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10 16:40: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08-0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范文06-28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设计10-27

语文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27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30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范文08-05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范文08-05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优秀范文08-05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8-05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