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能用词素分析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用“抓事例及事例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3、领悟课文叙事抒情,直接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纲
1、你从题目发现了什么?
2、自学生字,书写难字:
妮、硝、谣、噩、嫂。
3、读通读顺课文:
思考批注:课文分别写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
4、自读第一自然段:
勾画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的词句,(思考批注),大娘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5、自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小金花最感人的言行,小金花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6、自读第三自然段,勾画大嫂最感人的举动,大嫂对志愿军有XX的情谊。
7、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从中看出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有XX的情谊。
8、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练习提纲
1、听写生字、新词:
从“雪中送炭、唯一、代价”中选一个词造句。
2、课文仿写《志愿军×××,我想对你说》(或《再见了,新人》)。
3、阅读迁移练习:
同步阅读156页《馒头的故事》。
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⑵这件事反映了军民之间XX的情谊。
一、审题,发现题目的特点
1、某人对某人分别时说的话。
2、“亲人”指有血缘关系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3、课文写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朝鲜人民”。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归纳人物事例
大娘:
1、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2、冒着炮火送打糕。
3、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
1、为救老王牺牲了妈妈。
2、大嫂挖野菜双腿被炸伤。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大娘:
1、送打糕。
(带、顶、冒、穿、送)雪中送炭。
2、救老王失去唯一的小孙孙。
3、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小金花:
1、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2、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双腿被炸伤。
(用鲜血写成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四、回读课文,抓住文中志愿军为朝鲜人民而流血牺牲的事体会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深情
1、五次战役的时候……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侦察,被敌人抓住了……
3、……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
(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五、创设情境,激情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1、激情引读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话。(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创设情境,写作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告别的话,并指导深情话别。
六、回顾全文,探讨写法特点
1、前三节叙事抒情:
请求→回忆→反问
叙事 抒情
2、最后三个自然段直接抒情。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2
课前准备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同学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⑴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 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⑶ 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⑴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 交流,同学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 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 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 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 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⑶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 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缺乏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一起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1)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流血牺牲,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有多少优秀中华儿女鲜血洒落。因此,在志愿军眼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朝鲜人民眼里志愿军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列车徐徐出站,中朝入民依依惜别。隔着鸭绿江,从心底里高声呼唤——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课堂,本案以“感动”这条情感主线展开教学,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使孩子们在“感动”中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感动”中让学生体会重点语句及反问句等一些特殊句式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噩耗、刚强、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发兴趣
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谊(yǐ)”、“耗”(hào)等生字读音,注意“噩”、“嫂”的写法。
(2)学生汇报:课文中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感人的事。
三、品读感悟亲情
1、是什么使不是亲人的两国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划出让你特别感动的内容,抓住词句说说体会,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来。
2、学生交流,抓重点词句感情亲情:
(一)“志愿军与大娘”之情:
(1)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这真是雪中送炭哪!
A、引导学生抓住“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想象当时这样做的危险和艰难,从而体会大娘为志愿军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B、抓住“雪中送炭”这个成语来体会,先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成语的含义,接着联系句子具体谈谈这个成语“雪”、“炭”分别指什么,最后想象“雪”——志愿军当时的困境及困境会给他们带来的后果,从而进一步体会大娘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为他们而将自己生命置之度外的品质。
C、感情朗读:朝鲜大娘愿意为志愿军付出生命,给了志愿军及时的帮助,她把志愿军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人,能不算“亲人”吗?读出你的感动吧!
(2)句子: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您为了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A、引导学生抓住“惟一”、“丢”、“背”等词来体会,先理解“惟一”的意思,再谈谈“惟一的亲人”对大娘意味着什么,接着体会大娘这一“丢”丢下的是什么,“背”起的又是什么,从而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感情胜过亲人。
B、感情朗读:朝鲜大娘为救志愿军不顾最亲最爱的小孙孙,这能不算“亲人”吗?
[这两句教学不一定按以上顺序,根据学情而定。学生还可能谈到大娘洗补衣服几夜不眠、大娘八年来像慈母般地关心战士们等情节让人感动,老师都要予以肯定。]
(3)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师引:大娘为志愿军所做的一切,怎么能不感人呢?难怪志愿军对大娘说一一
“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出示句子)
A、请学生改成陈述句。
B、比较两句话,哪句更能体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C、情境引读:
师:在五次战役的时候,是大娘带着全村的妇女送打糕,所以——生接读
师:在敌机来的时候,大娘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而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所以——生接读
[设计理念: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二)“志愿军与小金花”之情:
(1)句子: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
A、引导学生抓住“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等词句体会小金花内心失去妈妈的悲痛。
B、感情朗读,演读。
C、“妈妈牺牲不落泪”,可“跟志愿军告别却哭成泪人”,你感受到什么?
D、再读句子。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三)“志愿军与大嫂”之情:
(1)句子:我们清楚地记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
A、可抓住三个“挖”来理解它们的不同背景,再想像这三个“挖”字背后,大嫂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挖的,从而理解大嫂不顾生命危险为战士们挖野菜的可贵品质,感人至深。
B、感情朗读
(2)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方法同上)。
3、朗读体会惜别深情
(1)师引:现在志愿军就要同她们分别了,此时此刻,战士们是怎样抒发自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句子中的感情。(生自由读)
(2)评读。(注意体会与大娘告别的不舍,对小金花的疼爱,对大嫂的不忍心。)
4、感情朗读1-3自然段,升华情感
(1)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2)激情配乐朗读:
A、在这分别的日子,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地对大娘说――(配乐齐读第一自然段)
B、当我们看到泪流满面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对小金花说:――(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C、当我们面对拄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想到她为了给我们挖野菜而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深情地对大嫂说――(配乐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抒情赞颂亲人
1、前来送行的人只有三个吗?课文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呢?
2、这三个人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光她们三个就为志愿军战士做了那么多的事,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可想而知,当年的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了多少代价,怎么不令人感动呢?说出你们的感动,说出心中的赞扬,最好能合适地选用反问句。
[设计意图:情感喷涌时,让学生适时地抒发,并尝试用反问句来表达情感,既能让学生抒发自己对朝鲜人民的赞美之情,又加强学生对反问句表达效果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
二、课内链接课外,仿写段落
1、为了志愿军,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呢?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读课文,体会无数志愿军战士也在朝鲜这片土地上洒下了鲜血,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两国人民的鲜血凝成的。]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故事?
3、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片断(节选志愿军战士感人的故事),读后谈感想。
4、师引:想一想,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为角色,以她们的口吻,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同样可以按“劝慰――叙事――抒情”的结构,用第二人称来写。
5、交流评析。(评析可重点引导学生从事例描写是否感人,反问句运用是否恰当等方面展开)
三、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两国人民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怎样才能读出这份感情。(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学生评读。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3、创设情境引读。
(1)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了喊声――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2)师: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手,大声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位,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亲人挥手告别――生齐读4-6自然段。
四、小结
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心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5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共3页,当前第2页123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战役、封锁、硝烟、侦察、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刚强、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课件:重点语句、图片、音乐。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补充抗美援朝资料,指导书写“噩”。
二、质疑,理解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和谁是亲人?
2、生活中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作是自己的亲人?再看课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3、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是亲人。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标出重点词语。
4、咱们先来看看志愿军和大娘之间为什么称为亲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大娘”部分
重点句一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
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学生谈感受。
指导朗读:什么是“雪中送炭”?本课指什么?那是怎样的三天三夜?
小结:读书时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揣摩,是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重点句二
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学生谈感受。
要更好的理解这段文字,你觉得应该抓住那个重点词语呢?为什么?带着感受读一读。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重点句三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总结学法:在学习这一自然段史,我们用了怎样的方法?
“小金花”“大嫂”部分
大嫂,小金花和志愿军之间为什么也称作亲人呢?采用咱们学习大娘部分的方法,结合你刚才画出的句子,尝试解决。
总结:通过读这三部分,我们知道朝鲜人民与志愿军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却用鲜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似亲人。
5、梳理写作方法:课文前三自然段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那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作者又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达清楚的呢?这三个自然段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6、文中有没有写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付出呢?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7、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刚才我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事,讲上三天三夜也不完呐。这一别,真不知何时再相见。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更不舍得离开。
但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望着不断涌来的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满含热泪地呼唤——(第一遍)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渐渐远去,消失在铁路的尽头,但那声音依旧在天空回荡——(第二遍)
三、课后作业
1、以大娘、小金花或大嫂的身份,把他们想对志愿军说的话写下来。可以仿照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再见了亲人》优秀教学设计(通用7篇)】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课件设计05-04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02-25
人教五上:《再见了,亲人》说课稿12-17
再见了亲人文学常识精选05-13
胜似亲人优秀作文通用11篇04-27
《我想》优秀教学设计(通用9篇)04-27
《学弈》教学设计优秀(通用17篇)04-25
探寻优秀家风教学设计(通用5篇)05-27
找次品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05-09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