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时间:2021-04-24 09:37: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叶圣陶老先生细致精准地描写出爬山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叶”和“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也是课文的重点。设计时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重点研究“叶子的特点”,第二课时重点讨论“脚”的特点。教学中立足工具——课本,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教具准备】

  教具(爬山虎实物,教学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爬山虎的脚。

  1、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2遍)

  2、质疑:学习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随机板书)

  板:样子?

  怎样爬?

  ……

  3、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学习的价值!课文第3自然段就就讲了爬山虎的样子,还讲了它生长的位置和颜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这样的句子。

  【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直奔教学目标。】

  二、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找一找: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爬山虎样子、生长位置和颜色的句子。

  说一说: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从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茎上长叶柄枝状细丝嫩红)

  谁能说说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触角很细,头上有圆片)

  师:哦,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这些细丝。

  画一画: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绘画)

  评一评:谁愿意把自己的画让老师展示一下,请同学们对照板书评评这幅画。(投影爬山虎实物)

  读一读:谁能通过朗读读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吗?

  【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采取说、画评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过渡:师:作者把爬山虎描写得多么细致呀!是什么原因呢?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谁能独具慧眼找出来呢?

  对了,正是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颜色了解得那么仔细。刚才同学们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读课文,画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点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谁能说说你画出了哪些句子,标出了哪些词)板:触巴拉

  2、理解:触巴拉

  质疑:你认为“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问:为什么不用“挨”而用“触”呢?

  提示: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细小圆片;小轻,只能触)

  “巴”可以换成什么词?(抓贴)为什么不用抓呢?老师做抓的动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师想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动作,注意观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贴”)谁在“巴”,谁又在“贴”,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为什么用“巴”不用“贴”呢?(爬上虎的脚是小圆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读第一句)

  你读时注意了什么?(“触”读得轻,“巴”读得重)谁还能读一读

  爬山虎的脚又是怎样“拉”的呢?谁来读读写拉的句子。(指名读)

  演示:(老师拉一名同学)老师在拉谁?

  文中什么拉什么?(脚拉茎)

  是怎么拉的呢?(学生说,老师做动作)

  3、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组用自己的话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人说,其他人听,听完后可补充。)

  全班交流,(谁能说说)

  4、出示CAI:他们说得怎么样,让我们看看画面吧!现在谁还想说。

  5、感情朗读:读到这,你对爬山虎的脚有何感受?(提示:对本身,对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读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来吗?

  齐读第4自然段

  【抓住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训练了学生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恰当的肢体语言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寓教于乐;感情朗读,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产生共鸣;演、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爬山虎的脚都能触着墙吗?那是怎样呢?

  板:触着墙(牢固)没触着墙(萎了)

  2、原来爬山虎的脚还有这些变化,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来的吗?

  3、启示: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吗?(谈启示、说方法)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五、小结:

  1、我们观察事物时要耐心,细心,还要长时间的观察,这样才能把认识的事物写清楚,你们明白了吗?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课后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种植物。

  【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5、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教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读课题,认识“虎”。

  一、学习过程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脚?自由朗读。

  2、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3、学习写脚的样子:

  (第三自然段)

  ⑴ 自读描写“脚的样子”部分。

  ⑵ 小组合作,分别找出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并划下来。

  ⑶ 抽生读。

  ⑷ 出示实物练习说。

  ⑸ 演示并指导背诵。

  ⑹ 总结。

  4、学第四五自然段:

  齐读后小组合作找出与“爬山虎”有关的动词。

  抽生读,板书,触、变、巴、拉、贴。

  上台演示,生评议,师引导,体会动词表达的准确性。

  演示。指导朗读、背诵。

  齐读“脚的变化”部分.并说说有哪些变化.

  5、总结:

  3~5自然段分别讲什么?完整说说,围绕脚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演示“叶子”部分,看后谈感受,指导朗读。

  二、全文总结

  三、拓展

  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介绍它的特点。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点,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热爱大自然这些都是学生于生俱来的兴趣,课前可让学生实地观察,不失为了解爬山虎的好办法。同时课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并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习作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让学生会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植物,并写出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策略

  1、课前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获得直观感受。

  2、根据学生的实际,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再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叶子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

  3、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特别是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一边演示一边读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而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重点与举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5、利用资料袋,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具体的,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六、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1、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一种植物,请看(出示图片:满墙的爬山虎),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齐:爬山虎)

  2、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呢?

  其实,你们平时看见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叶子)

  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生——)

  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少会有人注意。但叶圣陶爷爷却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师边板书边指导:“虎”是本课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4、齐读课题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指生: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

  (2)那叶圣陶爷爷都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大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可多读几遍。开始吧!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采用自愿选择段落的方式,指5名学生分别读5个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1)学生读课文时,如果出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等这一段课文读完后,老师要立刻纠错,并让全班学生齐读两遍,加以巩固。

  (2)(学生读完第2段时)

  师:同学们,这段课文中的(课件出示:均匀、空隙)“均匀”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均匀”;“空隙”的“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读——空隙;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天空”。

  师:让我们再放回句子中读一读(出示句子,齐读):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当学生读完第3段时)

  师:这段课文中的“茎和柄”是生字(出示图片),大家认一认,哪是爬山虎的茎?哪是叶子的柄?(教师指图,让学生说)

  (4)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理清层次

  (1)师:刚才大家读得认真,听得仔细,那课文哪些段写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哪些段写的是它的脚呢?(生:第2自然段写的是叶子,3、4、5自然段写的是脚)

  (2)教师板书:叶子、脚

  (3)师:课文共5个自然段,叶圣陶爷爷用了3个自然段写“脚”,为什么?(生:因为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所以,要重点写“脚”)

  (4)师:对,写文章要详略得当,重点内容要写具体。今天,咱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

  三、品读重点,感悟写法。

  (一)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边读边体会:这一段都写了“脚”的什么?可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生默读,师巡视看学生读书、批注的情况)

  2、(出示课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师:谁来谈谈:通过读你知道,这段都写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这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师板书:位置、形状和颜色)

  (2)师:脚的位置在哪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师:出示图片指着:大家看,这就是茎上长叶柄的地方。那它的脚长在哪里?(生指说:它的反面),对,叶柄的反面就是脚生长的位置。

  (3)师:那脚的形状又是怎样的呢?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生读: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生: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可是当它巴住墙的时候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联系下文说说(生说:像蛟龙的爪子)

  (4)师出示“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脚”的对比图”: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和“蛟龙的爪子”,它们和爬山虎的脚相似吗?

  可见叶圣陶爷爷观察多么仔细,描写多么逼真!

  (5)师:那脚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原来,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6)下面咱们分角色读课文(课件出示)

  (请女生读描写位置和形状的句子,男生读描写颜色的句子,老师读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7)师总结引导:爬山虎的脚位置长得这么隐蔽,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那么细,都被叶圣陶爷爷发现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发现的?

  (生:可能天天都来观察;

  可能从刚刚长出来就开始观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观察的时候离得很近,看得很仔细

  可能看的时候还扒开了叶子,有时候还拉拉它的茎。……)

  (8)师总结:是啊!叶圣陶爷爷因为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才能写得这么细致。

  (9)让我们再齐读这段课文,进一步感悟它的写法吧!

  (图片出示本段课文:齐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师过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请大家默读第4段,边读边把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圈起来。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师巡视看学生圈画的情况)

  2、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刚才大家读书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咱们一起试着说一说。(一起读课文填空)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A谁来说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呢?(指生说:触、变、巴、拉、贴;师板书)

  b大家再读一读这段话,想想这几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请大家边读课文,边在桌子当墙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动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师讲解总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了墙上,对茎才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正是准确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写得这么有序。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引读课文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渐渐爬满了山坡,爬满了墙壁,爬满房顶。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不管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它总是一脚一脚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诉大家你就是这样爬的——(指名读课文)

  你们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脚一脚往上爬,请大家齐读第四段。

  4、这里的“一脚一脚往上爬”能换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吗?为什么?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

  6、想亲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吗?(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边演示,老师一边诵读课文内容)

  6、看着演示图,能把它爬的过程背下来吗?

  (1)先自己练习背诵一下。

  (2)指名背诵(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3)咱们一齐看图背诵一遍。

  (三)学习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1、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吗?叶圣陶爷爷还发现了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自由读读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读)

  2、(出示课文)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谁能说说是什么秘密?(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变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墙上。)(板书:变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什么?

  (4)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不能!)

  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不能!)

  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爱……)

  (5)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师指板书点拨:作者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按照观察爬山虎“脚”的顺序,给我们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一个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介绍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的变化。那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1)观察要细致,要连续观察。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以前我们只注意到爬山虎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对不引人注目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还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它和脚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下节课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作业设计: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课下,请同学们仿照《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观察得时候,可先从远处整体看,再从近处一部分一部分仔细看,特别要细心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甚至有什么变化,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再具体方面写下来。

  板书设计:

  叶

  5 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形状、颜色

  爬:触--→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

  自我评析: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3)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2)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问题:

  ①“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

  课程标准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四、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植物为什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很美。

  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追问: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预设: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教师追问: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2)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教师引导: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看着为大家读出这种美来?

  (3)教师总结: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作者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这些都说明作者在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美好的描写背后,都需要认真观察作为基础。

  2.细读课文,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教师引导:作者还认真看出了什么?自己读读3~5自然段,将作者认真观察到的内容用横线画在书上。

  预设:

  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引导:这是写爬山虎脚长的位置。

  预设: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引导:这是写脚的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预设:

  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引导: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引导: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地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就会更加生动。

  (2)教学过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预设: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爬。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师引导: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爬──同学接读课文。

  过渡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师引导: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能换位置,是按顺序写的。)

  师小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师引导: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师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力图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一是让学生关注到作者是抓住动词描写具体的;二是体会出作者是在长期的认真观察后,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具体的文章。

  (三)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预设: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师引导: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图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说说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预设: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预设: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预设: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预设: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长的介绍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

  2.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3.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 、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 、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

  四、积累运用 ,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3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 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本文结构简单。教学时先切分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这一步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习本文的精华内容打下基础。学习“叶子”部分,着重从启发学生发现它的颜色美、形状美和动态美来实施对本段文本的感情朗读。学习“脚”的部分,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前采集爬山虎的实物,课上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突破口,顺利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少,不需面面俱到,一课一得,容易操作,学生学得又有兴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教学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爬山虎呢,(板书: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爬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

  3.再读课文。

  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板书:颜色:嫩红——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

  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

  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 )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脚”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

  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师: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3.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找一找文中哪几句话能解答这3个问题?

  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脚,让人一听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叶圣陶爷爷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了什么?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什么样?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 ——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3-01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汇编15篇12-2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集合15篇)12-26

《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07-16

爬山虎的脚教师教学反思(通用7篇)12-03

《爬山虎的脚》课文教学片断赏析12-29

《爬山虎的脚》上课课件05-15

爬山虎的脚评课稿02-02

四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2-16

课文爬山虎的脚的教材理解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