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14 12:30: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囚绿记》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平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3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囚绿记》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囚绿记》教学设计5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

  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

  (一)预习导学案

  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 ) 镶嵌( ) 婆娑( ) 蕈( )菌 茎( )

  葱茏( ) 迁徙( ) 学徒( ) 猗( )郁 瞥( )见

  急不暇( )择 了截( )爽直 揠( )苗助长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

  第二课时:课堂教学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

  (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

  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明确:

  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植物是多固执啊!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3.主题探究。

  (1)作者对于“绿”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那么,从原文看,作者眼中的“绿”仅仅是“绿”么?对于作者来说,“绿”是不是还有别的寓意呢?

  注意下面这些语句: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结论:“绿”的寓意。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代表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中提到,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2)引入作者介绍和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三)拓展延伸

  “绿”本为常春藤,却有着思想寓意,这就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质和感情。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的抒情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首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诗歌,并简要赏析。

《囚绿记》教学设计6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着热情;蓝色,代表忧郁;紫色,代表高贵;白色,代表纯洁……如果要我们用一种颜色来代表生命,你们会选择什么颜色?

  绿色。

  是呀,绿色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

  “囚”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囚绿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句,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

  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

  四、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些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最能打动你,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悟。

  要求:用“~~~~”将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划出,作好批注,并尝试有感情的朗读。

  2.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蓬勃、向阳、固执。

  3.大家从作者挚爱的绿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生命、希望

  追求光明、自由

  不屈的抗争精神

  五、读“人”

  1.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朗读课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喜爱和怀念之情?

  出示资料,加深理解。

  资料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烽烟四逼中的北平时值日寇入侵,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于是写下了《囚绿记》。

  资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作者陆蠡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1942年4月13日他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

  明确:作者怀念绿,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北平早日获得解放。这时的“绿”已经成为“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2.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在“爱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或内心独白)。

  要求:

  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六、拓展运用

  抗战的历史早已远去,但绿的精神品质却代代相传。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向“绿”一样的人吗?

  出示投影:用心灵演唱生命的歌曲——杨光

  用脚趾演奏生命的乐章——刘伟

  请结合文章谈谈这两人的事迹对你有何启示?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珍惜生命,绽放生命的光彩!

  王朝一

《囚绿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囚绿记》教学设计8

  一、导入

  直接导入,教师书写课题作者,强调“蠡”的书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你觉得文章以“囚绿记”为题,好不好?为什么?

  事先布置预习,了解学生的回答,进行预设:

  ①分析回答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尽量选择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活动一)

  文章的中心事件就是“囚绿”。

  囚绿的原因:(1——7)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囚绿的经过:(8——10)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囚绿的结果:(11——14)固执囚绿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

  小结:全篇围绕“囚绿”来组织材料,展开叙述。

  ②结合内容概括的短语,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注意过程转换处的过渡。(活动二)

  三、以作者的行为表现为中心,我们选择了“囚绿”作为题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为中心来确定题目,你觉得可以改成什么题目呢?为什么?——“爱绿记”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绿”?

  行为举止:择绿而居 与绿对语 细心赏绿 ——喜爱,留恋

  牵绿入户 幽囚“绿友” ——喜爱,不快,恼怒

  开释绿囚 怀念绿友——祝福,怀念

  通过写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情感。这里可以理一下情感的变化。突出变与不变。

  重点分析囚绿的行为:

  追问:“我”的种种行为表现和情感都是源于对绿的爱,最让人不解的是哪种行为表现?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作者将其称之为魔念)

  “我”是如何囚禁常春藤的?学生齐读第8段。

  修改比较:(活动三)

  原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

  改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书案上,让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装饰这简陋的房间和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幸福和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作无声的歌唱。

  教学方法:采用增删替换比较的方式品读

  【这些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一种自私、是一种控制。但这种自私、控制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我”对绿爱之深、爱之切,以致这种爱转变为一种占有欲。】

  直抒胸臆:

  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语句重点是朗读,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我开始了解……”一句可以设计仿句练习。(活动四)

  插叙往事:简单了解,明确插叙的作用即可。

  细致描绘:选择几处描写常春藤的语句,重点品读,体会用描写来表达情感。

  小结:全文通过……,描写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四、你觉得“囚绿记”和“爱绿记”这两个标题,哪个更好?为什么?

  1、“囚绿”的行为表现了“我”对绿爱之深。

  2、“囚绿”还能表现出绿在被囚环境下那种坚贞不屈、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课文5——7段写到了“我”与绿对语,那么当“我”幽囚了绿色后,如果“绿”可以说话,我们之间会展开怎样的对话?(要求:根据9、10段的内容;对话要能体现被囚之“绿”的品质和追求)(活动五)

  六、作者写这样一株常春藤,叙述自己囚绿的经过,有什么用意呢?

  1、常春藤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

  2、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借物抒情)

  3、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小见大)

  4、寻找文本中透露的信息,补充相关材料,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课堂总结。

  八、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囚绿记》阅读习题及答案01-04

《囚绿记》教案汇编5篇02-10

精选《囚绿记》教案四篇03-06

课文囚绿记的难点讲解12-12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囚绿记》说课稿12-17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12-23

语文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27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1-05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1-05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学设计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