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1
一、教学准备
1、白纸、放大镜每人一份
2、书写纸、卡纸、挂历纸、报纸等每组一份。
3、每组准备两本不同的厚薄的书。
二、教学目的:
1、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各种白纸不同和相同特点的能力。
3、培养探究纸的兴趣。
4、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三、教学重点:
观察纸的纤维。
四、教学难点:
探究观察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方法。
五、教学活动过程
㈠观察描述一张白纸的特点。
1、(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这张纸除了颜色是白的特点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2、提供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让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并根据需要记录关于这张白纸的特点。
3、小组交流每个人观察到的关于白纸的特点。
4、全班交流归纳:关于这张白纸我们观察到了它的哪些特点?
5、评价要求:能观察到关于一张白纸的10个以上的外部特征。
㈡比较两张纸的不同。
1、观察一下你们桌上的纸主要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观察并作记录。
3、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特点的?
4、学生汇报交流。
5、比较两张纸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得出各种方法。
7、试着你们说的方法比较生字卡片与科学纸张的厚薄。
8、怎样观察比较两本不同书的厚薄?
9、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用测量、计算等方法。
10、学生用尺来测量两本书纸张的厚薄,并交流观察测量结果。
11、评价要求:能够理解并经历比较各种纸不同特点的观测手段或方法。
㈢观察纸的纤维。
1、这些外形不同的纸,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2、引导学生将小纸片撕开,观察撕开的纸边。
3、学生观察,并作交流。
4、全班交流:①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②师归纳:这是纤维。
5、纸面上能观察到纸的纤维吗?引导学生将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
6、学生试验之后:①报纸,餐巾纸可以观察到。②书写的白纸、书本的纸张不能观察到。
7、学生观察,并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8、总结:①在观察中你们有哪些新的发现?②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什么想法?
9、学生讨论得出:①发现:纸是由纤维组成的。②问题:纸的纤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纸的纤维粗,有些细?纸是怎么造出来的?……
10、评价要求:能够观察到纸的纤维,知道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㈣课堂延伸。
1、课后针对这些问题去搜有关纸的资料,了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
2、分析下节课的内容:我们来造一张纸。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2
一、教材
1、教学内容:昼夜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在小学中年级初步直观了解地球、太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2)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通过学生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教学重、难点: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观察了地球仪,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并试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通过太阳观察地面影子、温度、方向等知识。教学昼夜的形成同样采用直观教具演示,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这些知识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学生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发生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法提示:
教师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昼夜变化的产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练习中,采用讨论辅导法,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小组长到教师处领实验器材,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7、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的变化”的理解,根据实验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中国和美国,哪个地方先被太阳照到?(把握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四、板书:
昼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阳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阳面——黑暗
地球自转——光明黑暗交替
——昼夜形成
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1、课前搜集信息;
2、实验;
3、讨论辩论;
六、主要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4、暗示法;
5、演示法。
七、使用仪器
1、地球仪;
2、电筒;
八、达到的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
2、学生在“假设—验证”的实验活动中,体验大自然的力量,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乐趣。
3、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验证”的实验,了解岩石在变化。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验现象初步描述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野外搜集岩石。
2、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石灰岩、记录表、铁罐头、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湿毛巾等。
3、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过程
1、教师出示一块岩石,问:课前大家都去搜集了岩石,那么你了解它多少呢?
2、出示另一岩石,它和刚才的岩石一样吗?
3、自然界中的岩石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看过之后又有什么新发现?
二、假设过程
4、岩石以前就是这个样子吗?你觉得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出示课题。
5、你能体验到是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了呢?
6、交流汇报,综合整理并板书。
7、根据大家的猜测,你能设计几个实验来验证吗?
三、设计选择过程
1、选择一个假设,讨论讨论如何验证,需要什么材料。
2、汇报实验设计过程。一起确定本堂课可以进行实验的假设。
3、自主选择其中一个实验,请材料员来拿需要的材料,并作好实验记录表。
4、教师记下每组实验的方向。
5、在实验中,我们始终要关注的是:岩石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6、实验前,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老师的建议是:使用酒精灯,镊子拿和放都要小心点,眼睛和酒精灯保持点距离。
四、自主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A、交流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你们是如何做的?
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比较以后岩石有没有变化?
如何变化?
如果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达到一千年,一万年,你估计它会变得怎么样?
B、交流水对岩石的影响。
C、交流碰撞对岩石的影响。
3、小结:从各小组的实验情况来看,冷热、水、风沙(碰撞)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吗?我们的实验真的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高兴吗?
4、教师课件出示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五、拓展过程
1、你认为还有什么力量使岩石的模样发生变化呢?
2、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自然的力量吧!(植物对岩石的侵蚀图片或录像)
3、其实岩石风化的原因还有很多,大自然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进行了“植物”和“动物”单元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在这个单元里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1课,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认6种常见材料并用词语描述它们。这一课将通过观察和辨认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他们将观察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书包和教室里的设施,分辨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找出常见材料,描述它们的特性。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学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明确研究材料的意义。
(二)具体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教学准备:
1、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纸、牙刷、毛巾、钥匙、玻璃杯、木梳)。
2、我们身上的物品、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统计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问:摸奖见到过吗,你摸过吗?今天我们也来摸摸,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老师先告诉你们,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你摸的时候,说说你摸到的感觉,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奖猜谜活动
请几名学生到前面来在老师准备的百宝袋里摸各种物品,学生每摸出一种物品都让他猜猜这种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师说:是的,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材料人们使用,今天咱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材料。(板书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越感兴趣。用摸奖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似乎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但对小学生来说也很意外,在兴趣盎然的摸奖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1、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带的、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试着把它们写在表格中。
2、让学生观察书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测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学生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3、观察活动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针对三年级小朋友对探究的过程还不是十分明确的实际,我还引导他们简单说一说自己研究前的设想,特别是如何做好记录,这对学生开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谈话:我们最常用的材料有纸、金属、木头、塑料、玻璃、布。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材料供我们使用,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就拿我们教室的门来说你们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吗?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的材料,一起来讨论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孩子们的交流既是对研究成果的交流汇报,又是对研究方法的梳理,学生们共同分享着集体的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坚定了他们继续研究、探讨的信心。
四、课后延伸
师问:关于“材料”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问题,你们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师告诉学生我们将在以后的几节课中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这样探究从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在研究了“常见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一问题后,再让学生提出关于“材料”还想研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新的问题,继续研究下去,这样充分说明教者的“用教材教”的意识。
【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动物的卵》教学设计12-23
《科学之旅》教学设计01-18
科学诗《化石吟》教学设计11-05
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意见01-18
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10-05
小学《观潮》教学设计10-30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反思12-25
小学科学教案《伞花》课件设计05-10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12-28
小学美术《黑与白》教学设计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