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九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感受到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破坏大自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作业。产生向往美好家园的感情。
2、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爱护家园的责任感,掌握一些简单的保护生态环境和用自己行动美化家园的具体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移情体验,引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思考,树立环保意识和爱护家园的责任感,能尽自己的力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家园。
教学难点:
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让自己的环保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教学准备:
师:相关课件、垃圾桶等。
生:环保棋、垃圾等。
教学流程:
活动一:环保大讨论。
1、师:小朋友,你喜欢旅游吗?说说去过哪里?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那里的风景吗?
师: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个地方,看看这天、这水,猜猜这是哪里?(国家AAAA级景区富春桃源景点——岩岭湖)
2、师:“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其实这样的美景在我们富阳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它,规划方案《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作业》。
4、你喜欢这样的环境吗?(揭示课题——美好的家园)
5、讨论:怎样的家园才是美好的家园?
6、然而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在我们身边,并不是每一个角落都是这样美好的,你瞧!
△关注被砍伐的森林。
1、这只小鸟飞来飞去在干什么?
2、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会说些什么?
3、有些地方的人们随意砍伐森林,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师:同学们,破坏动植物的家园,最终只会毁坏我们自己的家园啊!
△关注废气、废水污染。
1、你又看到了什么?想住这儿吗?为什么?
师:这样的生活环境会给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老师就在网上见到过这样一则报道
3、讨论:同学们,看着刚才的一幕又一幕,想想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4、你有什么要跟那些破坏环境的人或者我们大伙儿说说吗?
活动二:环保小实践。
师:保护美好家园,人人有责,就拿咱富阳来说,富阳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称号,那我们小朋友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丢垃圾做起。
1、了解学生平时是怎么做的。(及时评价和表扬学生。)
师:保护环境不能光凭一颗心,也要讲学问,你瞧: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家,垃圾一般有三个家: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
2、你了解他们吗?比如说什么样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
重点关注:
△电池
1)了解电池的作用、危害、回收。你身边有这样的有害垃圾吗?赶快放到我们的回收箱里来吧。
△可回收垃圾
牛奶盒回收变废为宝、废纸的回收、塑料的回收。
△不可回收垃圾
活动三:环保游戏常
1、师:你们平时喜欢下棋吗?垃圾朋友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特意奖励我们二(5)班的小朋友一副环保棋。我们一起来看看。
2、学生活动。
3、反馈采访,你为什么能这么快走到终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
《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2、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1、初步了解情感
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读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了解课文内容。但是,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
(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钓到大鲈鱼时;把鱼放回湖里时,,得到启示是。
请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用()表示。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
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语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当父亲再次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时,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
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2、逐句指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指导:从得字你体会到什么?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指导:从父亲平静的语气
从中体会到什么?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指导: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
(课件显示插图)这是当时的情景。儿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领会到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正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里取下来。
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
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课外作业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个;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个。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4、预习课文的后半部分,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哪只白鹤能找到鱼,并懂得其中的原因。教育学生遇事要动脑筋,注意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指导朗读,进行识字教学,知道三只白鹤各以什么做标志记住鱼的地方。
难点是弄明白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能找到鱼。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分别画有“三只白鹤、太阳、白云”的粘贴图。
2.生字生词卡片。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新课
指白鹤图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动物白鹤腿细细长长的,嘴尖尖长长的,它这样子最有利于捉鱼了。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有关白鹤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三只白鹤。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注字音,读通课文。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要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对照要求进行评议、改进。
三、再读课文
1.以问引读,学习第一段。
(1)什么时候,三只白鹤在干什么学生读第一句。
(2)他们——学生接读第二句。
学习生字“饱、埋”。“饱”是形声字,“埋”是会意字。根据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记字形。看看第一幅挂图,练习朗读第二句。
(3)连起来练习朗读第一段。
2.三只白鹤分别用什么标记来记住埋鱼的地点呢
(1)自由朗读第二段。
(2)指名三位同学一人读一句,教师板书:第一只太阳底下第二只白云下面第三只柳树旁边。板书生字“第、底、旁”时,让学生留心看老师怎么写,学生跟着书空
(3)出示与书上第一幅插图内容相似只少了三只白鹤的挂图,利用活动的“白鹤”图,分别演示它们记住的标记。
3.第二天,三只白鹤按照自己记住的标记去找鱼了,谁能找到呢
(1)学生自己读读三、四段课文,同座位讨论讨论: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为什么
(2)大家交流讨论。
(3)教师利用活动挂图帮助理解:
①出示只有背景内容的挂图,利用活动的太阳图,演示“刚刚升起”,注意贴的位置与原先位置不同。
②利用活动白鹤演示“朝太阳飞去”。点明此时太阳下的土地已经不是埋鱼的地方了。
③贴上活动的“白云”图(与原先位置不同),利用活动“白鹤”演示“朝白云飞去”。点明此时白云下的土地也已经不是埋鱼的地方了。
④利用活动“白鹤”演示“飞到河边,落在大柳树旁边”。得出结论:第三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因为柳树长在土里,在短时间内是不会移动的。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习生字,指导识字、写字。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学生自己分析,大家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写字。“第”的竹字头约占田字格的四分之一,下面的“弓”要写得扁宽些。“底”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起”的“捺”要长需舒展,托住上边的“已”。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3。先比较每组字的异同,再自己组词,口头交流,然后写下来。
2.完成练习4。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填空,现进行交流、订正。
四、扩展练习
课后收集童话或寓言故事,召开一次故事会。
板书设计
29三只白鹤
怎样记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太阳底下 白云下面 柳树旁边
谁能找到鱼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我会认的生字,朗读感悟47自然段,写好反犬旁的生字。
第二课时:复习巩固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括8幅连环画,生字词和有关句子,课后读读比比的两组句子及相关练习等。)
2、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的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激趣揭题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幅连环画,你能给它编个故事吗?(出示8幅连环画,请学生用1、2句话说说每幅图的内容。)
2、有位小朋友,根据连环画也编了个故事(出示课题),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他是怎么写的呢?请打开课本74页,听老师来读故事。
3、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这是一篇连环画式的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自己感知内容,有助于对课文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课文,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意思。
B、同时想一想: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A、(出示生字词)谁来当当火车头?(及时正音):
酸的葡萄狐狸一串串迫不及待硬说
B、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三遍)
C、(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你会读吗?请试一试。
狐狸指着架子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松鼠和小白兔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D、你喜欢哪一句,能读给大家听吗?(请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读)
由词至句,为学生提供语境,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
3、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板书)你喜欢谁?(多问几个)
4、哦,看来大家都挺喜欢小猴子的,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猴子的?(47)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三、朗读感悟,相互交流
1、你喜欢小猴子的什么呢?请自己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并从故事中找到有关的依据。
学生朗读后,交流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板书:聪明)
2、你从哪里看出小猴子是聪明的?在课文里找一找,读给大家听。(小猴子不轻易相信兔子、松鼠的话)
1)小组里交流读,班里指名读。
2)(出示句子:小猴子又问小松鼠:你尝过吗?)这里的又是什么意思?小猴子为什么两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书上是怎样写的?请找找小兔子的话。(同桌互读)
3)我们来读一读。你能给连忙找一个好朋友吗?小兔子为什么要连忙说?请找出文中的原句读读。(出示句子):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你能读出小猴子迫不及待的语气吗?
3、刚才,小朋友说小兔子没吃过,可小松鼠说葡萄酸得很,小松鼠吃过吗?你怎么知道?你能来表演一下吗?
4、哦,原来小兔子和小松鼠都没吃过,就说葡萄是酸的,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不敢去尝试了。现在,你们知道小猴子聪明在哪里了吗?(出示:平时,我们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要光听别人的话。)
5、出示句子:1)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2)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聪明的小猴子吃到了葡萄,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读一读。
出示练习:1)小柳树笑了。
2)小柳树()笑了。
1)丁丁关上窗户。
2)丁丁()关上窗户。
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实践应用的机会。
四、感情朗读,合作表演
现在,让我们把47自然段的内容来读一读,演一演。(分角色读,表演读,为三位小朋友戴上头饰。)
五、课堂小结
这葡萄究竟是酸的还是甜的?甜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酸的呢?
明明是甜的,狐狸为什么硬说是酸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指导书写
1、篇课文共有8个我会写的字,这节课我们来学三个(出示:猴、狐、狸),谁来读?
2、你发现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指导范写反犬旁。
4、想想办法,你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5、教师范写,注意提示猴的右边部分不要写成候。
6、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书写指导
三、朗读感悟
1、读第一段,说说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
2、指名读读狐狸的话,指导学生读出狐狸酸酸的语气。
3、读第一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故事,再上台讲故事。要求: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有感情。
四、实践活动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再演一演。
(一)分析角色
狐狸:狡猾
小松鼠、小兔子:老实、轻信
小猴子:聪明、敢尝试
(二)分配角色
自主组织,竞选角色,确定导演、演员。
(三)编排表演
想想每个角色说的话。导演解说,演员表演,互相指点。
(四)表演童话,评委评分
主持人介绍节目,各组表演,评委评分。
(五)总结颁奖
师生评价总结。颁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优秀合作奖。
附板书:
17、酸的和甜的
狐狸 狡猾
松鼠 轻信别人的话
兔子
猴子 聪明 敢于实践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掌握24时计时的方法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相互转化的规律,学会推算经过时间;
2、会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两种计时法互相改写,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钟表、活动钟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你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哆啦A梦小叮当及其伙伴的图片)你知道吗,大雄听说中国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所以特别想来中国游玩。他呀就缠着小叮当带他来中国玩。其实,小叮当也非常想来玩,但他担心大雄那爱惹麻烦、没时间观念的毛病,所以他想先考考大雄。聪明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勇气跟大雄一起来接受小叮当的考验?
生:敢。
2、师:你能根据图片及内容及钟表的信息说出它所代表的时刻吗?
(课件展示图片)
①小学生升国旗(钟表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1:时间是8点;
生2:时间应该是上午8点。(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生:上午8点,因为如果只说8点的话,不明确,还会让人误解为晚上8点的。 ②小朋友吃午饭(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12);
生:中午12点。(师板书)
③小朋友晚上睡觉(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生:晚上8点。(师板书)
师小结:像这种采用0——12时来计时,并且需要指明上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的计时法,是人们在平常表示时间时所经常采用的,所以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大雄终于如愿以偿地和小叮当一起来到了中国。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CCTV-1新闻联播的片头背景音乐) 生:中央新闻联播的音乐。
师:那你们知道中央新闻联播首播是什么时间吗?
生:7点;
生:不对是晚上7时。
师:对,是晚上7时,你对知识掌握的真扎实。
师:同学们刚才是用听的,那想不想看呀?(放映中央新闻联播片头) 生:想。
师:同学们,注意看,为什么电视右上角显示的时间是19:00呢?
生:19:00就是晚上7时。
师:噢,原来同学们都知道19:00就是晚上7时。那下面大雄碰到的难题,同
学们就能帮上忙了。
2、师:原来大雄从新闻中看到了神七升天,宇航员遨游太空的壮观景观,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来到了北京天文馆参观。天文馆还有非常好看的科普电影放映,可把大雄高兴坏啦。
:00后,糊涂啦,是什么时间呀?同学们,你能帮帮他吗?
生:是晚上(师板书)
师小结:像这种不用加文字说明,只用数字0——24时表示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普通计时法与其相对应的24时计时法,你发现了什么?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借助于纸制钟面模型。
小组内展开交流与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选择有代表性的发现)
生1:我们发现,钟面一共有12个小时,但是一天是24小时,也就是说从午夜12点、凌晨1时、2时、……早上7时、8时……中午12时,钟表时针走了一圈;继续下午1点,也就是13时,下午2点是14时,依此类推,赶到晚上12时,也是24时,或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钟面的内圈时数与外圈时数总是相差12小时;
生2:由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只需把下午1点后的时间小时数加12就变成了24时计时法。简单说就是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只把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加12;
生3:由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关键是看前面的时数,如果时数大于12,就减
12,变成普通计时法里的下午和晚上的时间。
……
师: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太好啦,这样来记就很容易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转换啦。
4、师:表示时间人们多采用这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有所好,只要有合理的理由,老师都应当予以肯定。这两种计时法,各有优劣,在生活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大都采用24时计时法的。
5、练习。
大雄听了同学们的解释后也恍然大悟。这不他还主动要求小叮当出题考考他呢。 1题是考查普通计时法转换为24时计时法;
2题是考查24时计时法转换为普通计时法。
小组讨论后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得到如下方法。
1、钟表演示:利用表面模型,拨动指针,得出从8:30到16:30,时针共走了8个格,所以时间是8小时;
8:30
9:30
10:30
11:30
12:30
13:30
14:30
15:30
16:30
8小时
2、线段图法:
3、分段法:
解:16:30就是下午4:30。
从上午8:30至中午12:30是4个小时,再从中午12:30至下午4:30是4个小时,所以共计4+4=8(小时)
4、算一算:
解:16:30-8:30=8(时)
答: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是8小时。
注意:本题中有一知识点“时间与时刻”的区别,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视本堂课中的学习现状,机智处理。问:为什么算式中单位名称是“时”,而答题中是“小时”呢?
变式练习:
师:大雄看到咱们同学们对一个问题可以想出这么多好的方法,可佩服你们啦,
本题设计的意图是:当出现了分不够减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来计算时间段的问题,难度较之上题有所提升。
小组讨论完成。
四、练习巩固,应用知识。
师:大雄在玩的同时跟咱们同学学到了这么的知识,他可高兴啦,他还用这一节课学的知识为自己写了作息时间表呢。
作息时间表
7:00 起床
7:30 上学
11:30放学
13:30上学
16:00放学
18:30晚餐
20:30睡觉
看了大雄的作息时间表,同学们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做事效率呢?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份“一日生活时间表”;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希望你们都做一个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时间段的求法
1、钟表演示;
2、线段图法;
3、算一算;
4、分段求法。
上午8:00 8:00
上午9:00 9:00
上午10:0010:00
中午12:0012:00
下午1:00 13:00
下午3:45 15:45
晚上7:00 17:00
晚上8:00 20:00
教后反思:
教授完《24时记时法》一课,看到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觉得效果还算理想,回想这一节课准备的全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首先,我说一说成功之处。
1、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整堂课的设计以哆啦A梦和大雄两个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形象来贯穿,可以让学生保持较持久的注意力。另外设计学生先“听新闻”说时间,再“看新闻”定时间,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计时法”产生之必需,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
2、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来看,处理还是不错的。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基本上能理解两种计时法,但对于它们之间的互换欠缺熟练,原因在于学生还未探索出二者之间转换的规律,如若教师给出,相信学生印象较浅,同时也会丧失掉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所以将这个问题放给小组内解决,让他们在组内充分的交流,结果学生竟想出了好多二者转换的小窍门,有些竟然是我这个老师也未曾发现的。 “时间段”的求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我仍然是采用“小组自主互助学习”的模式,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能想出多种解法的,仍然是优秀生占据主导作用,但是,正是基于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下进行,所以更能发挥出“生带生、生教生”的最大优势来,同时又会让这些优秀生们吃得饱。
3、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1)、每个练习都设置在情境之中,生活化,让学生感觉到这是在“玩中学”、“做中玩”;
(2)练习,多变,步步为营,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
4、信息反馈,机智调控。
在将问题抛给学生后,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我深入到他们之中,随时收集他们的反馈信息,并机智地采取措施,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如当学生在回答中出现“时刻与时间”这二者概念的不清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并做出了相应的处理,尽管这一知识在我的备课中是没有设计上的。
再有,这节课也有如下不足之处。
1、从新课标的角度看,我觉得本课联系生活不够。
24时记时法本来就来自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本课在联系生活上不够,只停留在报纸、电视节目单上,应多给孩子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可以多搜集资料图片等,展示给学生看,如邮电、通讯、运输等。
2、备课预设不足。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同时也是我自身的失误就在于“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上。对于“时间和时刻”的不同,这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讲解,因此在备课时,我并未将它做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备课时并未花时间做充足的准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了二者的混淆,尽管我也及时地把握住了这一信息,并做了点拨,但是出现了失误:8时是时刻。细细想来8时有时可以看作是时间,也可以看作是时刻,这要取决于它所处的具体情境。之所以会出现失误,原因就在于自己备课的不充分。我会牢记这一教训,永远提醒自己。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上面的反思,进一步深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八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授八(二)班数学,本班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不少同学基础很差,问题较严重。在上学期镇组织的期末统考中,本班数学只是位列中上游,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师生需加倍努力,补缺补差,注重方法,夯实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算术平方根概念的抽象与扩展。本章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运算,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的合理性。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几种特殊的四边形,通过对图形的操作或度量,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性质,通过逆命题的猜想、操作验证和逻辑推理的证明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几种图形的判定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基本知识,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和简单应用。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章是学习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基础。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缩小两极分化,尽力使后进生能迎头赶上,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这些习惯包括
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
②预习的习惯;
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
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
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
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⑴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⑵ 根据课文内容,构思文章意境。
2、教师准备:
⑴ 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备案,开拓学生视野。
⑵ 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陋室铭》,背诵并默写课文。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铭”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脚,读来铿锵有力。说,这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二、整体感知
根绝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通过自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可以讨论交流。
3、齐读《陋室铭》,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再阐述理由。
观点可能有这样几种:
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古名句,又在开头)
⑵ “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话一言九鼎,在文中作总结)
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引导同学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报复和情操。
三、研讨品读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翻译原句并在小组中思考讨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之后进行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作者通过山水的“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比立论,“陋室”有贤者居之则不陋。它是论点的提出更为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
2、作者写了陋室这些方面:
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之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⑵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情趣之高雅;
⑶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主超凡脱俗
3、引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句“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已包含“君子居之”之意,再一次证明,自居之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巧妙的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显得意蕴含蓄,发人深思。
思考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提示写作背景)
引导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的心情,感受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诵读全文,5分钟默写。
四、作业
1、翻译全文,并正确默写。
2、预习《爱莲说》。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爱莲说》,背诵并翻译。
2、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同俗流的思想情操。
〖学习设计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白居易的诗《买花》:“地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想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步束素。上张帷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误。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这首诗与《爱莲说》中的哪句话描写的情景一致?
这首诗写的是文中“自李唐以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社会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二、整体感知
(大屏幕出示一幅与课文描绘一致的照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用“~~~~”划出体现莲高贵品质的句子。
2、齐读课文,思考:莲的象征意义,应在学生品味、感悟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升。再次点出“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精读课文,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注意掌握文言词: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亵玩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小组讨论交流:
⑴ 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三种花各象征了怎样的人格?本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⑶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学习《爱莲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示:
1、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2、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3、引导学生学习君子之德,在现实中,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做合格公民。
(言之成理即可)
三、指导学生背诵
1、全班齐读课文。
2、个人自由速读两遍。
3、全班背诵。
4、指明背诵。
四、教师总结
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莲这种美好的象征意义,所以文人墨客经常引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句子,同时也成为书画者的心仪之物。
(展示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作简要评析。)
播放老师搜集的优美图片,开阔同学们的视野。
课件播放配乐录象资料片《陋室铭》《爱莲说》,同学们根据图片齐声背诵课文。
五、作业
1、总结文言词“之”在本课中的几种用法。
2、默写《爱莲说》。
3、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参考资料
1、高洁人格的精神折光: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炼,的确是如莲之美──“不枝不蔓”,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2、周敦颐《爱莲说》赏析: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以物拟人在文学创作上是个常见的手法,是以物来比喻人的某一种品格。这种做法还是一个特有的手法,这个手法一般称作“比德”,就是拿某一个东西来比喻某一种德行。特别是在儒学的传统里,这个“比德”还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比如孔子讲“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是拿松柏来比喻人的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这样一种品格、一种坚强。在周敦颐之前,这种“比德”的手法人们用得比较多,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在汉民族的历史上,在周敦颐之前,好像用得更多的是像松、竹、梅、兰、菊这些,通常说“岁寒四友”啊、“花中四君子”啊,都是这一类的。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一出,以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就成为一种后来通用的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一般来说,比如说竹子,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是很高尚的。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当然,他的写作手法很好,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刚才我讲了,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三家合一,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佛教的因素也不少,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 “周茂叔、穷禅客”,“禅”呢,就是“禅宗”之“禅”,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如果完全是净水,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再比如,《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就写了《爱莲说》,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得以广泛地传播。
《爱莲说》很有意思,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就是价值取向。《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我想《爱莲说》今天的意义首先应该在这里吧。
3、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和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刘禹锡《陋室铬》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
《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
《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 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 “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
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现在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读了这个以后可能会有疑惑:是不是我事业的成功和我个人品格的修养一定就是矛盾的?或者倒过来说,我只要强调我自己内心的高尚,就一定要放弃一个好的生活条件,就非得住一个9平米的屋子我才成为高尚的人?也有这样的一种困惑。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来看:现代人和古代并不一样,实际刘禹锡他也不是住在一个非常破的房子,他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当的职位上。那么所谓“陋室”呢,也是一种相对而言。我想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功的人生,说我既有一个高尚的情操、一个很雅的人生境界,同时呢,我又有一个相对的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我想这是更好的。但是,假如发生了冲突,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呢?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情况下,我想住一个小房子,求得内心的安宁可能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吧。
5、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写的是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以后,对来自妈妈赞扬和爸爸批评的即时感受,以及十二岁时和成年以后对这样事的认识。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升华的认识,是本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要依据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在体验中拨动爱的心弦。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
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课题充满悬念,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谁说的?以人物的对话作课题,要表达怎样的重要信息?利用悬念是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交流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时,教师不必指导,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老师要珍视学生初读时的独特感受,不要急着往文本意义上引。
二、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第一、二部分,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第三部分,则多用讨论的方法,结合老师的指点,让学生深刻认识事情的意义。
2、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
⑴ 学生默读、画注:
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请用__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
⑵ 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⑶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⑷ 大组交流朗读:
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要相机指点:
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七八岁时的感受,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学难点,但却花不少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感情朗读。原因是感悟事实是明白道理的基础,能和作者一起经历七八岁时心灵的感动,才能认同作者长大后对这件事的认识。
3、十二岁的感受:
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
此部分以读代讲,符合阅读教学省时高效原则。
4、成年后的认识:
⑴ 明确读书要求:
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让学生选择读书方式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
⑵ 学生读书、思考。
⑶ 小组合作交流。
⑷ 大组反馈,教师适时指导:
大组反馈时,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指导表达
1、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2、联系生活实践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的感受,是深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
本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和认识的升华,主要采用朗读涵咏法,疑问思辨法和表达阅读法,教师主要起促进思考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是文本的对话者之一。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勤于钻研。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主动探究。
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好奇心”是多么重要,进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勤于钻研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具准备
一个苹果、录音机、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我松开手,会怎么样呢?
学生演示苹果落地的现象。
揭示课题:普普通通的苹果落地现象,却引发了牛顿的思考,从而发现了世界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板书课题)
简介牛顿:牛顿是英国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光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二、老师范读。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生初读课文,师巡视指导,注意导优辅差。
检查初读情况:
重点检查几个字的读音。牛顿、自言自语、抛开、反复、专心、研究。
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注意纠正。
小结: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觉得很奇怪。为了弄明白,他反复观察,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指导书写“世、言”。学生练习书写。
理解内容,深入体会。
过渡导语,朗读课文。挑选喜欢的段落来读。读给同桌听,读得好的夸一夸,读得不好的帮助他。齐读。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看到苹果落地,牛顿想了什么?(用直线画出),做了什么?(用曲线画出)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汇报交流。
理解“奇怪、自言自语”,说话造句。
为什么以前没人注意的现象牛顿会去注意、去研究?(好奇心是发明的动力)
比较句子,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观察、研究,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又反复地观察,专心地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的秘密。
指导读出语气,突出重点词语。自己练读——生范读——指名读——齐读。
总结拓展。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你觉得要向牛顿学习什么?
师:其实,牛顿小时候,除了数学,其他功课都不好,老师认为他是个差生,但是他勤奋好学、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四人小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有什么弄不明白的问题吗?
交流汇报。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因为充满好奇、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而产生的。我相信,不久以后,在座的很多小朋友也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在这里,洪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发明发现的故事》,希望小朋友们能够多看好书、多观察、多思考,以后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布置作业
请小朋友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你的发现写下来,或者画下来,下节课进行展评、交流。
教学后记
本课的一个重点是引导学生像牛顿那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课后设置的作业,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画下来,有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九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02-21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02-16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四篇01-28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02-1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01-2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5篇01-0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9篇01-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八篇02-0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8篇01-2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七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