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s.9136.com/img/panrw/jiaoan.png)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在细读词句中感受景美文,从而感悟到德国的风土人情。
3、品读词句,感悟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的细读,理解德国街上的风景美。
2、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境界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寻找美丽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请同学一起读课题。
2、课文写的是花,季先生用了哪些词语形容花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海洋、美丽等)你还会用些什么词语呢?
3、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过学的季先生,重新回到德国时,走在大街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心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请同学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用笔划划。(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的确,季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他感受着奇丽的景色,那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找到这样的句子。
二、细读词句,走进美丽
过渡: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美、奇丽)请在美美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哪些词语中读懂了花很美?透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2)花的海洋,季先生为什么把比作海洋呢,他们有哪些想通的地方
(3)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争奇斗艳的花儿、你你争我挤的,……)
(4)引读:走在这条街上,看到的是……走到那条街上,看到的也是……
(5)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写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五颜六色……)课文为什么只用这两个词语呢?(不重复、啰嗦。)
(6)指导学生带着吃惊读这句话。
(7)德国人栽种这这么,美丽的花朵,把大街都装扮着这么奇丽,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三、细读词句,感悟养花方式的奇异
过渡:季先生和游人,为什么走在大街上能够欣赏到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呀?(因为德国人的养花方式不同,他们是把花再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理解养花方式的不同
A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感到怎么样?(吃惊)他吃惊于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花朵都朝外开、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B家家户户都在养花,“都”看出了养花方式德国人的民族习惯;花朵为什么都朝外开了呀?(是主人有意的安排,让别人看自己的花。)从这三个都字,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对德国人养花的方式是越来越吃惊,越来越惊奇。
C 学生用惊奇的语气练读这句话。
2、理解“花的脊梁”
(1)过渡:德国人养花方式的不同,让我们都看到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请同学们关注“脊梁”这个词。
(2)请同学把这个词来读一读,这个词应该是轻声的,一起读一读。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花的茎叶,枝干,花托等)
(3)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而站在街上的人们能看到什么?
(A万紫千红的花、五颜六色的花,这是从色彩上来说的。B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竞相开放,有人鲜花怒放,这是从姿态上来说的)
(4)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的花海里,花朵随着微风涌动着,站在街上的游人们甚至还能怎么样?(甚至能闻到馥郁的芳香)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先个别读,再齐读。
(6)德国人奇异的养花方式,让我们感到吃惊,同时也让我们触摸到了美丽,之所以他们的鲜花如此美丽,是因为他们始终都有一个心愿:自己的花事人别人看的。
四。细读词句,感悟民族之奇特
1、理解德国民族之奇特
(1)过渡:前面我们感受到了花的奇丽,德国人养花方式的奇异,我们也可以看出德国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2)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着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走在街上,每一家都是这样,都只咋样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德国人为什么能把这花栽种的如此美丽呢?(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老师还找了一些描写花美的句子,请同学们仔细默读,去发现比较,在花的生长地方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到了什么?
3、季先生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感受到了奇异的养花方式,感悟到德国这奇特的民族,他们结合在一起就有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个时候,你觉得德国人民怎么样?(奇特、伟大)带着这样的语句读读这句话。
2、细读词句,在感悟养花时间之久中感受美。
过渡:阔别几十年,季先生再次回到当时的小镇,他还是那么吃惊。
(1)请同学一起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什么让季先生吃惊?(养花时间之久、美丽并没有改变。)
(2)美丽并没有改变,依然有哪些美丽呢?请同学快速读全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填写这首小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 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菀”是多音字 “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 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 体会词语“家家户户 任何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③ 想象“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① 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学生练读
③ 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 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 对比中国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 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 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习,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脊”“暇”“嫣”这三个生字。
2.通过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德国独特的风情。
3.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而领略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画面,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前交流】
同学们,这世间美的东西很多,范老师就特别喜欢花。你们喜欢养花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去看一看。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2.齐读课题
3.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里含着一对反义词,想想看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
(老师教大家一个朗读的小技巧,当我们要强调某个词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词语读得重一些。)
4.简介作者(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写的,大家对季羡林还有印象吗?出示相关资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文中的生词。
课件出示生词:脊梁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1)指名生读,教师相机强调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读准 “脊梁”的“梁”为轻声;“莞”多音字,读地名里读guǎn ;多音字“应”)。
(2)全班齐读
(3)描红的是课文的生字,这么多的生字里头,你觉得哪些生字比较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导书写生字“脊”,提醒学生注意“脊”的笔顺,“暇”字应注意是日字旁。
(5)学生在纸上书写生字“脊”,写好后同桌之间互相看看。
2.指名生逐段轮读
(同学们,我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障碍,相信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想请四个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读一读,向老师推荐一下这四位同学。
(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作者几次来到德国?德国给他留下了怎样印象?)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期间看到这个国家的人不仅爱花,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给别人看,时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国时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景象,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句子)
(这两个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叹号,怎样才能读出赞叹的语气?)
三、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用笔画一画,做上记号。(可以在边上标注“奇丽”“奇特”)
预设(一)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丽”
出示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xx上,应接不暇。
1.读着这么美的文字,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使你兴奋,令你心动?
生汇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想想看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方面来描写花的?(写出了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
师:描写花的数量多、花的颜色美的词语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么多的词语。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它说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吗?可以试着从花的颜色和花的形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的描述,范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五彩斑斓、鲜花竞相开放的景象。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就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季羡林不愧是我国的语言学大师,他仅用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就把同学们刚才说的那么多的意思包含在里头,这就是作者用词的精妙。
2.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
生汇报:“花的海洋”“山xx上”“应接不暇”
师简介“山xx”(出示相关资料)
(这“山xx上,应接不暇”是一个八字成语,这个成语是有来历的。山xx,是个地名,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外。这条道,是用石板铺成,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绿树成阴、草木葱茏,身在其中,就像在画中游览一样。一千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到这里,看到这儿的美景,情不自禁写道“从山xx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可见在作者的眼里,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觉跟走在国内的山xx上的感觉是一样,它会让人感到——
3.出示: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大街上,我仿佛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句子——
师引读:(音乐)
在德国,这样的美景随处可见,我们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女生读)—
我们穿过这条街,进了一条小巷,抬头向上看,(男生读)— 。
这样的美景岂能匆匆错过,不禁让人放慢脚步,细细欣赏。我们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全班读) —
2.播放德国风光图片,感受景色奇丽。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中。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不想去德国的大街小巷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美景呢?)
3.试背这个片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德国的大街小巷上,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师:是呀,怎样让这些美丽的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呢?有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文字记在心上。当我们熟记这些文字时,这些美丽的画面自然就会在我们的心中定格。多年以后,当你想起这些文字时,它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散发出诱人的芬芳,挥之不去。因为,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
出示片段,让生试背。(出示片段——出示填空的片段——出示提示语的PPT)
4.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感受德国独特的风情。
预设(二)抓关键词,品民族之“奇特”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呢?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花的脊梁。
师:试着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抓关键词、想象画面来学习这个片段,用笔圈一圈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试着想象画面。
1.理解 “脊梁”
知道什么是“花的脊梁”吗?我们平时是怎样养花的?透过“花的脊梁”这个词语你都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2.理解“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这个词语说的是每家每户,它让你想到了可能想到了什么?文中出现“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的句子可不止一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我走在街上,抬头向上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2.师小结:
作者年轻时在德国时,看到的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隔四五十看后看到的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作者从心底里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出示)
四、回顾小结。
2.师:同学们作者年轻时在德国留学十年,看到德国人种的花是——(读课题),时隔四五十年后,他重返德国,看到德国人种花仍是——(读课题),这里头其实还包含着德国人独特的处事原则,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着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并熟记于心。
2.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六、板书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主线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进行想象画面。如教学“奇丽的景色”中,让生围绕“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xx上,应接不暇。”这句先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先跳入自己的眼帘,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通过说表示花多、花美的词语后,让学生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而后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之后,再让学生说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让学生在练说片段中把想象中画面表达出来。透过文中的关键词语,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在体悟读、自由读、师引读等多种读的形式中,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最后都是总结学法(即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让学生学着用这种方法,自学“奇特的民族”这个部分。由扶到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整节课,我努力遵循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教师对学生牵引的过多,学生的朗读指导的还不够到位。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渡:时间在变迁,景色却依然,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有何感受?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1.当我们眼前出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时,你想用哪个词概括?文中用哪个词?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吃惊赞叹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6
一、 “花”字导入
板题:花。看到这个字大家都想到了什么,或是想说些什么?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事物有许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花”也是我们今天课题中的关键字,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更关键的字组成了今天的课题。课件出示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词,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你认为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是较常见的?哪些是赏心悦目很特别地?还有哪些是你不理解的?
三、了解背景抓出文眼
1、简单介绍写作的背景
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印度学研究大家。早在1935年,25岁的季羡林先生经清华大学的推荐,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图大志远赴德国哥廷根,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这十年,用季老的话来说:是自己人生地转折点。所以季羡林先生也称德国的哥廷根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三十五年后,1980年当他再次踏上这第二故乡的土地,感慨万千。于是季老先生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这篇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
2、抓出文眼
季老重返哥廷根以后当人们问哥廷根有什么变化时,李老意味深长地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看看书,不变的“美丽”是指什么呢?板书:不变的美丽
四、深入理解两种美丽
抓住花的美丽和人内心的美丽来深入探究
(一)花的。美丽、街景的美丽
1.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哥廷根花的美丽?找出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相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2.电脑出示两个句子
⑴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⑵“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读这两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了美丽?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自己读这两个词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想象花的美。再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这种美丽。练读、个别读、示范读。最后两个词语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4.老师导语:读得很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哥廷根的街景吧!边看边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词语。
老师解说词:这里的花太多了,像花的海洋。五颜六色娇艳的鲜花彼此连着、挤着、压着,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人们每天都徜徉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街道两旁竞相怒放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是否让我们觉得赏心悦目呢?能否带着这种美好地感觉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二)德国人内心的分享、互惠思想
1.回到板书上,“不变的美丽”其中包含着花,还包含了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引导:这种街道上的美丽表面上看是因花而美,其中折射出来的是——人内心的美丽。板书:心
2.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人美丽的内心。
(1)街道的美丽是因为德国人怎么做的?(抓住“都、家家户户、莞尔一笑”来分析理解。)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再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想想他们是怎么摆放花盆的。花的脊背是什么样的?那么想一想作为辛苦栽花的主人能看到些什么呢?(枝干和叶子,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娇艳的鲜花)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德国人有这样的想法吗?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道:“正是这样!”(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引起深思。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一种思想境界,联系上文那么是什么思想呢?(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季老先生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么值得好好体味,那么我就来细细思考一下。
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老师点评:这就是中国人讲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读懂了这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班级图书角、轮流打扫卫生。)
有了我为人人的实际行动,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一句歌词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人间”。当人人都是一朵“我为人人”绽放美丽的花时,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六、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
老师小结:(板书)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再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季老先生思绪万千,所以他做了一个梦,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美梦啊,课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再返哥廷根》一文,你就会找到答案。
七、板书: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花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丽的景色
不变的美丽
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习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习:“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习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习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习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习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复习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二、 学习重点 :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三、学习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回忆旧知
(出示五上《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的插图)
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图中的两个人物吗?(引出季羡林先生)
(出示季老先生的简介:季羡林出身于农民家庭,1930他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当时他才25岁,在哥根廷大学学习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他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80年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进行文化交流。)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季老先生,读一读这段话,然后说说你心里的想法。
(二)自然导入,引出课题
1980年,当季羡林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发现德国有一道奇丽的风景依然没有改变,他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课题,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德国土地的时候,当接待的主人问他:“你离开这么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提问:这并没有改变的美丽究竟指什么?(存疑)
打开语文书,翻到150页,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并没有改变的美丽究竟指什么?
(学生自己读、思考)
A、交流读书情况,按自然段读课文。
重点处理:
1、 脊梁
读:出示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脊梁”的“梁”读轻声。指名学生读词语读句子。
写:这个脊的笔顺有点特别,先写两边“点提撇点”,再写中间的人,最后写月。
在脊的旁边写两遍,注意它的笔顺。
2、莞尔一笑
“莞”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其它两个读音吗?guān水葱一类的植物,guǎn广东省的一个地名,东莞。
你理解“莞尔一笑”吗?(形容微笑的样子,轻轻一笑)
3、第三自然段。这里有好几个四字词语,把它们圈出来读一读。
姹紫嫣红 仔细观察“嫣”的笔画,指名一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他小朋友跟他一起写在你的课桌上)
B、交流 你发现哪些美丽并没有改变?(边交流边研读)
(四)、研读课文,理解“美丽并没有改变”
重点分析:
句子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读着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花多 (从哪些词儿中可以感受到) 读出花的多
花美 (从哪些词儿中可以感受到) 读出花的美
让我们走近德国,再次感受这美丽的景色(播放音乐图片)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小结:走进德国的街头,美丽的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的仅仅是这些美丽的花吗?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句子2: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读着这几个句子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
随机理解“脊梁”的意思。大家知道人的“脊梁”在什么位置吗?“花的脊梁”指什么?花茎、花枝
德国人种花自己只看花的脊梁,只看花茎花枝,把最美的朝向别人,这正是我们的课题所要表达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指导感情朗读。
小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这一种美丽的情怀并没有改变。
句子3:“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是呀,在德国,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书上用一个更精辟的句子来表达这个句子。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读一读这段话,哪句话是说“我为人人”,哪句话体现的是“人人为我”
小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并没有改变。面对德国人的这种境界,你最想说点什么?
这一句话,就让我们有了这么多的想法,难怪书上说:这一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总结:孩子们,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美丽的花没有改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种美丽的情怀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没有改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没有改变。怪不得季老先生说:变化是有的,但没有并没有改变。
出示句子,齐读。
(五)、生活中你也一定感受过类似的境界,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9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结合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前准备:德国风光课件。
鲜花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问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预设探究问题:
(1)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4)“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二、依据单元目标,提炼中心问题
1、过渡: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2、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3、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三、自主合作探究“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
四、披文入境赏“奇丽”。
1、我们首先一起来交流,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个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2、生汇报,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家家户户“这个词可以体会出德国的所有人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2)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3)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看出花太多了,花多得成团,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4)从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3、同学们理解得真好。下面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4、师放配乐磁带,生闭眼想像后谈自己想像的画面,师简要评析。
5、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想)现在让我们一起插上翅膀,飞到德国,一起来欣赏这一幅幅奇丽的美景!
(多媒体播放图片。)
6、漫步在德国的大街上,徜徉于花的怀抱,沐浴着花的芳香,聆听着花的私语!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7、大家描述得可真美!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幅奇丽的景色,看看哪位同学能让我们听出他内心深处那种强烈的感受,能把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带到那奇丽的异国风光。
8、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9、学生背诵。
五、披文入境悟“奇特”。
1、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2、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奇特之处。
(重点出示实物鲜花,帮助学生理解花的脊梁。)
3、德国人养花,却偏偏只给自己看花的背面,只看花的脊梁,真是奇特无比,不可思议。读完这段话,我们和季羡林一样,也禁不住满腹狐疑。如果你是一个德国人,你能解开季羡林心中的疑问吗?
4、创设情境,老师扮演季羡林,手拿鲜花依次采访不同学生扮演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小学生、的士司机。
采访的主要问题:欧朴尔太太,您为什么把花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
这位德国小朋友,你好,你们家种花吗?你们是怎么种花的?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花给别人看?
这位先生,您好,为什么在德国大街上可以看到这么多的花?
5、小结:哦,原来是这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花种给别人看,才能够在大街上欣赏到无数人种的花。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师停顿,引导学生答出“我为人人”,并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假如每个人都把花藏在屋子里不给别人看,那么又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小结:这就是我不为人人,人人也不会为我了 。)
7、从种花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好的品质。这的确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多媒体出示句子)
(学生汇报)
8、读到这,你想到哪些语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生联系实际谈理解)
9、正是因为所有德国人拥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的品质,才创造了一幅奇丽的景色,一个奇特的民族,一个和谐的家园。这一切都让季先生魂牵梦绕,终生难忘。四五十年后,当作者再度踏上德国这片深爱着的土地时,他又发现了什么呢?
(读最后一段。)
(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句子。)
10、“美丽并没有改变”,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汇报)
1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没有改变!这种心灵美,和谐美没有改变!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季先生发出这样由衷的赞叹:
(男生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里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
(全班深情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全文。
附整体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花美、多 人人为我
奇特 自己种花让别人看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设计08-2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8-12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1-14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4-1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教学设计12-0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05-08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1-0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设计02-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设计08-1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范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