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三、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细腻描写生动表达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准确分析细腻描写的句子运用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全面概括细腻描写的多层方法。
教学过程:
一、熟读文本找细节
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腻描写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细节
自由朗读出示的三个句子,多角度进行赏析。
1、描写对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准确传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侧面表现红军行程的艰难。用“奇观”来评价,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语言描写,每句末以感叹词和感叹号收尾,有强调意味;每句独立成段再次强调,同时由个体到群体,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溢于字里行间。
3、描写对象是声音。一是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又生动,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三、启发思维总细节
本文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句子是“登山时、中途休息”的三个节点,从“物”“事”“人”三个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其中运用到了多感官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独立成段的短句。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感受它生动形象表现主题的效果。七年级学生在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整体运用的自觉性还有所不足。在阅读时,对文句的赏析易出现遗漏;在写作时,易就事论事,语言直白浅显,缺乏布局和描写习惯。因此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文本中较具有借鉴性的三个句子,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赏析,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由教师完成,交给学生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技法整体运用的意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落实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
《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 篇3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研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导入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战胜了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老山界》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老山界》教学设计04-25
《老山界》教学设计03-28
老山界教学设计03-09
老山界教学设计热门03-08
《老山界》教学设计7篇06-07
《老山界》教学反思10-18
老山界教学反思04-20
老山界教学反思04-20
《老山界》优秀教案09-14
关于老山界的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