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

时间:2021-01-30 12:36: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范文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篇2

  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科学概念:了解人体呼吸的过程。

  2.探究能力: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语言或图画表达。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

  (2)原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一级目标是事实与证据,本课所在的第二单元《我们怎样呼吸》是培养学生搜集事实与证据能力的第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二级目标是“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搜集相关事实与证据,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本课《我们在呼吸》是该单元的第1课,通过憋气体验、测量运动前后1分钟的呼吸次数、借助简单材料认识人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等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以下科学概念:

  人离不开空气(氧气)。

  人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

  三、学情分析

  呼吸是动植物维持生命的必要活动。10岁左右的四年级孩子,结合生活经验,对于植物时刻不停地进行呼吸(五年上册时才学习)还几乎没有认知,对于人类、对于动物要时刻不停地进行呼吸却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吸入和呼出气体有什么异同就不甚清楚了。基于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让学生亲身感知、活动体验、分析思考、观察认知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呼吸的意义,清楚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1.学习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人需要时刻不停地进行呼吸。

  (2)通过测量运动前后1分钟的呼吸次数,知道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空气(氧气)。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难点:呼吸时,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并且只利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

  3.教学准备:秒表(或手机秒表)、澄清的石灰水、清水、锥形瓶、橡胶塞、胶管、玻璃管、活动记录表(画到大卡纸上)、磁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课题

  (1)谈话:请大家坐端正,安安静静地看着老师。安静,安静!轻吸一口气,呼出来;再轻吸一口气,呼出来;再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呼出来吧!

  (2)提问:啥感觉?

  [生:憋得不行,快憋死我了······]

  这说明:我们需要时刻不停地呼吸(板书:我们在呼吸)

  体验憋气感受,思考、表述感受。

  2.引入课题。

  [达成学习目标1]

  2.1分钟呼吸的次数

  (1)谈话:我们吸一口气,再呼出来,就完成了一次呼吸。也就是说,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一次吸气和一次呼气。

  (2)谈话:试一试,完成一次完整的呼吸过程。

  (3)测量平静时1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1、3、5、7、9小组的“一号”同学,请起立。你们明白怎样算完成一次完整的呼吸了吗?

  ②讲述: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活动,测试一下你们5个1分钟呼吸的次数。请下面的同学安安静静地坐着,我说“开始”之后,请你们5个自己默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

  ③活动:请安静站好。(教师用手机秒表记时)“开始······”,1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

  ④记录:学生报出呼吸次数,教师记录到数据记录表中。

  (4)测量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谈话:请刚才这几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衣服整理好。老师说“开始”后,请你们用力原地跳高100次,下面的同学帮你们数跳高的次数。

  ②活动:被测试同学原地跳高100次,师生共同数跳高次数。

  ③讲述:请跳高结束的5位同学立即站好。(教师用手机记时)“开始······”,1分钟时间到老师喊“停”。

  ④记录:学生报出呼吸次数,教师记录到数据记录表中。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①提问:观察这5位同学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你有什么发现?(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加)

  ②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运动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氧气。)

  感受完成一次完整呼吸的过程。

  全班参与:测量平静时1分钟呼吸的次数。

  全班参与:测量运动后1分钟呼吸的次数。

  观察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全班参与的对比实验,知道人在运动时需要更多的空气(氧气)。

  [达成学习目标2]

  3.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的差异

  (1)提问:运动时我们的呼吸、心跳等都明显加快。那么,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2)谈话:大家的回答对不对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小实验。但是,在做实验之前呢,我们还得学习一个小知识:(板书: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

  ①教师简单介绍实验材料。吸入的气体进入哪个锥形瓶,呼出的气体进入哪个锥形瓶。

  ②找一个学生到前台,请学生站到凳子上,以保证下面的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实验现象。

  ③前台的学生使用实验材料,用嘴呼吸。全体学生观察两个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的颜色变化。

  ④得出结论:(板书:呼吸时,我们吸入空气并利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把教材P13给出的“呼吸过程”降低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肺换气过程”。】

  (4)谈话:什么?老师,难道我们吸入的不是氧气?呼出的不是二氧化碳吗?孩子们,我们都上过厕所。进入厕所后,你说:我不想闻(实际是吸)臭味,我只想吸干净的空气,能吗?(不能)还有,这几年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在大街上,我们不戴口罩的情况下,你说:我不想吸入PM2.5、PM10等脏东西,我只想吸干净的空气。孩子们,老师也只想吸干净的空气,能吗?(不能)

  所以,呼吸时,我们吸入的是空气(因为我们时刻都处在空气中),而且,我们的身体只能利用我们吸入的空气当中的氧气的一小部分,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相比)。

  (5)记录结论。

  请大家翻开书P13,从中部找到“呼吸时,我们吸进了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了二氧化碳。”这句话,把它勾掉。把黑板上的这句话抄到P13的最上边。并反复读几遍。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观看板书,阅读记忆。

  观察实验,认知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反复朗读,掌握结论。

  抄写,再次诵读。

  通过巧妙的实验,观察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入澄清石灰水后的现象,认知吸入和呼出气体的不同。

  [达成学习目标3]

  4.拓展活动

  提问:我们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呼吸,空气中的氧气会用完吗?

  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引发思考,初步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5.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顾、梳理本节学习的主要知识。

  回顾、梳理,增强记忆。

  6.引伸思考,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1)提问:我们是用什么呼吸的?

  (2)提问:鱼、青蛙、蚂蚱、蚯蚓等等小动物,又是用什么呼吸的?

  (3)谈话:请大家认真思考,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引发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7.下课

  五、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一、1分钟呼吸资料记录表

  (磁钉贴卡纸)

  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呼吸时,我们吸入空气,并利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让我们自由呼吸高中作文11-12

我们在成长作文范文10-28

我们都是好朋友教学设计01-15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03-04

道德与法治《我们的班规我们定》教学设计01-19

《我们的手》教学设计3篇04-04

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12-06

《我们吃什么》优秀教案课件教学设计04-20

《圆明园在哭泣》教案课件教学设计04-20

毕业感言:我们,在路上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