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
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导语:静、清、绿的漓江水犹如一面大镜子,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奇、秀、险的桂林山环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请同学们看风光片,听老师朗读最后一段。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2、说一说。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仙佛寺山的特点,酉水河水的特点,学习用整理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写一写(略)
七、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三、课 型:新授课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用“投影器一台,投影片一框;收录机一部,磁带一盘”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
一、教学内容:看图,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甲,第一;甲天下,天下第一;桂林山水风光秀丽,名列天下第一。)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板书课题)
<二>读预习,明要求。
1、教师补充说明①桂林山水与别的地方山水不同的就是桂林山水的特点,读的时候要分别做上记号;②抓住各段的关键词语,理解段和段的联系;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三>指导看图。(出示投影片)
1、观察点:小船上。
2、观察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整 体 : 甲 天 下
↓ 水:静、清、绿
部 分 {
↓ 山:奇、秀、险
整 体 : 像 画 卷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速度:中速;感情:赞美、热爱。)
五、练习设计: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2)
一、教学内容:讲读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
<二>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
2、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呢?〈①原因│②结果〉
3、概括段意:总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三>学习第二节。
1、朗读课文第二节。
2、逐句理解。
第一句: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作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独具特色的美。
第二句:讲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第三句: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
3、图文对照,具体理解句意。
4、小结段意:分写漓江的特点是静、清、绿。
<四>学习第三节。
1、朗读第三节,了解本节写了什么?(分写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
2、学生自学第三节。
3、教师检查,小结。
(第一句:将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山与众不同。第二句:讲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秀、险。奇--拨地而起,形态万千;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五>、学习第四节。
1、朗读第四节。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①这样的山:指桂林那奇、秀、险的山;这样的水:指漓江那静、清、绿的水。
②意思: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
③景象:这是一种山水相连,山美水也美,如同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的美丽景象。
3、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4、小结:总写桂林山水像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练习设计:朗读、背诵课文。
第 三 课 时 (3)
一、教学内容:总结全文,分段,写段意,体会中心。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给课文分段。(先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
三、写段落大意。(归纳法。)
四、体会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抒发了作者对桂林山水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五、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
<六>练习设计:
1、用“欣赏”“形态万千”“连绵不断”造句。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总写 甲天下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 分写
山:奇 秀 险
总写 像画卷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学习新课】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林山水,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学习第二段:
⑴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说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⑸学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林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作者把桂林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思考: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齐读整个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林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暇、波澜壮阔、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掌握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并能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掌握作者的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难点】掌握文章的重难点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2017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表演视频,引导同学们:视频中展示的只是桂林一小部分美景,要想体验更多的美景,就一起走进新课。(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生字词。(讲解其读音、含义、组词并书空)
2.默读课文,思考主要叙述了桂林美景的哪些部分?
(桂林的山和水的秀美壮丽)
(三)深入研读
1.小组讨论,组长反馈概括山和水有什么的特点?用简练的文字概括。
(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2.评析活动“说说你最喜欢的语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巩固提高
比赛活动,自由组队,一人朗诵,一人创编歌舞,教师点评并颁发奖励积分
(五)小结作业
小结:系统归纳:总结全文,梳理结构:总(甲天下)——分(水、山)——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情感升华:中华大地广阔无垠,美景数不胜数,大家可以走出去感受自然的魅力,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作业: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桂林美景的图画,并配上一首合适的小诗,下节课进行展览。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会用“观赏”、“形态万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本课先总起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叙述方式和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5、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准备:放大课文、课文图片。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二、学习课文。
范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观赏:观看和欣赏。
无瑕的翡翠:没有一点斑点的绿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从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罗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风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叠的样子。
四、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想想人们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导分段。
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写桂林的水。
第三段:写桂林的山。
第四段:总写桂林山水。
3、再读课文,体会为什么这样分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重点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攀登观赏欣赏游览漓江屏障明丽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怪石
嶙峋云雾迷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来观赏。“观赏”是观看和欣赏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这段有几句话?
2、第一句话将漓江与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进行比较,强调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独特之处。
3、第二句话讲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点)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边讨论边板书: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水清可看见江底的沙
绿仿佛一块无暇的翡翠
①指导朗读。
②读第三句话,读后思考:这句话讲了什么?(讲人们荡舟漓江的感觉,“船桨激起……岸在后移”这句话说明了漓江水的静,正是由于静,所以人在船上几乎感觉不到船在前进。)
③指导朗读,试背课文第二段。
四、作业。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说说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造句。
观赏——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课文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与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作比较,突出桂林的与众不同。
3、指导朗读。
4、课文第二句讲了什么?
板书: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山秀像……像……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
说说下面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过泰山,游览过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2)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形态万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态万千”造句。
指导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四段。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样的静、清、绿,山是那样的奇、秀、险,而且山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清水秀,一片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观赏桂林山水,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②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观赏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风景优美的画中游览,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览。)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讲讲桂林山水的特点。
二、学习写作特点。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讨论:课文第二、三、四段的内容和课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有什么联系?
(总起——分述——总结)前后照应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填空。
我看见过()的大海,欣赏过()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啊,静得();漓江的水真()啊,清得();漓江的水真()啊,绿得()。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
我攀登过()的泰山,游览过()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好象()。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水()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间(),江上(),让你感到(),真是(“”)。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
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
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
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
3、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引导:从人们的话中使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总的特点,也就是“甲天下”,因此,在文中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三、图文结合,感受水美,欣赏第二自然段。
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桂林漓江的水。加以情景化语言带领大家静听录音朗读,感受水之美。
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观察漓江水的特点。
2、指名带感情得度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水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
学生:“静、清、绿”
读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3、投影以上片段,体会词语与句子。(板书:静、清、绿。)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读。注意“真”“啊”的使用,以及“啊”的不同读法;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小结:这段话由感觉、视觉、想象上展示出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用“真”“啊”来说明作者的赞美之情,再加上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漓江水绿得纯净可爱。
4、作者拿什么和漓江水相比?比得目的是什么?
读文、看图后回答: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相比;衬托了漓江水奇特的美,与众不同的美,兼有大海的动和西湖的静之美。
5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要求:独处漓江水的美,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漓江水的特点,同样,桂林的山也是天下第一,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看看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以及桂林的山,以情景化的语言带领学生聆听录音,展开想象。
学生:仔细看课件、听录音,以泰山和香山与桂林的山相比,发挥现象,感受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独立作答:“奇、秀、险。”读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3、投影,引领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师:桂林的山真奇啊—————————
生: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桂林的山真秀啊——————————
生:,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桂林的山真险啊——————————
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小结: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用词、再加上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使我们一下子体会出桂林山有奇、秀、险的特点,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山的形美、色美、样子险,读起来朗朗上口。
4:作者拿什么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拿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美,兼有泰山的雄伟和香山的秀丽。
5、练习朗读和背诵第三自然段。
同桌互相练习,注意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书中彩图,进行朗读,想像是怎样一幅景象?
2:放映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人画面,让学生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并相机引导。
生答: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作者用一句话,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的感受那就是——————
生答:“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板书)
4、小结:作者采用了这句话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有照应开头,小船在碧绿的上面上行驶,人仿佛在画卷中游览,多美的景色!以此结尾,意蕴无穷。
四、总结全文,再现景美、文美。
1: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先由人们的话,引起对桂林山水的兴趣,再从山和水两方面抓住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那奇美无比的景色;最后,又用一句话来写出感受,也就是以“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来写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2: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手法来写,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景美文更美。
3:检查字词的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错并强调应注意的地方。
(2)根据投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五、指导背诵。
六、练习与作业。
七、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桂林山水甲天下
分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八、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并不陌生,它是原先六年级教材里的一篇文章,我曾教学过好几次。但那是针对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平,课文的重点、难点很好掌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难事,但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播放录音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我还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电脑大屏幕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这课的生字、词语以及简单地了解了这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又是什么意思?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边读边画。
2、出示PPT,学生了解桂林的资料。
3、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
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小组互说交流汇报)
三、品析文本落实目标解决问题
1、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美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分组讨论)(1)品读句子,回答问题:①作者用什么地方的水跟漓江的水做比较?②这句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漓江的水的独特之美?
(2)想一想: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生答,师出示PPT课件)
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钟,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感情朗读,看谁能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秀。
(3)出示课件,讲解排比句的读法,然后学生再齐读,感受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秀。
(4)小结水的特点(出示课件)
(5)出示课件,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
2、接着往下看,我们又进入了哪里?走进了桂林的山中。
(1)出示课件,发挥想象:桂林的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2)课件出示泰山和香山的图片,说说这两个地方的特点。与桂林这一带的山相比较。
(3)课件再分别出现表示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的句子,
进行朗读体会。
那么写桂林的山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3、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师:这么美丽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的景致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态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
人们游在着美丽的画卷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用书中一句话来回答
这么美的地方人们愿不愿意去游呢?(结构梳理)
4、小结课文(出示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特点。
5、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同学们观看资料,说一说,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桂林的山清、水绿呢?
生讨论,然后抽学生回答问题交流。
6、出示课件:同步练习,先让学生看句子,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回
答,对回答得好的给予肯定,不足的加以鼓励。
(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
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小组汇报讨论情况。我们认为作者是在船上来观察的。理由是课文中说“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按照先水后山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在船上,先看到水,再看到山的。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外形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桂林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形状的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师:对,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外形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四、请同学们看今天的作业。(大屏幕出示):
1、学习了《桂林山水》,你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 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 形态万千
桂林山 秀: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 怪石嶙峋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写生字和词语
二、指名读课文
下面,我们接着上节课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三、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⑴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⑵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六、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
1、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
2、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3、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七、全班背诵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训练第一课。
【板书设计】
山奇、秀、险,桂林甲天下、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11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风采,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所震撼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最甜美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解题
引导学生提问:桂林在哪呢?【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多民族地区,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那里有许多珍贵的植物,有许多种动物,一年当中夏季较长,景色秀丽,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桂林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啊?(很美。真想去那里看看。想去那里欣赏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那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那里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机解词、造句、区别近义词)
欣赏(可以听着赏)观赏(只能看着赏)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水平如镜(完全静止的水所形成的水面象镜子一样平整)漓江瑕(玉上面的斑点)翡翠(翠绿色的硬玉。翡翠的名称来自鸟名,这种鸟的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雌性的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船桨扩散栽倒竹筏
攀登峰峦雄伟(山峰或山峦雄壮而伟大)游览拔地而起(在地面上陡然耸立。从地面上突兀而起)罗列(分布、陈列)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2、检查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四。教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内容?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第一的;一流的;无人可比的。
(二)学习第二段
2(引导学生接着提问,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读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你要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师:也就是说接下来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桂林的山水呢?
生:先写了漓江的水,接着写了桂林的山。
师:谁来接着问?
生: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自读第2自然段)静,清,绿。
师:快速读第二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
师: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个大家听一听?(这么多同学都找到了请起立,一起读一下吧!)
师:读完这组句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生:比喻
生:从哪能看出这是比喻句呢?(找比喻词)
师:仿佛能换成那些词?(宛如、好像、犹如)
生: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喻成翡翠呢?
生:因为翡翠是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他们有相似之处啊。
师:漓江的水这么美,谁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难道漓江的水真的这样静吗?不会流动?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夸张)
师:读这段的第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啊?(对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波美不美?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像一位温柔的少女,美不美?这样的美作者都见过,可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美。更能突出丽江的美。)
师:让我们有最好听最美的声音读一下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组学习这一段。(师深入组内指导)
2汇报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秀,险。
(2)从哪些句子读出的?(指导朗读)
(3)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比喻,夸张
(4)读第一句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读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1美啊——这样的山水,还有雨雾迷蒙和绿树红花的映衬,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所以用开头的一句形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3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观察顺序——由低到高。
2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特征,可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六、作业
作文《校园秋色》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边读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力:能仿照课文一段话的写法,把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思品: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受到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
那里的山水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二、检查预习效果
1、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
2、交流点拨:
重点指导:
攀澜的书写
“啊”的变音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桂林的山真奇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秀啊!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名读)
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甲天下、美)
2、人们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2、3)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总———分—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桂林的水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接着学习课文。
二、自学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的描写山的这一段落与描写水的这一段落相对比,你有什么发现?(段落结构相同)
桂林山的特点 具体描写的句子 是怎样写具体的
2、桂林的山有怎样的特点呢?它是怎样将山的特点写出来的呢?对照表格自学。
3。集体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特点之一“奇”。
(1)“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2)“”是什么意思?从哪看出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3)教师要再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老人、巨像、骆驼什么样?还有的像什么?
结合自己的想象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你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2、你是怎样来理解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默读这一自然段,你怎样来理解“画”、“画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引导学生联系描写山水的景色融合起来,形成画面。而“云雾迷蒙”、“绿树红花”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些色彩。“竹筏小舟”则增添了动感)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四、读全文体会篇章结
五、布置作业:仿照第2、3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把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写具体。
课后小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上我注重了学生对课文写法领悟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先概括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所见所感加以说明的写法特点,在引领学生欣赏了优美的图片之后,有感情朗读,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不过,学生对“啊”的读音还不太准确,需要讲一讲相关知识。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精读课文,讲述了绿色的漓江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青山绿水,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全文共分四段,介绍了游览桂林的原因,介绍了山水的特点,最后概述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勾画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构想: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再反复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初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阅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描绘桂林山水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大胆发言,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准备:
投影片、本地名胜的照片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们听说过桂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桂林旅游一番,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出示投影片,听录音,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
2、找出有关评价的语句读一读。
(1)“甲天下”为何意?
(2)你们认为在我国还有哪些地方的风景也很美,为什么单说桂林山水美呢?
四、我们来观赏桂林的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漓江水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
2、画出漓江三个特点,想象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三个特点的?指名说说。
3、读了最后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
五、我们再来观赏漓江山。
1、找出桂林山的特点,并大声地读一读。
2、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感情朗读。
六、你们喜欢桂林的山水吗?为什么?作者的感受怎样哪?
1、联系课文内容,读一读作者的感受。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来。
2、谈你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七、朗读训练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指名读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流动
水清:可见江底沙石
绿:无暇的翡翠
1、桂林山水
奇: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山秀:翠绿的屏障
险:危峰兀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当小导游,指导背诵课文,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试背课文,教师表扬。
4、思考: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是总说桂林山水的美丽,引起我们的向往;后三段讲述了桂林水、山的特点,使我们对桂林的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之处。)
5、全班朗读课文,想象一下桂林的美景。
二、试着当小导游,把美景介绍给大家。
1、分组试验,选出优秀的小导游。
2、小导游带全班进行游览。
3、自我推荐当导游。
4、师生评价。
三、指导背诵
1、学生练习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
3、让好学生感情背诵。
4、学生听录音背诵。
四、学习了本文,你喜欢桂林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吗?
五、引申:我们美丽的青岛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你最喜欢家乡的哪处风景?抓住它的特点写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好吗?写小作文,可以模仿第二课的写法,也可自由写。
作业设计:
1、感情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3、抓住一处风景的特点写小作文。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1-19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5-2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8-17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2-02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6-23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11-21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12-18
课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6-16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反思06-17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