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时间:2021-05-17 15:30: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石壕吏》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一次穿越,我们“梦回唐朝”,去拜访一位大诗人——杜甫。

  一、《梦回唐朝》之第一站: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二.《梦回唐朝》之第二站:了解一段历史 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 “三别”.

  三.《梦回唐朝》之第三站:拜读一首诗 《石壕吏》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这首诗。

  (二)读诗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五言:二、三停顿)

  3、读出感情。(语调要低沉、悲愤沉郁)

  1)、读准字音。

  逾(yu)邺(ye)戍(shu)老妪(yu)咽(ye)

  2)、论诗

  1、论思想内容。

  2、论写作特色。

  3、论遣词造句。

  四.《梦回唐朝》之第四站:拓展延伸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五.课堂检测

  1、 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_________ 。

  六.背诗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

  七、告别唐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不让 :“三吏” “三别”的悲剧重演!

  八、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石壕吏》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主要内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明确: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在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可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县吏便扑了进去,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赖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的处境是够让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来博取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呢!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衙门,然后好到河阳去当名伙头军,等赶到那里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可让同学进行即兴表演,揣摩人物形象。

  (4)明确这是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使内容更加的集中。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最为典型。

  (5)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夜久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有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诉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6)此一家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收留杜甫对其有恩,为何杜甫不加以指责?

  明确:杜甫一种矛盾的心理体现,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所以没办法阻拦,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但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也有对县吏委婉的批判。

  作业:续写文章,注意有所侧重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运用

  《石壕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

  1、读一读

  (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

  2、理一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

  (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

  (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略)

  三、结语

  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石壕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诗史”的特点。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古代诗歌的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百姓勇于担当的献身精神,认识吏治的关键性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

  2、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3分钟)

  1、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誉其诗“诗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自读(10分钟)

  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如闻泣幽咽

  2.自主质疑,探究学习。积累一字、一词、一句。

  词义:

  暮投( )石壕村 老翁逾( )墙走( )

  吏呼一何( )怒 听妇前致词( )

  三男( )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 )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长已( )

  惟有乳下孙( ) 老妪( )力虽衰

  急应( )河阳役 犹得( )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 如闻泣幽咽( )

  句子: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师的积累:

  戍——戊、戌(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一何——多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苟且偷生

  3.试着理一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用诗中的一句来概括吗?——“有吏夜捉人”

  齐读,读出一点故事味

  (三)朗读(10分钟)

  1、读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2、读出角色。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3、读出起伏。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四)品读 (15分钟)

  1.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的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我却有一个疑惑,文中鲜少描写石壕吏,却为之起名为《石壕吏》。请你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小结,其实这首诗还有很多地方值得鉴赏的地方,语言的简省来源于“尺水兴波”的艺术构思。

  藏答于问、明暗结合

  语中有人、事中有理字字情深、言简意深、

  3.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故,请我们以悲沉的语调,再一次朗读这首诗。注意“一何”“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独”的语音、语调的处理。

  五、作业:

  1.改写《石壕吏》为一篇记叙文。

  2.背诵《石壕吏》

  3.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六、课堂小结。

  赞曰:少陵野老真性情,妙笔书尽安史乱。

  有吏捉人在夜半,老翁逾走老妇看 。

  致辞娓娓辛酸泪, 貌似绵绵却不然。

  《石壕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黑暗朝廷的批判,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老妇人的语言,把握诗歌内容,关注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朝是诗歌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诗人。 一位是诗仙李白,另一位是诗圣杜甫。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杜甫前期的两首诗,感受了杜甫博大的胸怀与凌云的壮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石壕吏》。

  二.作者回顾:

  1.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或杜陵野客,著有 《杜工部集》,他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称作诗史。

  2.老师补充:现实主义诗的特点是诗作与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反映社会现实状况,杜甫所处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转折点就是著名的 “安史之乱”,“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中的代表作。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长按照组内成员水平分解翻译理解任务

  2.组内成员分别对照自己任务查阅资料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成员在组内交流汇报,组长对成员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指导

  4.选取两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评比,优胜组得星一颗

  四.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注意体会情感,带上情绪,思考下列问题)

  小黑板出示:

  1、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用诗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归家途中亲眼所见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发生了什么事(用原文回答)?

  有吏夜捉人

  3、眼前所见的悲惨情形,诗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五.探究提升(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列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小组得星一颗)

  1、一何怎么理解?苦该如何解释?(朗读这句话话,读出人物内心感受)

  “凄苦”,悲痛欲绝

  2、妇人无限凄苦的啼哭什么?她苦在哪?(请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并进行概括)

  老年丧子之苦,贫困潦倒之苦,被迫服役之苦

  4、面对境遇如此悲惨的老妇人,官吏的表现呢?怒该怎么理解?

  5、怒气冲冲的一呼(呵),差役的什么形象特点就呼之欲出了?

  “蛮横、冷酷、凶狠、粗暴”

  6、差役的冷酷还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1)“夜”“捉”人: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致词”内容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老妇人的答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官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独与老翁别。尽管身世悲惨,命运不幸,但是老妇人还是被带走了

  六.激趣表演:(师生对答朗读,抱砖引玉。再找两个小组即兴表演,进行评比)

  试根据人物形象想象吏与老妇对话。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七.主旨探究:

  7、一个老妇人能有多大本领呢,差役为什么还要抓走她?这反映了什么?

  8、文中哪里有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争伤亡惨重,兵荒马乱,家国破碎,民不聊生。(介绍背景: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组诗:“三吏”“三别”)

  9、眼前是凋敝的家园,耳畔是百姓的哀啼,此情此景,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表达出怎么样的心声?

  ——这篇叙事诗,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吏”“三别”的主旨都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八.拓展提升:

  你还知道哪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和诗作?

  例子: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或者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九.板书

  县吏(呼)——蛮横

  年迈丧子之苦 同情百姓

  老妇(啼)——凄苦 贫困潦倒之苦 不满官吏

  被迫服役之苦

  七 结语:

  白班或小黑板显示

  第一幅: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二幅: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

【《石壕吏》教学设计(精选6篇)】相关文章:

改写石壕吏作文01-15

石壕吏改写精选15篇01-23

改写《石壕吏》(精选15篇)01-18

《石壕吏》教案15篇02-19

改写《石壕吏》(15篇)01-18

改写《石壕吏》15篇01-18

石壕吏(改写)-高一01-13

《石壕吏》改写故事(精选3篇)01-19

续写《石壕吏》(精选8篇)01-16

望岳、春望、石壕吏教学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