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拼读音节,注意人分辨前后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绕口令。
2、 能用部首查字法,能根据词语选择字的意思。
3、 能区分不是同一类的词语,进行词语逻辑归类的训练。
4、 能按句号、问号、汉号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能把一句话分成几句话。
5、 能读懂一段部分段式的话,找出总起句,说出分述部分是怎样把总起句的意思写具体的。
二、 教学过程
1、 教学第1题。
这一题既是朗读训练,又是复习汉语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前后鼻音。
让学生先重点读准盆、瓶、碰、乒等字音,再连起来一句一句地读正确。
2、 教学第2题。
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正确用字的能力。不但要求学生指出用错的字,还要说明为什么错了,该用哪个字才正确。
答案:⑴稳隐、向像;⑵精筋、采彩。
3、 教学第3题。
要求先确定字的部首,然后写出部首以外的笔画数,再根据词语,选择恰当的字义。
4、 教学第4题。
每组所列的每一个词语都是一个具体化的概念,而它们表示的概念有的属于同一个大概念,这样的词语就是同一类的,否则就不是同一类的。划分前,要让学生想一想:大概念是什么?然后,把不属于这一大概念的词语划去。
5、 教学第5题。
按语气分,句子可以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6、 教学第6题。
要求学生把一句话分成几句话说,使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这是理解长句的一种手段。
写作文的时候碰到句子太长,也要把一句话分成几句写。
7、 教学第7题。
此题目是复习总起分述的段落知识。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划出这一段话的总起句。
知道分述部分是用一组排比句从3个方面把总起句的意思写具体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授课年级:初中一年级 授 课 人:
羽毛球教学设计
一、 指导思想
本课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选择中学《体育与健康》中羽毛球发球为教材,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在课的设计上朝着求实、探索、创新的思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良好品质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
羽毛球项目在我国较为普及。学生对奥运会,世界杯冠军(林丹、张宁、谢杏芳、鲍春来等)十分了解,但对该项目的技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动作不规范,对该项目只停留在“玩”的层面上,连最基本的发球技术、站位、单双打场地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让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或理解基本技战术介绍著名运动员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讲解示范法,然后学生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如分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个别辅导法、骨干学生引领法、引导法、探究法、模仿法等。
三、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是羽毛球项目。羽毛球的基本技术(正反手握拍,准备姿势,正手发、击高远球,各种步法) 。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是全新的,初中学生虽然接触过羽毛球运动,但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学生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或是
平时锻炼身体时参加的。所以该项运动先前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因此,该模块与初中教材关联甚少,在初中阶段是一项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模块。
四、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进行羽毛球的启蒙教学,让学生了解、认识什么是羽毛球,知道羽毛球的基础技术的锻炼方法、游戏方法以及简单比赛的组织方法和基本规则。
二、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羽毛球基础技术的各种练习方法,学会一些羽毛球游戏方法及简单比赛的组织方法和基本规则,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基本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锻炼身体的好处、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和参与羽毛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学习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练习结合。多媒体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优秀运动员的讲解、观摩比赛、裁判规则讲解等情况下采用。讲解示范是在技术、战术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的练习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个别辅导法、骨干学生引领法、引导法、探究法、模仿法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案背景
该教案,是在我们安丘市“演讲评一体化”教学研究过程中,我设计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三、教材分析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单元是围绕“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而编排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处理及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根据课标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能力目标: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创建美好家园的观念
(三)重、难点的确定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对策
教学重点:理解春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掌握“读-划-悟-说-读”五步学习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建立环节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读-划-悟-说-读”五步学习法。
2、通过课件出示一些关于小兴安岭的图片,激起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引出课文;
3、老师引领学生整体分析课文。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质疑引探教学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合理的引进适当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2、任教班级属农村小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但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采用建立环节教学模式——五步学习法和启发法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本节课我采用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春季、梳理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精讲点拨——总结写法、布置作业。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气势磅礴的崇山峻岭,有有曲折的黄河长江,还有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风光,现在,我要带同学们去祖国的
最北端,领略小兴安岭美丽诱人的风光,今天我们学习14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优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愿学,乐学。
2、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布置你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文字资料
生汇报
师评语:你说的以前老师都不知道。
生汇报
师评语:原来这样呀。
生汇报
师评语:你让同学们丰富了知识,谢谢你,快来属于乐于分享的孩子。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检查预习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
融 化 汇成小溪 涨 满 葱葱茏茏挡 住 浸在 千万缕 利 剑 舔 着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检查生字把预习落到实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的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用最快的速度浏览课文,找出相关问题,指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美丽夏秋冬) 春
(三)、教师引领,探究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即“春季”这段)。
现在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小兴安岭春天美在那?
师:那位同学愿意用你甜美的声音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思考:作者都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
指生读课文
生汇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很美
师:就像这样先选句子,再说美在哪里,这样交流起来就有理有据了。春姑娘给大森林穿上嫩绿的新装,谁知道“抽出”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长出”行不行?
生答
师:不好,因为抽出是很快的长出,这就是春天的脚步,文中还有那些像抽出这样的词那?
生答: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花汇成小溪,淙淙地留着。中的汇成,淙淙。 师:课件出示体会声音,品读这些词你有什么感受?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生答
师:大家想象力真丰富,这就是恰当用词的好处,能让我们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再让我们读一遍吧!
生读
师:小兴安岭的春天还没在那?
生: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面的影子。散步,欣赏这是拟人句
师:这是多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在读你会更有收获,愿意演小鹿的同学请起立,把课桌当成小溪,我们来一边读一边演。
生读
师:现在你就是真正的小鹿了,带上动作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好极了,原来带上想象,加上动作我们就可以把课文读得绘声绘色,现在我们的祖国正等着我们的舰队去建设那,让我们的舰队走快一些好不好?
指生读
师:小兴安岭美在树,美在春水,美在小鹿,美在原木,因为有他们小兴安岭充满了绿色,充满了生机,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小兴安岭的春天的特点。
生:生机勃勃
师:板书(生机勃勃)
(1)指名读这段话,其它学生边听边用“=”划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2)你认为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哪些句子写得很美?找出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
如以下的句子: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 “抽出”是什么意思?(长出)那么课文为什么不用“长出”,而用“抽出”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学生思考、自由回答(只要是感受到树木发芽生长速度快,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最后熟读这句话。]
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淌,像一支箭队在前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五.教学方针
讨论,探究学习.
第一课时
一.投放多媒体,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三.解决一些术语词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突兀:高耸。
4.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四.默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把仍不能弄懂的记录下来.
二.全班反馈,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三.老师引导解决读懂文章必须弄懂的问题.
(一).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分角色读3-----8自然段.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三).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小发现
板书: 7 奇怪的大石头
解 之谜
李四光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 余闻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⑧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5篇】相关文章: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8篇02-01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六篇01-30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6篇01-28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10篇01-27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八篇01-2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9篇03-0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10篇02-16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7篇02-0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六篇02-01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7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