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五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1、看动画,讲故事,感知短文内容。
点评:上课伊始,生动有趣的动画,绘声绘色地讲解,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氛围,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2、自由读故事,了解文中对于爷孙俩骑驴的几种说法。
点评:读故事是看动画所无法代替的,这使学生对故事《骑驴》的四种说法逐渐明晰,为展开交流做好准备。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⑴ 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⑵ 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⑶ 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⑷ 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⑴ 调查分组:
① 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② 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③ 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④ 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⑤ 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
点评:按不同观点分组,是来自学生自己的观点,打破了常规分组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使小组学习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对于与以上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及教师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⑵ 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点评:能通过教学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抓住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此处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更强,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设计才更有针对性。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点评:不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的交流活动升华,互动性更强,交际情境自然形成。同时,在交流中,经过教师的恰当的引导、点拨,学生会逐渐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很巧妙。巧,是因为师生角色扮演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妙,是因为交际过程不单是语言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以熏陶、释放的过程。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点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总评】
张老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应该听谁的》,能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提出的口语交际要求,从二年级学生实际出发,把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敢说、乐说,说清自己的想法,说出新意;指导学生在与人交流中要认真倾听,态度自然、大方上。教学设计体现了顺学而导,在交际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指导思想,及情境中互动,互动中发展学生思维的设计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于交际,主动交流:
张老师设计了独白、小组讨论。与老爷爷模拟对话等活动,努力引导每个学生乐于交流,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情境中。
2、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互动:
比如说,上课伊始的一边播放配乐动画,一边讲《骑驴》故事,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交际情境中;让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交际平台;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使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师生扮演角色,与老爷爷模拟对话,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了故事所蕴含的哲理;拓展交际话题,让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为难的事情,把交际情境引向生活实际,使交际更具实际意义。
以上各种交际情境,重视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交际角色意识,构成了真实的课堂交流的学习情境。
3、发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鼓励学生多元化思考,与文中四种观点不同的同学为一组的设计,体现了她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精神的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二、设计意图
1、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3、运用想象,延伸课外。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四个字。认识1笔画“乚”和五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1)培养合作互爱的情感,学会与人共处。
(2)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花木。
四、教学流程
一、由图片引出课题
1、贴“小树”请学生用“小树”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2、贴“爷爷”出示词语“爷爷”教学生字“爷”(1)比较爷——爸(2)教“父”字头
3、在两幅图中贴上“和”,齐读课题。你们想编一个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吗?
4、出示图一、二,让学生说。(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1)自由说(2)指名说
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检查。
5、出示词语(请学生读准“和”两种读音,以及“不”的变调)爷爷和小树暖和不冷了不热了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读字音,看看你能记住它吗?你是怎么记住的?
2、四人一组合作
(1)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读。
(2)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教师把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名上台说说你认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领读(组词读)
4、师随机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让学生认认、读读、记记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合作一起读2、比赛,指名小组读
五、游戏“当小小啄木鸟”
1、师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泪”的小树,告诉学生,小树上有许多虫子,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给小树捉虫。
2、学生拿出信封里的画,树上的“小虫”上都有一个生字或偏旁,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划去一条小虫,看谁捉的小虫多。
3、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有笑脸”的小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朗读背诵。
(一)明确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运用,及在语气上的特点,理解文言中常用的语气词“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
2.理解文章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复习文学常识。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请一位学生把“蜀之僧去南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巩固文言基础知识(订正课后练习二,并出示投影,请学生把下列这些词语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②以告富者 ③富者有惭色 ④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2.语言特色
学生朗读第一段,并分析排比句的艺术效果。
(第一个设问句开篇泛论天下事之难易,关键在“为”,第二个设问句进而引申论述“人之为学”。由概括到具体,使论述的道理逐步深入,引起人们的深人思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辨力量。)
朗读第三自然段,有钱的和尚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语气有何不同?(第一次属于通 常发问,第二次是以蔑视的语气出现的,在富和尚看来,穷和尚只凭一瓶一钵前往南海,是不可思议的,“我”(富和尚)尚未成功,“你”(穷)岂不是痴人说梦。)
语气词 乎、哉——疑问,也、焉——判断,矣——陈述
3.把握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4.请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另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有决心而成功的,没有决心而失
败的。”(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四)总结、扩展
蜀鄙之僧尚知“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学过本课后能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为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教学过程】
一、引题、结合《春》和《济南的冬天》导入新课、析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生动用条理地说明事物。
2、做读书摘要。
三、第一次尝试,理清文章层次和条理
1、出示尝试题、学生默读尝试题。
2、听录音,给各段标上序号。
3、快速阅读课文,勾划出文中和课后练习相对应的概括性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勾划出七、八、九、十段中表顺序的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说明的条理性。讨论完成尝试练习。
4、检查、肯定。
5、归纳总结:说明顺序的条理性。
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
四、第二次尝试、理解文章说明的生动性
1、出示尝试练习题。
2、点名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其他学生合拢书,体会感受语言的生动。
3、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根据相关语句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的对照、加深体会。
4、学生讨论、互评,理解生动说明的好处。
5、信息反馈,归纳肯定。
6、齐读课文一、二段,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第三次尝试、编写读书摘要
1、提出尝试要求。
2、学生跳读课文,根据课后练习一中四个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先画线标出内容要点,再连缀成文。完成尝试要求。
3、学生小组内交换阅看、互相订正补充。
4、反馈信息,给予肯定。
5、出示教师的摘要,学生对照自己的摘要作为参考。
六、课堂小结(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和意图:
《短歌行》、《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而且都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自身处境的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遂成传世名篇。因此,而今的我们很有必要跟学生一起,诵读、品味、鉴赏《短歌行》、《赤壁赋》精美的语言,体悟的精美高妙,深入地探讨他们对待人生、理想和生死的深沉、悲凉而又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和增强他们看待人生、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学情及其学习态度: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牵线地理解文言文基本文理。但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任然需要加强引导,要把学生机械枯燥地积累文言文的语言知识的困扰和负担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欣赏《短歌行》、《赤壁赋》的深沉高雅的美感的同时,对曹操和苏轼产生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认知上的共鸣,从而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去形成对于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难点和重点:
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受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发、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2.诗文导入: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
3.《短歌行》及《赤壁赋》的创作的背景
(1)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意在一统天下,而得天下必先得人心,特别是贤才之心,故有求贤若渴之慷概悲切之情灌注于《短歌行》之中。
(2)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遭遇中的一个莫大打击,然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赤壁三绝”流芳于世,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大的幸事。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10篇01-14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7篇02-10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10篇01-1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1-2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四篇01-06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1-03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九篇02-09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锦集五篇02-04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01-3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锦集6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