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6-07 16:05: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注我们的社区”。开展这一活动,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实践,扎实地到社区这个更大的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激发他们对学用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设计】

  人生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如果人生是一江春水,我们应选择那奋勇向前奔流的疾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我们要向往那美妙而曲折的幽径;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塔,我们又该如何去攀登呢?让我们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中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感知文本

  1.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2.听录音朗读,认知字词,疏通文句,初步感受文章。

  3.自由朗读全文,标记自己感触很深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文本。

  三、按要求自学,研讨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小组商量。

  ①你觉得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恰当吗?说出你的理由。

  ②你能够概括文章中涉及的四个场景吗?

  ③你认为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请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④你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肯定的精神了吗?

  ⑤你能够解读文中你理解得还不透彻的一个难句吗?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了解学情。

  3.展开课堂讨论。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续写练习。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请你试着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

  2.读完文章对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你的想法。

  【资料整台平台】

  1.作者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的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2.推荐阅读:赵丽宏 《人生是一本书》

  【综合性学习指导】

  关注我们的社区

  一、活动目标

  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

  3.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学会整理资料,能选择最好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4.学习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调查报告、倡议书、公约、演讲稿),能够独立地完成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的作文。

  二、活动指导

  (一)活动准备

  1.成立活动小组。

  在同学们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自由推荐小组长、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活动,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2.在教师的指点下各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我们的社区。

  ①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人口状况。

  ②考察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情况。

  ③完成人口、环境调查报告。

  2.倾诉我们的心声。

  在对社区人口及环境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摸底之后,进行第二项活动,为改造、建设文明社区出谋划策。

  ①制定文明公约。小组长带领同学们深入到社区各家各户,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然后商定公约内容。内容确定后,要与社区管理员协商,再出台施行。

  ②发表一次演讲。首先要明确演讲目的:针对社区不文明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为消除不文明现象努力;然后小组讨论构思演讲稿;最后由一位同学在社区集会上进行演讲。

  3.伸出我们的双手。

  完成了前面的两项活动,学生已逐渐融入到了社区生活中,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第三项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区小主人。

  ①与草地为伴。要求学生关注社区的绿色,争做绿化社区志愿者。学生要对自己所分管保护的那片绿地进行跟踪管理,并以日记形式把管理情况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②丰富社区文化的行动。社区里有宣传栏,要求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宣传栏为阵地,办一期丰富多彩的墙报,给社区居民送一股清新的文化春风。

  三、写作指导

  1.要求: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2.如果学生按计划扎实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完成这篇文章是有内容可写的。比如可以写一写活动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可以谈一谈与同学合作的感触,可以写一写参加了社区活动后对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一些新想法。

  3.学生自由写作完成后,分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评选优秀习作向全体同学推荐。

  四、活动总结

  1.综合各小组活动资料以及社区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只要学生认真参与了就给予肯定)

  2.举办一期板报,刊出学生优秀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部分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组织(猜谜活动):

  说它是条牛,不能拉车走,说它力气小,却能背屋走。

  小小轰炸机,攻击用针吸,痒的叫妈咪,快喷杀虫剂。

  一位小姑娘,身穿花衣裳,飞舞花丛中,长得最漂亮。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教学过程】

  一、欣赏白鹅图,揭题

  1、你们想看看白鹅吗?

  (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的图片)

  可以和你同桌说说你想说的。

  2、集体交流:

  刚才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3、揭题。

  板书:

  白鹅

  4、过渡:

  同学们所感叹的是白鹅的外表很美;丰子恺爷爷笔下的白鹅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好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2、(出示词语)同学们,老师摘录了文中的一些新词,请你读一读,能选择几个词,说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文中的白鹅吗?

  同桌试说,指名说。

  3、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就在书上写一写。

  (师巡视,如发现错误率高的字,实物投影出示,指导书写。)

  4、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文中的白鹅,那么作者认为:

  白鹅是怎样的一个动物?

  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这个句子;它的高傲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5、小结:

  板书:

  叫声

  高傲 步态

  吃相

  三、聚焦“高傲”

  1、(机动)从“姿态”中感悟:

  ⑴ 出示句子: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⑵ 你是怎么理解的?模仿“左顾右盼”,你说它在想什么呢?

  ⑶ 指导朗读。

  2、从“叫声”中感悟:

  ⑴ “鹅的叫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高傲呢?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⑵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研读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同学们再读读,看看你最想强调什么?

  谈自己的理解,品词“厉声叫嚣”、与“引吭大叫”你能想象白鹅好像在说什么吗?

  ⑶ 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指名读,小组赛读。

  ⑷ 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抒发对鹅的喜爱之情。

  ⑸ 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3、从“步态”中感悟:

  ⑴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从步态中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它的高傲?

  ⑵ 集体交流: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① 指名读句说感受: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的?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② 朗读体会:

  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⑶ 集体交流:

  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① 看看净角出场片段:

  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② 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③ 赛读体会: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生读鹅的步调,女生当评委。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女生读鹅的步调。

  ⑷ 再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

  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 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旅游一下!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课件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根据“阅读提示”快速浏览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颜色;

  “赛八寸的玛瑙盘”——面积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花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背诵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总结

  天山美丽如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和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做过边疆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试 颓唐 琐屑 举箸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的进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文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的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教师备注

  二、教学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2、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背影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份(1)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呢?

  教师备注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失一毕,父亲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的光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教师备注

  小 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年,子女对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之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某个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3、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之处。认真体会父母的爱子(女)之情。

  达 标 测 试 一、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触目伤怀 ( )

  A、心里 B、怀抱 C、怀疑 D、胸膛

  2、不能自已 ( )

  A、自己 B、停止 C、控制 D、已经

  二、见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深情。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作者最难忘怀的是什么?(父亲的背影。)在不能忘记前加一个最字,表明什么?(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记叙的顺序来说第一段属于什么写法?(采用倒叙的手法)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作者最主要追忆的是哪一件往事呢?(买橘送别,描绘背影)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内容?(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一段中有一处写我第一次流泪,我这一次流泪是为了什么呢?(是因祸不单行而悲伤流泪)

  那么父亲在我流泪时是怎么说的呢?是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说这句话是因为真的有了什么好的解决家庭困难的办法了吗?不是。那为什么父亲还要这样说呢?(是父亲怕我伤心过度而对我进行安慰。是父亲体贴、劝慰儿子的表现。)

  父亲的心情本来也很难过,却反过来劝慰我,这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下面我们来研读第三自然段: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只写这一句?不写行不行?(这一句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具体写,而一笔带过。这一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程,所以不能不写。)

  教师备注

  下面请同学们注意一些重点词语:说定改用说过可以不可以?为什么?(改为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过是随便说说,说定是已经确定不送了。与后文的送相联系很好的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情。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细,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里行间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即便是父亲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可还是去送了。下面我们来看父亲送儿子到车站这一段。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些什么事。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咐我、嘱咐茶房。(作者通过这些描绘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关怀。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对父亲的体贴关怀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作者在本段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过体贴父亲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里,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已经是无微不至了,可这还远远不过,父亲又为儿子做了什么事情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课文的第三层。上堂课我们分析过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父亲为我买橘子,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这一段,分析一下这一段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能让你感动,为什么?

  作者在写父亲买橘子之前先写卖橘子的地点、这条路的情况,又强调了父亲是个胖子,这有什么作用呢?(主要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而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师备注

  这一段中写父亲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这段外貌描写中主要突出了一个黑色,这是为什么?(家中亲人去世,同时也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

  写父亲在平地上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写父亲买橘子的一路上又几个动词用的最好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探、攀、缩、倾)同学们说说这几个动词为什么写得好?

  慢慢探身下去为什么可以写成跳下去?用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两手的动作用攀这个词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

  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说明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当看到父亲此时此刻的背影我的反应时什么?(第二次流下了眼泪)作者为什么第二次流泪呢?(这是感动的泪,同时也是悔恨、惭愧的泪。)

  既然感动得流了泪,为什么要赶紧擦干,怕父亲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呢?(怕父亲见我流泪而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这是全文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那么第三次写背影是在哪里呢?

  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第三次流下了泪,这也同样是感动的泪,离别伤感的泪。

  第三部分:怀念父亲,再忆背影。请一名同学把第三部分朗读一遍。

  这一段文字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了和开头气氛、请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年老体弱,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儿子、关心儿子的心没变。

  教师备注

  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是儿子亲眼看到父亲的背影了吗?不是,这是儿子心中的背影,意念中的背影。面对这个背影儿子第四次流下了眼泪,这是思念之泪,这是伤心之泪。 教师备注

  板书设计 一、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卖橘子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二、追忆往事,描绘背影 艰难努力的背影

  2、离别的背影

  三、怀念父亲,再忆背影

  小 结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亲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也同时使同学们学习写作的一篇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或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3、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秦兵马俑(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留下了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3、交流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4、再一次让我们满怀自豪地读一读:

  秦兵马俑。

  二、预习汇报,交流共享

  1、谈话过渡:

  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满腹的自豪。想必,课前同学们也一定作了充分地预习。咱们一起交流分享预习成果。

  2、依次汇报,相机引导:

  ⑴ 介绍佣及秦兵马俑。

  ⑵ 读准生字词。

  ⑶ 圈划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理解。

  ⑷ 正确、流利地读文。

  ⑸ 理清条理,领会第三自然段的过渡作用。

  三、精读课文,体悟积累

  1、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⑴ 播放录像,说说感受。

  ⑵ 师述:

  走进语言文字,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⑶ 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并划出规模宏大的词句,简要写写体会。

  ⑷ 集体交流:

  预设1: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二万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引导透过一系列数字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预设2:

  “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一段补充资料,师读,设问:

  从这段文字,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

  2、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⑴ 过渡:

  如果说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让人折服的话,那它的众多的类型、鲜明的形象,就更令人惊叹不已。

  ⑵ 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快速浏览4~7自然段,找一找。

  ⑶ 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⑷ 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演一演某一角色,还可以用生动的解说来介绍。

  ⑸ 出示相应的画面,集体交流。

  3、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⑴ 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会看到什么呢?

  ⑵ 放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⑶ 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

  ⑷ 扣省略号,“……”省去了什么呢?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请同学们也用“有的……好像……”来写一段话。

  (出示一组画面)

  ⑸ 交流:

  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畅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师小结后,引读最后一段。

  2、再次播放录像:

  利用撼人心魄的音乐和气势恢宏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交流:

  透过画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3、总结:

  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独放异彩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关于秦兵马俑,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究。此时设问:学完了课文,你对秦兵马俑还有哪些感兴趣的疑问?教者向学生推荐一些站,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外。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恢弘气势) (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相关文章: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03-0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七篇01-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七篇03-02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02-2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七篇02-21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七篇02-05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七篇01-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七篇01-30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七篇01-07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七篇02-2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注我们的社区”。开展这一活动,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实践,扎实地到社区这个更大的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激发他们对学用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设计】

  人生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如果人生是一江春水,我们应选择那奋勇向前奔流的疾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我们要向往那美妙而曲折的幽径;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塔,我们又该如何去攀登呢?让我们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中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感知文本

  1.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2.听录音朗读,认知字词,疏通文句,初步感受文章。

  3.自由朗读全文,标记自己感触很深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文本。

  三、按要求自学,研讨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小组商量。

  ①你觉得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恰当吗?说出你的理由。

  ②你能够概括文章中涉及的四个场景吗?

  ③你认为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请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④你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肯定的精神了吗?

  ⑤你能够解读文中你理解得还不透彻的一个难句吗?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了解学情。

  3.展开课堂讨论。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续写练习。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请你试着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

  2.读完文章对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你的想法。

  【资料整台平台】

  1.作者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的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2.推荐阅读:赵丽宏 《人生是一本书》

  【综合性学习指导】

  关注我们的社区

  一、活动目标

  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

  3.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学会整理资料,能选择最好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4.学习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调查报告、倡议书、公约、演讲稿),能够独立地完成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的作文。

  二、活动指导

  (一)活动准备

  1.成立活动小组。

  在同学们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自由推荐小组长、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活动,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2.在教师的指点下各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我们的社区。

  ①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人口状况。

  ②考察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情况。

  ③完成人口、环境调查报告。

  2.倾诉我们的心声。

  在对社区人口及环境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摸底之后,进行第二项活动,为改造、建设文明社区出谋划策。

  ①制定文明公约。小组长带领同学们深入到社区各家各户,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然后商定公约内容。内容确定后,要与社区管理员协商,再出台施行。

  ②发表一次演讲。首先要明确演讲目的:针对社区不文明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为消除不文明现象努力;然后小组讨论构思演讲稿;最后由一位同学在社区集会上进行演讲。

  3.伸出我们的双手。

  完成了前面的两项活动,学生已逐渐融入到了社区生活中,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第三项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区小主人。

  ①与草地为伴。要求学生关注社区的绿色,争做绿化社区志愿者。学生要对自己所分管保护的那片绿地进行跟踪管理,并以日记形式把管理情况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②丰富社区文化的行动。社区里有宣传栏,要求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宣传栏为阵地,办一期丰富多彩的墙报,给社区居民送一股清新的文化春风。

  三、写作指导

  1.要求: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2.如果学生按计划扎实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完成这篇文章是有内容可写的。比如可以写一写活动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可以谈一谈与同学合作的感触,可以写一写参加了社区活动后对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一些新想法。

  3.学生自由写作完成后,分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评选优秀习作向全体同学推荐。

  四、活动总结

  1.综合各小组活动资料以及社区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只要学生认真参与了就给予肯定)

  2.举办一期板报,刊出学生优秀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部分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初步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课前组织(猜谜活动):

  说它是条牛,不能拉车走,说它力气小,却能背屋走。

  小小轰炸机,攻击用针吸,痒的叫妈咪,快喷杀虫剂。

  一位小姑娘,身穿花衣裳,飞舞花丛中,长得最漂亮。

  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

  【教学过程】

  一、欣赏白鹅图,揭题

  1、你们想看看白鹅吗?

  (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的图片)

  可以和你同桌说说你想说的。

  2、集体交流:

  刚才你们在说些什么呀?

  3、揭题。

  板书:

  白鹅

  4、过渡:

  同学们所感叹的是白鹅的外表很美;丰子恺爷爷笔下的白鹅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好吗?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准读正确。好吗?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指导。)

  2、(出示词语)同学们,老师摘录了文中的一些新词,请你读一读,能选择几个词,说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文中的白鹅吗?

  同桌试说,指名说。

  3、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就在书上写一写。

  (师巡视,如发现错误率高的字,实物投影出示,指导书写。)

  4、刚才同学们介绍了文中的白鹅,那么作者认为:

  白鹅是怎样的一个动物?

  请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这个句子;它的高傲集中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5、小结:

  板书:

  叫声

  高傲 步态

  吃相

  三、聚焦“高傲”

  1、(机动)从“姿态”中感悟:

  ⑴ 出示句子:

  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⑵ 你是怎么理解的?模仿“左顾右盼”,你说它在想什么呢?

  ⑶ 指导朗读。

  2、从“叫声”中感悟:

  ⑴ “鹅的叫声”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它的高傲呢?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⑵ 同桌交流,集体交流:

  研读句子: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同学们再读读,看看你最想强调什么?

  谈自己的理解,品词“厉声叫嚣”、与“引吭大叫”你能想象白鹅好像在说什么吗?

  ⑶ 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指名读,小组赛读。

  ⑷ 指导读书方法:

  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抒发对鹅的喜爱之情。

  ⑸ 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3、从“步态”中感悟:

  ⑴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从步态中我们是否感受到了它的高傲?

  ⑵ 集体交流: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① 指名读句说感受:

  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的鸡和鸭是什么样的?鸡和鸭见到人时都匆忙逃跑,说明什么,而鹅呢?

  ② 朗读体会:

  你看这个鹅它不仅不怕人还咬人,谁能把它这种高傲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⑶ 集体交流:

  活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① 看看净角出场片段:

  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

  ② 既然是写鹅为什么前面写鸭?

  ③ 赛读体会: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生读鹅的步调,女生当评委。

  师读鸭子的步调,男女生读鹅的步调。

  ⑷ 再读: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四、背诵积累

  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通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写的主 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

  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旅游一下!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课件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

  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根据“阅读提示”快速浏览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衬托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颜色;

  “赛八寸的玛瑙盘”——面积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花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背诵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总结

  天山美丽如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反思

  1、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和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做过边疆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试 颓唐 琐屑 举箸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的进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文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的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教师备注

  二、教学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2、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背影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份(1)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呢?

  教师备注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失一毕,父亲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的光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教师备注

  小 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年,子女对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之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某个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3、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之处。认真体会父母的爱子(女)之情。

  达 标 测 试 一、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触目伤怀 ( )

  A、心里 B、怀抱 C、怀疑 D、胸膛

  2、不能自已 ( )

  A、自己 B、停止 C、控制 D、已经

  二、见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深情。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作者最难忘怀的是什么?(父亲的背影。)在不能忘记前加一个最字,表明什么?(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记叙的顺序来说第一段属于什么写法?(采用倒叙的手法)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作者最主要追忆的是哪一件往事呢?(买橘送别,描绘背影)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内容?(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一段中有一处写我第一次流泪,我这一次流泪是为了什么呢?(是因祸不单行而悲伤流泪)

  那么父亲在我流泪时是怎么说的呢?是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说这句话是因为真的有了什么好的解决家庭困难的办法了吗?不是。那为什么父亲还要这样说呢?(是父亲怕我伤心过度而对我进行安慰。是父亲体贴、劝慰儿子的表现。)

  父亲的心情本来也很难过,却反过来劝慰我,这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下面我们来研读第三自然段: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只写这一句?不写行不行?(这一句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具体写,而一笔带过。这一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程,所以不能不写。)

  教师备注

  下面请同学们注意一些重点词语:说定改用说过可以不可以?为什么?(改为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过是随便说说,说定是已经确定不送了。与后文的送相联系很好的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情。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细,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里行间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即便是父亲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可还是去送了。下面我们来看父亲送儿子到车站这一段。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些什么事。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咐我、嘱咐茶房。(作者通过这些描绘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关怀。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对父亲的体贴关怀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作者在本段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过体贴父亲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里,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已经是无微不至了,可这还远远不过,父亲又为儿子做了什么事情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课文的第三层。上堂课我们分析过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父亲为我买橘子,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这一段,分析一下这一段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能让你感动,为什么?

  作者在写父亲买橘子之前先写卖橘子的地点、这条路的情况,又强调了父亲是个胖子,这有什么作用呢?(主要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而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师备注

  这一段中写父亲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这段外貌描写中主要突出了一个黑色,这是为什么?(家中亲人去世,同时也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

  写父亲在平地上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写父亲买橘子的一路上又几个动词用的最好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探、攀、缩、倾)同学们说说这几个动词为什么写得好?

  慢慢探身下去为什么可以写成跳下去?用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两手的动作用攀这个词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

  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说明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当看到父亲此时此刻的背影我的反应时什么?(第二次流下了眼泪)作者为什么第二次流泪呢?(这是感动的泪,同时也是悔恨、惭愧的泪。)

  既然感动得流了泪,为什么要赶紧擦干,怕父亲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呢?(怕父亲见我流泪而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这是全文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那么第三次写背影是在哪里呢?

  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第三次流下了泪,这也同样是感动的泪,离别伤感的泪。

  第三部分:怀念父亲,再忆背影。请一名同学把第三部分朗读一遍。

  这一段文字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了和开头气氛、请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年老体弱,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儿子、关心儿子的心没变。

  教师备注

  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是儿子亲眼看到父亲的背影了吗?不是,这是儿子心中的背影,意念中的背影。面对这个背影儿子第四次流下了眼泪,这是思念之泪,这是伤心之泪。 教师备注

  板书设计 一、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卖橘子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二、追忆往事,描绘背影 艰难努力的背影

  2、离别的背影

  三、怀念父亲,再忆背影

  小 结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亲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也同时使同学们学习写作的一篇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或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3、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九课──秦兵马俑(齐读课题)。

  2、创设情境: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兵马俑后留下了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3、交流感受,激发民族自豪感。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4、再一次让我们满怀自豪地读一读:

  秦兵马俑。

  二、预习汇报,交流共享

  1、谈话过渡:

  从你们的朗读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满腹的自豪。想必,课前同学们也一定作了充分地预习。咱们一起交流分享预习成果。

  2、依次汇报,相机引导:

  ⑴ 介绍佣及秦兵马俑。

  ⑵ 读准生字词。

  ⑶ 圈划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理解。

  ⑷ 正确、流利地读文。

  ⑸ 理清条理,领会第三自然段的过渡作用。

  三、精读课文,体悟积累

  1、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⑴ 播放录像,说说感受。

  ⑵ 师述:

  走进语言文字,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⑶ 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并划出规模宏大的词句,简要写写体会。

  ⑷ 集体交流:

  预设1: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二万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引导透过一系列数字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结合课文中的数据“五十个篮球场”“八千个兵马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预设2:

  “站在高处鸟瞰,……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一段补充资料,师读,设问:

  从这段文字,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再感情朗读最后一句。

  2、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⑴ 过渡:

  如果说秦兵马俑恢弘的气势让人折服的话,那它的众多的类型、鲜明的形象,就更令人惊叹不已。

  ⑵ 课文介绍了兵马俑的哪几种类型,快速浏览4~7自然段,找一找。

  ⑶ 在学生了解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类,认真读一读那一段,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⑷ 在四人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演一演某一角色,还可以用生动的解说来介绍。

  ⑸ 出示相应的画面,集体交流。

  3、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⑴ 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会看到什么呢?

  ⑵ 放声朗读第八自然段,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⑶ 在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再次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兵马俑都有着什么样的神态,然后师生配合读。

  ⑷ 扣省略号,“……”省去了什么呢?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它们又在想着什么?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请同学们也用“有的……好像……”来写一段话。

  (出示一组画面)

  ⑸ 交流:

  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畅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师小结后,引读最后一段。

  2、再次播放录像:

  利用撼人心魄的音乐和气势恢宏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交流:

  透过画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3、总结:

  秦兵马俑,这沉睡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一朝醒来,震惊了全世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拥有这颗独放异彩的明珠而感到骄傲。其实,关于秦兵马俑,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究。此时设问:学完了课文,你对秦兵马俑还有哪些感兴趣的疑问?教者向学生推荐一些站,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外。

  【板书设计】

  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恢弘气势) (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