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笛》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笛》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木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回答)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回答)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回答)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回答)
生:(回答)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
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
生:(回答)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
(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回答)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
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生:接读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
生: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萌动的,初绽的,晕染的,自发的,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的,幼松林。
师:侍机板书(幼松)
师:敲打“显然”
师:“显然”这个词在语段中想强调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将这句话作了修改: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
师:请谈谈你对这两组语句的理解
(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的反差)
师:源于自发的挚诚,祖国自在心中。那萌动的曙色,那初绽的蓓蕾,那无声晕染的墨滴,以其内在的神圣,悼念上世纪遇难国人的亡灵,自发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幼松林,将来_________
生:接答
师: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诺贝尔诗人伊利·威塞尔(美国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刻,朱丹并不孤独。
师:他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板书:莹烛)看到了这片幼松林,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生:吹木笛
生:吹木笛
师:是啊!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吟唱。(乐声起)
师:笛声化作了这样的文字“笛声悲凉凄切……这如泣如诉的笛声”请你用心地带着音乐给你的感觉,带着音乐给你的情绪,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请你一边默默的静静地读这笛声,一边用心去思考,就在这段文字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哭泣,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叹息,有一个声音在向你呐喊,然后拿起笔,把你感觉到的哭泣、感觉到的叹息、感觉到的呐喊,感觉到的笛声以外的声音,用一两句文字倾诉出来。
生:伴音乐写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声音?
生:(对历史的关照,应对中提炼“慰亡灵”)
生:(回答)
师:幽幽笛声(板书:幽笛)在雪花中盘旋,伫立雪中的朱丹与那一片莹烛共同倾诉告慰亡灵的心曲(板书:心曲)此时此刻,朱丹以其内心的圣洁让我们不觉想起了一种花?你们想到了吗?
生:梅花
生:梅花
师:理由
生:照应朱丹出场
师: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刻意安排这样一段文字呢?
(自古以来,梅花以其不畏严寒,不惧雪压,卓然绽放的品格,赢得了中国文士的青睐,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也成为高贵品格的代言,朱丹爱国之情的坚守与梅花的风骨达成了高度的统一,朱丹就是一株奇崛伟岸的梅(板书:腊梅))
师:指板书,在这里,腊梅与幼竹达成珠联璧合之态延续我们不朽的国魂(板书:铸国魂)这感人的场景也深深地打动了那位果断拒绝他同时又深感惋惜的艺术大师,因为,在他们心中,共同拥有着对自己祖国的至诚。
师:让我们以著名诗人王久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所作的长诗《致大海》的几句结束我们今天的心旅,让我们永铸爱国之魂:面对列强,国破了/但精神的山河在___只要/精神不灭阿____/祖国,就永远____有尊严!
板书设计:
木笛
幽笛莹烛诉心曲
铸国魂
腊梅幼松慰亡灵 设计意图
1. 以重点语段的自读、感悟为凭证,感受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内涵,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和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追求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2. 通过文本的互参、比照,加深对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3.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言语实践,并体现分层原则,关注个体,注重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让每个孩子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借助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领会人物不忘国耻的爱国情操以及为了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利益的高尚气节;在阅读中尝试文本的互文、参照,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馈,聚焦全文重点内容
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个地方,你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聚焦课文第9自然段。
三.品读文字,感受音乐形象。
1. 朱丹究竟演奏了怎样一首乐曲呢?找出写朱丹吹奏木笛的一段,好好读读。(课文27自然段)
2. 指名朗读第27段。
3. 抓重点词,感受音乐形象和文字表现力。
自己读一读,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联系本组第五组课文《我爱你,中国的文字》,再用心读读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4. 假如你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员,听着听着,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朱丹?在音乐声中默读语句,边想问题。
四.了解历史背景,自读、写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 由学生发言,引出屈辱历史。
2. 投影文字介绍。默读,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牢记民族血泪和耻辱。
3. 阅读考场上的对话,读后填写:他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没有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结,写话。
从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几句话:
朱丹一边演奏木笛,一边心里默默地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感受人物形象,领悟精神内涵
1.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朱丹的形象的语句。
2. 指名朗读,读着这个片段,你想起了本学期哪篇课文?
3. 联系旧文《梅花魂》,重读重点语句。
4. 读了这些,你理解了课文为什么这样描写朱丹的形象吧?
六、小结,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木笛》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木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考试,后来又为什么被破格录取。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3.教导学生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知道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祖国历史。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一个叫朱丹的木笛手到乐团去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这是经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的终试。但是在考场上,朱丹却放弃了考试。而当晚又被破格录取,(板书:终试放弃录取)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回到12月13日这一天,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二、新授:
1.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想想朱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朱丹的爱国之情的?请边读边划细细品味。
出示幻灯:“看过卡片……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
体会出在这个悲伤的日子里抽到这个题目而难过;他知道拒绝后意味着失去这宝贵的机会,甚至永远与机会失之交臂;他可能会想到,在这不该忘却的日子里有人竟出这样的题,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3.指导朗读
4.就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这是为什么?
(1)出示幻灯:这轻轻的一句话,却犹如闷雷在会场里爆炸,窃窃私语起来。”
体会这一段的意思,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闷雷突然爆炸的情景。然后可以联系课文第一部分——机会来之不易。
(2)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说,教师适时引导,“也许有人认为爱国和比赛是两码事。
(3)多么难得的机会却被他却放弃了,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
5.他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名士,但他的做法却令我们肃然起敬,此时,我们再读他与大师的对话,
该怎样读呢?同桌互读——指名读
师:一边是自己的前途,一颗有良知的心,让朱丹选择了放弃。
6.还从哪能够看出朱丹强烈的爱国之情?
(1)(出幻灯“朱丹伫立雪中……天地间翩然回旋”)
(2)此时朱丹又在想些什么?(体会朱丹对自己的做法无怨无悔和对遇难同胞的深深缅怀。)
(3)同学们你们听,(放音乐)这是怎样的笛声啊,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对亡灵深切哀思。)
(4)这一天,朱丹内心很痛苦,他的装束表示出对亡灵的哀悼;一身黑色,衣衫上的梅花,也表示
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朱丹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对环境的描写,使朱丹的形象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
7.故事的结尾让我们大家如释重负,朱丹被破格录取,如果你是那位主考官,你会对朱丹说什么?
写下来,同桌交流,推荐。
三、巩固:
师:其实在12月13日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还有很多人和朱丹一样怀着沉痛的心情。文中有没有提到?
1.出示幻灯:临近石碑……红宝石般的泪。
抓住三个“像……”四个“有”两个“他们”还有“流出红宝石般的泪”体会想象
2.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纪念活动。
3.教师幻灯片简单介绍,学生默读。
《木笛》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抓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在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做好课前准备,多方面收集资料,适时在课中使用资料。
3、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倾情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历练语言。
4、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体会木笛手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资料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导入课文。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精度感悟。
1、课文到底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演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
2、能不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形容他的笛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3、指导朗读,想象笛声。
4、听着这样的笛声,你有什么话想问问朱丹?
5、引出:南京大屠杀
A、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B、师适当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受。
6、过渡:孩子们,这是国耻啊,七十多年前的那一幕幕仿佛又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践踏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朱丹想到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悲痛之日,他又怎么能演奏出欢快的乐曲呢?
7、引入拒绝演奏:“看过卡片……私语起来。”
问:只是一个什么句子?用什么来比喻什么?这个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8、朗读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你怎样理解朱丹的做法,你感受到了什么?
角色转换:(如果你是朱丹)
问:朱丹,此时此刻,你就不为你的前途但用吗?
你经过了初试、复试,今天终于到了终试,你就这么放弃了吗?
方法总结:你是通过什么把朱丹的内心世界了解得这么深刻的?
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于了解一个人的情感的重要性。
9、 仅仅是朱丹一个人在哀痛吗?还有谁?
读“临近石碑……红烛般的泪。”
自学欣赏这个自然段,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总结方法:批注的作用
10、此时此刻,朱丹最想做的是什么?
欣赏木笛声,配乐朗读“笛声凄凉悲切”一部分。
11、小练笔:笛声在向人倾诉,他在倾诉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听到的倾诉声。
交流汇报,升华情感。
12、朱丹没有在大师的面前屈服,这使我们想起了一种花——?(梅花)
引出衣着描写的铺垫作用。
13、这个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朱丹的笛声还有一个人听到了,他是——大师。大师为什么破格录取的朱丹?
引出朱丹的爱国情怀及高超的演奏水平。
三、总结
1、根据板书总结。
2、以王久辛在纪念南京大屠杀xx周年所做的长诗《致大海》的片断结束。
【《木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木笛》教学设计5篇12-16
人教五上:《木笛》教学设计附板书12-16
木笛梗概作文400字「优秀篇」01-08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15篇01-24
桃花心木教学课件01-28
小班体育游戏平衡木教学反思02-21
闻笛原文翻译及赏析01-22
游笛乡铜岭桥11-11
《月下笛》的诗词及鉴赏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