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31 10:05: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儿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儿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子》教学设计

《儿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拎、桶”2个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人物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在家里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呀?

  你们可真能干!那你还记得爸爸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吗?

  你们的确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妈妈夸奖儿子的故事。请看老师板书(23、三个儿子)齐读。文中的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你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听清老师的要求: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讨论讨论: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自学课文,识字。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看他们字音是否准确。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大屏幕逐个出示生字)

  既、嗓、拎、桶、晃、甸、(指名读、组词,相机正音)

  生字宝宝们重新排队了,你还认识吗?(指名读)

  4、写字:

  (1)观察“拎、桶”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呀?

  (2)提醒同学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三个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你画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

  3、想想妈妈平时怎么夸你的,学着妈妈的样子读读三个妈妈的话,要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自由练读)。

  4、(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他读得像个妈妈吗?想一想你们在夸自己儿子时心里想了些什么?(齐读)。

  5、(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其他同学看看他读出了骄傲、自豪的语气了吗?(指名读、评议)老师指导适当加上妈妈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学生练读)指名读。

  6、(课件第三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前两个妈妈都夸了自己的儿子,而第三个妈妈却觉得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为什么呢?指导读出谦虚的语气。

  7、时间过得真快,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回家去,她们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课文的哪段告诉我们水很重呀?(第八自然段)指名读。是呀,水很重,妈妈们的胳膊也痛了,腰也酸了。谁能把它读出来?

  8、如果你看到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你会怎么做呀?那文中的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自读9~11自然段,把三个儿子的表现用(~~~~~)画出来。指名读画的句子。你们看到在三个儿子的表现有什么感受呀?

  如果三个儿子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呀?

  师总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大,却没能孝敬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什么特别的,但其实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知道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

  仿照文中的句式,用“一个(一只)说一段话。

  9、文中的妈妈和老爷爷也有一句对话,同桌两个,一人当妈妈,一人当老爷爷,分角色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老师提问:奇怪了,文中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小组内讨论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学生汇报)

  10、老爷爷认为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小朋友们,你们怎么评价文中的这三个儿子呀?

  学生思考后汇报

  11、同学们说得真好,第三个孩子虽然没什么特别的,但他懂得孝敬父母,他是妈妈的好儿子,前两个儿子,他们身上都有超凡的本领和特长,这些很让他们的妈妈为他们感到骄傲,所以他们也是妈妈的好儿子。但是百善孝为先,即使有再大的本事,首先也应该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你们说是吗?

  那你们猜猜前两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怎么做呢?

  如果这样,他们也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了。

  12、学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把它送给大家:(投影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四、回顾课文,总结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课后把你的想法写入日记,老师希望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能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儿子》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故事中六个矮儿子分别所从事的职业。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就能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

  活动准备:

  图片、贴图、相应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听讲故事的兴趣。

  出示图一,这些是谁?引出故事的名称,并贴出故事名称字卡。

  二、听赏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1、 完整出示故事、图二,师讲述故事的第一~第四自然段。

  (1) 大儿子是做什么工作的?养在水里还能卖钱的是什么呢?

  (2) 那么螃蟹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学学看,幼儿起立模拟螃蟹走路。

  2、 师接着讲述故事的第五自然段。

  (1) 第二个儿子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是什么工作呢?

  (2) 你怎么知道他是做伺养蜜蜂的工作的呢?

  (3) 二儿子看小朋友都猜出了他的工作,哪他会怎样夸自己呢?

  3、 师讲述并帮助幼儿理解第六自然段的故事。

  (1) 第三个儿子会饲养几条腿的动物来过日子的呢?

  (2) 师完整讲述第六自然段。

  (3) 那么,三儿子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4) 幼儿模仿一下小猪的动态。

  (5) 谁来学学第三个儿子夸自己的样子呢?

  4、 师接着讲述故事的第七自然段并帮助孩子理解。

  (1) 第四个儿子是干什么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 谁来夸夸老四呢?

  5、 师接着讲述故事的第八自然段并帮助孩子理解。

  (1) 第五个儿子他会养什么?哪些是一只脚的东西呢?

  (2) 为什么你觉得他是养的蘑菇呢?

  (3) 其他几个哥哥也会怎样夸他的呢?

  6、 师把以上几个儿子的工作简单罗列一下后问:

  (1) 第六个儿子他会饲养什么?又怎么说的呢?

  (2) 师讲述第九自然段故事,并出示图三。

  (3) 最小的儿子是干什么的?谁来学学老六来夸夸自己呢?

  (4) 师讲述第十自然段故事结尾,并出示图四。

  三、萌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

  1、 我们小朋友长大想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2、 也可去告诉客人老师你长大想做什么好么?(结束)

《儿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生字字音、字形,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

  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有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习说话。

  情感目标:理解老爷爷说的“一个儿子”的含义,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

  2、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3、今天我们要认识三位小朋友,他们在这方面会怎么做呢?

  4、课件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谁开口讲话了?讲了什么呢?

  (课件配音:“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师:咦,明明图片上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乌鸦反哺的故事导入后,激疑:乌鸦知道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文中的三位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呢?然后利用课件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在自主观察、探讨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点、难点:‘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把握住了重点,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通读,潜心会文初动情

  (一)出示读书的要求:(课件出示)

  一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并圈出难读的生字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用“____”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二)交流反馈:

  1、巩固生字

  (1)带拼音复习生字。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给生字宝宝打声招呼。(齐读、开火车读)

  (2)读准字词: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既聪明又有力气。(提醒读准“沉甸甸”)

  2、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3、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尝试模仿妈妈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认识生字,生词是顺利进行阅读的前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一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自主空间。

  三、参读,感悟妈妈对儿子的爱

  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你都在课文中找到了哪几句?

  (课件出示前两位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指导朗读

  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

  2、扶放结合

  师生搭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骄傲、自豪的语气)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

  (预设)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来。

  师:那你能上来试一试吗?

  (预设)(昂首挺胸,骄傲的眼神)读得有声有色。

  大家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3、学法迁移

  利用课件,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前两位妈妈都夸奖自己孩子,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

  (3)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这位妈妈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应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甚至可以“授之以渔场”,这环节的设计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人人都灵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最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自主学习当中去,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研读,理解妈妈的辛苦

  (一)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过渡: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1)谁来读一读?这个字叫——拎。什么是“拎”呢?(拎:用手提,把水提起来。)

  (2)角色转换:同学们,站起来。此刻你就是那三位妈妈,你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你正拎着这桶水走在回家的路上。

  采访:妈妈,这桶水重吗?大概有多重啊?你告诉大家——一桶水可重啦!(随机问3个)

  妈妈们,一起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齐读)

  (3)那么重的水,你提着辛苦吗?(预设:好辛苦啊,好累啊!)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妈妈提水很辛苦呢?把你找到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线画出来。(水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腿也酸了)

  2、结合课文理解“晃荡”。(向两边摆动)“直晃荡”(不停地向两边摆动)

  (1)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妈妈走一步听三步的辛苦样子读出来呢?(指名读)

  (2)补充词语:一桶水可重啦!妈妈累得()。

  3、师:如果你看到妈妈提着这么种的水桶,你会怎样做?

  (预设):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妈妈。

  师赞扬:你真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课文中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师小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都很大,但他们却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能够?(孝敬父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三个儿子默默无声的表现,立刻就能体会到:一个好儿子的好,不能光表现在会翻跟头、会唱歌上,而应以实际行动去分担妈妈的重担。此时,学生已模糊地意识到,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

  师:你能像课文中“一个(只)……一个(只)……一个(只)……”的句式来练习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师提示: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可以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这个句型的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无比。

  五、精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师: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妈妈面前时,一位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1、师范读。

  2、小组讨论:为什么明明三个儿子,而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呢?(指名答)

  3、我们再回头看第三个妈妈的话,她说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你认为呢?现在你觉得第三个儿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4、想象一下这个儿子平时还会帮助妈妈做什么?

  5、指名分角色读妈妈和老爷爷的话。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老爷爷这句话的含义了,谁愿意当老爷爷来说说。

  评价:老爷爷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啊。

  师小结:小朋友,你最想当哪个儿子啊?(针对学生回答总结)是啊,生活中有的人确实没有什么特长。但是只要有一颗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的心,那么,你就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就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儿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到这里,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体验的升华。此时,不需要干涩说教,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不在简单到认识文章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这个意义世界。因为,文本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

  六、活读,表演且抒个中情

  1、小组内合作表演文中的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3、拓展练习:第三个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她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续编对话,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正起到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着力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

  2、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教学板书】

  23、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聪明有力

  又一个儿子唱歌好听

  另一个儿子孝敬父母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三个儿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儿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

  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感受林肯宽容、智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林肯三个“永远”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美国的一所以林肯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课件出示)指名读。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林肯)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肯出身卑微,他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而且他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这篇课文。

  二、浏览课文,找关键词

  1、过渡:林肯,这位出身贫寒的总统,在刚当选总统时。遭到了参议员们的羞辱,但是最后那些参议员却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2、交流、汇报,相机板书:参议员 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尴尬”是什么意思?

  2、林肯当选总统时,参议院的议员们为什么感到尴尬?

  (出示填空)议员们大多出身----------,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而总统是鞋匠的儿子,出身-------,这些人------观念十分严重,所以觉得尴尬。

  四、精读第二段

  1、过渡:鞋匠的儿子当选为美国的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正因为这样,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院想要羞辱他。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位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

  (1)指名读,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启发指导朗读:那个参议员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态度是多么傲慢,语气是多么鄙夷;从内心瞧不起这样一位总统。

  (2)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所有的参议员都----引读:大笑起来。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大笑?(个别学生说说)

  (3)如此的蔑视,如此的羞辱,如此的讥讽,如果你是林肯会怎么做呢?

  (小组内展开讨论,代表在全班交流)

  2、过渡:林肯是如何表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1)品读第一段话。出示:(我非常……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①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比较法思考:如果将剧中的“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去掉,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不同。

  (生读句子、思考并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体会三个“永远”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读、想想、议议这段话的意思,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

  (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

  ③激情朗读:对这种羞辱,他抱以感激,而且自豪,这是一位怎样的总统?(板书:宽容、谦逊)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试试!齐读。

  (2)品读第二段话。

  ①在林肯回击之后,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指板书:静默)

  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课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女生齐读。

  ②你们从这段话中听出了什么?

  ③激情朗读:如果说,林肯的第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宽容和谦逊的话,那么这段回击则让我们感受到态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个总统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一齐来读读这段话。

  (3)品读第三段话。

  ①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指名读。

  ②林肯说到这儿,流下了眼泪。文中有一幅图,图上就是林肯演讲这段话时的情景,让我们默默地凝视,看看他的动作,想想他的神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师范读后,生齐读。

  (4)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指板书:掌声)

  从尴尬到羞辱到静默到掌声,参议员们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同桌讨论讨论,指名个别同学说说。)

  小结:是呀,林肯总统凭借自己宽广的胸怀、谦逊和朴实、真诚和平等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议员们。让他们的态度从尴尬变为赞叹,从排斥变为拥护。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六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林肯的哪些作为。

  2、理解林肯的两段话:(出示两段话)

  ①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②我所希望的是他结束分裂,他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简介南北战争。

  4、小结:这位鞋匠的儿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让世界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齐呼:林肯。

  五、读林肯纪念馆的一段话

  现在,我们再读这段话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让我们高声朗诵,牢记这段话。师生齐读:对任何人……

  六、名言总结,课外拓展。

  1、最后让我们在斯宾诺的一句名言中结束今天难忘的一课吧!(全体齐读名言)

  课件出示: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2、课外阅读《林肯传》,进一步认识了解林肯,并准备交流林肯的故事。

  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尴尬——羞辱—静默——掌声

  林肯:宽容、谦逊、以情动人、维护统一……

《儿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让同学们明白“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让学生从中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

  3、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说话语气。

  教学难点 : 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感悟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1、 听写词语。

  好嗓子 拎着 水桶 晃荡 沉甸甸 既然

  2、指名学生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孩子们:你的妈妈夸奖过你吗?是怎么夸奖的?(指名说)

  请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二、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三个妈妈说的话?

  1、 交流三个妈妈的话语:

  (1)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同学们,通过妈妈说的话,你知道这两位妈妈的孩子是怎样的人呀?(第一个孩子聪明有力气;第二个孩子嗓子好谁都比不过。)

  (3)你如果就是文中的这两位妈妈,你应该如何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老师可引导:孩子真了不起。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提示两位妈妈手提水桶高抬头动作和骄傲的眼神。)

  (4)和你同桌一起相互交流、练习,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

  (5)指名读

  (6)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说(我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呀?难道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子呢?

  (老师可引导:全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这位妈妈却爱得谦虚,爱的温柔。)

  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过渡: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

  (1)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晃荡、走走停停、痛、酸)。

  (2)自由朗读:感受水很重。

  (3)说说实际提水体会:

  请一位同学提一桶水,老师现在如果想让你把水拎到楼花坛去浇花,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谁来帮我)

  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

  4、读读说说(一个儿子翻着跟斗,另一个唱着歌)

  5、孩子们,还有一个孩子,当他从自己妈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时,会怎么想?你还认为他没什么特别的吗?他有什么?(有孝 心)

  那么现在跟在后面的老爷爷会想什么?我们知道了老爷爷只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有孝心的儿子)这才是真正的儿子(擦去问号)你们喜欢哪个儿子,为什么?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了吗?

  你愿意做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自由畅谈就,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孩子们当你们一声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们就在父母爱的阳光雨露中滋润成长,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想父母为你们做了些什么?此时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再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试着和小伙伴们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孝

《儿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拎、聪、嗓“等10个生字,会写词语“胳膊”。

  2、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拎着、晃荡、特别、沉甸甸”等词语。并结合生活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句子。

  3、运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填提示语,对比阅读等方法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4、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并能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词、书写生字。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齐读课题,大声地再来读。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初读课文这是三个怎样的儿子?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端起书,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读文)

  2、分组学习字词。

  (1)出示:拎指名读,做拎着的动作。

  水桶(指导读准字音)

  拎着什么呢?(动画:拎着水桶)想一想生活中还会拎着什么呢?

  (2)“甸”单读是四声,在沉甸甸词语中就变调为一声。拓展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3)第三组:聪、嗓指名读,强调平舌音。怎么记住他们?练习用聪明说句子。

  (4)第四组:荡、膊

  指名读。出示晃荡胳膊(看他们跑到了这两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练习读好轻声)

  “胳膊”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字,还有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想一想,月字旁的字都和什么有关系?

  指导书写“胳膊”反馈,评价。

  三、学习1-6自然段,认识三个儿子。

  词语都读好了,让我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你们很会思考,就像大家所说的课文讲了三个不同的儿子,在妈妈眼里,他们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画妈妈说的话。

  1、练习读好第一个妈妈的话。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妈妈说儿子的时候,想象妈妈此时的心情,她会怎样地说呢?(骄傲、自豪)

  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总结方法:(生齐读这句话)。刚才,我们边想象妈妈的心情,读好了第一个妈妈的话。

  2、练习读好第二个和第三个妈妈的话。

  相信第二个妈妈和第三个妈妈的话,你也能用这种方法读好。自由练读

  自己先练习读。指名读。

  理解“特别”再读读前面两位妈妈说的话,前两个儿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联系上下文的确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这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突出的地方,妈妈会怎样说呢?谁来读?

  3、小组分角色练习。前两个妈妈都为儿子骄傲,另一个妈妈却很平淡。我们四人一个小组,三个同学分别读妈妈的话,另一个同学当小评委,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展示读。

  过渡:三个妈妈说完自己的儿子,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地走着。老爷爷看到。

  四、朗读感悟,认识真正的儿子。

  1、感知水重,体会妈妈辛苦。

  【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疼了,腰也酸了。】

  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晃荡”“走走停停”“痛了”“酸了”这些重点词语知道了水很重,并练习有感情朗读。

  2、妈妈拎着水桶都快走不动了,此时妈妈在想些什么?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的9——11段。

  出示图片。练习说话。并引导学生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句式来介绍。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个儿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再转,真好看。一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是呀,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呢?

  3、练习对比阅读。让我们再沉下心来对比着读读这三句话,看能不能读出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自己对着着练习读。

  4、揭示真正的儿子。读到这儿,你一定知道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指名说。是呀,聪明有力气会唱歌,都很优秀,可是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帮助,所以另一个孩子就是这样做的。让我们再来读。

  一个儿子,翻跟头,真好看,一个儿子唱歌真好听,另一个儿子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真怎么样呢?(出示:真————)

  总结:能帮助妈妈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老爷爷说的那个儿子。孝顺懂事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五、练习说话、巩固词语

  1、课文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给我们介绍了三个不同的儿子,你能不能也来联系我们的生活,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呢

  比如说:下课了,同学们都到操场上玩,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同位俩互相说一说。

  换成“一只、一只、另一只”你还会说吗?先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2、巩固词语。

  教学反思:

  感谢教研室姜主任和学校领导,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展示机会,给予我教学上的精心指导。凝结各位领导的智慧,这节课上得还算比较成功。结合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我总结如下:

  一、依据学情,准确定位年段教学目标

  在选定课题,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定位在把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我在把握年段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学情实际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紧紧围绕“识字学词”“读通读好课文”两个重点展开教学。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这节课我采取了“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关注趣点”重要的策略。这里的“重点”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对学生来说读好,体会人文价值观是课文的难点。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在集中识字环节,抓住这节课重点难读的字音进行指导,如“拎”沉甸甸的“甸”变调,“晃荡、胳膊”轻声,让学生发现规律,并积累类似词语。对于词语的理解是低年级教学一大重点,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借助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理解“拎着、晃荡、特别”等词语。本课的难点和趣点是正确认识“老爷爷为什么只看到了一个儿子”,我们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另一个孩子真————!”从而体会到到“聪明有力气唱歌好也很优秀,但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懂得孝敬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有效突破了难点。

  三、读为主线,教给方法,整合设计教学流程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我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结构,巧妙地将指导读书、识字写字、学习词语、初步感悟融为一体,整合设计教学流程。如指导读书,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先把课文读正确。做到字字正确,句句通顺,包括生字、新词,包括轻声(清楚)、变调(沉甸甸)都要读正确,接着教给学生通过加提示语、想象妈妈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对比阅读等读书方法,把课文读好。其次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读流利,读出语气来。

  四、指导学习,学用结合,有效渗透学习策略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并在读书、识字、学词、读句子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例如识字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的”让学生用“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的方法识记“聪”“嗓”等字,并进行归类月字旁的字都有哪些,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教给学生归类识字的方法;写字时又提醒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再如:练习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练习说话”老师首先给学生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练习说话,减轻了难度,激发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整节课,我们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正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但因个人水平有限,个别地方还没有落实到位,恳请大家的指点。且行且思 且思且行。

《儿子》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他希望儿子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教学目标: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并努力实践。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读懂父亲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

  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高尔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怎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什么?②怎么“给”?

  二、品读"栽花赏花",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感悟父子情深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感受"子爱父"。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探望”的?小男孩探望父亲时做了些什么?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2)、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3)、课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抓重点词句理解:“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而且这个孩子“只有10岁”。)

  (4)、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

  (5)人物的动作行为往往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6)教师小结: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

  2、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感受"父爱子"。

  (过渡): 儿子就要回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用“他仿佛看到了……甚至仿佛闻到了……仿佛听到了……”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1)终于,春天到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鲜花盛开的画面)“从他的朗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

  (2)怎样朗读才能把这段话的意思表现出来?(要读出春雨的滋润 ,花儿的竞相开放,读出高尔基的兴奋、自豪和得意)哪两个字突出地表现了高尔基儿子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令人喜悦的收获?(全都)通过这两个字,你们能想到哪些描写鲜花的词语?

  (3)看图练习说话: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5)、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给”可以理解成哪些词汇?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

  三、品读"写信教子",领会“拿”意,体会“奉献”的愉快。

  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鲜花,一种难言的快乐涌上心头。质疑:儿子把快乐仅仅给了高尔基一个人吗?

  1、教师范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引导学生从高尔基信中“在岛上”一词展开研究)明明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儿子的花草种满了庭院,怎么会说是在岛上呢?从信中,你知道高尔基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2、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想象一下:当儿子知道自己亲手种下的鲜花开满整个小岛,当儿子想象着小岛上的人们一边欣赏着娇艳的花朵,一边翘起大拇指夸奖他时,儿子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情感?你也曾经把“美好的东西”给过别人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想象:高尔基的儿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是会选择“给”,还是会选择“拿”?你呢?你会选择什么?

  3、小结:人生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适时扩充一些名言,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课外延伸,表达感想

  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感想一定很多,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题完成。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写给你的信,你准备给爸爸回信时说些什么呢?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请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呀!)

  3、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的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附:板书设计

  14高尔基

  写 赏

  信 “给”永远比“拿”愉快 花

  教 栽

  儿 子

《儿子》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对性格形成的意义。

  2.学习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标记简读法默读全文。

  2.掌握对话描写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言和对话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瘟()疫赊()账拮()据眷()顾

  奄()奄一息废墟()禀()报扭捏()

  2.了解作者

  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

  1.从文中来看,小斯尼奥里富性格特点是什么?其性格形成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试举例分析。

  2.路人们都说,这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在父亲去世后,小斯尼奥里富真的冷漠吗?你如何理解?

  3.老板为什么要雇用小斯尼奥里富?表现了老板的什么性格特点?

  一、当堂检测

  针对小斯尼奥里富的话“重要的是一个人一定要干好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而且不能有外债,这样生活慢慢就好了。”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设计

  小斯尼奥里富--与父亲相依为命--在灾难中逃生--为埋葬父亲与老板交谈

  性格形成--父亲教导、生活磨砺--坚强、沉着、冷静、老练。

《儿子》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给儿子的一封信》是当代作家刘亚洲写给将满14岁的儿子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父亲深情回忆了儿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肯定了儿子“心地善良”“有平民思想”的优点,也指出了儿子“举轻若重”“意志稍缺”的不足,并针对儿子的不足提出了希望:希望儿子有“博大的胸怀”,有“铁一般的意志”。阅读本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书信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受到亲情教育,体会“父母心”的深厚博大。

  这篇文章语言意味深长,感情真挚动人。针对它的特点,我们将这节课定位为自读感悟课,由“把握内容”“赏析语言”“体会感情”三大板块组成。在进行每个板块的学习时,均采用“阅读—交流—畅谈”的学习方式,由阅读带动思考,由思考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教育,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书信的特点及作用,理解字词及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在小组内交流讨论问题,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儿子的爱,体会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深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现在人与人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打电话等便捷的交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而写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被一些人淡忘了。同学们,你们写过信、收到过信吗?你们对写信这种交流方式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归纳总结)

  写信固然不如打电话等手段方便、快捷,但它却能更有条理地表达人的想法,更生动地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书信体的文章进行了解和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当代作家刘亚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看似随意的聊天,却能使学生对书信表情达意的作用有所认识,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把握内容

  1.通读感知: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与身在异地的亲人、朋友通信,很少与朝夕相处的亲人通信,作家刘亚洲的这封信恰恰是写给朝夕相处的儿子的,他会在信中写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作者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作者在信中列举了很多事例,肯定了儿子的优点,也指出了儿子的不足,并针对儿子的不足提出了希望。

  3.个人畅谈:在父亲所列举的儿子的优点与不足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儿子的优点为什么可贵,不足为什么需要改正。最好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去谈。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讨论问题两个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畅谈想法这个环节意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赏析语言

  1.品味赏析:在这封信中,作者除了列举事例对儿子循循善诱,还写了不少思想深刻、文字精练的警句,这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耐人寻味的语句。

  2.小组交流:你找到了哪些精辟的语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3.个人畅谈:在你找到的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精辟的语言,使学生体会作者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另外,品味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还可以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产生积极影响。)

  (四)体会感情

  1.总览归纳:通过前面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总览全文,说说透过这篇文章,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父亲。

  2.小组交流:本文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它包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子、欣赏儿子的优点、不溺爱儿子、注意培养儿子优秀的意志品质等。

  3.个人畅谈: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胖胖”,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立足文本,客观评价文中父亲的爱,再让学生置身角色,以“胖胖”的身份感受父亲的爱。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五)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通过这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产生了不少感悟。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每个为人父母的,都是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只不过有些父母不擅表达罢了。下面,请同学们站在自己父母的角度,体会一下他们对你的感情,然后说说:你在父母的眼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你的父母欣赏你哪些方面?他们认为你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他们对你有什么期望?)

  (学生自由畅谈)

  父母对孩子的爱比天还高,比海还深。同学们刚刚所谈的,也许仅仅是他们对你们深厚感情的一小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心”,同学们不妨请父母给自己写一封信,看看父母对自己寄托了怎样的深情与期望。

  (设计意图:进一步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语文课堂拓展延伸至生活,让学生感受伟大的父母之爱,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六)布置作业

  1.收到父母的来信后,请同学们给父母写一封回信,或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感激,或针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

  ①格式正确。

  ②语言诚恳,有礼貌,富有真情。

  2.课外阅读《傅雷家书》。

  (设计意图:给父母写回信,一方面促进学生与父母交流,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书信这种文体,锻炼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傅雷家书》,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再次受到情感教育。)

  四、设计反思

  《给儿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对本课的设计重在突出“体会父母心”这一中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大板块,“把握内容—赏析语言—体会感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个板块中又分别设置了三个小环节,“阅读—交流—畅谈”,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儿子的深情,并进一步体会到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

《儿子》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08一113页。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进一步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通过作者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进一步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儿子的分析,来让他不断从性格、意志等方面完善自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关于亲情的名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亲情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名片的录像带。

  2.搜集一些以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的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摘抄一些反映父、母爱或其他亲情的文章,认真体会;绘制父亲或母亲的图画。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亲情的句子或文章入手,结合创 1.结合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

  作背景,导入新课。 问题,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

  涵。

  4.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亲情的文章的技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巧所在并能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 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的认识与感
受。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亲情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的对亲情的
说法,导入新课。
3.有感情朗地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或其
他亲情的感受或认识。
2.自己摘抄的描写父、母爱的句子,感受
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贵,激发自己的情
感。
3.在听读的过程当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默读,体会书信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儿子的何种情感。(教
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体会作者
对儿子优点的分析:这反映作者出于
什么考虑而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3.分析:就文章的总体来说,作者对孩
子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希冀。这构
成这篇文章的主旨。在孩子即将迈
人人生关键阶段的时刻,具有重要意
义。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
深切的关怀与深深的爱。
2.据教师的讲解,看得出来作者正确地去
分析自己的孩子,优点与缺点分明,也
能看出作者对儿子深深的爱。作者用
一颗平常心去教育子女,难能可贵。
3.听讲,体会:作者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
式我们是认同的。孩子的未来、发展应
该由他们自己确定;家长只需要对根本
的东西进行引导就可以了,不能给孩子
太多压力。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课文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其对文章的理
解,修改学生已绘制的自己父亲或母
亲的图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亲情”的
内涵,并进行比较阅读。
3.再次强调,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而
言,书信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亲情”的内
涵,能有所感悟、体会。
3.听讲,加深对书信特点的理解。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父亲)在儿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的好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应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当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给儿子的一封信

  刘亚洲儿子——追忆历史——优点评价——提出希冀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反映父亲对儿子的成长进行谆谆教诲、提出殷切希冀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书信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书信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儿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

  教学过程

  一、由“爱”切入,整体感知。

  1、问: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

  板书:爱

  2、听录音、思考:

  边听边划出表现父子情深的语句。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语段。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感受"子爱父",学习第2、3自然段。

  (1)抓住“只有,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来朗读体会子爱父。

  (2)引读2、3自然段后,创设情景,想象练习。

  临走时,儿子望着,仿佛。

  2、感受“父爱子”,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想象。

  (2)交流后配乐朗读。

  (3)出示填空导背。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春风吹来,()的花儿(),散发出,引来了()。

  (4)看图练习说话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

  (5)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父爱子、思子心切、见花如见子的感情。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师述:

  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不,他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宽泛。

  请大家读读这位大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崇高伟大。

  2、布置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也可把搜集的资料灵活地用一用。

  (2)有疑难之处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

  3、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解疑。

  (1)美好的东西——可以是花,能给人愉悦感的事物,还可以是奉献、帮助、付出关爱等。

  (2)花明明种在庭院里,怎么是在"岛上"留下鲜花?

  (父亲认为鲜花留给了岛上更多的人们,不仅仅是他。)

  (3)“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给予,文中指“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拿”:拿取,指向人们索取。

  点拨: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

  (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5、情境导读(闪现父写信、子读信镜头)

  6、引导选背(自由选背其中几个自然段)

  7、选择练习

  a、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b、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

  《你快乐,我也快乐》

  c、写出最经典的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制成书签。

  四、课外延伸,实践体验。

  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事,并把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

《儿子》教学设计12

  1.会认“既、嗓”等6个生字,会写“拎、桶”等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小黑板、三个装满水的.水桶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听唱儿歌《好孩子》,导入新课。

  1、听唱儿歌《好孩子》:擦桌子,抹椅子,拖得地板像镜子,照出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卷袖子,帮助妈妈扫屋子,忙得满头汗珠子。

  2、导入新课: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他们是好孩子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个儿子》

  (二)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二)交流识字情况,培养识字兴趣。

  1、形式多样有趣的读生词(齐读、个人读、开火车读、领读、男女生轮读、比赛读等穿插进行,增加读生字的兴趣。)

  2、指导难读的词,注意“沉甸甸”的“甸”变读为一声,“胳膊” 读轻声。

  3、自主识记字形。

  4、组内交流:说一说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字的;哪个字难记,向组内同学请教。

  (三)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1、学“既”字。

  (1)“既”字有个好朋友是“又”,他俩总在一起,谁来读一读课文中这句话。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师用“既……又……”的句式夸奖学生。(你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2、学“嗓”字。

  (1)你会用“嗓”字组词吗?

  (2)师夸赞学生。

  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有一副好嗓子。”“你们的声音真洪亮,真是金嗓子!”用有“嗓”字的句子夸赞学生。

  3、学“拎”“桶”“晃”“甸”字

  (1)请学生先做拎水桶的动作,然后说为什么“拎”字是提手旁, “桶”字是木字旁。

  (2)请一名学生拎一桶水,其他学生观察水面变化。

  (3)师采访拎水桶的学生:你拎这桶水感觉怎么样啊?指导读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4)请学生说水面的变化,巧记“晃”字。

  如:太阳发出万丈光芒;日光为“晃”等。

  (5)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说水很重的,谁发现了? “沉甸甸”,识记“甸”字。

  (6)请大家读词语、句子。

  4、师真诚地表扬:同学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会读了,真了不起。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练习朗读。

  (一)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1、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2、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二)练习朗读。

  1、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1-6小节,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用横线划出。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夸一夸孩子。

  3、组内练读。

  四、朗读交流,感受阅读乐趣。

  交流(一):

  (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1、采访刚才朗读的同学,顺势指导: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儿子时,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预设:(1)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2)我想,我的孩子真能干!

  (3)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2、各位妈妈们都自豪地、骄傲地夸奖夸奖自己的儿子吧。(学生练读)

  交流(二):

  (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大家仔细地听一听,评一评他的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交流(三):(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会怎样想?

  2、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朗读。

  交流(四):整体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四、细心观察、写字练习。

  (一)观察生字,心里书空练习。

  学生细心观察要求会写的字,发现规律,找到难点,在心里书空练习。

  (二)组内交流。

  哪个字难写,哪个笔画难写,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

  (三)指导书写。

  1、指导“聪”字写法。

  怎么能把“聪”字写漂亮呢?“耳”字作了偏旁就变苗条了,这三横写得短一点儿,最后一笔横,变成了提,“耳”字就苗条了。老师相信聪明的孩子一定能把“聪”字写漂亮。

  2、请大家在田字格里写一个。

  3、学生自己练习写其他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儿子》,读写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1—6节。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个儿子》。

  二、立足文本旧知,进行说话示范

  1、齐读课文1——6节,在三个妈妈的话中,这是怎样的三个儿子?

  2、出示: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把三个句子连起来。

  (1)三个句子孤零零的,让它们在一起做朋友吧!谁能用上连接词“一个……一个……另一个……”介绍妈妈口中的三个儿子。

  (2)交流。

  一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一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加上了“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连接词,句子间就显得特别有条理。

  4、从妈妈的话中,我们看到三个不同的儿子。让我们的句子再变变变,谁能把三个句子变成一段话呢?

  出示句子:一个儿子 。一个儿子 。另一个儿子 。

  (1)交流。

  一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一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开头空两格,后面三个句子连在了一起,三个句子就变成了一段话。学语文可真有意思。

  三、模拟文本情境,尝试说话训练

  学习第7、8节

  1、引读:三个妈妈介绍了自己的孩子,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一桶水可重了!水 直晃荡 ,三个妈妈 走走停停 ,胳膊都 痛 了,

  腰也 酸 了。

  2、这段话写什么?(水很重,妈妈很辛苦、很吃力。)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请你通过朗读把这个词表现出来!

  读得不错,把妈妈的辛苦读出来了。

  3、谁能通过表演把这些词表现出来!(实物:三个装满水的水桶)

  4、现场采访:

  这个妈妈,你感觉怎样?

  这个妈妈,需要帮忙吗?

  这个妈妈,如果把这桶水从这里拎到你家,你觉得行吗?你现在最希望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有辆推车该多好,如果水井离家近些,好累,真想休息一下,下次换个小桶……)

  5、把三个妈妈的话连起来说说。

  一个妈妈说: 。

  一个妈妈说: 。

  另一个妈妈说: 。

  四、利用文本空白,发挥想象说话

  (一)学习三个孩子的表现(9——11节)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默读9——11节,画出有关句子。交流。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指名读。

  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运用了比喻,句子多生动呀!

  “跑到”看出什么?

  3、假如你看到这一幕,你想对哪个儿子说什么?

  (二)学习老爷爷的话(12——13节)

  1、看到这一幕,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2、老爷爷真的只看到一个孩子吗?

  3、那他看到的这个孩子是谁?

  4、他看到这个孩子的什么?

  填空:老爷爷看到这个孩子的 。(孝顺、懂事、关心父母)

  5、小结:老爷爷看到的不是外表,而是孩子的内心,身上的闪光点。老爷爷认为:一个孝顺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6、句式说话拓展运用

  听了你们和老爷爷的话,其他两个孩子会怎么做的?句式说话拓展运用。

  (鼓励学生加上动作、神态、语言说说。)

  出示: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孩子 。另一个孩子 。

  动作:跑、接、提

  神态:羞愧、不好意思、脸红了、脸上红一阵青一阵

  语言:妈妈,你辛苦了!妈妈,我错了,我来帮你的忙!

  五、提取生活素材,泛化说话训练

  1、在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帮助下,另外两个孩子也很棒!他们知错就改,也学会去帮助妈妈,关心妈妈,用实际行动父母分担生活重担,学着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真好!学会感恩是一种美德,它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国内国外。

《儿子》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阐述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语段。

  3、通过文本与课外资源的结合,了解林肯“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建构起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4、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文一篇写人的文章,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彰显人物品质,特别是林肯在参议院所说的三段话,充分表现出他的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深入解读这三段富有情感和逻辑性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出林肯一生所坚守的“人人平等”的思想。

  对于多数六年级学生而言,林肯这个人物比较陌生,但因为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进行个性化阅读,所以,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能够自主体悟林肯的品质。至于林肯“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对于不熟悉美国历史的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

  (三)课时安排

  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林肯的三段话,体悟人物品质。借助课外资源,感受林肯的政治主张,建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将参议员态度变化这一暗线穿插于对林肯的解读之中。

  第二课时:在引入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小节中林肯以“家”喻“国”的话语,让人物形象立体化。通过与原文《鞋匠与总统》的对比,引导学生揣摩、分析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更好地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

  (四)教学手段及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

  (五)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林肯 美国总统

  人与人是平等的

  (六)PPT演示文稿(另附)

  (七)课堂练习

  1、生字描红

  2、小练笔(写话:当初羞辱林肯的参议员现在可能会说……)

  (八)课后作业

  搜集、整理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阅读储备。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

  2、引出主人公(板书“林肯”)

  3、结合预习,交流对林肯的了解。(板书“美国总统”)

  补充介绍,丰富对林肯的认识。

  4、学生自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

  1、认读生字词,让学生描红生字。

  2、理解生词“羞辱”、“尴尬”。

  3、把这两个生词带入课文,联系课文谈感受,并指导学生朗读一位参议员羞辱林肯的话。

  4、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羞辱”、“尴尬”,并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这两个词语的后面可以续写哪三个词?

  (三)精读文本(3至5小节):

  1、学生汇报往下续写的词语。

  2、引导学生质疑,并到林肯的三段话中找寻答案。

  3、出示林肯的三段话,让学生静心读文,勾画批注,从人物的语言中解读林肯这个人。

  4、组织学生交流对林肯的了解。

  (以下是对学生回答的预设,课堂操作允许用语或顺序变化)

  预设一:敬爱父亲

  (1)学生汇报有关林肯敬爱父亲的语句。

  (2)导读,加深学生对林肯爱父亲的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个“永远”所在的语句。

  预设二:谦虚

  (1)学生交流体现林肯谦虚的语句。

  (2)抓住一个“好”字,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林肯父亲做鞋匠的“好”,倾听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林肯做总统的“好”。

  (3)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预设三:宽容

  学生结合文本汇报,并让其读好相关语句。

  5、小结林肯的高尚品质,引读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林肯的真诚。

  6、再读林肯的三段话,引领学生感受人物思想。

  (1)补充体现林肯“人人平等”思想的演说词一段。

  (2)让学生再读林肯的三段话,交流对林肯又有什么了解?(相机板书“人与人是平等的”)

  (3)紧扣“人与人是平等的”进行导读,在此基础上朗读林肯所说的第一段话。

  7、小结林肯的品质和思想,再次引出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

  8、课堂练笔。(写话:当初羞辱林肯的议员现在可能会说……)

  (四)总结延伸:

  补充林肯在“人人平等”思想指引下的主要政绩,引出课后作业,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

  三、课后反思:

  古语有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其实,这句话也道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学生在“碰撞”中得以发展。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处“碰撞”:

  其一,旧知与新知的“碰撞”。写字指导时,我利用熟字“唇”与生字“辱”比较,学生一下就看出了重点笔画,注意了书写的美观。

  其二,文内与文外的“碰撞”。在解读林肯的“谦虚”时,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有关父亲做鞋匠的“好”,接着补充课外资源,让学生了解林肯做总统的“好”,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其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写话的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傲慢的参议员。当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林肯的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自然实现了价值观的引领。

  四、课例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如何利用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倪鸣老师的教学给了大家诸多的启示:

  (一)利用资源适时、适量。

  教学中,倪老师补充了林肯生平的资料,资料的呈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且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导入环节,教师出示有关林肯的家境和他的博学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由于资料内容没有涉及人物的丰功伟绩、光辉思想、崇高精神,也就避免了过早揭示文本主题的现象,为学生自主感悟文章中心留存了空间;理解文本环节,教师补充了林肯的演讲词和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篇幅不长,用时不多,却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认知;课的结尾,教师补充了有关林肯杰出贡献的资料,为揭示文章中心和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筛选资源适度、适用。

  教师利用资源进行拓展性的教学,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些教师在引入资源时往往易出现贪多求全的现象,忽视了资源运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众多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中,倪老师注意了合理选择,避免了拓展同时,本末倒置,增加负担。如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林肯三段话的理解,要让学生透过文字,感知人物大度、谦虚等品质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当学生对林肯的平等思想难以体会时,倪老师巧妙地引入了林肯的一段演说词,让学生在阅读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再读文本,课内外知识的有效整合,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挖掘资源适宜、适当。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倪老师教学生字时,调用了熟字“唇”,学生在和生字“辱”的比较中,既快速地记住了生字,又正确书写了汉字。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林肯的高尚品质时,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教学,如体会林肯对父亲的爱和尊敬时,紧扣了三个“永远”,感知林肯“谦虚”品质时,抓住了一个“好”。教师还挖掘了文章隐线,引导学生阅读反映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进一步体会林肯品质的高尚。紧扣关键词句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儿子》教学设计14

  第二课时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名人风采”,安排了四篇课文。《鞋匠的儿子》是最后一篇,而且是唯一一篇记叙外国名人的课文。本篇课文,展示了林肯的智慧与宽容,坦荡善良。课文主要围绕林肯的三段话展开描述,这些话,是林肯演说辞里面的内容。这类题材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要在林肯的演说中感悟他的思想,难度是颇高的。

  我的教学步骤是“谈话导入――朗读感悟――课堂模拟――总结提高”。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运用恰当的文字教材来进行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多么重要。我觉得,本篇课文,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自信和从容。面对众参议员的讥讽和嘲笑,林肯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自信,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铸造了生命的辉煌。

  2、宽容和善良。“我非常感激你……”一连用了三个“永远”、“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这些语句,不但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敬,更表示了他对攻击他的对手的宽容。身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的这些宽容和大度,还是源于他的善良。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语句反复品位朗读。

  思品教育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早在一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韩愈就在他的《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放在首位,可见“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我的课堂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板书:林肯)

  林肯他是——鞋匠的儿子。齐读课题。

  二、学生简介林肯的生平事迹。

  学生:这位就是宽宏大度、真诚、谦逊、仁爱的林肯总统,这位鞋匠的儿子正是在对手的歧视、羞辱、打击中,奋力以求,,作出了伟大的成就,让世界记住了这个名字——林肯。

  出示林肯图片。

  学生: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爆发了南北战争,在四年战争中,他亲自指挥作战,领导人民同南方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是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林肯被南方奴隶主派的凶手杀害了,但是林肯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目中。

  三、朗读感悟。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正因为这样,于是在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自读课文第二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指名回答。

  2、自读这个参议员的话,边读边思考: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这一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还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来?

  (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致林肯于死地)

  3、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时,所有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大笑起来?(板书:大笑)

  自读第三段第一句话。他们为自己能羞辱新总统而开怀不已,哈哈大笑,这笑声充满了快意。

  听着这样的笑声,此时此刻,你想对林肯说些什么?

  4、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林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如何作出回击的?用笔划出他当时说的话。

  出示林肯的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5、请小朋友在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想:如果将句中的红色字“非常”、“一定”、三个“永远”、“那么”去掉行不行,带红色字的这句话和不带红色字的这句话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读好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6、同学们分析地真棒,我们再来朗读一下林肯的这几句话,体会体会这几句话的涵义。并且从他们的这些话中体会体会林肯是个怎样的人?

  三个“永远”在这里可以说用的非常巧妙。(板书:宽宏大度、真诚)

  (1)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从你的话中,发现人们还有等级观念,人与人无平等可言,

  作为总统,要牢记并努力改变现状。

  (2)永远是鞋匠的儿子——靠劳动吃饭,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不会因地位改变而改变。

  (3)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赞美父亲。

  7、指名读,你读得真好,你能教教大家你是怎样读好这段话的吗?齐读。

  8、背诵这段话。

  9、在林肯回击之后,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板书:静默)

  10、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自读这几句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交流。

  11、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读一读把它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

  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指名读,读了他的这几句话,你觉得林肯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读了这些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谦逊)

  12、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板书:掌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小组讨论。你听了林肯的演讲后想到了什么?

  出示: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13、总结: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看者板书归纳总结。

  14、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二、三、四、五段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四、现场表演。

  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林肯和参议员的对话表演。请小组同学做准备,然后上台来现场模拟对话,感受当时的气氛,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五、学习总结。

  1、自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他的评价。为什么说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

  看看这一段写了林肯的那些作为?

  2、找出林肯说的两句话。用笔划出。指名读,男女生读。

  出示林肯的两句话: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思考林肯的两句话表明了他什么样的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仁爱)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一些林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小故事。

  2、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在班队课上开展一个小型演讲会《我眼中的林肯》。

《儿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读4个字。

  能力能与同学交流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评价。

  思品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和勇敢

  教学重点

  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和勇敢。以及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与培养。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对男孩的严格要求和培养。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钓过鱼吗?想看一个小男孩怎样钓鱼的吗?今天我们就在河边看他怎样钓的?

  二、细读全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有没有不懂得词语。

  2.默读课文,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请你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锯战]→[]→[与鱼周旋]→[]→[捕鱼成功]

  沉入深水区拖入灌木丛

  3.体会男孩的坚韧和勇敢:

  联系课文的第一题进行:

  鲑鱼的举动孩子的表现

  钓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

  强大的水流,大鱼挣扎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几次收线都没有成功

  鲑鱼猛地向下游蹿去开始支持不住了,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地抓紧钓竿。

  鲑鱼离深水区越来越近被拖入河中,从河里冒出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仅紧紧地抓住钓竿不放开,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

  鲑鱼突然改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茂密的灌木丛中

  鱼被抓住了紧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中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引导:同学们,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父亲就在跟前,你对他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4.品析对父亲的描写: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

  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

  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

  5.问题探究:

  ⑴小说以“这是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我的理解: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意近即可)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意近即可)

  三、联系生活体验:

  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四、作业

  1.写读后感。

  2.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儿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个儿子》导学案教学设计04-20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15篇12-23

《儿子们》的课件设计05-03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3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23

《三个儿子》课件设计05-0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2-05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关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八篇02-28

儿子婚礼致辞01-31

《儿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儿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子》教学设计

《儿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拎、桶”2个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人物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在家里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呀?

  你们可真能干!那你还记得爸爸妈妈是怎样表扬你的吗?

  你们的确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也是妈妈夸奖儿子的故事。请看老师板书(23、三个儿子)齐读。文中的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你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听清老师的要求: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圈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讨论讨论: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自学课文,识字。

  3、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看他们字音是否准确。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大屏幕逐个出示生字)

  既、嗓、拎、桶、晃、甸、(指名读、组词,相机正音)

  生字宝宝们重新排队了,你还认识吗?(指名读)

  4、写字:

  (1)观察“拎、桶”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呀?

  (2)提醒同学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三个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你画了哪些句子,读给大家听。

  3、想想妈妈平时怎么夸你的,学着妈妈的样子读读三个妈妈的话,要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自由练读)。

  4、(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他读得像个妈妈吗?想一想你们在夸自己儿子时心里想了些什么?(齐读)。

  5、(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其他同学看看他读出了骄傲、自豪的语气了吗?(指名读、评议)老师指导适当加上妈妈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学生练读)指名读。

  6、(课件第三个妈妈的话)指名读。前两个妈妈都夸了自己的儿子,而第三个妈妈却觉得没什么可说的,这是为什么呢?指导读出谦虚的语气。

  7、时间过得真快,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回家去,她们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课文的哪段告诉我们水很重呀?(第八自然段)指名读。是呀,水很重,妈妈们的胳膊也痛了,腰也酸了。谁能把它读出来?

  8、如果你看到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你会怎么做呀?那文中的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自读9~11自然段,把三个儿子的表现用(~~~~~)画出来。指名读画的句子。你们看到在三个儿子的表现有什么感受呀?

  如果三个儿子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呀?

  师总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大,却没能孝敬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什么特别的,但其实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知道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呀!。

  仿照文中的句式,用“一个(一只)说一段话。

  9、文中的妈妈和老爷爷也有一句对话,同桌两个,一人当妈妈,一人当老爷爷,分角色读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老师提问:奇怪了,文中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小组内讨论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学生汇报)

  10、老爷爷认为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小朋友们,你们怎么评价文中的这三个儿子呀?

  学生思考后汇报

  11、同学们说得真好,第三个孩子虽然没什么特别的,但他懂得孝敬父母,他是妈妈的好儿子,前两个儿子,他们身上都有超凡的本领和特长,这些很让他们的妈妈为他们感到骄傲,所以他们也是妈妈的好儿子。但是百善孝为先,即使有再大的本事,首先也应该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你们说是吗?

  那你们猜猜前两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怎么做呢?

  如果这样,他们也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了。

  12、学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把它送给大家:(投影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四、回顾课文,总结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课后把你的想法写入日记,老师希望从今天开始,每天都能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儿子》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故事中六个矮儿子分别所从事的职业。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就能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

  活动准备:

  图片、贴图、相应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听讲故事的兴趣。

  出示图一,这些是谁?引出故事的名称,并贴出故事名称字卡。

  二、听赏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1、 完整出示故事、图二,师讲述故事的第一~第四自然段。

  (1) 大儿子是做什么工作的?养在水里还能卖钱的是什么呢?

  (2) 那么螃蟹是怎么走路的,我们一起学学看,幼儿起立模拟螃蟹走路。

  2、 师接着讲述故事的第五自然段。

  (1) 第二个儿子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他是什么工作呢?

  (2) 你怎么知道他是做伺养蜜蜂的工作的呢?

  (3) 二儿子看小朋友都猜出了他的工作,哪他会怎样夸自己呢?

  3、 师讲述并帮助幼儿理解第六自然段的故事。

  (1) 第三个儿子会饲养几条腿的动物来过日子的呢?

  (2) 师完整讲述第六自然段。

  (3) 那么,三儿子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4) 幼儿模仿一下小猪的动态。

  (5) 谁来学学第三个儿子夸自己的样子呢?

  4、 师接着讲述故事的第七自然段并帮助孩子理解。

  (1) 第四个儿子是干什么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 谁来夸夸老四呢?

  5、 师接着讲述故事的第八自然段并帮助孩子理解。

  (1) 第五个儿子他会养什么?哪些是一只脚的东西呢?

  (2) 为什么你觉得他是养的蘑菇呢?

  (3) 其他几个哥哥也会怎样夸他的呢?

  6、 师把以上几个儿子的工作简单罗列一下后问:

  (1) 第六个儿子他会饲养什么?又怎么说的呢?

  (2) 师讲述第九自然段故事,并出示图三。

  (3) 最小的儿子是干什么的?谁来学学老六来夸夸自己呢?

  (4) 师讲述第十自然段故事结尾,并出示图四。

  三、萌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

  1、 我们小朋友长大想做什么工作?为什么?

  2、 也可去告诉客人老师你长大想做什么好么?(结束)

《儿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生字字音、字形,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

  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有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习说话。

  情感目标:理解老爷爷说的“一个儿子”的含义,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个体贴、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乌鸦反哺》的故事。

  2、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3、今天我们要认识三位小朋友,他们在这方面会怎么做呢?

  4、课件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谁,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谁开口讲话了?讲了什么呢?

  (课件配音:“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师:咦,明明图片上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乌鸦反哺的故事导入后,激疑:乌鸦知道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文中的三位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呢?然后利用课件导入课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在自主观察、探讨中自然地引出本文的重点、难点:‘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呢?’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这个问题,引领学生把握住了重点,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通读,潜心会文初动情

  (一)出示读书的要求:(课件出示)

  一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并圈出难读的生字词语。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用“____”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二)交流反馈:

  1、巩固生字

  (1)带拼音复习生字。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给生字宝宝打声招呼。(齐读、开火车读)

  (2)读准字词: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既聪明又有力气。(提醒读准“沉甸甸”)

  2、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3、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尝试模仿妈妈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认识生字,生词是顺利进行阅读的前提。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朗读课文的能力。这一过程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自主空间。

  三、参读,感悟妈妈对儿子的爱

  在三个妈妈的眼中,他们的儿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你都在课文中找到了哪几句?

  (课件出示前两位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指导朗读

  师: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

  2、扶放结合

  师生搭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个小朋友来读一读。(骄傲、自豪的语气)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

  (预设)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来。

  师:那你能上来试一试吗?

  (预设)(昂首挺胸,骄傲的眼神)读得有声有色。

  大家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3、学法迁移

  利用课件,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前两位妈妈都夸奖自己孩子,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

  (3)你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这位妈妈的心情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应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甚至可以“授之以渔场”,这环节的设计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人人都灵动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最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自主学习当中去,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四、研读,理解妈妈的辛苦

  (一)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1、过渡: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1)谁来读一读?这个字叫——拎。什么是“拎”呢?(拎:用手提,把水提起来。)

  (2)角色转换:同学们,站起来。此刻你就是那三位妈妈,你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你正拎着这桶水走在回家的路上。

  采访:妈妈,这桶水重吗?大概有多重啊?你告诉大家——一桶水可重啦!(随机问3个)

  妈妈们,一起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齐读)

  (3)那么重的水,你提着辛苦吗?(预设:好辛苦啊,好累啊!)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妈妈提水很辛苦呢?把你找到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线画出来。(水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腿也酸了)

  2、结合课文理解“晃荡”。(向两边摆动)“直晃荡”(不停地向两边摆动)

  (1)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妈妈走一步听三步的辛苦样子读出来呢?(指名读)

  (2)补充词语:一桶水可重啦!妈妈累得()。

  3、师:如果你看到妈妈提着这么种的水桶,你会怎样做?

  (预设):我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妈妈。

  师赞扬:你真是一个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课文中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师小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领都很大,但他们却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个儿子虽说没有什么特别,但其实他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能够?(孝敬父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三个儿子默默无声的表现,立刻就能体会到:一个好儿子的好,不能光表现在会翻跟头、会唱歌上,而应以实际行动去分担妈妈的重担。此时,学生已模糊地意识到,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二)开拓思维发挥想象

  师:你能像课文中“一个(只)……一个(只)……一个(只)……”的句式来练习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师提示:通过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可以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这个句型的练习,让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想象创造的火花,课堂气氛顿时活跃无比。

  五、精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师: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妈妈面前时,一位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1、师范读。

  2、小组讨论:为什么明明三个儿子,而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呢?(指名答)

  3、我们再回头看第三个妈妈的话,她说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你认为呢?现在你觉得第三个儿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4、想象一下这个儿子平时还会帮助妈妈做什么?

  5、指名分角色读妈妈和老爷爷的话。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老爷爷这句话的含义了,谁愿意当老爷爷来说说。

  评价:老爷爷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啊。

  师小结:小朋友,你最想当哪个儿子啊?(针对学生回答总结)是啊,生活中有的人确实没有什么特长。但是只要有一颗体贴父母,关心父母的心,那么,你就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就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好儿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到这里,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体验的升华。此时,不需要干涩说教,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不在简单到认识文章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向这个意义世界。因为,文本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

  六、活读,表演且抒个中情

  1、小组内合作表演文中的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3、拓展练习:第三个妈妈听了老爷爷的话,她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续编对话,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真正起到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着力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的想法,把它写进你的日记里。

  2、倡议:从现在起,每天至少为父母做一件事。

  【教学板书】

  23、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聪明有力

  又一个儿子唱歌好听

  另一个儿子孝敬父母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因而是提高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三个儿子》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儿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

  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感受林肯宽容、智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林肯三个“永远”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美国的一所以林肯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课件出示)指名读。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林肯)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肯出身卑微,他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而且他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这篇课文。

  二、浏览课文,找关键词

  1、过渡:林肯,这位出身贫寒的总统,在刚当选总统时。遭到了参议员们的羞辱,但是最后那些参议员却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2、交流、汇报,相机板书:参议员 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尴尬”是什么意思?

  2、林肯当选总统时,参议院的议员们为什么感到尴尬?

  (出示填空)议员们大多出身----------,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而总统是鞋匠的儿子,出身-------,这些人------观念十分严重,所以觉得尴尬。

  四、精读第二段

  1、过渡:鞋匠的儿子当选为美国的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正因为这样,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院想要羞辱他。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位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

  (1)指名读,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启发指导朗读:那个参议员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态度是多么傲慢,语气是多么鄙夷;从内心瞧不起这样一位总统。

  (2)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所有的参议员都----引读:大笑起来。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大笑?(个别学生说说)

  (3)如此的蔑视,如此的羞辱,如此的讥讽,如果你是林肯会怎么做呢?

  (小组内展开讨论,代表在全班交流)

  2、过渡:林肯是如何表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1)品读第一段话。出示:(我非常……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①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比较法思考:如果将剧中的“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去掉,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不同。

  (生读句子、思考并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体会三个“永远”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读、想想、议议这段话的意思,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

  (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

  ③激情朗读:对这种羞辱,他抱以感激,而且自豪,这是一位怎样的总统?(板书:宽容、谦逊)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试试!齐读。

  (2)品读第二段话。

  ①在林肯回击之后,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指板书:静默)

  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课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女生齐读。

  ②你们从这段话中听出了什么?

  ③激情朗读:如果说,林肯的第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宽容和谦逊的话,那么这段回击则让我们感受到态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个总统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一齐来读读这段话。

  (3)品读第三段话。

  ①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指名读。

  ②林肯说到这儿,流下了眼泪。文中有一幅图,图上就是林肯演讲这段话时的情景,让我们默默地凝视,看看他的动作,想想他的神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师范读后,生齐读。

  (4)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指板书:掌声)

  从尴尬到羞辱到静默到掌声,参议员们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同桌讨论讨论,指名个别同学说说。)

  小结:是呀,林肯总统凭借自己宽广的胸怀、谦逊和朴实、真诚和平等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议员们。让他们的态度从尴尬变为赞叹,从排斥变为拥护。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六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林肯的哪些作为。

  2、理解林肯的两段话:(出示两段话)

  ①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②我所希望的是他结束分裂,他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简介南北战争。

  4、小结:这位鞋匠的儿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让世界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齐呼:林肯。

  五、读林肯纪念馆的一段话

  现在,我们再读这段话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让我们高声朗诵,牢记这段话。师生齐读:对任何人……

  六、名言总结,课外拓展。

  1、最后让我们在斯宾诺的一句名言中结束今天难忘的一课吧!(全体齐读名言)

  课件出示: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2、课外阅读《林肯传》,进一步认识了解林肯,并准备交流林肯的故事。

  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尴尬——羞辱—静默——掌声

  林肯:宽容、谦逊、以情动人、维护统一……

《儿子》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让同学们明白“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让学生从中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

  3、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说话语气。

  教学难点 : 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感悟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1、 听写词语。

  好嗓子 拎着 水桶 晃荡 沉甸甸 既然

  2、指名学生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孩子们:你的妈妈夸奖过你吗?是怎么夸奖的?(指名说)

  请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二、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三个妈妈说的话?

  1、 交流三个妈妈的话语:

  (1)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同学们,通过妈妈说的话,你知道这两位妈妈的孩子是怎样的人呀?(第一个孩子聪明有力气;第二个孩子嗓子好谁都比不过。)

  (3)你如果就是文中的这两位妈妈,你应该如何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老师可引导:孩子真了不起。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提示两位妈妈手提水桶高抬头动作和骄傲的眼神。)

  (4)和你同桌一起相互交流、练习,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

  (5)指名读

  (6)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说(我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呀?难道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子呢?

  (老师可引导:全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这位妈妈却爱得谦虚,爱的温柔。)

  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过渡: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

  (1)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晃荡、走走停停、痛、酸)。

  (2)自由朗读:感受水很重。

  (3)说说实际提水体会:

  请一位同学提一桶水,老师现在如果想让你把水拎到楼花坛去浇花,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谁来帮我)

  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

  4、读读说说(一个儿子翻着跟斗,另一个唱着歌)

  5、孩子们,还有一个孩子,当他从自己妈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时,会怎么想?你还认为他没什么特别的吗?他有什么?(有孝 心)

  那么现在跟在后面的老爷爷会想什么?我们知道了老爷爷只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有孝心的儿子)这才是真正的儿子(擦去问号)你们喜欢哪个儿子,为什么?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了吗?

  你愿意做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自由畅谈就,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孩子们当你们一声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们就在父母爱的阳光雨露中滋润成长,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想父母为你们做了些什么?此时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再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试着和小伙伴们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孝

《儿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拎、聪、嗓“等10个生字,会写词语“胳膊”。

  2、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拎着、晃荡、特别、沉甸甸”等词语。并结合生活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句子。

  3、运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语,填提示语,对比阅读等方法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4、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并能用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词、书写生字。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齐读课题,大声地再来读。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初读课文这是三个怎样的儿子?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端起书,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读文)

  2、分组学习字词。

  (1)出示:拎指名读,做拎着的动作。

  水桶(指导读准字音)

  拎着什么呢?(动画:拎着水桶)想一想生活中还会拎着什么呢?

  (2)“甸”单读是四声,在沉甸甸词语中就变调为一声。拓展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3)第三组:聪、嗓指名读,强调平舌音。怎么记住他们?练习用聪明说句子。

  (4)第四组:荡、膊

  指名读。出示晃荡胳膊(看他们跑到了这两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练习读好轻声)

  “胳膊”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字,还有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想一想,月字旁的字都和什么有关系?

  指导书写“胳膊”反馈,评价。

  三、学习1-6自然段,认识三个儿子。

  词语都读好了,让我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都知道了什么?指名说。你们很会思考,就像大家所说的课文讲了三个不同的儿子,在妈妈眼里,他们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画妈妈说的话。

  1、练习读好第一个妈妈的话。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妈妈说儿子的时候,想象妈妈此时的心情,她会怎样地说呢?(骄傲、自豪)

  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总结方法:(生齐读这句话)。刚才,我们边想象妈妈的心情,读好了第一个妈妈的话。

  2、练习读好第二个和第三个妈妈的话。

  相信第二个妈妈和第三个妈妈的话,你也能用这种方法读好。自由练读

  自己先练习读。指名读。

  理解“特别”再读读前面两位妈妈说的话,前两个儿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联系上下文的确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这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突出的地方,妈妈会怎样说呢?谁来读?

  3、小组分角色练习。前两个妈妈都为儿子骄傲,另一个妈妈却很平淡。我们四人一个小组,三个同学分别读妈妈的话,另一个同学当小评委,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展示读。

  过渡:三个妈妈说完自己的儿子,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地走着。老爷爷看到。

  四、朗读感悟,认识真正的儿子。

  1、感知水重,体会妈妈辛苦。

  【出示: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疼了,腰也酸了。】

  来,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晃荡”“走走停停”“痛了”“酸了”这些重点词语知道了水很重,并练习有感情朗读。

  2、妈妈拎着水桶都快走不动了,此时妈妈在想些什么?三个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的9——11段。

  出示图片。练习说话。并引导学生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句式来介绍。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个儿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再转,真好看。一个儿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是呀,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呢?

  3、练习对比阅读。让我们再沉下心来对比着读读这三句话,看能不能读出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自己对着着练习读。

  4、揭示真正的儿子。读到这儿,你一定知道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指名说。是呀,聪明有力气会唱歌,都很优秀,可是这时候,妈妈最需要的是帮助,所以另一个孩子就是这样做的。让我们再来读。

  一个儿子,翻跟头,真好看,一个儿子唱歌真好听,另一个儿子接过妈妈手里的水桶,真怎么样呢?(出示:真————)

  总结:能帮助妈妈力所能及的事情,才是老爷爷说的那个儿子。孝顺懂事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五、练习说话、巩固词语

  1、课文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给我们介绍了三个不同的儿子,你能不能也来联系我们的生活,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呢

  比如说:下课了,同学们都到操场上玩,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同位俩互相说一说。

  换成“一只、一只、另一只”你还会说吗?先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2、巩固词语。

  教学反思:

  感谢教研室姜主任和学校领导,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展示机会,给予我教学上的精心指导。凝结各位领导的智慧,这节课上得还算比较成功。结合教学设计和课堂效果,我总结如下:

  一、依据学情,准确定位年段教学目标

  在选定课题,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定位在把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我在把握年段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学情实际准确定位课时目标,紧紧围绕“识字学词”“读通读好课文”两个重点展开教学。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这节课我采取了“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关注趣点”重要的策略。这里的“重点”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重点,就是识字、学词。对学生来说读好,体会人文价值观是课文的难点。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结合,在集中识字环节,抓住这节课重点难读的字音进行指导,如“拎”沉甸甸的“甸”变调,“晃荡、胳膊”轻声,让学生发现规律,并积累类似词语。对于词语的理解是低年级教学一大重点,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借助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理解“拎着、晃荡、特别”等词语。本课的难点和趣点是正确认识“老爷爷为什么只看到了一个儿子”,我们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读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另一个孩子真————!”从而体会到到“聪明有力气唱歌好也很优秀,但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懂得孝敬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有效突破了难点。

  三、读为主线,教给方法,整合设计教学流程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我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结构,巧妙地将指导读书、识字写字、学习词语、初步感悟融为一体,整合设计教学流程。如指导读书,扎扎实实,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首先把课文读正确。做到字字正确,句句通顺,包括生字、新词,包括轻声(清楚)、变调(沉甸甸)都要读正确,接着教给学生通过加提示语、想象妈妈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对比阅读等读书方法,把课文读好。其次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读流利,读出语气来。

  四、指导学习,学用结合,有效渗透学习策略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并在读书、识字、学词、读句子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例如识字问学生“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的”让学生用“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的方法识记“聪”“嗓”等字,并进行归类月字旁的字都有哪些,这些字都和什么有关,教给学生归类识字的方法;写字时又提醒学生“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要比一个好”。再如:练习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练习说话”老师首先给学生一个语言环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练习说话,减轻了难度,激发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整节课,我们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正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但因个人水平有限,个别地方还没有落实到位,恳请大家的指点。且行且思 且思且行。

《儿子》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他希望儿子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是索取,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这是一种超脱了人间亲情的崇高的爱。

  教学目标: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并努力实践。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深刻含义,读懂父亲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明题,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

  2、读句质疑,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高尔基对“什么事最快乐”是怎样说的:(出示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朗读这句话,之后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然后从学生的提问中提供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什么?②怎么“给”?

  二、品读"栽花赏花",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感悟父子情深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感受"子爱父"。

  (1)、朗读第2自然段,读后谈发现:“读这段话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谁给了谁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探望”的?小男孩探望父亲时做了些什么?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注意一些词语,去想,去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2)、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点,再想想,从中你会发现些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3)、课堂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我们来交流交流,好吗?注意,用心听同学的发言,从中你能否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抓重点词句理解:“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而且这个孩子“只有10岁”。)

  (4)、整段读悟:“同学们说的真好,能读好这段话吗?”学生读后,问:“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描述画面时,教师注意听,随机引导他们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对“给”有所领悟。在交流时板书“栽种”一词。

  (5)人物的动作行为往往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

  (6)教师小结: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爱。

  2、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感受"父爱子"。

  (过渡): 儿子就要回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用“他仿佛看到了……甚至仿佛闻到了……仿佛听到了……”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1)终于,春天到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鲜花盛开的画面)“从他的朗读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

  (2)怎样朗读才能把这段话的意思表现出来?(要读出春雨的滋润 ,花儿的竞相开放,读出高尔基的兴奋、自豪和得意)哪两个字突出地表现了高尔基儿子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令人喜悦的收获?(全都)通过这两个字,你们能想到哪些描写鲜花的词语?

  (3)看图练习说话: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深入研究,体会“愉快”:“读着读着,你觉得高尔基的高兴与我们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学生说议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扣住“欣赏”、“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等词句,朗读相关语句,进一步体会高尔基的“高兴”和“愉快”:“是啊,这么多这么美的花是儿子亲手栽种的,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由学生说)在高尔基的心里,这一朵一朵的鲜花,就是儿子——(由学生说)。”

  (5)、感悟“美好”:“读到这儿,你认为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给”可以理解成哪些词汇?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感悟到儿子给高尔基的是孝心、爱心、幸福、享受等等这些美好的东西。

  三、品读"写信教子",领会“拿”意,体会“奉献”的愉快。

  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鲜花,一种难言的快乐涌上心头。质疑:儿子把快乐仅仅给了高尔基一个人吗?

  1、教师范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引导学生从高尔基信中“在岛上”一词展开研究)明明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儿子的花草种满了庭院,怎么会说是在岛上呢?从信中,你知道高尔基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2、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想象一下:当儿子知道自己亲手种下的鲜花开满整个小岛,当儿子想象着小岛上的人们一边欣赏着娇艳的花朵,一边翘起大拇指夸奖他时,儿子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情感?你也曾经把“美好的东西”给过别人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想象:高尔基的儿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是会选择“给”,还是会选择“拿”?你呢?你会选择什么?

  3、小结:人生的快乐到底是什么?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适时扩充一些名言,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课外延伸,表达感想

  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感想一定很多,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题完成。

  1、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写给你的信,你准备给爸爸回信时说些什么呢?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

  2、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请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呀!)

  3、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的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附:板书设计

  14高尔基

  写 赏

  信 “给”永远比“拿”愉快 花

  教 栽

  儿 子

《儿子》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对性格形成的意义。

  2.学习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

  1.能够运用标记简读法默读全文。

  2.掌握对话描写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言和对话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生字词注音

  瘟()疫赊()账拮()据眷()顾

  奄()奄一息废墟()禀()报扭捏()

  2.了解作者

  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

  1.从文中来看,小斯尼奥里富性格特点是什么?其性格形成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试举例分析。

  2.路人们都说,这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在父亲去世后,小斯尼奥里富真的冷漠吗?你如何理解?

  3.老板为什么要雇用小斯尼奥里富?表现了老板的什么性格特点?

  一、当堂检测

  针对小斯尼奥里富的话“重要的是一个人一定要干好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而且不能有外债,这样生活慢慢就好了。”谈谈你的理解。

  板书设计

  小斯尼奥里富--与父亲相依为命--在灾难中逃生--为埋葬父亲与老板交谈

  性格形成--父亲教导、生活磨砺--坚强、沉着、冷静、老练。

《儿子》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给儿子的一封信》是当代作家刘亚洲写给将满14岁的儿子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父亲深情回忆了儿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肯定了儿子“心地善良”“有平民思想”的优点,也指出了儿子“举轻若重”“意志稍缺”的不足,并针对儿子的不足提出了希望:希望儿子有“博大的胸怀”,有“铁一般的意志”。阅读本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书信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受到亲情教育,体会“父母心”的深厚博大。

  这篇文章语言意味深长,感情真挚动人。针对它的特点,我们将这节课定位为自读感悟课,由“把握内容”“赏析语言”“体会感情”三大板块组成。在进行每个板块的学习时,均采用“阅读—交流—畅谈”的学习方式,由阅读带动思考,由思考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教育,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书信的特点及作用,理解字词及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在小组内交流讨论问题,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儿子的爱,体会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深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现在人与人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打电话等便捷的交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而写信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被一些人淡忘了。同学们,你们写过信、收到过信吗?你们对写信这种交流方式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看法,教师归纳总结)

  写信固然不如打电话等手段方便、快捷,但它却能更有条理地表达人的想法,更生动地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书信体的文章进行了解和学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当代作家刘亚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看似随意的聊天,却能使学生对书信表情达意的作用有所认识,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把握内容

  1.通读感知: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与身在异地的亲人、朋友通信,很少与朝夕相处的亲人通信,作家刘亚洲的这封信恰恰是写给朝夕相处的儿子的,他会在信中写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作者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作者在信中列举了很多事例,肯定了儿子的优点,也指出了儿子的不足,并针对儿子的不足提出了希望。

  3.个人畅谈:在父亲所列举的儿子的优点与不足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儿子的优点为什么可贵,不足为什么需要改正。最好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去谈。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讨论问题两个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课文,畅谈想法这个环节意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三)赏析语言

  1.品味赏析:在这封信中,作者除了列举事例对儿子循循善诱,还写了不少思想深刻、文字精练的警句,这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耐人寻味的语句。

  2.小组交流:你找到了哪些精辟的语句?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3.个人畅谈:在你找到的这些语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精辟的语言,使学生体会作者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另外,品味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还可以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产生积极影响。)

  (四)体会感情

  1.总览归纳:通过前面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总览全文,说说透过这篇文章,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父亲。

  2.小组交流:本文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它包括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子、欣赏儿子的优点、不溺爱儿子、注意培养儿子优秀的意志品质等。

  3.个人畅谈: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胖胖”,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立足文本,客观评价文中父亲的爱,再让学生置身角色,以“胖胖”的身份感受父亲的爱。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

  (五)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通过这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产生了不少感悟。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每个为人父母的,都是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只不过有些父母不擅表达罢了。下面,请同学们站在自己父母的角度,体会一下他们对你的感情,然后说说:你在父母的眼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你的父母欣赏你哪些方面?他们认为你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他们对你有什么期望?)

  (学生自由畅谈)

  父母对孩子的爱比天还高,比海还深。同学们刚刚所谈的,也许仅仅是他们对你们深厚感情的一小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父母心”,同学们不妨请父母给自己写一封信,看看父母对自己寄托了怎样的深情与期望。

  (设计意图:进一步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语文课堂拓展延伸至生活,让学生感受伟大的父母之爱,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六)布置作业

  1.收到父母的来信后,请同学们给父母写一封回信,或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感激,或针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

  ①格式正确。

  ②语言诚恳,有礼貌,富有真情。

  2.课外阅读《傅雷家书》。

  (设计意图:给父母写回信,一方面促进学生与父母交流,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书信这种文体,锻炼写作能力。课外阅读《傅雷家书》,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再次受到情感教育。)

  四、设计反思

  《给儿子的一封信》字里行间渗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对本课的设计重在突出“体会父母心”这一中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大板块,“把握内容—赏析语言—体会感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每个板块中又分别设置了三个小环节,“阅读—交流—畅谈”,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儿子的深情,并进一步体会到了天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

《儿子》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08一113页。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进一步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通过作者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进一步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儿子的分析,来让他不断从性格、意志等方面完善自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关于亲情的名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亲情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名片的录像带。

  2.搜集一些以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的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摘抄一些反映父、母爱或其他亲情的文章,认真体会;绘制父亲或母亲的图画。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从描写亲情的句子或文章入手,结合创 1.结合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

  作背景,导入新课。 问题,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

  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3.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

  涵。

  4.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亲情的文章的技4.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巧所在并能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 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
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的认识与感
受。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亲情
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的对亲情的
说法,导入新课。
3.有感情朗地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
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或其
他亲情的感受或认识。
2.自己摘抄的描写父、母爱的句子,感受
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贵,激发自己的情
感。
3.在听读的过程当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
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
情。
4.默读,体会书信大意。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说出教师朗读的句子所表达
出文中作者对儿子的何种情感。(教
师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深入分析
这些句子表达的情感,重点体会作者
对儿子优点的分析:这反映作者出于
什么考虑而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3.分析:就文章的总体来说,作者对孩
子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有希冀。这构
成这篇文章的主旨。在孩子即将迈
人人生关键阶段的时刻,具有重要意
义。
4.进行总结,分析作者对于细节处理的
妙处。






1.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
深切的关怀与深深的爱。
2.据教师的讲解,看得出来作者正确地去
分析自己的孩子,优点与缺点分明,也
能看出作者对儿子深深的爱。作者用
一颗平常心去教育子女,难能可贵。
3.听讲,体会:作者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
式我们是认同的。孩子的未来、发展应
该由他们自己确定;家长只需要对根本
的东西进行引导就可以了,不能给孩子
太多压力。
4.通过教师的总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
路,体会作者细节处理的妙处所在,把
握通过细节处理来升华文章主旨的写
作技巧。






  三、组织活动。加深课文理解(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其对文章的理
解,修改学生已绘制的自己父亲或母
亲的图画。
2.指导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亲情”的
内涵,并进行比较阅读。
3.再次强调,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而
言,书信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文章的
理解,修改各自已绘制的图画
2.通过教师的讲解,真正理解“亲情”的内
涵,能有所感悟、体会。
3.听讲,加深对书信特点的理解。






  本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父亲)在儿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的好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应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当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

  板书设计

  给儿子的一封信

  刘亚洲儿子——追忆历史——优点评价——提出希冀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本文是反映父亲对儿子的成长进行谆谆教诲、提出殷切希冀的好文章。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发挥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书信的学习一直讲究体会和个人感悟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问题,推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善加指导。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题内涵、语言特色,而且要教会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日后的书信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进而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儿子》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2、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3、通过合作学习解疑迁移,引起共鸣,乐于倾吐表达。

  教学过程

  一、由“爱”切入,整体感知。

  1、问: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关系?

  板书:爱

  2、听录音、思考:

  边听边划出表现父子情深的语句。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语段。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感受"子爱父",学习第2、3自然段。

  (1)抓住“只有,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来朗读体会子爱父。

  (2)引读2、3自然段后,创设情景,想象练习。

  临走时,儿子望着,仿佛。

  2、感受“父爱子”,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想象。

  (2)交流后配乐朗读。

  (3)出示填空导背。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春风吹来,()的花儿(),散发出,引来了()。

  (4)看图练习说话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

  (5)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父爱子、思子心切、见花如见子的感情。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师述:

  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不,他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使它更博大更宽泛。

  请大家读读这位大作家写给儿子的信,感受这位父亲的用心良苦,崇高伟大。

  2、布置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也可把搜集的资料灵活地用一用。

  (2)有疑难之处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

  3、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解疑。

  (1)美好的东西——可以是花,能给人愉悦感的事物,还可以是奉献、帮助、付出关爱等。

  (2)花明明种在庭院里,怎么是在"岛上"留下鲜花?

  (父亲认为鲜花留给了岛上更多的人们,不仅仅是他。)

  (3)“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给予,文中指“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拿”:拿取,指向人们索取。

  点拨: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

  (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请联系实际具体说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5、情境导读(闪现父写信、子读信镜头)

  6、引导选背(自由选背其中几个自然段)

  7、选择练习

  a、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b、读后感《“给”永远比“拿”"愉快》

  《你快乐,我也快乐》

  c、写出最经典的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制成书签。

  四、课外延伸,实践体验。

  像高尔基的儿子一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欢乐的事,并把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

《儿子》教学设计12

  1.会认“既、嗓”等6个生字,会写“拎、桶”等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准备:小黑板、三个装满水的.水桶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听唱儿歌《好孩子》,导入新课。

  1、听唱儿歌《好孩子》:擦桌子,抹椅子,拖得地板像镜子,照出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卷袖子,帮助妈妈扫屋子,忙得满头汗珠子。

  2、导入新课: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他们是好孩子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个儿子》

  (二)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二)交流识字情况,培养识字兴趣。

  1、形式多样有趣的读生词(齐读、个人读、开火车读、领读、男女生轮读、比赛读等穿插进行,增加读生字的兴趣。)

  2、指导难读的词,注意“沉甸甸”的“甸”变读为一声,“胳膊” 读轻声。

  3、自主识记字形。

  4、组内交流:说一说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字的;哪个字难记,向组内同学请教。

  (三)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1、学“既”字。

  (1)“既”字有个好朋友是“又”,他俩总在一起,谁来读一读课文中这句话。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师用“既……又……”的句式夸奖学生。(你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2、学“嗓”字。

  (1)你会用“嗓”字组词吗?

  (2)师夸赞学生。

  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有一副好嗓子。”“你们的声音真洪亮,真是金嗓子!”用有“嗓”字的句子夸赞学生。

  3、学“拎”“桶”“晃”“甸”字

  (1)请学生先做拎水桶的动作,然后说为什么“拎”字是提手旁, “桶”字是木字旁。

  (2)请一名学生拎一桶水,其他学生观察水面变化。

  (3)师采访拎水桶的学生:你拎这桶水感觉怎么样啊?指导读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4)请学生说水面的变化,巧记“晃”字。

  如:太阳发出万丈光芒;日光为“晃”等。

  (5)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说水很重的,谁发现了? “沉甸甸”,识记“甸”字。

  (6)请大家读词语、句子。

  4、师真诚地表扬:同学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会读了,真了不起。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练习朗读。

  (一)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1、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2、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二)练习朗读。

  1、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1-6小节,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用横线划出。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夸一夸孩子。

  3、组内练读。

  四、朗读交流,感受阅读乐趣。

  交流(一):

  (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1、采访刚才朗读的同学,顺势指导: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儿子时,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预设:(1)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2)我想,我的孩子真能干!

  (3)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2、各位妈妈们都自豪地、骄傲地夸奖夸奖自己的儿子吧。(学生练读)

  交流(二):

  (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大家仔细地听一听,评一评他的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交流(三):(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会怎样想?

  2、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朗读。

  交流(四):整体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四、细心观察、写字练习。

  (一)观察生字,心里书空练习。

  学生细心观察要求会写的字,发现规律,找到难点,在心里书空练习。

  (二)组内交流。

  哪个字难写,哪个笔画难写,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

  (三)指导书写。

  1、指导“聪”字写法。

  怎么能把“聪”字写漂亮呢?“耳”字作了偏旁就变苗条了,这三横写得短一点儿,最后一笔横,变成了提,“耳”字就苗条了。老师相信聪明的孩子一定能把“聪”字写漂亮。

  2、请大家在田字格里写一个。

  3、学生自己练习写其他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儿子》,读写了生字,读通了课文,还学习了课文1—6节。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个儿子》。

  二、立足文本旧知,进行说话示范

  1、齐读课文1——6节,在三个妈妈的话中,这是怎样的三个儿子?

  2、出示: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把三个句子连起来。

  (1)三个句子孤零零的,让它们在一起做朋友吧!谁能用上连接词“一个……一个……另一个……”介绍妈妈口中的三个儿子。

  (2)交流。

  一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一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另一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加上了“一个……一个……另一个……”这样的连接词,句子间就显得特别有条理。

  4、从妈妈的话中,我们看到三个不同的儿子。让我们的句子再变变变,谁能把三个句子变成一段话呢?

  出示句子:一个儿子 。一个儿子 。另一个儿子 。

  (1)交流。

  一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一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开头空两格,后面三个句子连在了一起,三个句子就变成了一段话。学语文可真有意思。

  三、模拟文本情境,尝试说话训练

  学习第7、8节

  1、引读:三个妈妈介绍了自己的孩子,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一桶水可重了!水 直晃荡 ,三个妈妈 走走停停 ,胳膊都 痛 了,

  腰也 酸 了。

  2、这段话写什么?(水很重,妈妈很辛苦、很吃力。)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请你通过朗读把这个词表现出来!

  读得不错,把妈妈的辛苦读出来了。

  3、谁能通过表演把这些词表现出来!(实物:三个装满水的水桶)

  4、现场采访:

  这个妈妈,你感觉怎样?

  这个妈妈,需要帮忙吗?

  这个妈妈,如果把这桶水从这里拎到你家,你觉得行吗?你现在最希望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有辆推车该多好,如果水井离家近些,好累,真想休息一下,下次换个小桶……)

  5、把三个妈妈的话连起来说说。

  一个妈妈说: 。

  一个妈妈说: 。

  另一个妈妈说: 。

  四、利用文本空白,发挥想象说话

  (一)学习三个孩子的表现(9——11节)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默读9——11节,画出有关句子。交流。

  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指名读。

  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运用了比喻,句子多生动呀!

  “跑到”看出什么?

  3、假如你看到这一幕,你想对哪个儿子说什么?

  (二)学习老爷爷的话(12——13节)

  1、看到这一幕,一个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2、老爷爷真的只看到一个孩子吗?

  3、那他看到的这个孩子是谁?

  4、他看到这个孩子的什么?

  填空:老爷爷看到这个孩子的 。(孝顺、懂事、关心父母)

  5、小结:老爷爷看到的不是外表,而是孩子的内心,身上的闪光点。老爷爷认为:一个孝顺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6、句式说话拓展运用

  听了你们和老爷爷的话,其他两个孩子会怎么做的?句式说话拓展运用。

  (鼓励学生加上动作、神态、语言说说。)

  出示: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一个孩子 。另一个孩子 。

  动作:跑、接、提

  神态:羞愧、不好意思、脸红了、脸上红一阵青一阵

  语言:妈妈,你辛苦了!妈妈,我错了,我来帮你的忙!

  五、提取生活素材,泛化说话训练

  1、在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帮助下,另外两个孩子也很棒!他们知错就改,也学会去帮助妈妈,关心妈妈,用实际行动父母分担生活重担,学着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真好!学会感恩是一种美德,它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国内国外。

《儿子》教学设计13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阐述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在此基础上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相关语段。

  3、通过文本与课外资源的结合,了解林肯“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建构起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4、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文一篇写人的文章,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彰显人物品质,特别是林肯在参议院所说的三段话,充分表现出他的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深入解读这三段富有情感和逻辑性的话语,我们不难看出林肯一生所坚守的“人人平等”的思想。

  对于多数六年级学生而言,林肯这个人物比较陌生,但因为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进行个性化阅读,所以,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能够自主体悟林肯的品质。至于林肯“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对于不熟悉美国历史的学生而言是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

  (三)课时安排

  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初读的基础上,精读林肯的三段话,体悟人物品质。借助课外资源,感受林肯的政治主张,建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将参议员态度变化这一暗线穿插于对林肯的解读之中。

  第二课时:在引入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小节中林肯以“家”喻“国”的话语,让人物形象立体化。通过与原文《鞋匠与总统》的对比,引导学生揣摩、分析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更好地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

  (四)教学手段及方法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

  (五)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林肯 美国总统

  人与人是平等的

  (六)PPT演示文稿(另附)

  (七)课堂练习

  1、生字描红

  2、小练笔(写话:当初羞辱林肯的参议员现在可能会说……)

  (八)课后作业

  搜集、整理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阅读储备。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题。

  2、引出主人公(板书“林肯”)

  3、结合预习,交流对林肯的了解。(板书“美国总统”)

  补充介绍,丰富对林肯的认识。

  4、学生自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

  1、认读生字词,让学生描红生字。

  2、理解生词“羞辱”、“尴尬”。

  3、把这两个生词带入课文,联系课文谈感受,并指导学生朗读一位参议员羞辱林肯的话。

  4、在感悟的基础上,读好“羞辱”、“尴尬”,并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这两个词语的后面可以续写哪三个词?

  (三)精读文本(3至5小节):

  1、学生汇报往下续写的词语。

  2、引导学生质疑,并到林肯的三段话中找寻答案。

  3、出示林肯的三段话,让学生静心读文,勾画批注,从人物的语言中解读林肯这个人。

  4、组织学生交流对林肯的了解。

  (以下是对学生回答的预设,课堂操作允许用语或顺序变化)

  预设一:敬爱父亲

  (1)学生汇报有关林肯敬爱父亲的语句。

  (2)导读,加深学生对林肯爱父亲的感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个“永远”所在的语句。

  预设二:谦虚

  (1)学生交流体现林肯谦虚的语句。

  (2)抓住一个“好”字,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林肯父亲做鞋匠的“好”,倾听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林肯做总统的“好”。

  (3)在深入体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预设三:宽容

  学生结合文本汇报,并让其读好相关语句。

  5、小结林肯的高尚品质,引读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林肯的真诚。

  6、再读林肯的三段话,引领学生感受人物思想。

  (1)补充体现林肯“人人平等”思想的演说词一段。

  (2)让学生再读林肯的三段话,交流对林肯又有什么了解?(相机板书“人与人是平等的”)

  (3)紧扣“人与人是平等的”进行导读,在此基础上朗读林肯所说的第一段话。

  7、小结林肯的品质和思想,再次引出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

  8、课堂练笔。(写话:当初羞辱林肯的议员现在可能会说……)

  (四)总结延伸:

  补充林肯在“人人平等”思想指引下的主要政绩,引出课后作业,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

  三、课后反思:

  古语有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其实,这句话也道出了课堂教学的真谛──学生在“碰撞”中得以发展。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的有以下几处“碰撞”:

  其一,旧知与新知的“碰撞”。写字指导时,我利用熟字“唇”与生字“辱”比较,学生一下就看出了重点笔画,注意了书写的美观。

  其二,文内与文外的“碰撞”。在解读林肯的“谦虚”时,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有关父亲做鞋匠的“好”,接着补充课外资源,让学生了解林肯做总统的“好”,在这样的“碰撞”中,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

  其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写话的情境,让学生做一回傲慢的参议员。当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林肯的思想发生“碰撞”的时候,自然实现了价值观的引领。

  四、课例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如何利用资源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倪鸣老师的教学给了大家诸多的启示:

  (一)利用资源适时、适量。

  教学中,倪老师补充了林肯生平的资料,资料的呈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且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导入环节,教师出示有关林肯的家境和他的博学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由于资料内容没有涉及人物的丰功伟绩、光辉思想、崇高精神,也就避免了过早揭示文本主题的现象,为学生自主感悟文章中心留存了空间;理解文本环节,教师补充了林肯的演讲词和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篇幅不长,用时不多,却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把握,深化了学生的认知;课的结尾,教师补充了有关林肯杰出贡献的资料,为揭示文章中心和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筛选资源适度、适用。

  教师利用资源进行拓展性的教学,并不是越多越好。一些教师在引入资源时往往易出现贪多求全的现象,忽视了资源运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众多与文本有关的资料中,倪老师注意了合理选择,避免了拓展同时,本末倒置,增加负担。如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林肯三段话的理解,要让学生透过文字,感知人物大度、谦虚等品质和“人人平等”的思想。当学生对林肯的平等思想难以体会时,倪老师巧妙地引入了林肯的一段演说词,让学生在阅读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再读文本,课内外知识的有效整合,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挖掘资源适宜、适当。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隐性资源。倪老师教学生字时,调用了熟字“唇”,学生在和生字“辱”的比较中,既快速地记住了生字,又正确书写了汉字。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林肯的高尚品质时,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教学,如体会林肯对父亲的爱和尊敬时,紧扣了三个“永远”,感知林肯“谦虚”品质时,抓住了一个“好”。教师还挖掘了文章隐线,引导学生阅读反映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进一步体会林肯品质的高尚。紧扣关键词句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儿子》教学设计14

  第二课时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名人风采”,安排了四篇课文。《鞋匠的儿子》是最后一篇,而且是唯一一篇记叙外国名人的课文。本篇课文,展示了林肯的智慧与宽容,坦荡善良。课文主要围绕林肯的三段话展开描述,这些话,是林肯演说辞里面的内容。这类题材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要在林肯的演说中感悟他的思想,难度是颇高的。

  我的教学步骤是“谈话导入――朗读感悟――课堂模拟――总结提高”。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运用恰当的文字教材来进行合理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多么重要。我觉得,本篇课文,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自信和从容。面对众参议员的讥讽和嘲笑,林肯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自信,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铸造了生命的辉煌。

  2、宽容和善良。“我非常感激你……”一连用了三个“永远”、“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这些语句,不但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敬,更表示了他对攻击他的对手的宽容。身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的这些宽容和大度,还是源于他的善良。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语句反复品位朗读。

  思品教育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早在一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韩愈就在他的《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做了精辟的论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将“传道”放在首位,可见“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我的课堂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鞋匠的儿子指的是谁?(板书:林肯)

  林肯他是——鞋匠的儿子。齐读课题。

  二、学生简介林肯的生平事迹。

  学生:这位就是宽宏大度、真诚、谦逊、仁爱的林肯总统,这位鞋匠的儿子正是在对手的歧视、羞辱、打击中,奋力以求,,作出了伟大的成就,让世界记住了这个名字——林肯。

  出示林肯图片。

  学生: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爆发了南北战争,在四年战争中,他亲自指挥作战,领导人民同南方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但是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林肯被南方奴隶主派的凶手杀害了,但是林肯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目中。

  三、朗读感悟。

  1、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正因为这样,于是在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板书:羞辱)

  自读课文第二段,看看参议员是如何羞辱林肯的?指名回答。

  2、自读这个参议员的话,边读边思考: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这句话。看谁能读出这一种“傲慢”?这难道仅仅是傲慢吗?你还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来?

  (羞辱、讥讽、嘲笑、让林肯下不了台、让林肯从此抬不起头、致林肯于死地)

  3、当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羞辱林肯时,所有参议员的态度如何?他们为什么会大笑起来?(板书:大笑)

  自读第三段第一句话。他们为自己能羞辱新总统而开怀不已,哈哈大笑,这笑声充满了快意。

  听着这样的笑声,此时此刻,你想对林肯说些什么?

  4、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林肯面对当时的情况是如何作出回击的?用笔划出他当时说的话。

  出示林肯的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

  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

  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5、请小朋友在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想:如果将句中的红色字“非常”、“一定”、三个“永远”、“那么”去掉行不行,带红色字的这句话和不带红色字的这句话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读好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6、同学们分析地真棒,我们再来朗读一下林肯的这几句话,体会体会这几句话的涵义。并且从他们的这些话中体会体会林肯是个怎样的人?

  三个“永远”在这里可以说用的非常巧妙。(板书:宽宏大度、真诚)

  (1)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从你的话中,发现人们还有等级观念,人与人无平等可言,

  作为总统,要牢记并努力改变现状。

  (2)永远是鞋匠的儿子——靠劳动吃饭,没有什么不光彩的,不会因地位改变而改变。

  (3)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赞美父亲。

  7、指名读,你读得真好,你能教教大家你是怎样读好这段话的吗?齐读。

  8、背诵这段话。

  9、在林肯回击之后,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板书:静默)

  10、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自读这几句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交流。

  11、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读一读把它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

  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指名读,读了他的这几句话,你觉得林肯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读了这些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谦逊)

  12、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板书:掌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小组讨论。你听了林肯的演讲后想到了什么?

  出示: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都化成赞叹的掌声……

  13、总结:林肯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看者板书归纳总结。

  14、我们一起来朗读第二、三、四、五段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

  四、现场表演。

  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林肯和参议员的对话表演。请小组同学做准备,然后上台来现场模拟对话,感受当时的气氛,体会林肯的人格魅力。

  五、学习总结。

  1、自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对他的评价。为什么说他是最有作为的总统?

  看看这一段写了林肯的那些作为?

  2、找出林肯说的两句话。用笔划出。指名读,男女生读。

  出示林肯的两句话:

  “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思考林肯的两句话表明了他什么样的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仁爱)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一些林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小故事。

  2、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在班队课上开展一个小型演讲会《我眼中的林肯》。

《儿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认读4个字。

  能力能与同学交流对父亲这个人物的评价。

  思品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和勇敢

  教学重点

  了解男孩钓王鲑的过程,感受他的坚韧和勇敢。以及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与培养。

  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对男孩的严格要求和培养。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钓过鱼吗?想看一个小男孩怎样钓鱼的吗?今天我们就在河边看他怎样钓的?

  二、细读全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有没有不懂得词语。

  2.默读课文,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请你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锯战]→[]→[与鱼周旋]→[]→[捕鱼成功]

  沉入深水区拖入灌木丛

  3.体会男孩的坚韧和勇敢:

  联系课文的第一题进行:

  鲑鱼的举动孩子的表现

  钓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

  强大的水流,大鱼挣扎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几次收线都没有成功

  鲑鱼猛地向下游蹿去开始支持不住了,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地抓紧钓竿。

  鲑鱼离深水区越来越近被拖入河中,从河里冒出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仅紧紧地抓住钓竿不放开,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

  鲑鱼突然改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茂密的灌木丛中

  鱼被抓住了紧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中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引导:同学们,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父亲就在跟前,你对他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4.品析对父亲的描写: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两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这句生动的描写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尊重,注重对孩子的独立性格的培养。

  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

  父亲终于忍不住高声叫出了儿子的名字,这是情不自禁的担心,又一次点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因为父亲这时清楚地知道,儿子已经精疲力竭,用尽了最后一点力量。父亲对儿子那种特殊的关爱,至此表露得淋漓尽致。

  5.问题探究:

  ⑴小说以“这是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我的理解:表明这是儿子的劳动成果;强调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尊重、肯定、欣赏。(意近即可)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

  我的分析:是一个沉着坚毅、倔强勇敢的小男孩。(意近即可)

  三、联系生活体验:

  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

  示例:⑴经历:爸爸教我学骑自行车时,看到我摔倒了,他也不扶我,而是让我自己站起来。渐渐地我从跌倒中掌握了要领,学会骑车。(事例要扣住“独立”的含义,表意清楚即可)⑵感受: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学会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答题扣住“独立”和“战胜困难”即可)

  四、作业

  1.写读后感。

  2.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儿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三个儿子》导学案教学设计04-20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15篇12-23

《儿子们》的课件设计05-03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通用15篇)12-23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23

《三个儿子》课件设计05-0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2-05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11-15

关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八篇02-28

儿子婚礼致辞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