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07 15:17: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读诵为主,以读诵促情景想象及内容感悟。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PPT教学课件《草》及《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学生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播放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使学生掌握字音。课件没有的生字另外详细讲解。

  重点字音:荣宿篱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课件范读

  播放PPT教学课件《草》及《宿新市徐公店》中对诗的动画范读部分内容(可分别从课件中提取出来)。使学生对古诗诵读有进一步的感悟。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两首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

  3、渗透学习送别诗的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3、读其他的送别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对比中学习两首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悟诗情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送别诗情感表达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与要好的朋友分别时是什么感受?谈谈。

  2、现在科技发达,见朋友也容易,可是在古代,交通落后,与朋友一别,也许几年、十几年、十年甚至一辈子都不能见面,让我们走进第二十课《古诗两首》去看看古人离别的场景,去用心聆听他们分别时的心声。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读好诗歌

  1、一读正音:

  A、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要把诗读的字正腔圆。

  B、个别读,纠音,评价,齐读。

  2、二读重节奏:

  A、自由读,注意念通顺,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的有板有眼。

  B、个别读,其他同学注意听,通过同学的读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怎样的读才是有节奏。指导读难读的地方。

  3、三读贵在情韵:

  A、师生合作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读出它的味道来,从题目的读开始,师生合作读。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我来读。把头抬起来,挺胸,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师生换着读体会味道。

  B、现在,老师让你选一个词儿来形容你读完这两首诗时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你想到哪个词语?

  三、对比发现,渗透学法

  1、静静的读这两首诗,读着读着,老师发现了两首诗的送别地点不同。(板书“地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送别,《送元二使安西》在渭城。你也细细默读,还有什么不同?

  2、个别读,说,老师适当引导,发现两首诗的不同。

  预设:

  (1)、目的地不同:(广陵,安西)

  (题目中知道,去干什么?孟浩然去广陵游玩,元二去安西是奉朝廷使命去安西,为了国家。)

  (2)、送别时间:(烟花三月,朝)

  “烟花三月”:展开想象: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春光。介绍背景: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交”李白寓居安陆期间,专程去拜访当时名扬天下的诗人孟浩然,他的诗得到了孟浩然的赞赏,成为了挚友,当时李白28岁,孟浩然40岁。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写下了这首诗。孟浩然去广陵游玩,扬州是当时唐朝的繁华之地,李白向往之情,留恋之情融于文字之中。

  “朝”引发想象:一场朝雨,湿润了尘土,轻尘不扬,适合送行,这场雨,让客舍青青,柳色清新,客舍是流浪人的伴侣,柳是离别的象征,同音字“留”。

  (3)、送别人物:(李白送孟浩然,王维送元二)

  (4)、送别的方式:(目送,饮酒送别)

  找诗句,说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抓“孤帆”想象情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尽一杯酒”中,饱含多少语言。

  (5)、表达的感情:(留恋,向往;留恋,关切,祝福。)

  (借助相关的重点词、句来谈谈,渗透“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预设:

  A、“烟花三月”向往

  B、“孤帆”大诗人李白犯错误了。你们想一想,阳春三月,黄鹤楼附近鸟语花香、莺歌燕舞,长江两岸肯定是人来人往,江上客船也不计其数,怎么会是孤帆?(有些同学可能觉得难以理解,老师举个列子,运动会的时候,我们四年级的四百米跑比赛马上开始,起跑线上站满了每个班的运动员,请问在密密麻麻的运动员中,你会看谁,关注谁?),李白和孟浩然感情深,所以在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的船只。

  C、“更”:关爱,祝福。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渺无人烟,满目的凄凉。

  渭城这里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是——风沙漫天;

  渭城这里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是——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到了安西却是——举目无亲,难觅乡音。

  从繁华的渭城到荒凉的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2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一路的辛苦劳顿、孤独落寞,王维是深有体会的,因为他也曾经出使过安西。这是一段资料,请你来读。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了土蕃,唐玄宗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王维去过安西,他深知安西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与邻国间战争的残酷,所以在送别元二时,他的内心应该是揉合了多种情感的。假如你是王维,在朋友元二临行前,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

  千言万语说不完,一切尽在美酒中。

  带着王维的留恋,女生一起读。【女生读】

  带着王维的祝福,男生一起读。【男生读】

  好一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来,我们一起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齐读】

  【读得字字含情,真令人感动!】就在与元二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渭城一别锤炼出了千古名句,竟也成了两人的永别。消息传到安西,当元二再次读起王维当年为他所作的这首诗,心中一定有别样的情感。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来纪念两人那深厚的友情吧!

  这首诗里,王维借杯中的美酒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这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D、“无故人”:在王维的眼里元二是最好的知己,感情深厚。

  让学生先发现不同的地方,在针对不同找到相应的诗句,读诗句,说理由。

  3、发现共同点,归纳学法。

  预设:

  (1)、送别诗基本都有对应的送别地点、时间、人物、送别的方式、表达的感情,这就是我们学习送别诗应该关注的内容。

  (2)、表达的感情基本都是依依惜别的感情。

  (3)、送别诗的景物、事物都有蕴含的感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是常用的写法。

  (4)、送别诗根据感情基本可以分类:

  出示:已经学过的《赠汪伦》,和本节课的这两首诗对比体会。

  谢别:《赠汪伦》——李白答谢汪伦

  惜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珍惜相互之间的友谊,美好的祝愿,甚至有羡慕之情。

  恋别:《送元二使安西》—元二去荒凉的安西,对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别董大》—开阔的胸襟,慷慨的赠言,鼓舞人心。

  阔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清新高远,气象壮阔,意境旷达。

  四、拓展延伸,开启阅读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发现了送别诗中的时间、地点、人物、送别的方式、送别的地点、表达的感情的不同,用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3

  【设计理念】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更是美的矿藏。其中,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更是这矿藏中的瑰宝。读诗能使人灵秀。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

  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

  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5、读题,解题:

  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

  1、学生自能读诗,自学生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

  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

  说说自己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3、交流理解部分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

  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层。

  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

  1、引导学生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⑴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⑶“疑”字我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

  2、学生吟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

  1、再次播放课件,帮助背诵全诗。

  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

  五、书写生字

  炉、银、烟、窗、绝。

  “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

  “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学生介绍,教师再根据学生所讲作补充。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节奏美:

  ⑴引导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

  ⑵指名读:

  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把握好诗句节奏。

  2、感悟意境美:

  ⑴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

  ⑵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体验美

  1、明确方法:

  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⑵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树______。黄鹂______,白鹭______。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

  3、突破难点:

  ⑴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

  ⑵引导理解“西岭”。

  ⑶理解“含”:

  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

  ⑷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

  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

  4、自主开放,深入体验美:

  补充资料:借助注释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进一步感悟杜甫回草堂时的兴奋。

  引导学生为画起名,加深体验。

  让学生面对图,回味古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古诗。

  四、诵读古诗,活化表现美

  美读古诗:

  1、再现古诗,要求想象生动活泼画面,感情朗读,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2、引导背诵。

  3、表演诵读:

  模仿古人吟诵之势,根据自我感受看图,表演诵读。

  4、补充诵读:

  早发白帝城绝句(迟日江山丽)

  五、书写生字

  鸣、吴、含、泊、流、柳、岭

  仔细观察“鸣、吴、含”的共同部件“口”,区别它们的不同点。(“口”在左边高又小,“口”在上下小而扁。)

  泊、流:三点水中三点的形态不同,但延长后相交于一点。

  岭:形声字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05-24

古诗的教学设计03-29

古诗教学设计06-20

古诗草的教学设计04-17

古诗绝句教学设计04-15

古诗《墨梅》教学设计10-19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07-19

《古诗鹿柴》教学设计07-19

古诗《风》的教学设计07-17

有关古诗的教学设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