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26 11:49: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静夜思教学设计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夜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怎、独、跳”等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读“”“跳绳、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一个人是快乐的,正集体中更快乐,从而培养团队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快乐的感觉。

  课前准备:

  1.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及本首诗创作的背景资料。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静夜思》,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谜底: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是怎么认识的?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这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2.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3.学生先自读诗句,边读边在诗中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圈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4.教师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5.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静”“夜”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目”“耳”等4个生字。

  2.熟读、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四个生字,会用生字组词,说一句话。

  一、复习

  1.背诵古诗,唱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

  2.复习10个二类字。

  3.用二类字扩词,比比谁组的多。

  二、指导写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出示:目和耳

  讨论:这两个字写的时候注意什么?每一笔在什么位置?

  老师范写,提示这两个字要注意两个横之间的距离相同。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

  形成写字口诀:

  拼“耳”字:r r

  写“耳”字:横 竖 竖 横 横 横

  数“耳“字:“耳 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生边数边书空。

  用“耳”组词。

  2.描红、临写,提醒正确的的写字姿势。

  3.用如上方法学习书写“头”“米”三个字。

  4.评价学生作业。

  三、课外拓展

  1.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首李白写的关于月亮的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借助拼音熟读,老师说古诗的大概意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实践活动

  晚上观察天空,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鼓励用图画来展示。

【静夜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静夜思教学设计(5篇)03-29

《静夜思》教学设计(集合15篇)04-01

《静夜思》教学设计(精选15篇)04-01

《静夜思》教学设计(合集15篇)04-01

《静夜思》教学设计集锦15篇01-13

《静夜思》教学设计(集合15篇)04-01

《静夜思》教学设计集锦15篇04-01

静夜思教学反思05-17

《静夜思》教学反思05-16

《静夜思》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