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9 15:49:58 宗泽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

  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

  3.两篇文体不同,

  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

  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2

  【简介】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2、采用整体感重点研读课堂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利用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⑴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图片的准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与观察。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绿色蝈蝈的内容共一课时。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根据以往经验,在本节课的口语表达环节易出现困难,此时要求同学大胆发言,给予鼓励,而且给出动物图片提示,先列提纲,然后口头作文。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2、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篝火 狩猎 扰乱 喑哑 喧嚣 静谧 篡夺 劫掠

  喙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蝈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2、文中对蝈蝈有哪些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有的同学喜欢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

  对蝈蝈的称呼上作者运用了狂热的狩猎者 我笼里的囚犯 这蝉的屠夫等。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这些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蝉的叫声与蝈蝈比较,食性与螽斯比较,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教师小结:《绿色蝈蝈》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叫声、特征与习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特征

  叫声 比喻、拟人、对比

  食性

  【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这节课生动有趣,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而且也懂得了应该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而有所发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3

  【课型】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为开头故事改写结尾,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

  猜猜看:

  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

  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

  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

  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师,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

  三、检查预习:

  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

  喧嚣 劫掠 静谧 热爱 吮吸 满载而归 喑哑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猎 cuàn夺 rǎo乱 更胜一chóu gōu火

  zhōng 斯 wōjù xīsū作响

  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四、阅读全文,概括要点: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②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③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2.出示“快速阅读指导”:

  a.思维集中,扫描跳跃阅读。

  b.勾划出关键词句,概括每段中心。

  c.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全文内容。

  示范:

  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师生共同概括每段段意,显示:

  第2段:蝉被蝈蝈捉住发出绝望哀叫。

  第3段:绿色蝈蝈在夜里歌唱。

  第4段:我喂养蝈蝈:外貌,食物问题.

  第5段:我观察到蝈蝈捕捉蝉的一次战斗。

  第6段:蝈蝈爱吃蝉肉。

  第7段:蝈蝈热爱甜食

  第8段:蝈蝈吃其他昆虫。

  第9段:蝈蝈还吃青草。

  第10段:蝈蝈因贪婪也同类相食。

  第11段:蝈蝈们和睦相处:从不争吵,吃饱便让位

  4.思考:绿色蝈蝈的外表有什么特征?作者主要写了蝈蝈哪些方面的习性?课文哪些段落可以合并?试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部分:(1—2)引出蝈蝈

  第二部分:(3—11)具体介绍了蝈蝈的外表、声音、食物习性

  五、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用了修辞的句子大声朗读,细细品味其好处,然后说出你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2.合作探究: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写作特点归纳:

  (1)抓住声音、外表、食性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内容上

  (2)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语言上

  六、作业:

  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表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先展示教学目标、阅读指导,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鉴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又是初一学生,所以在字词检查上花了一定时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速读课文,记住主要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实践也有效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又想到本文的语言鉴赏也是一个重点,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两个问题都讲清楚。结果,由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过充分、准确,导致对语言的鉴赏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蝈蝈 蝉 问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准确。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八、课堂回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7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之父”的法布尔,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了巨著《昆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的《绿色蝈蝈》。出示课题

  一、速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_____”划出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特征和习性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2.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二、自主交流

  1.特征和习性:形体特征、声音特征、食性

  2.语言欣赏:有感情地朗读你选择的精彩语句,并把你的独特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合作研讨

  作者对绿色蝈蝈在本文中用过哪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共同探究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学法小结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生动传神的形象描写,又有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无处不体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拟人手法。这使文章语言自然、亲切,生动感人,增强了可读性。

  3.比较衬托。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吃甜食时,用英国人吃牛排来衬托;这样写不仅突出了蝈蝈的习性,还给读者带来了真切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

  六、作业

  1、连词成段:任意选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10个左右的词语,写一段话,要求有几处运用了拟人手法。

  2、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要点。

  2、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又开始唱歌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观看蝈蝈图片,认识蝈蝈。

  2、在书中找描写蝈蝈外形的句子。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4、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5、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有的学生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文艺笔调生动;(2)语言传神形象;(3)拟人贴切自然;

  (4)比较突出特征。

  叫声:蝈蝈——蝉

  食物:蝈蝈——螽斯突出了蝈蝈的习性,说明

  追捕蝉:蝈蝈——老鹰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

  同类相食:蝈蝈——螳螂了如指掌。

  三、课外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1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二、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课前准备: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可让学生读)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解决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扰乱哀鸣狩猎喧嚣暗哑沉寂静谧篡夺

  劫掠热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津津有味

  2、再读课文,概括每段要点:

  阅读方法指导:

  1)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2)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示例: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四)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通过阅读文章,你发现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我们对蝈蝈的习性有了哪些了解?

  (五)重点研读,质疑答问,合作交流:(第二课时)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者句子,为什么?

  (六)类比阅读:

  《现代汉语小词典》对蝈蝈的介绍:蝈蝈[名]昆虫,绿色或褐色,善跳跃。雄的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请比较:两者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七)拓展训练

  大自然是美丽精彩的。请同学们欣赏以下画面,并就你最熟悉的来写一段文字。给我们作一介绍。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诸如“喑哑”“静谧”、“喙”等词语的音形义;能快速锁定阅读范围,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昆虫记》的地位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作者及文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健康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蝈蝈,认识其外形及习性。

  2、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微小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及其著作《昆虫记》。

  1、法布尔:

  1823年12月22日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贫困农民家庭。

  四岁时,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19岁,立志要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

  31岁,发表两篇优秀学术论文,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52岁(1875年),远离尘嚣,举家迁往乡间,整理旧资料,开展新研究的昆虫学工作计划,历时四年,整理出版《昆虫记》第一卷。

  57岁(1880年),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为此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在这个园子里,法布尔尖镐平铲刨挖,年复一年,一座百虫乐园建好了。此后35年时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的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研究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

  2、名家评《昆虫记》:

  讲“昆虫故事”和“昆虫生活”的楷模。

  ──鲁迅

  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周作人

  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大冈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实和真诚。

  ──著名作家方敏

  3、法布尔曾骄傲地说:你们(指那些蹲在实验室研究的,对法布尔的研究嗤之以鼻的科学家)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能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绿色蝈蝈,看看作者是如何探究生命的!

  二、搜索介绍绿色蝈蝈的语段,你准备分几个方面介绍绿色蝈蝈的特点

  参考答案:外表特征,叫声特点,食性(具体介绍,略。)

  三、探究课文

  师:法布尔是一位昆虫学家,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他的'研究不带血腥味,他的作品也充满了温情,你能分析一下,他的研究成果,他的文章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吗?

  (这道题目的设计,涵盖面是很广的。学生的回答,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作者对这些微小生命的热爱,比如对蝈蝈的细致的观察,要知道没有满腔的热爱,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耐心长久的观察一种昆虫的;比如作者不断地变换着对蝈蝈的称呼,“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等等,表达一种亲昵的情感;比如对蝈蝈细心的照料,等等。一方面是作者妙趣横生的描写,使这篇文章涌动着生命的勃勃生机,使原本枯涩地科普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说到描写,必要分析描写的两种基本手段,一是修辞,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所以应让学生涵咏在这些优美的语句中,通过分析、诵读,反复品味。例子略。)

  四、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法布尔)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①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②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教师课件出示谜语)1、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2、说鸟不是鸟,多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学生猜谜后再出示图片问:你能从下面三种昆虫中分辨出哪个是蝈蝈吗?大家说后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者

  提问:谁愿意把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课件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

  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四、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蝈蝈的哪些特点?(注意用笔圈点批注,提取重要信息)

  (注:这时老师需要板书,把同学说的观点中的要点写在黑板上。这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一环。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基本了解了蝈蝈的习性。)

  2、欣赏蝈蝈图片,编谜语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你觉得作者喜欢蝈蝈吗,为什么?

  (注:通过这个问题,切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品味中)

  作者对蝈蝈的感情:喜欢。从文中找出证据。

  1、“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要求和课文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哪一个?(小结:第三段多处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清晰、明了,增强了可读性)

  2、其它段落还有大量的拟人的句子,找找看,看谁找得最多,最快,说得最好。

  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谁来说说作者用了哪几个形象的比喻称呼蝈蝈,在什么情况下用的,有什么好处吗?

  (小结: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六、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第一段,在别人欢庆国庆的日子里,作者“独自一人”去观察昆虫,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蝉的哀号引出绿色蝈蝈。)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其他的也吃莴苣,青草,甚至同类相食。反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课文第十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它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七、整理总结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这时要引导学生,法布尔对蝈蝈的喜爱不是出于自私和偏爱,而是从一位昆虫学家的角度出发,去观察、感受鲜活的蝈蝈,这一点体现的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八、课堂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法布尔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他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方法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九、拓展延伸:读一读,写一写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本文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栩栩如生,蝈蝈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作者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再就是运用了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这是同学们作文时应借鉴的地方。课外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形:苗条、匀称

  特征色:嫩绿、淡白

  声:柔和

  昆虫:蝉、金龟子一类

  水果:梨子、葡萄、西瓜

  习性食:

  青草

  同类

  住:群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4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热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热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热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热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

  夜闻:其声(柔和)

  日见: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 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热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时间(1870~1889)写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

  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探究,“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

  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

  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

  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探究,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

  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5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热爱( )

  妒忌(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

  津津有味(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 (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习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前准备:

  了解文章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出示投影片(昆虫)。

  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来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都有什么意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重点写了哪方面?

  5、(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揣摩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传神的语句,并请说出理由。

  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业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全文。600字左右。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难点突破策略:采用多种方法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灯笼捉萤火虫,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了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1、知识储备

  过渡语:清晨,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察昆虫,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家里有客人来,一会儿,客人来了,法布尔穿着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去迎接,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只顾昆虫,不顾衣着!”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时代,去感受他热爱动物的的情感吧!

  ●走进作者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靠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学教书20多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时间对昆虫及植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并将大量亲身观察所得写成了《昆虫记》,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成的《昆虫记》,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会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奇迹的创造者,我们在课外要阅读他的著作。)

  ●解读背景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生观照虫性来反映社会人生,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而这部书成为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管巨制。

  ●了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绿色蝈蝈的一些习性,学会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并学会观察,用流畅的语言描写观察所得。

  二、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的生字新词尤其多,为了扫清这些障碍,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把它理解清楚,以便顺利地弄懂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喧嚣()喑()哑静谧()篡()夺螽()斯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犹豫:拿不定主意。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垃或权力)

  妒忌: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因害性慌张而没有了办法

  庞然大物:外表上强大的东西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路去了解昆虫吧。

  ●梳理结构

  观察昆虫,引出蝈蝈

  夜间歌唱,声音柔和观察细致

  绿色蝈蝈外形漂亮,嫩绿苗条

  以蝉为主,水果昆虫尊重生命

  食物习性贪吃同伴,和睦共居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声音和食物习性,告诉人们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只平凡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是鲜活的,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用坦诚之心去合作、交流吧。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方面的习性?

  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食物习性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3、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暗哑而连绵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则是伴唱。

  赏析:本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蝈蝈“善鸣”的特点,充满喜爱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赏析:用鹰作比较,鹰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以小胜大,表明作者的赞美之情,说明蝈蝈捕蝉为食的特性。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熟悉的昆虫。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优美

  捕蝉为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06-01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2-1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06-07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06-04

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06-12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5篇06-01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4篇06-07

略读课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2-16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5篇12-13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5篇)12-2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

  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

  3.两篇文体不同,

  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

  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2

  【简介】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2、采用整体感重点研读课堂实践的模式展开教学,利用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⑴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图片的准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与观察。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绿色蝈蝈的内容共一课时。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根据以往经验,在本节课的口语表达环节易出现困难,此时要求同学大胆发言,给予鼓励,而且给出动物图片提示,先列提纲,然后口头作文。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2、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篝火 狩猎 扰乱 喑哑 喧嚣 静谧 篡夺 劫掠

  喙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蝈蝈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2、文中对蝈蝈有哪些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有的同学喜欢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

  对蝈蝈的称呼上作者运用了狂热的狩猎者 我笼里的囚犯 这蝉的屠夫等。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这些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蝉的叫声与蝈蝈比较,食性与螽斯比较,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教师小结:《绿色蝈蝈》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叫声、特征与习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特征

  叫声 比喻、拟人、对比

  食性

  【教学反思】

  《绿色蝈蝈》这节课生动有趣,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而且也懂得了应该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而有所发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3

  【课型】

  略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掌握内容要点,了解蝈蝈。

  2、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动物的外形、习性、动作的方法。

  3、激发对大自然昆虫的研究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拟人对比手法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教学手段】

  投影与实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讲故事,投影卡通画,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文。

  二、散读,感受课文内容

  七嘴八舌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解决。

  目的:使学生自主地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注音、写字、理解词语、连词成句:

  1、积累词语:

  喑哑 吮取 篡夺 狩猎 篝火 静谧 喧嚣 喙

  2、理解词语涵义:

  喑哑 静谧 悬殊 惊慌失措

  庞然大物 窃窃私语 弱肉强食

  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进行解释,并运用二至三个连词成句。

  教师注意指示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三、讨论阅读,探究内容

  投影讨论题:

  1、文中介绍了蝈蝈哪些知识?请概括一下。

  2、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请找出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只写了蝈蝈吗?还有没有别的动物?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每人找一句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班级交流,教师注意引导与归纳,板书。

  1、内容要点:外形漂亮、声音动听、喜食昆虫、群居、和睦共处。(归纳为外形、食性与生活习性)

  2、设计表格,投影,学生填充。

  称呼 情况 狂热的狩猎者 夜晚捕蝉时 夜晚的艺术家 鸣叫时 更胜一筹的歌手 鸣叫时 昆虫 在笼中 进攻者 捕蝉时 囚犯 在笼中 屠夫 捕蝉时

  小结: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

  3、与蝉、鹰、螳螂等作对比,表现出蝈蝈的勇敢、机智、友善,体现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4、总结学生所找多为拟人句,提问拟人修辞的好处。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使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使行文自然亲切,并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

  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略评,使学生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总结课文

  (指示板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

  问:作者怎么能将蝈蝈写得如此生动逼真呢?源于观察。

  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著作《昆虫记》,鼓励学生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拓展练习

  为开头故事改写结尾,学习生动的描写方法。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 研讨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

  猜猜看:

  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

  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

  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

  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师,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

  三、检查预习:

  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

  喧嚣 劫掠 静谧 热爱 吮吸 满载而归 喑哑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猎 cuàn夺 rǎo乱 更胜一chóu gōu火

  zhōng 斯 wōjù xīsū作响

  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四、阅读全文,概括要点: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文章内容;

  ②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③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2.出示“快速阅读指导”:

  a.思维集中,扫描跳跃阅读。

  b.勾划出关键词句,概括每段中心。

  c.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全文内容。

  示范:

  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师生共同概括每段段意,显示:

  第2段:蝉被蝈蝈捉住发出绝望哀叫。

  第3段:绿色蝈蝈在夜里歌唱。

  第4段:我喂养蝈蝈:外貌,食物问题.

  第5段:我观察到蝈蝈捕捉蝉的一次战斗。

  第6段:蝈蝈爱吃蝉肉。

  第7段:蝈蝈热爱甜食

  第8段:蝈蝈吃其他昆虫。

  第9段:蝈蝈还吃青草。

  第10段:蝈蝈因贪婪也同类相食。

  第11段:蝈蝈们和睦相处:从不争吵,吃饱便让位

  4.思考:绿色蝈蝈的外表有什么特征?作者主要写了蝈蝈哪些方面的习性?课文哪些段落可以合并?试概括全文内容。

  第一部分:(1—2)引出蝈蝈

  第二部分:(3—11)具体介绍了蝈蝈的外表、声音、食物习性

  五、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用了修辞的句子大声朗读,细细品味其好处,然后说出你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2.合作探究: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写作特点归纳:

  (1)抓住声音、外表、食性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内容上

  (2)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语言上

  六、作业:

  任选其一

  a、细致地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表特征;

  b、形象地描述一种昆虫或者鸟的叫声;

  c、抓住特征介绍一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住处、活动……)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先展示教学目标、阅读指导,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鉴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又是初一学生,所以在字词检查上花了一定时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速读课文,记住主要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实践也有效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又想到本文的语言鉴赏也是一个重点,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两个问题都讲清楚。结果,由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过充分、准确,导致对语言的鉴赏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蝈蝈 蝉 问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准确。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八、课堂回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7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之父”的法布尔,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了巨著《昆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的《绿色蝈蝈》。出示课题

  一、速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_____”划出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特征和习性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2.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二、自主交流

  1.特征和习性:形体特征、声音特征、食性

  2.语言欣赏:有感情地朗读你选择的精彩语句,并把你的独特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合作研讨

  作者对绿色蝈蝈在本文中用过哪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共同探究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学法小结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生动传神的形象描写,又有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无处不体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拟人手法。这使文章语言自然、亲切,生动感人,增强了可读性。

  3.比较衬托。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吃甜食时,用英国人吃牛排来衬托;这样写不仅突出了蝈蝈的习性,还给读者带来了真切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

  六、作业

  1、连词成段:任意选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10个左右的词语,写一段话,要求有几处运用了拟人手法。

  2、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概括课文要点。

  2、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又开始唱歌了。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观看蝈蝈图片,认识蝈蝈。

  2、在书中找描写蝈蝈外形的句子。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4、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5、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有的学生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热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文艺笔调生动;(2)语言传神形象;(3)拟人贴切自然;

  (4)比较突出特征。

  叫声:蝈蝈——蝉

  食物:蝈蝈——螽斯突出了蝈蝈的习性,说明

  追捕蝉:蝈蝈——老鹰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

  同类相食:蝈蝈——螳螂了如指掌。

  三、课外阅读《昆虫记》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1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二、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课前准备: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可让学生读)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解决阅读障碍,积累字词:

  扰乱哀鸣狩猎喧嚣暗哑沉寂静谧篡夺

  劫掠热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津津有味

  2、再读课文,概括每段要点:

  阅读方法指导:

  1)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2)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示例: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四)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通过阅读文章,你发现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我们对蝈蝈的习性有了哪些了解?

  (五)重点研读,质疑答问,合作交流:(第二课时)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者句子,为什么?

  (六)类比阅读:

  《现代汉语小词典》对蝈蝈的介绍:蝈蝈[名]昆虫,绿色或褐色,善跳跃。雄的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请比较:两者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七)拓展训练

  大自然是美丽精彩的。请同学们欣赏以下画面,并就你最熟悉的来写一段文字。给我们作一介绍。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诸如“喑哑”“静谧”、“喙”等词语的音形义;能快速锁定阅读范围,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昆虫记》的地位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作者及文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健康思想。

  【教学重点】

  1、认识蝈蝈,认识其外形及习性。

  2、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微小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流程】

  一、直接入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绿色蝈蝈》,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及其著作《昆虫记》。

  1、法布尔:

  1823年12月22日出生在法国南部一户贫困农民家庭。

  四岁时,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19岁,立志要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

  31岁,发表两篇优秀学术论文,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52岁(1875年),远离尘嚣,举家迁往乡间,整理旧资料,开展新研究的昆虫学工作计划,历时四年,整理出版《昆虫记》第一卷。

  57岁(1880年),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为此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在这个园子里,法布尔尖镐平铲刨挖,年复一年,一座百虫乐园建好了。此后35年时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的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研究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

  2、名家评《昆虫记》:

  讲“昆虫故事”和“昆虫生活”的楷模。

  ──鲁迅

  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周作人

  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大冈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实和真诚。

  ──著名作家方敏

  3、法布尔曾骄傲地说:你们(指那些蹲在实验室研究的,对法布尔的研究嗤之以鼻的科学家)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能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

  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了解绿色蝈蝈,看看作者是如何探究生命的!

  二、搜索介绍绿色蝈蝈的语段,你准备分几个方面介绍绿色蝈蝈的特点

  参考答案:外表特征,叫声特点,食性(具体介绍,略。)

  三、探究课文

  师:法布尔是一位昆虫学家,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他的'研究不带血腥味,他的作品也充满了温情,你能分析一下,他的研究成果,他的文章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吗?

  (这道题目的设计,涵盖面是很广的。学生的回答,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作者对这些微小生命的热爱,比如对蝈蝈的细致的观察,要知道没有满腔的热爱,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耐心长久的观察一种昆虫的;比如作者不断地变换着对蝈蝈的称呼,“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等等,表达一种亲昵的情感;比如对蝈蝈细心的照料,等等。一方面是作者妙趣横生的描写,使这篇文章涌动着生命的勃勃生机,使原本枯涩地科普文章变得生动活泼。说到描写,必要分析描写的两种基本手段,一是修辞,二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所以应让学生涵咏在这些优美的语句中,通过分析、诵读,反复品味。例子略。)

  四、作业

  课外阅读《昆虫记》。(法布尔)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我们对昆虫的各方面习性的强烈的好奇心,调动他们阅读《昆虫记》的积极性,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会理解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以至于小巧玲珑的昆虫。明白每一种生命都来之不易,第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也许人类还可以从其他生命历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点:

  ①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②品味语言——品析美词佳句,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激趣导入

  猜谜语:(教师课件出示谜语)1、小飞虫,尾巴明,黑夜闪闪像盏灯,古代有人曾借用,刻苦读书当明灯2、说鸟不是鸟,多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学生猜谜后再出示图片问:你能从下面三种昆虫中分辨出哪个是蝈蝈吗?大家说后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者

  提问:谁愿意把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课件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

  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喙(huì)嗉(sù)

  四、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蝈蝈的哪些特点?(注意用笔圈点批注,提取重要信息)

  (注:这时老师需要板书,把同学说的观点中的要点写在黑板上。这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一环。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也就基本了解了蝈蝈的习性。)

  2、欣赏蝈蝈图片,编谜语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你觉得作者喜欢蝈蝈吗,为什么?

  (注:通过这个问题,切入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品味中)

  作者对蝈蝈的感情:喜欢。从文中找出证据。

  1、“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要求和课文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哪一个?(小结:第三段多处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清晰、明了,增强了可读性)

  2、其它段落还有大量的拟人的句子,找找看,看谁找得最多,最快,说得最好。

  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谁来说说作者用了哪几个形象的比喻称呼蝈蝈,在什么情况下用的,有什么好处吗?

  (小结: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六、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第一段,在别人欢庆国庆的日子里,作者“独自一人”去观察昆虫,说明作者对他所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蝉的哀号引出绿色蝈蝈。)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其他的也吃莴苣,青草,甚至同类相食。反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课文第十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它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七、整理总结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3、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这时要引导学生,法布尔对蝈蝈的喜爱不是出于自私和偏爱,而是从一位昆虫学家的角度出发,去观察、感受鲜活的蝈蝈,这一点体现的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八、课堂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法布尔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他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方法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九、拓展延伸:读一读,写一写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本文之所以把蝈蝈写得栩栩如生,蝈蝈的生活习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主要是因为作者先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再就是运用了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这是同学们作文时应借鉴的地方。课外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形:苗条、匀称

  特征色:嫩绿、淡白

  声:柔和

  昆虫:蝉、金龟子一类

  水果:梨子、葡萄、西瓜

  习性食:

  青草

  同类

  住:群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4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热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热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热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热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

  夜闻:其声(柔和)

  日见: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 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热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时间(1870~1889)写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

  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探究,“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

  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

  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

  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探究,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

  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5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热爱( )

  妒忌(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

  津津有味(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 (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习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3、了解蝈蝈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课前准备:

  了解文章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导入新课

  自然界是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昆虫是这个家庭的一类成员,同学们,你们了解哪些昆虫?能用概括的语言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出示投影片(昆虫)。

  这都是自然界中的昆虫,你能从中辨认出蝈蝈和知了吗?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蝈蝈捕食知了的故事,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来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1、本文需要掌握的文学常识有哪些?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选自《昆虫的`故事》)

  2、给下列字注音、解词(投影出示)

  注音:狩猎喑哑静谧篡夺窸窣篝火

  解释:喧嚣

  弱肉强食

  整体感知

  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课文内容

  2、作者给蝈蝈起了多少个名字?都有什么意义?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读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下面分四人小组研读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独自一人来到田野?

  2、田野里上演了哪些节目?

  3、说说蝈蝈的外部特征。

  4、作者描写了蝈蝈的哪些生活习性?重点写了哪方面?

  5、(1)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

  (2)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这些食物,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抓住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发现。3、通过比较手法突出特征。)

  揣摩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生动,最传神的语句,并请说出理由。

  运用优美的语言,贴切形象、生动传神,突出事物的特征。

  作业

  搜集蝴蝶的材料,运用今天所学写动物的方法,完成《蝴蝶》全文。600字左右。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

  2、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难点突破策略:采用多种方法诵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灯笼捉萤火虫,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了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1、知识储备

  过渡语:清晨,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察昆虫,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家里有客人来,一会儿,客人来了,法布尔穿着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去迎接,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只顾昆虫,不顾衣着!”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时代,去感受他热爱动物的的情感吧!

  ●走进作者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靠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学教书20多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时间对昆虫及植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并将大量亲身观察所得写成了《昆虫记》,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成的《昆虫记》,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会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奇迹的创造者,我们在课外要阅读他的著作。)

  ●解读背景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生观照虫性来反映社会人生,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而这部书成为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管巨制。

  ●了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绿色蝈蝈的一些习性,学会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并学会观察,用流畅的语言描写观察所得。

  二、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的生字新词尤其多,为了扫清这些障碍,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把它理解清楚,以便顺利地弄懂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喧嚣()喑()哑静谧()篡()夺螽()斯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犹豫:拿不定主意。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垃或权力)

  妒忌: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因害性慌张而没有了办法

  庞然大物:外表上强大的东西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路去了解昆虫吧。

  ●梳理结构

  观察昆虫,引出蝈蝈

  夜间歌唱,声音柔和观察细致

  绿色蝈蝈外形漂亮,嫩绿苗条

  以蝉为主,水果昆虫尊重生命

  食物习性贪吃同伴,和睦共居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声音和食物习性,告诉人们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只平凡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是鲜活的,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用坦诚之心去合作、交流吧。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方面的习性?

  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食物习性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3、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暗哑而连绵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则是伴唱。

  赏析:本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蝈蝈“善鸣”的特点,充满喜爱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赏析:用鹰作比较,鹰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以小胜大,表明作者的赞美之情,说明蝈蝈捕蝉为食的特性。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熟悉的昆虫。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优美

  捕蝉为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