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精选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法指导】
1、 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 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使用说明】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
无以渡:
我何渡为: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5)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2、在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这三个场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从中你读出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要求:
(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后训练】
回顾我们学过的《鸿门宴》,其中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精选4篇)】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01-06
《杨修之死》课件设计05-03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人教版)12-16
评价项羽作文05-15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飞蛾之死随笔07-13
评价项羽的作文05-15
项羽虞姬的故事05-20
我眼中的项羽04-18
爱狗之死作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