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03 15:29:28 敏冰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2

  【课 题】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

  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有了上面学习的铺垫,对照精心的板书设计,再加上教者富有启发性的疑问,这一难点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

  4、这就是朱熹,默默地看。一起来读一读这段简介中的首尾两句。

  5、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一首诗——观书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初步自学这首诗。生开始自学,师巡视,提示要扎扎实实把这三个要求落实到位了。一半时间后,可以建议学生互相交流交流。

  2、检查诵读。

  1) 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

  2)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

  4)小结: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也不在于摇头晃脑,在于把诗的节奏和韵味读出来,待会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读出的韵味会更足。

  3、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4、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5、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叫作“说理诗”。

  2、其实我们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回忆吗?

  五、反复诵读,完满总结。

  1、同学们,好的诗句能流传百年,而朱熹的这两句诗却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在“南溪书院”的“活水亭”上,还能清晰地看得见朱熹的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

  2、我想,在我们大家的心里也一定深深烙上了这两句让我们思考一生的诗,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4、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说理诗 朱熹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理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苏轼。

  (一)揭示课题。

  1、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耙,它们有的格调清新, 有的意味深长,有的耐人寻味。

  2、师:古诗我们要怎样学习呢?(题目入手、读好诗歌、了解意思、体会意境)

  3、师:学古诗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味,悟出意蕴来。

  4、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题目)

  5、生齐读题目

  (二)认识苏轼。

  1、师: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2、生根据搜集资料回答,教师点评,引导查阅资料的方法和内容:生平、朝代、出生地、贡献。

  3、课件出示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三)了解题意。

  1、师:知道题的意思吗?西林又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西林寺图片)

  2、师:题目中的关键词都知道了,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3、师: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题目。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自读古诗。

  1、师:可能有同学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2、生自由读

  (二)检查反馈。

  1、师:谁来试一试? 生个别读 男生读 女生读集体读

  2、师: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读得正确流畅吗?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

  3、师: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三)吟诵诗歌。

  1、师:会读诗歌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来,现在再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诗歌。

  2、生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师并随时进行点评,相机范读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读出了古诗的滋味了吗?)

  三、品味诗意,感悟哲理。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师:等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会读得更好。先让我们来看诗的前半部分,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只要说通了,说顺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逐字逐句地去扣。

  2、生自由练说

  3、师: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根据学生的问题相机引导

  4、师:你觉得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吗?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岭和峰吗?(课件图片出示岭和峰的图片)

  5、师:远近高低是指什么呢?

  6、集体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师:你能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显出各不相同的姿态。

  7、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看庐山的?

  8、师: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就让我们一同观看庐山的录象,注意观察庐山的姿态,相信我们对这两句诗的体会更深,看时可以交头接耳,可以指指点点。(课件播放录象)

  9、师: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庐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危峰兀立、悬崖陡坡)

  10、师:为什么你们看到的庐山各不一样呢?(作者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

  11、师:如果同一座山呢,看到的会不会一样呢?(课件出示同一座山不同角度的图片)

  12、师:同一东西呢?能再举例子吗?(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13、师: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师:现在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读这两句。

  生齐读,自由读

  2、师:在说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3、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

  4、师: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

  5、师:平时的说话、写作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我们还没有这样类似的词语、故事?(盲人摸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身当临绝顶,一览众山晓)

  6、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对事物、事情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句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读最后两句————生接读 。

  生个别读 配乐读

  (三)回归整首诗歌。

  1、师: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这首诗时,相信我们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2、师:现在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诗人吟诵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你可以怎样吟诵呢?(可以加上动作读)

  3、生自由练习 (生边写边吟,边走边吟,边捋着胡子吟诵,背着手吟诵)

  4、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吟诵?生上台表演。

  5、生齐背古诗。

  四、古诗拓展,领悟特色。

  1、师:苏试笔下的题西林壁让我们领略了山的千姿百态,再让我们看看他游览庐山写的`另一首诗,这首诗又向我们展示了庐山怎样的景观呢?(课件出示)

  高岩蔽(bì)①赤②日,

  深谷③来悲风④ 。

  擎⑤(bò)开青玉峡,

  飞出两白龙⑥ 。

  注释:

  ①蔽 (bì) :遮住

  ②赤:红色

  ③深谷:深深的峡谷

  ④悲风:呼啸的风

  ⑤擎(bò):同掰( b āi)

  ⑥两白龙:两条白色的瀑布,东瀑和西瀑

  2、师:请你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来学学这首诗。

  3、生自由读后交流意思(课件瀑布图片)

  4、生吟诵诗歌,检查读的情况

  师:心情会怎样,是惊喜?是赞叹?是感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个别读 集体读

  5、师:自由读读这两首,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一个写景 一个先写景后哲理)

  6、苏轼游览庐山时被庐山秀色所陶醉,一气之下记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这些诗,有的是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出了自己的一种感觉。题西林壁是总结性的一首,也最耐人寻味——————生接读。

  7、正因为如此,九百多年过去了,这首诗还闪闪生辉,在文人的著述里,在游客的谈笑间,在学生的课堂里,有多少人在揣摩他,回味他。———生接读,配乐读。

  五、课堂小结,延伸课外。

  师:这节课,我们用学古诗的方法,不仅读好了诗,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体会了诗的意境。相信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当我们以后再来读这两首诗又将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会写“鉴”“徘徊”。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答,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你们很爱看书,我想考考你们,我说几句名言名句,你们说出作者。好吗?(出示幻灯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①镜子(古代用铜制成)。②照。③观看,审察。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走。)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配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渠在字典中的解释)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3.运用“连、调、添”等方法,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谁能读好这首诗?(配乐朗读)

  5.背诵这首诗。

  三、理解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这首诗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水才能____ ____ 。

  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我们才能__________ 。

  2.交流,指答。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板书:理)这样的诗就叫(板书:说理诗)

  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板书:借喻)。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自学,说说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六、名句活用

  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我们班有一个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喜爱读书,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思考:这里的“源头活水”指什么?“清如许”呢?

  你也模仿例子写一段话,用上这样的诗句。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宋)朱熹

  借景一鉴开共徘徊

  喻理清如许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诗意,懂得这首诗所蕴涵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5、背诵这首诗。

  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四、

  教师总结延伸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总结:

  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五、学生延伸交流

  出示文章: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六、总结全诗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含义,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感受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思,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代出了一位伟大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板书:朱)朱的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政策。他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都在努力学习。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展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

  身为一个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同时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成功,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写—整体感知。

  朱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仅读书,还注重思考。有一天,朱读书累了,走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对读书的另一种思考。他感慨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要求学生们按照自学的`要求自学这首诗。现在,让我们看看你是如何学习的。

  品—还原诗情。

  (1)出示:自学要求:

  看图,看全诗。

  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此,并说出诗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4、不懂的问题。

  (2)在阅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读这首诗?(展示全诗,指读)

  (2)谈谈诗中不懂的单词。(老师做标记)学习古诗,遇到不懂的单词和单词,可以用什么方法?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片)

  (3)引导学生理解一两首诗。

  鉴定是一个生词。如果遇到生词,不懂,就要查。

  在字典中展示字条:镜子(古代铜制)。照片。仔细看。

  您认为应该选择哪个意思?为何?(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解)

  老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镜是铜做的,所以下面是金。铜镜经常用布盖住,用时打开。这里的开放理解为开放。

  你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诗歌,说诗歌的意思时,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老师: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新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么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什么意思是徘徊?

  借助图片,谈谈这首诗的意思。

  读一两首诗。

  这两首诗描绘了池塘的美景(板书:风景),老师非常喜欢这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首诗。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美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丽地朗读这两首诗。

  老师:多美啊!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池塘,不停摇晃,为什么不停摇晃?(暗示水不断流动,即活水)

  (4)你能理解后两首诗吗?让我们先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首诗。

  什么是「渠」?(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同,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什么,怎么会。就这样。清澈如此,如此清澈。是因为。

  (3)学生写作:大致写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4)背诵这首诗。

  悟—引入哲学理解。

  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引言:诗的题目是看书有感觉,为什么诗中没有提到读书?和读书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想到读书?

  池水清澈。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不断的使人___________

  2、沟通和回答。

  展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如此清澈。

  不断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人更聪明。

  3、总结:

  拓展—扩展阅读范围。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一、复习导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习了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说说在这首诗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答

  3、导入新课

  师:它告诉我们学习要不遗余力的学,并且还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用于实践当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关于读书的,它将又会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一起走进(板书:观书有感)。

  4、齐读课题

  二、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对这首诗的作者了解多少?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享一下吧

  2、教师总结归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资料(出示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四、从字面上解析古诗

  过渡:读完了我们就该一步一步的解析古诗,以往我们都是先从古诗的题目开始,今天我们用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法来解读,我们先从诗的内容开始,首先看第一句(出示幻灯片),说有哪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1、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说说你觉得其中的那些字词不太好理解

  2、重点交流“一鉴开、徘徊”

  师: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鉴开,徘徊”如何理解?谁能告诉老师这里的“鉴”字如何理解?

  3、教师总结

  师:这里的鉴字是镜子的意思。在古代的时候,镜子一般会用镜袱包起来,用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里的一鉴开指的就是一面打开着的镜子。

  4、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这里的“徘徊”怎么理解呢?(来回移动)?

  5、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名读。

  师:说在这句中你又碰到了那些拦路虎?

  6、重点交流“渠、清如许、为”

  五、翻译全诗,悟诗中哲理

  过渡:诗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我们已经全部都解决了,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用现代文翻译全诗,注意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译得优美一些。

  1、学生翻译

  2、指名读译文

  3、教师总结,引出问题

  师:通过同学们的翻译,我仿佛看到了那清澈的池水,那美丽的`景色,然而一看题目,我就觉得这首诗写的有些拙劣,因为是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可题目却是观书有感,所以我觉得不如将题目改为观塘有感,你同意吗?为什么

  4、学生思考并交流

  5、教师总结,学生深入思考

  师:这首诗看似有点文不对题,诗中写的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一定的联系,究竟有着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6、总结板书

  1)先板书“活水方塘清”

  2)学生交流总结出第一个问题后,教师相机在“方塘”二字下板书“心智”

  3)师生合作完成板书,有学生交流“活水”“清”下分别应写什么,教师板书,后推敲得出最佳答案

  师:下面同学们还要面对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里的“活水、明”下面应分别写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这里到底应该写什么。

  7、、交流感受

  师: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带给了你什么启示?

  六、知宋诗理,悟全诗主旨

  师:这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请大家来看一段资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宋诗,宋诗讲究理趣,然而其中最优秀的哲理诗往往都是不直接说理,而是全凭一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一种意境之美,有意无意间,引发哲思,正是在这个意义的基础上,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成了千古名句,为历代文人学子争相吟诵。而这类名句,在宋诗中还有很多。

  2、回忆所学宋诗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宋诗中都有哪些这样的名句,(学生交流),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三句我们学过的宋诗(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回忆并思考这些诗句,说说其中蕴含着什么道理?(教师随机总结)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七、朗读古诗,拓展延伸

  1、齐读古诗

  师:相信大家在明白了宋诗独特的魅力之后对于这首观书有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请大家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读一读这首诗。

  2、试着鉴赏古诗

  师:读的真好。这首诗写的好吗?你能不能谈谈这首诗好在哪里呢?

  3、引入《观书有感》其二

  师:看来同学们悟性真的很不一般,接下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首《观书有感》,试着品读一下看你能从中悟出些什么来?

  1)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3)教师总结,并出示幻灯片

  4、 总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读书、对于学习又有了新的见解,希望大家在时时为自己输入源头活水的同时,逐步去领悟厚积方能薄发的道理,从而使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纵观整堂课,首先,在师生合作完成板书这个环节当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于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解析,在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对于所列举的字词的贴切度的推敲,又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了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让学生对于宋诗有了一个宏观上的把握,知道在许多宋诗表面意象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宋诗的鉴赏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基础,但由于没有教给孩子通过符码解读古诗背后蕴含的情感或哲理,从而使得在课堂重点的突破上还是有些不是很彻底,所以,在引导学生思考读书与方塘的联系时应再设计一个过渡性的小问题:这里的活水源源不断的输入和读书有没有什么联系?以达到问题的坡度性突破。最后,由于课堂的应对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使得在课堂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做到既保持语言使用时的语文味,又能简洁明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关于教学机智方面的书籍,课堂上多加锻炼才是。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8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

  课前准备:

  (1)上网查阅,了解朱熹。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

  (3)自学课文,理解感悟诗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泊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初识作者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读)

  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3、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生默读:【朱熹,南宋著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来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何谓观书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是与众不同。想读书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吧!【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人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名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3)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理解“开”: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还可以联系句子、观察图画。

  “开”字怎么理解?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师:他们一边照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5)如果你是朱熹你会怎么赞美小池塘?指导书写。会有谁?请同学们闭上眼晴,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描绘)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写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女声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

  (7)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诗的意思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此,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9)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10)连起来说说这两名的意思。

  (11)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预设: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就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小池塘来说多么的重要啊!

  (12)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水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样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板书:心智:明————读书】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配乐诵读,学创名言

  1、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今天这节课老师特别希望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好不好?爽快!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朱熹,手捧他的《观书有感》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美丽的池塘边。在这里,我们将会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3.师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4.出示学习目标,一起朗读。

  5.师引:朗读古诗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要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首先把节奏读好。什么是节奏呢?大屏幕出示:

  节奏: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①全班同学拿起书,轻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节奏读好了,还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什么是停顿呢?大屏幕出示:停顿:为了突出意境或感情而作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②出示大屏幕,加“∕”,教师范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④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肯定后学生齐声朗读。

  6.师引:大家朗读这么好,让老师真感动。我想同学们在理解句子意思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请大家结合线下的'词语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始吧。好!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师引: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请同学们根据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这首诗题目,想一想:(出示大屏幕)“半亩方塘”比喻。【一本书】“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源头活水”比喻。【丰富、新鲜的知识】

  8.师问: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比喻,而不直接写出呢?

  9.生答毕,师小结:诗人朱熹不愧是大家手笔,他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自然景物,描写出使人在清新的气氛中既获得美的享受,又引发出哲理的感悟,从而得到启发。

  10.再想一想诗人借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水如此清澈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合作讨论作出回答。

  启发学生: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加以引导教师板书: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3个生字“鉴”“徘”“徊。

  3、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明白诗人借方塘表达的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读书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首古诗,谁来读课题?(2人)一起读。

  2、知道作者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3、能用“熹”组词吗?还记得“熹”的意思吗?

  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的心里照得亮亮的呢?打开课本,我们来读诗。

  二、正确、流利地读诗

  1、放声朗读,将诗多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多位学生读诗。

  3、检查预习情况:

  (1)这首诗中有3个生字,都认识了吗?指名认读。

  (2)你能给“鉴”扩上一两个词吗?诗中的“鉴”又是什么意思呢?“徘徊”又怎么理解呢?

  三、想象画面,领悟古诗内涵。

  1、读了这首诗,知道诗中是围绕哪一个事物来写的吗?(板书:池塘)什么样的池塘?

  2、你说得错。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尤其是前两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池塘说具体点吗?

  (1)生读诗,说给同桌听。

  (2)指名说。(知道为什么说镜子是打开的吗?)

  3、是的.,这打开的“镜子”可漂亮了。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提起笔来写一写。

  4、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前两行。

  5、同学门,站在这清澈美丽的池塘前,你一定会和朱熹一起询问:为什么池塘这般清澈?你知道吗?活水

  生说原因(板书:池塘--------清澈),师生引读后两行。

  6、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师:对呀,是不是搞错了?小组长赶快带领组员讨论一下,这池塘和读书有什么关系?

  (1)小组讨论

  (2)指名交流

  (3)看来这池塘在这里是有所指的,那活水同样也有着深意。谁再来说一说?(板书:头脑---------灵活)

  (4)是啊,每天的读书学习就是那池塘上流大源头活水,只有日日读书,你的头脑才会明澈如镜,才会云影徘徊。所以题目是(生读)

  (5)题目的意思是朱熹在看书时产生了一个感想,这个感想就是------(齐读诗)

  四、背诵古诗

  1、我想作者在读书时一定是又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他感受到读书对于自己的意义,他要把自己的这种体会告诉天下所有的人,怎么写呢?直接说“啊,读书重要,读书能让你头脑清楚、灵活。同学们,这样行吗?

  2、(出示挂图)我们来看图。一天早上,朱熹披衣走出院门,他看书沉思,不时抬头望望远处的翠山,低头瞧瞧脚边的野草,他大目光停留在池塘里那跳动的波光云影上.突然,哗哗的流水声催生了他的灵感,他知道怎么去表达心里的意思了。(生齐背)

  3、你记住这首诗了吗?自由背,指名背。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观书有感》是一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问渠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千古名句。前面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也是关于读书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警句?

  2、全班交流,师补充。(另一首朱熹的《观书有感》)

  3、小结:有人说,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你才更有智慧。有人说,能够摄取书中营养的人要比吃得更多的人更健康。同学们,读书吧,因为每一本书就是一级级阶梯,你每爬一级,就意味着向智慧。向成功迈进一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则有关读书的名言。【出示名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生齐读

  这则名言给你什么启示呢?

  3、这是朱熹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板书:朱熹】你了解朱熹吗?指名说(简介朱熹,相机复习朱熹的《春日》)

  4、【出示课件】师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很多思想都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的诗作用词讲究,风格俊朗,具有一定的哲理。

  二、初读诗歌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熹的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师板书课题:观书有感】生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观书有感呢?

  2、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与众不同,想读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开始吧!【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全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美;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生自学

  3、同学们,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机正音,再指名读

  4、诗有了节奏,才能给人美的享受。听老师是怎样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来的。

  ·师范读,你会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相机表扬:有点感觉了。

  ·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到这儿,你知不知道在这首诗里,坐着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呢?(半亩方塘)【板书:方塘】同学们,半亩方塘并不算大,也就我们三个这样的教室大小。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半亩方塘呢?你能不能用上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清)【板书:清】

  2、再请同学们细细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些地方写出了这个小池塘的清澈? 生自学

  3、交流

  △“鉴”

  ·生谈理解:我是从第一句话“半亩方塘一鉴开”中的“鉴”字体会到池塘很清澈的。在这首诗里,“鉴”是镜子的意思。半亩方方的池塘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师评:你抓住了“鉴”这个字,不仅告诉了大家“鉴”的意思,还说清楚了为什么由“鉴”可见池塘的清澈。

  ·同学们,“鉴”在这课中是一个生字,上下结构,因为古代的镜子都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它的下面是个金字底。伸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书空这个字。

  生书空

  ·古人以铜为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

  ·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啊,把方方的池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共徘徊”

  ·生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池塘清澈透明,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移动)

  ·蓝天和白云一起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池塘的水在缓缓地流淌)

  4、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老师也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看看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指名说

  5、指导朗读

  ·师:多美的景色啊,你能读好这两句吗? 指名读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一定会读得更好! 再指名读

  ·熟读成诵,我们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话。 生齐背1、2句

  6、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的清澈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看来,你们已经和朱熹一样找到了答案。一起说——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

  ·这个“为”字向我们解释了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的原因,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书: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流动的水)

  ·同学们,有了活水,池塘的水为什么就能这样的清澈呢?(因为流动的水不断地补充进来,带走了污水,使得池塘的水永远清澈明亮。)

  ·没有源头活水,池塘会是怎样呢?(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7、学到这,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看? 指名说

  8、多美的景致啊,真让人喜欢。你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

  四、理解寓意

  1、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上课前,老师也介绍说这是一首与读书有关的诗。【板书:读书】可全诗28个字却没有提到读书,这是为什么呢?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会联想到读书呢?同桌讨论讨论

  同桌讨论,师提示:朱熹的诗富有哲理,在这,他仅仅是在写方塘,是在写活水吗?活水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2、交流(只有远远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的清澈;同样,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的心智更聪明。)【板书:心智明】

  3、原来,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 生齐读

  4、同学们,朱熹先生把读书的道理巧妙地藏在这首写景诗里,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为一个杰出的理学家。而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在我们学过的诗当中,你知道有哪些说理诗吗? 指名说

  想不到没关系,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出示课件: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生口头完成填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朱熹先生说理巧妙,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话更是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如今,这两句话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朱熹勤于读书,善于思考,他还写下了一首说理诗《观书有感(其二)》。【出示《观书有感(其二)》及相关注释】

  六、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观书有感(其二)》,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又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读书道理。

  七、板书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 活水

  心智明 读书

  该教学设计还可以做这样的补充:

  朱熹的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我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天理就是人欲。天理与人欲本是一体。

  户外观察龙凤湿地:看到清澈的湖水,水鸟和云朵倒映在水中,你会想到朱熹的哪句诗:天光云影共徘徊。

  对喜欢读课外书的尖子生推荐《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三部,专门看王守仁的章节,思考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12

  【教材简析】

  《观书有感》这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讲述的是作者在读书后,产生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这首诗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篇。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明白读书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明白做学问与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知识的重要性,并能有所启发,与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以读为主,读中悟情,以读强化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的,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朗诵,感悟诗歌的原境之美,意境之美,心境之美。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学时突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思路】

  学生较易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却难以领悟。如果教师直接讲给学生听,学生虽能明白,但印象不会太深,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去探究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通过想像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诗中所描绘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二、激发阅读兴趣。

  1、简介朱熹(同学小组交流)

  2、教师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朱熹一次去看望女儿。女儿女婿热情招待,惟恐怠慢。吃中饭时,女儿十分窘迫地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朱熹开开心心用过之后,看见女儿女婿还惴惴不安,表示饭菜不好。朱熹笑道:“你们不要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实这也就很不错了。我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也不是餐餐大鱼大肉。古人云:富在辛劳穷在惰,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持家的家风是永远不错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坚持俭朴度日。我这里赠送一首诗于你们。”朱熹当即书诗一首:(出示)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2)朱熹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他在武夷山兴建武夷精舍,授徒讲学,聚友著作,斗茶品茗,以茶促人,以茶论道,他写的《咏武夷茶》、《茶坂》等诗后,使武夷茶名声大振。朱熹的《咏武夷茶》一直流传至今。其诗为:(出示)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余自栽。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蝶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3)小结:从这两个事例,你们觉得朱熹是个怎样的人?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

  三、学习古诗。

  1、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

  (1)对照插图,自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理解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3、图文结合,合作研读感悟

  (1)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怎么读呢?指名读

  (2)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点?从哪可以体会到?你有什么想说的?

  (3)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5)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四、总结。

  1、品读完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2、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源头活水→方塘清

  读书汲取→心智明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13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词语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

  春雨

  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一起读课文题目。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示范读、自读、互读、评读、齐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小组(或同桌)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9、背诵古诗。

  (三)、总结升华、体会喻意

  同学们,《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热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我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205-08

《观书有感》优质教学设计(通用10篇)12-20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03-21

《观刈麦》教学设计10-11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08-11

观刈麦教学设计04-22

《观舞记》教学设计08-08

《观舞记》教学设计06-15

《观刈麦》教学设计07-10

观舞记教学设计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