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23 11:45: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大夫叫晏子。

  板书:

  晏子

  他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想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呼中有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之所以也称为晏子,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板书:

  使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⑴ 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究重点,突破难点

  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楚国国势强盛,楚王想侮辱晏子,可最后却不得不尊重晏子,(板书: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呢?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快速默读这一段,思考、讨论: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对付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名回答,并板书:

  钻墙洞:钻狗洞=访狗国

  ⑵ 品析晏子应付的话,体会妙处:

  晏子的话到底妙在什么地方呢?(出示晏子的话。)

  ① 指名读晏子的话,想想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 如果晏子想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些,该怎样说?

  ③ 为什么晏子不把他的话说得更明白有力些呢?

  ⑶ 指导朗读:

  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出示课件)让我们冷静地来读一读。

  2、自学四、五自然段:

  ⑴ 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要求:

  ① 反复诵读,理解楚王和晏子话中的含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记出来。

  ② 根据第一个故事的板书,设计这两个故事的板书写下来。

  ⑵ 反馈自学情况:

  ① 质疑问难。

  ② 选择有特色的板书指名上台书写。

  ③ 表演评价。

  3、刚才我们认真学习了这三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故事进行表演,可以是组内合作,也可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表演。

  4、从语言、动作、感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1、总结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子出使楚国时与楚王进行斗争的三个小故事,仔细琢磨了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领悟了他的话中软中带硬,十分巧妙,终于使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那么,你相对晏子说点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两方面来谈。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为了更好地了解晏子,推荐阅读《东周列国志》一书。

  2、复述故事:

  如果你是当时晏子使楚的随从,回齐国后,你会怎样向齐王汇报情况?

  3、齐王得知这件事情后,他会怎么说?齐国的老百姓得知后又会怎么说?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四个字的词语:

  ⑴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⑵ 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⑶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

  ⑷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受到侮辱 巧妙反击 挫败楚王

  钻墙洞 钻狗洞=访狗国 只好开城门

  不中用 下等人──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水土不同 只好赔不是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课题研究

  创意说明:

  阅读这类较长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学会阅读理解,还要学会主动发问:

  有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或者依据文中有关事实,向作者、老师或同学提出商榷性的疑问。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没有发问,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发展。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结果。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

  二、对课文发问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发问,并将自己发现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三、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在他所罗列的问题之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探究的问题。选择课题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在选择课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量力而行。课题尽量小一点,容易突破,以免半途而废。

  2、问题明确。在选择一种课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其意义价值,以及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3、避免重复。尽量避免与别人的课题重复。当然,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深、更新、更透、更高一筹,也是可行的。

  四、资料准备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见地,有理有据。资料的准备,包括平时的阅读资料收集和根据此课题而有目的、有系统地查阅文献两种。

  五、深入研究

  在资料准备就绪之后,就要展开研究了。研究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小论文撰写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其研究结果,富有创意地进行小论文的撰写。

  七、交流总结

  先小组交流,后由小组选出代表作品在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

  提供以下课题范例以供参考: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2、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4、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截然不同的个性风格来看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6、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德才兼备”的传统价值观如今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你认为“做事”与“做人”哪个更为重要?这二者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相互影响?

  7、人应当怎样在事业中完成自己的生命?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内容:《秋天的怀念》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小事细致地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但个别学生虽然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但缺乏感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探索新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热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变单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设计特色:朗读中感悟、感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提问引入:同学们知不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你们最喜欢马良什么?你知道他用神笔画了些什么吗?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文中的小作者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23课“假如”。(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两遍。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字教学

  1.范读。师:你们想知道诗的内容吗?先听老师读一遍。我读书前,你有什么悄悄话告诉我吗?(让学生逐一说出朗读时的具体要求)你们要边听边思考:假如有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师:课文中几次出现了“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2.整体感知,识字读文。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语。

  师:你们也想像李老师这样读吗?我相信你们比老师读得好!不过,现在有几个小淘气在和你们捉迷藏,你们能找到它们吗?请大家一边读书一边用铅笔勾出生字词语。

  (2)说出生字朋友的名字。

  师:这几个小淘气都找到了吗?你们的这些小淘气朋友叫什么名字呢?请看课后“我会认”里的生字。请把每个生字朋友的名字叫三遍,你刚才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3)送生字”回家”。

  师:这些顽皮的生字宝宝,蹦蹦跳跳地又回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快!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在做什么呢?谁愿意把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找“朋友”。

  师:你们在课文中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离开课文你还认识吗?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找朋友”,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找,找到一个领着大家读两遍,并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9个生字都找到了,你们仔细看看有些字是好朋友,组在一起是个词。现在从这9个生字中找朋友组词。(寻食、健康)文中说:“谁到哪里去寻食?”在文中找出含有“健康”的句子读一读。

  (5)识记生字朋友的样子。(小组讨论交流)

  师:9个生字朋友都认识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不然的话你会叫错朋友的名字,多不好意思啊!请四个人为一组讨论一下,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6)与生字广交“朋友”,并送“朋友”回家。

  师:这些可爱的小淘气可以交许多朋友(组词),请你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淘气帮它找朋友,再把你找的朋友送回家。(就是用组成的词说一句话)

  (7)凭借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读文感悟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共写了几小节?写了小作者的几个美好的愿望?(待学生读文回答后)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2.小组内互读。

  师:在这三个小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小节?(抽人读)请大家在小组中读一读,四个人每人读一小节,看看谁是最佳小小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内交流。

  师:在你读的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假如你是小树(或小鸟、西西),你心里会怎么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感悟句子。

  师:读读句子。你喜欢哪个句子,能说说为什么吗?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3.拓展说话。

  师:你能用”我要给……”说一句话吗?

  4.创设情境诵读这首诗。

  (1)第一小节。师:马良的神笔可真好啊!能画出这么美的画。请女生看图,男生读第一小节。

  (2)第二小节。师:你们喜欢可爱的小鸟吗?会学鸟叫吗?男生小声学鸟叫,女生轻声读第二小节。

  (3)第三小节。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与这首诗有关的画面(抽人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5.赛读。

  师:你们敢跟李老师比比吗?我读两行,你们读两行。一、二组与三、四组赛读;男生与女生赛读;学生边读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读。

  6.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7.指导背诵,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三、拓展活动

  1.假如你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呢?

  2.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抽学生上台展示。

  师:你画的什么?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注意下边有老师和同学,你该怎么说?

  四、指导书写

  1.复习要写的字。记住字音,认识字形,扩词、用词语说句子。

  2.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场:右半边不容易写好,加强范写指导。

  五、总结

  师:如果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标准摘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 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第四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学习了体积,经历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过程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高并没有变,只是把底面的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相同,学生已具备有学习本课的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达标率100%。

  2、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标率95%。

  3、能积极参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活动,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达标率95%。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达标率100%。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达标率95%。

  学习重点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1、师: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具,课件。

  2、生:削好的圆柱体萝卜或土豆、或圆柱体橡皮泥,小刀。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激活旧知、引出新知,采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新知,采用了激趣設疑的方法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积极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然后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设计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陶冶了情操。

  教法、学法

  演示法、启发引导;实验、合作探究、尝试练习。

  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完成活动检测目标1、4、5的达成。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3、4、5的达成。

  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4的达成。

  评价样题

  1、

  2、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出新知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2)正方体棱6分米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通过分割、拼合的办法变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时教师要及时总结不论是拼成哪种图形都是把圆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它的面积。]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用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周长一半就等于πR,半径是R,所以圆的面积是S=πR。

  [设计意图: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

  3、什么叫体积?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如何求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定义圆柱体的体积,为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做知识上的铺垫。]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原有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和起点,新知总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发展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思想方法与知识的铺垫。]

  圆柱体也有体积,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学生交流后汇报。

  板书: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求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

  出示长方体容器:问,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容器。]

  问:怎么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量出它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水的体积。] 问:如果换成圆柱体容器又如何求其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量出长方体容器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演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

  2.橡皮泥圆柱体的体积

  (出示橡皮泥做成的圆柱体)

  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问:它是用橡皮泥做成的。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长方体,从而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

  3.常用圆柱的体积.

  课件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的图片。

  问: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很大的的圆柱体,你又如何求出它的体积呢?

  [设计意图:用圆柱体容器所盛的没有形状的水到可以变形的圆柱形橡皮泥,这些都可以转化的办法转化为长方体来求出体积,这一过程就是要逐步渗透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和思想,这样从思想上、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当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图片后,由于前面的物体是可以变形的,而压路机的滚筒是不可以变形的,学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对学生来说解决求压路机的滚筒体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为后面同学们操作、讨论推导圆柱的体积从思想方法上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并通过构造认知冲突,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这样,对学生思想方法的铺垫也已水到渠成。]

  小结:看来我们以上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必须探究求圆柱体积的一般规律。

  4.探究规律

  问:圆我们可以通过分割、拼合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圆柱体能不能也转化成已学过体积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呢?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操作:

  课件出示操作讨论提纲:

  (1)圆柱体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2)转化后的立体图形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大小是否有变化?

  (3)转化后的形体与与原来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点拨、操作。

  问:下面哪个小组来先进行汇报。

  各组派代表边汇报边演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圆柱体可以转化为长方体,转化后的长方体不是标准的长方体,只有把圆柱分割的份数多一些,才可以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问:谁还有补充?(学生补充讲解)

  教师拿两个相同的圆柱体体积演示模型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圆柱体,它们的底相同,高也完全相同,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我把其中的一个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剪开,两等分、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还可以继续分割,通过分割、拼合,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我把它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

  结合课件演示讲解。

  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来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来表示。如何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板书:V=Sh)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印象,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达成目标1、3、4、5.〕

  5、实际应用

  (1)、师:给你圆柱的底面积和高,你会求圆柱的体积吗?

  例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75平方厘米,高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矫正,说思路。

  (2)、完成评价样题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练习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目标2、4.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应用公式进行口算:

  2、

  3、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口算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个层次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的三种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三个层次是求放入水中物体的体积就是求上升的圆柱形水的体积,面向中上层学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在做练习过程中,一、二层次的练习板演尽量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去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达成目标2、4. ]

  四、全课总结,共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样起到强化重点的目的。]

  五、课外创新,拓展延伸

  长方体可以这样放(上、下面朝下),还可以这样放(左、右面朝下),还可哪样放(前、后面朝下)。 上、下面朝下时求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还有没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相关文章: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九篇01-30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六篇03-11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1-2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0篇03-1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03-06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10篇03-0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6篇03-02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02-28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01-31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九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