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9 15:17: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四、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一、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二、引读探究,学习新知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读写结合,延伸新知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薄

  闷

  号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1)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2)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3)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1)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2)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3)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4)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5)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1)学生展示。

  (2)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2)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3)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1)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2)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平静

  江水涨七八米

  (3)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1)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2)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3)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1)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2)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 chōnɡ()()善泅()

  如lǚ()平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平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平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文做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9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

  观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a)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b)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xxx;

  倏尔黄烟四起xxx;

  方其远出海门xxx;

  (c)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xxx;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xxx;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xxx;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xxx;

  写“静”的句子是:xxx;

  写“动”的句子是:xxx;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平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平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总体把握。

  紧扣“天下奇观”。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阅读方法。

  1、多音字。(设计理念: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还要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统一。)

  2、默读浏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清文脉,按顺序给课文分段。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检查学生美读课文。

  (设计理念:朗读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体验母语的音乐美、意境美!本文描写潮来前、潮来时的语言形象传神,这么优美的文段,一定要朗读,而且是动情地朗读,才足以尽兴!才足以表达出作者和自己的澎湃激情!

  另外,预习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手段,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检查时,一定要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热爱朗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三、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品味,熟读成诵。

  (设计理念: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好文章中,一词一句,韵味悠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反思一下:我自认为设计得很不错。又自恋了,哈!)

  第二课时: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扣“天下奇观”

  二、品读课文。(注意: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词语:天下奇观。)

  1、品读最喜欢的语段。(两部分)

  (设计理念:一堂语文课,要有整体性。前面预习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不少内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课,逐段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何苦?不如,在此基础之上,直奔主题,抓重点交流体会,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动者!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进步、享受成长、享受成功的过程!

  指导理解文章的方式:换词比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略传神词句法、抓词品读法、拓展延伸法……

  指导朗读的方式:范读法、多媒体创设意境法、引入情境法、指名朗读评价法、直接讲解法。

  2、略讲潮头过后。 按原文填空。

  三、回归整体,总结提高。

  1、这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2、编写导游词。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运用自己找的资料,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选出优秀的展示。学后运用,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再创造。)

  3、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喜欢的”,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干巴巴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2-03

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11-13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11-11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09-13

观潮课文教学设计08-28

观潮课文教学设计04-03

小学课文观潮教学设计08-03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03-27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07-20

《观潮》课文教学设计12-16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观潮》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感受如临其境。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多媒体设计:

  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

  2、教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

  3、准备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

  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

  2、《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

  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

  (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切心情)

  “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

  “沸腾”(学生示范,说明高兴)

  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切,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磅礴气势。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

  (1)课件:视屏放映“潮水”片段录像。

  (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势磅礴?

  (3)学生互相说感想。

  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

  (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

  (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逐句分析,感受壮观。

  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

  再读句子。

  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

  “白色”。

  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

  再读句子。

  C、找出描写形状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课件:放图片,直观形状。

  再读句子。

  D、找出描写气势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势。

  再读句子。

  (4)放映声音,展开想象。

  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势磅礴。

  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

  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教师机,全班讨论)

  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

  1、词语教学

  (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

  2、写作顺序

  (1)文章要有顺序,这篇文章总的顺序是什么呢?

  (2)那“观潮时“的顺序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课件:屏幕显示:(教师显示部分学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顺序呢?

  板书:由远到近

  四、小作总结,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势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

  (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展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想】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一、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二、引读探究,学习新知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读写结合,延伸新知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想想自己读课文时,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展开交流。

  4.阅读教材习题中的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读懂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呈现钱塘江大潮,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这一自然景观;结合教材“资料袋”的相关知识讲解,明白钱塘潮大潮形成的原因。

  3.指导学生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体会作者对这一自然奇观的由衷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是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画面,从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观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读懂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理解诗意,并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展现钱塘潮大潮的视频资料)钱塘八月潮水壮,八方宾客翘首望。古往今来,奇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令无数游客和文人倾倒。“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赞赏钱塘潮的名句。它告诉我们,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八,正是一年一度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绘,去一览这“天下奇观”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潮、逐、震、霎”、前鼻音“盐、顿、盼”和后鼻音“昂、鼎、崩”。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潮、鼎、沸、堤、阔”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或实物;学习“昂、震、逐、渐、盼、犹、余”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潮、据、堤、盼、余”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滚”字时,还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字谜示例:

  一个阿公,藏在衣中,遇见流水,翻转运动。(谜底:滚)

  形近字对比识字示例:

  潮(海潮)—朝(朝代)—嘲(嘲笑)

  余(剩余)—涂(涂抹)—途(旅途)

  堤(大堤)—是(是非)—提(提升)

  盼(期盼)—粉(粉丝)—纷(纷飞)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潮”左中右三部分均要写得窄而瘦;左边和中间部分写在靠竖中线稍右一点的位置,中部起笔略高于三点水;右部起笔最低,与中间首横齐平。

  “据”左窄右宽,右部竖撇起笔低于提手旁,向左下长伸,写在竖中线上;“古”横起笔于田字格中心,向右伸出,超过“尸”。

  “震”的雨字头要写得扁而宽,下部“辰”的横画均短小而向右上略倾,竖撇和捺画向左右伸展。

  易错提示:

  “阔”是门字框,不要写成同字框;里面是“活”,不要少写一撇成了“沽”。

  “顿”左部末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折;右部“页”的末笔是长点,不要写成撇。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潮(浪潮)—滚(翻滚)—渐(逐渐)—沸(沸腾)—浩(浩荡)—浴(沐浴)—污(污水)

  (4)多音字。

  薄

  闷

  号

  (5)重点词语释义。

  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沸腾:形容喧嚣嘈杂。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着通过去。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

  若隐若现(成语):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成语):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人声鼎沸(成语):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齐头并进(成语):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

  浩浩荡荡(成语):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成语):山岳倒塌,地面裂缝。形容巨大的声响。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文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部分(2):写潮来前,钱塘江上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第三部分(3、4):由远及近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第四部分(5):简要描写了潮头过后的景象。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明确:以“天下奇观”为出发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

  3.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无比的地理原因。

  明确: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是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逐渐狭窄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地理原因和观看视频,同学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指名让学生回答)有同学用“奇特、雄伟、壮观”这三个词语来形容,大家觉得准不准确?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潮水 根据 堤岸 宽阔 盼望 滚动 顿时 逐渐 一堵墙 犹豫 天崩地裂 地震 霎时 剩余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钱塘江大潮有怎样的特征?(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本段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只有一句话,而这句话却是全文的中心句。“自古以来”说明“天下奇观”这一称号由来已久,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2.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中“横卧”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宽阔及潮来前江面平静的特点。

  (2)怎样理解“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

  明确:“江面很平静”反衬出下文“潮来时”的猛烈、壮观。“越往东越宽”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特征,说明这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3)“江潮还没有来……等着,盼着”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人山人海”说明观潮人数众多,“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人热情高涨。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3.阅读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3自然段描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大潮从远处奔来时的声响、形态及观潮人的兴奋之情。

  (2)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闷雷滚动”形容大潮从远处而来时的声音,暗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无比。

  (3)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中“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两句?

  明确:“人声鼎沸”“踮着脚”“往东望去”等词语写出了观潮人心情的迫切及迎接大潮时的兴奋之举,从而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及其巨大的吸引力。

  (4)第4自然段第一句中的“横贯”一词有何特点?与前文哪个词形成了对照?

  明确:“横贯”一词写出了潮来时的动态变化,与第2自然段中的“横卧”形成动与静的对照,表现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5)说说第4自然段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①“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从视觉上形象地表现出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浪潮向前涌动比作“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推前浪,水势很猛,速度极快,从视觉的角度突出其势不可当之感。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极言钱塘江大潮的声音震耳欲聋,从听觉的角度凸显其气势非凡。

  (6)说说在这两段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

  明确: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顺序来描写观潮过程的。①声音由远而近: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如同山崩地裂;②大潮的形态变化: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两丈多高的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③其他表示方位的词语:远处——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来越近。

  4.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段第一句描写表现了什么?

  明确:潮头过后,余波还能“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作者通过描写潮头过后余波汹涌的景象,再次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宏大。

  (2)“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表现了什么?

  明确:写出江潮的水量之大,其作用仍旧在于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说说钱塘江大潮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大潮的声音“奇”: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江潮的声威。②大潮的形态变化“奇”: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浩浩荡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可以体会到江潮的形态和气势。

  6.读课后刘禹锡《浪淘沙(其七)》一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句内容相关的句子。

  明确:①“八月涛声吼地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②“头高数丈触山回”——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③“须臾却入海门去”——霎时,潮头奔腾西去。④“卷起沙堆似雪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由衷地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生动优美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也极富感染力。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使我们眼前仿佛也浮现出大潮奔涌的景象。赞叹、陶醉之余,我们也不禁为祖国拥有如此壮美的自然景观而感到自豪。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1)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2)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3)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1)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2)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3)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4)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5)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1)学生展示。

  (2)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三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品读句子,感受潮的雄伟气势。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语言。

  3、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5、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学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海宁盐官是观潮的好地方,农历的八月十八是观潮的好日子。在潮来前,江面是()人们()。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上节课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品文赏潮

  1、读文:

  自由读课文2、3段,哪些地方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找到句子后与同伴交流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句子,读一读。

  2、品文:

  读后交流:

  (1)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一道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2)让学生充分交流学习所得:

  读句子──谈体会到的──再读句子。

  (3)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交流朗读。

  3、赏潮:

  欣赏钱江大潮来时的录像。

  选择一个画面将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出来。

  4、找出写人们的句子,想一想: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是海宁人,以前看过潮,今天学了课文,假如你是看潮人群中的一个,你将怎么做?

  5、说潮:

  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到过潮呢?你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将这天下奇观介绍给他们吗?

  自由准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组合。

  全班交流。

  6、学习最后一段:

  (1)读一读:

  哪些地方也能说明它是天下奇观?

  (2)读后交流:

  余波漫天卷地

  好久恢复平静

  江水涨七八米

  (3)想象说话:

  面对滚滚而去的大潮,你此刻的心情怎样?又想说什么呢?

  同伴交流──全班交流。

  三、总结赞潮

  1、释疑:

  因为()所以说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

  2、赞潮:

  你将怎样读课文的第一句,试一试。

  四、拓展升情

  1、同学们作者在观了潮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下了此文,他是按()的顺序写的,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过潮,也写过文章。

  2、读一读同学写的观潮的文章。

  3、结束语:

  钱塘江的大潮滚滚向前,它不仅是我们海宁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更像征了我们海宁人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猛进如潮,我们是潮乡儿女,今天,我们还是学生,在学习上,我们也应发扬这一精神。

  【设计的基本思想】

  品文赏潮、交流说潮、赞潮升情:

  在品读课文中,欣赏钱江潮的雄伟气势,通过同伴的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潮,发展语言,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合理想象,赞美家乡的潮,由此联系到其精神,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1)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2)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3)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1)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2)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生答)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下载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放视频)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一】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二】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7号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五、拓展延伸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语言简练。描写十分生动,既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也用了简洁的白描。

  七、布置作业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 chōnɡ()()善泅()

  如lǚ()平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境)水平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平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文做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9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初步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2.背诵三、四自然段。

  能力

  1.能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个性品质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雄伟,激发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情感。

  2.大胆表达自己对语句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

  领悟“留心周围的事物”的要求。

  【教学难点】

  能说出把“想到的”写进句子的好处,了解把“想到的”写进句子使表达具体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POWERPOINT幻灯片、钱塘潮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读准、读通了课文,好像让作者把我们带到了浙江省杭州湾,亲眼观看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继续让作者带我们观赏钱塘江大潮,好吗?

  一边播放录像,一边用课文的语句解说。(再一次整体感受钱塘潮的壮观,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谈观感。(自由发表见解,板书:天下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用手中的笔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的景观写下来,是怎么样写下来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学习目标。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

  二、分层达标

  (一)自读探究,感悟词句,体会大潮壮观。

  1.出示学习提纲:

  (1)读课文,划出描写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

  (2)读语句,“一边读一边想”,理解内容,体会大潮的壮观。

  (3)读语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读出来。

  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纲,先读读课文,把描写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划下来。然后,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读这些语句,看自己从语句中理解到什么,体会到什么。最后,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理解、感受读出来。

  2.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先个体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二)汇报交流,引导精读,品味感悟。

  1.汇报划出的语句。(引导注意顺序)

  2.交流理解、体会,引导精读,品味感悟。(重点引导细读课后练习2的语句;在此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达标,熟读成诵。)

  (1)课后练习2语句的教学。

  1)在这些语句中,你认为最能够表现钱塘大潮壮观景象的句子是哪一句?

  2)学生汇报语句后,示填空,完成填空。

  3)自由读语句,注意填空的部分,思考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

  4)交流汇报。(重点引导谈出好处:想像部分能把大潮的形、声、推进的速度写形象、具体。)

  5)小结归纳: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来到时,做到了留心周围的事物,不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脑子想,所以课文读起来,让我们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周围的事物,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好习惯。

  (2)其它语句的教学。

  1)江面很平静,……一层蒙蒙的薄雾。

  2)午后一点左右,……闷雷滚动。

  3)过了一会儿……出现了一条白线。

  4)那条白线很快……白色城墙。

  5)霎时,……两丈来高了。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文,如同亲身观赏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雄伟磅礴的气势。下一节课,我们也学着作者,展开想像,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如果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用眼、用耳、动脑,多看、多听、多想,做到留心周围的事物,做到注意积累,就同样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板书】

  13

  观潮

  天

  下

  奇

  观

  潮来前

  江面平静

  闷雷滚动

  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退潮去

  风号浪吼

  余波涌来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a)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b)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xxx;

  倏尔黄烟四起xxx;

  方其远出海门xxx;

  (c)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xxx;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xxx;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xxx;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xxx;

  写“静”的句子是:xxx;

  写“动”的句子是:xxx;

  5、亮点探究:

  ⑴ 《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 “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平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平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一、引入谈话,总体把握。

  紧扣“天下奇观”。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阅读方法。

  1、多音字。(设计理念: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还要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达到高度统一。)

  2、默读浏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指导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理清文脉,按顺序给课文分段。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4、检查学生美读课文。

  (设计理念:朗读是理解文本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汉语的特有声调、都使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体验母语的音乐美、意境美!本文描写潮来前、潮来时的语言形象传神,这么优美的文段,一定要朗读,而且是动情地朗读,才足以尽兴!才足以表达出作者和自己的澎湃激情!

  另外,预习中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手段,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检查时,一定要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热爱朗读,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三、熟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品味,熟读成诵。

  (设计理念: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好文章中,一词一句,韵味悠长。要指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反思一下:我自认为设计得很不错。又自恋了,哈!)

  第二课时: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引入谈话。扣“天下奇观”

  二、品读课文。(注意: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词语:天下奇观。)

  1、品读最喜欢的语段。(两部分)

  (设计理念:一堂语文课,要有整体性。前面预习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不少内容,再按步就班地上课,逐段讲解,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何苦?不如,在此基础之上,直奔主题,抓重点交流体会,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改进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动者!学习成了一种享受进步、享受成长、享受成功的过程!

  指导理解文章的方式:换词比较法、按原文填空法、省略传神词句法、抓词品读法、拓展延伸法……

  指导朗读的方式:范读法、多媒体创设意境法、引入情境法、指名朗读评价法、直接讲解法。

  2、略讲潮头过后。 按原文填空。

  三、回归整体,总结提高。

  1、这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

  2、编写导游词。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运用自己找的资料,并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导游词,选出优秀的展示。学后运用,不仅是语言的积累,也是再创造。)

  3、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喜欢的”,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干巴巴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更不喜欢。)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