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20 14:43: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1.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 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 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

  (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 最后,一齐诵读。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文

  1、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 “中书”是官职,“书”指书信。意思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强调读音:夕日欲颓 (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强调节奏:四字句两字一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边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现在组内讨论解决。

  1、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今指休息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教师明确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 ――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写景部分则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赞美与感慨收束。

  (四)研读课文,赏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赏美景

  文章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们的特点如何?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采用俯、仰两种视角。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壁立千仞的石岩、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写出了这里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采用平视的角度,静态的写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一天中的变化,主要有猿鸟的鸣叫、鱼儿的竞跃,写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写。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提示:原文+翻译/描绘

  参考: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你看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你看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你看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悟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2、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成功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xxx@qq.com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8-0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07-09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模板08-06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08-05

课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8-0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08-01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0-23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2-11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学设计10-2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5篇02-17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

  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及作品。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

  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

  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

  (5)重点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

  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

  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

  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课外拓展

  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

  读--写--说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解释课题。

  2、读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备:

  录音机和磁带 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

  颓:tuí

  与:yù

  2、释词

  四时:四季。俱:都。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

  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山:青、高 水:清、秀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

  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

  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

  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

  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1、抓住景物的特征;

  山:青、高 水:清、秀

  2、按照一定的顺序;

  总分总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六、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七、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

  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

  总—分—总的结构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法

  (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

  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

  八、诗句积累。

  1.同学们可别忘了要注意积累啊。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一点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4.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5.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

  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

  (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

  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

  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3、请同学们再来说说,读了文章以后,你想怎样理解这两个“书”字?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二)、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0分钟 教师口述

  1、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2、谢中书,名谢微(或作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鸿胪(lú),故称“谢中书”。

  (三)、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一下读古人的书信的滋味吧。

  三、深入探究,解析课文内容 15分钟 讲授和讨论

  (一)、根据课文导引部分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细读语文的基础上,全面品析文章。

  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

  1、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色呢?

  2、说它“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又是怎样一首诗呢?

  请将文中描写山水美景的语句找出来,并使其呈现为诗歌的形式: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请大家来朗诵这首诗歌,领略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二)比较《答谢中书书》和现在书信的联系点和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请大家说说《答谢中书书》和一般现在的书信有什么不同?

  明确:描述的重点不同。一般书信重在通过文字,或说明写信者的意图,或阐明写信者自己的观点来劝说收信者,写信有明确的用意。本文则大篇描绘美丽绮丽的景色,似一篇写景散文。

  2、两者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在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3、请大家带着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来品味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文章?认真读,仔细思考,相信大家会在我们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收获。

  明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理解,要言之有理。

  四、课外延伸

  请大家用现代文来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合理运用想象。

  五、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变化 自豪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 ,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 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 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

  【教学重点】

  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 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

  2. 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

  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 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

  (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

  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

  (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 最后,一齐诵读。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9

  一、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文

  1、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解题:答谢中书书 “中书”是官职,“书”指书信。意思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字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强调读音:夕日欲颓 (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强调节奏:四字句两字一顿。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课下边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现在组内讨论解决。

  1、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今指休息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教师明确重点句子翻译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感受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 ――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小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写景部分则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赞美与感慨收束。

  (四)研读课文,赏美景,品意境,悟真情

  1、赏美景

  文章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它们的特点如何?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明确: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山之高,水之净,采用俯、仰两种视角。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壁立千仞的石岩、五彩的山石、常青的竹木,写出了这里色彩绚丽多姿的特点,采用平视的角度,静态的写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描写一天中的变化,主要有猿鸟的鸣叫、鱼儿的竞跃,写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来写。

  2、品意境

  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提示:原文+翻译/描绘

  参考: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 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你看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你看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你看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悟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2、表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上网搜集美景的图片,配上本文恰当的文句,制作一套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制作成功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xxx@qq.com

  3、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9篇)】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8-0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07-09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模板08-06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08-05

课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08-05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08-01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0-23

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12-11

答谢中书书优质教学设计10-21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