民朋友,为保证邮寄的种子质量,应注意哪些问题?

  2、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作物播种所需要的种子,你应当怎样挑选种子呢?

  五、诊断评价

  1、早春播种以后,农民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出苗,其原因是

  A保湿保温,有利萌发B防止鸟类啄食种子

  C种子的萌发需要避光D防止大风大雨侵袭

  2、播种在水涝地的种子很难萌发,这是因为缺少种子萌发所需要的

  A水分B空气C养料D温度

  3、玉米种子萌发出幼苗后,种子空瘪的原因是胚乳里的营养物质()

  A被胚根吸收掉B被胚吸收发育成幼苗

  C转移到幼苗的幼叶上D被土壤中的其他植物吸收

  4、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中,下下列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为样本

  B、为了避免浪费只需取3~5粒种子为测定样本

  C、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D、为了使测定结果准确至少要取10000粒种子为样本

  5、小明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共重复测定了三次,每次都是种下100粒,出芽的情况分别是95粒、90粒、94粒。那么该种子的发芽率为

  A、95% B、90% C、94% D、93%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重点:

  1、描述种子的结构。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活动。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同学们,根据你们现有的知识,你们知道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用哪一种器官进行繁殖?

  (种子)

  师:对。利用种子繁殖后代首先种子需要萌发,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植物种子的萌发》。

  CAI展示课题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同时板书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

  师:老师在课前为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植物的种子(黄豆、绿豆、花生、芸豆、莲子、玉米、松)。下面请同学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或者CAI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并且说出展示植物种子的名称。

  师:对,很好。看了这么多植物的`种子,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等等。

  师:那么你们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结构是否一样呢?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结种子呢?……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但因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其余的问题,大家可以课后继续探究。刚才有同学问:不同植物的种子,结构是否一样?同学们先别忙着回答我,我希望你们通过实验探究后再回答。

  二、种子的结构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浸泡过24小时的种子,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解剖观察,并且结合以下问题以及课本插图5-1,将你们解剖好的植物种子粘帖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上!并且将种子各部分名称标上去。然后请几组同学上讲台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述种子的结构。

  学生准备观察

  师:观察植物种子,我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

  师:观察方法:由表及里,先观察外部形态,再观察内部结构。

  师:解剖观察植物种子时请你注意以下问题?

  1、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凹陷处的名称及种子的内部结构名称?

  2、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称作什么?

  3、你观察的植物种子子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对于种子本身而言,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解剖观察(5min)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师:跟大家讲得一样,大豆以及其他豆类种子结构就是

  CAI展示大豆种子的结构。

  师:我们认识了几种豆类种子的结构,那有没有和豆类种子结构不一样的植物种呢?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看看它与大豆种子结构有无不同?

  CAI展示玉米种子结构图

  学生观察讲述

  CAI展示大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异同。

  师:1、假如我把刚才的植物种子都煮熟了再种下去,会不会萌发呢?

  2、把大米粒种下去会不会萌发?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CAI展示: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师:大多数种子成熟后,只要遇到适宜的外界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呢?你能否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猜测呢?

  板书二、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学生猜测

  对于光和土壤两个条件,学生如果说出来,没有人反驳,可以用种子萌发是埋在土壤里,以及农村浸稻种来启发学生这两个不是必要的环境因素。

  CAI展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师:假如让你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环境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你该如何设计。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参照大屏幕上的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且指定一人写在发给你的纸上。再上讲台讲述你们的方法。

  学生设计(5min),教师巡回指导。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述。

  师:刚才同学们讲述了种子萌发需要一种条件的实验方法,那其他条件或者多个条件综合起来是不是相类似的?我们可以在以后继续探讨。

  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已经了解,那种子是如何萌发的?你们了解吗?

  CAI播放视频《种子萌发的过程》

  学生观看

  CAI展示问题

  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根据观看内容,回答。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感受最深、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07-02

《种子的萌发》教学后的反思06-25

《种子的萌发》教案02-22

萌发的种子的教案06-20

《种子的萌发》教学反思(通用5篇)05-26

种子的萌发说课稿(精选11篇)08-12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案05-14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案精选05-14

种子的萌发科学教学反思(通用7篇)11-16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案参考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