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
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
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 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⑵ 指明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篙、棹”。)
⑶ 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⑷ 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⑴ 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⑵ 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
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⑶ 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
(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课文中标有音节的词语。
2、学习生字:
穆 玛 涓 滔 脉 卉 罕
二、分析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思考:
⑴ 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⑵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⑴ 丰富的语言,例如:
“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堪称”、“号称”、“美誉”。
“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⑵ 特定作用的句子,例如:
“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
四、资料袋的学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8,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结”的读音,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进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继续练习用正确的方法读懂日记;懂得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获得知识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理解有关词语。
3、能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解题,导入 新课
(1)春天到了,大地复苏,百花争艳。小蝌蚪也耐不住性子也出来了游玩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小朋友去踏青,找春天,却发现了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
(2)读课题:理解“不和群”是什么意思?
(2)导入 :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学了课文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默读课文,初知大意,讨论:
(1)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
(2)它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3、学生自学后检查
(1)让学生说说这些字该怎么记?字型分析:孤、扭(笔顺)略。
(2)指名接读课文,正音。(成群接队、闹别扭、调皮、觉得、难道、请教、略微)
(3)作业 本第一题。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发现( ) 孤独( ) 确实( )
(4)解释词语并造句:别扭、悠闲
4、讲读第1段
(1)这一段交代了哪些情况?(人、地、时、事)
(2)我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说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孤零零”)其他蝌蚪是怎样游的?(理解“成群结队”)
(4)“闹别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像闹别扭似的?
(5)齐读
作业 :抄写生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虚心求教的科学态度。
2.读懂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和群的原因。并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读第2段
讨论:
(1)为了让它回到大伙儿中间,我们想了个什么办法?(看插图联系课文说一说。)
(2)用“----”划出写我把这只小蝌蚪拨进蝌蚪群的句子,想一想我拨了几次。
(3)我们两次拨蝌蚪,结果怎样?用“﹏﹏”划出有关句子。
(4)两次拨蝌蚪,结果是否一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一次:“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第2句:“仍旧”“从队伍中钻出来”,“自个儿”)
三、齐读第3段。
①比较句子,说说有什么不同。
难道它们不是一家人?
它们一定不是一家人!
②“不是一家人”指什么?(不同类)课文用第1句而不用第2句说明什么?(能有根据地大胆地设想,但不轻易下结论。)
四、学习第4段
(1)他们的假设对吗?从哪能个词可以看出?(确实)为什么说它们不是“一家人”?
(2)我和永明是怎样获得可靠的结论的?(请教老师)
(3)创设情景:永明和我怎么问老师?
(4)讨论:青蛙的蝌蚪和癞蛤蟆的蝌蚪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读后表达:可以画图、可以填表,可以用语言表述。
五、第5学习段
“这样”指什么?我和永明终于弄清了这只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的原因,心情一定会怎样?以这种心情读这段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跟时间有什么关系?(春天是蝌蚪活动的季节)
(2)我和永明能弄清不合群的小蝌蚪独游的原因靠的是什么?
七、综合提高:
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家在外面,请你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儿启示;(讨论在启示中要写清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穷”,有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从这个字可以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我们共同学习《穷人》。
二、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1、检查生字词。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
3、全班交流,提出目标和要求。(表达要清楚,不能说重复的,当同学在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三、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也有,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红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这些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品质,我们去看看桑娜抱回孩子后,她在想什么?要读进去,在想开去
播放影片。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五、随文练笔
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续编《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自己去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从学习杜郎口以后,一直想把学来的东西和现在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可是,在实际用起来时困难重重。在最后朗读时,时间太仓促了,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所以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请老师们把你们的建议告诉啊,不要吝啬啊。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2.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大象表演节目、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文字、图像资料,做成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一、初识大象,揭示课题
1.播泰国风光,简介泰国。同学们,在我们国家的南面,有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泰国。泰国的国名泰语意思为“自由之国”。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感受它的风土人情。泰国整个版图形如一头威武的大象,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白象之国。”的誉称。(图片定格在大象图上)
2.谈论泰国的象。
3.揭示课题:
泰国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今天,让我们随作者一起来到泰国,“与象共舞”!
板书课题。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象”的“舞”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导语: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叫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通过读书又产生了什么疑问
3.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认读。
熟视无睹
以一当十
以一抵百
彬彬有礼
松弛
按摩
尴尬
绅士
气氛
芭堤雅
4.交流一下,通过读书,你们读懂了“什么叫与共舞”“谁与象共舞”了吗?
5.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归纳:象和人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和谐友好?板书:和谐融洽
三、集体研读
1.研读第一自然段。
导读:仅仅因为象是泰国的国宝,就能让人与象的关系这样融洽吗?我们先到泰国的公路边树林里看看大象吧!自由读第一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出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呢?体会“熟视无睹”“悠闲沉着”“不慌不忙”。
竞赛读,读出大象的悠闲沉着。
2.研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
引读法,师生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泰国人对象的亲切之情。
3.研读第三自然段:
导读:我们再走近一点看大象好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人与象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呢?
理解“拍”“喷”“平静坦然”“松弛”“晶莹温和”。
利用换词法来体会“拍”与“喷”的用词精当。
竞赛读,读出与大象靠得很近,读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的感觉。
4.学法小结: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间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大象的可爱温顺,实际上是在赞美人与大象之间的和谐融洽。我们刚才体会人与象的关系和谐友好,用的什么方法来学的?──抓关键词品读。
5.过渡:你们想不想自己去看看大象表演呀?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各组所拿到的学习单,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段进行合作学习吧!
四、合作研读:
1.出示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单,学生合作学习。
第四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四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为人按摩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为人按摩时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第五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单:
(1)小组成员齐读第五自然段一遍。
(2)个人学习:舞蹈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______”画出描写大象跳舞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成员交流: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学习:从哪些词语可以读出人与大象的关系和谐友好?
2.交流互评:
(1)第四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推荐交流:自己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心理活动的想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此时,这头大象心里在想();当大象用鼻子挥舞完皮鞋,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边,把皮鞋还了她。如果大象会说话,当他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士行屈膝礼时,他会说()
③再读课文,欣赏大象为人按摩表演。
(2)第五自然段的交流:
①小组推荐交流: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友好。
②再读课文,欣赏大象跳舞。
③看到这令人难以忘怀的场面,此时,你也正在与大象跳舞的人群中,你会想此什么?会说些什么?
3.小结:我们通过读书,体会出人与象的和谐融洽,相互信任。让我们一起再与象共舞吧!师生合作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1.看到这样一个热情奔放的舞蹈场面,你还认为人与大象的关系如此和谐友好仅仅因为象是国宝,仅仅因为象的可爱、温顺、聪明有灵气,还会跳舞吗?这么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是谁创造的?
板书:人象相互信任
2.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学生发言后归纳小结:(1)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物的描写之中。(2)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人与象的友好和谐。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抄优美的语句。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梁书荣)
B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谈话:泰国有“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
2.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后,请学生读一读,读通顺说说:读了这一段,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什么印象?
3.出示课题:“与象共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
泰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1)象是泰国的国宝。
(2)象与人之间没有距离。
(3)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
(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3.随机指导。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象是泰国的国宝。课文是怎么具体写的?你了解到泰国的大象还为当地人做哪些事?
①驮着武士冲锋陷阵;为泰国人做工服役;充当旅游大使;表演杂技,带去欢乐……
②你还知道大象能干哪些事?在泰国,没有大象行吗?为什么?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读后说话训练:
在战场上,泰象与人是()关系;在舞台上,泰象与人一样是();在国际上,泰象充当的是()角色;当遇到困难时,泰象则是();在农场里,泰象就是();在……可见在泰国,大象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大象的聪明、灵气?
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描写。
③如果你就躺在地上,让大象按摩,你敢吗?引导学生抓住“小心翼翼、轻轻地抚弄”等词:什么才叫“抚弄”?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④出示大象逗女士的一段话:找出描写大象动物神态的词,读一读,这些词写出了什么?
⑤这一段是用哪几个句子把几层不同的事例连在一起的?
出示三句话: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按摩。
◇有趣的是,它偶然也会跟人开开玩笑。
这三句话可以去掉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领会写法:
1.读了课文,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段落。
2.透过泰国的大象,你看出泰国是怎样的国家?泰国人有怎样的性格?
3.仿照课文总分结构写一道话介绍泰国的大象。可以自己写总起句,也可以选择:
泰国的大象十分热情。
泰国的大象是友谊的使者。
泰国的大象是劳动的能手……
4.课堂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学习目标:
认识“男、女、开、关、正、反”六个生字,会写“女、开”两个生字,会说由单音节反义词组成的'一些词语。会读“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大地、树叶”等词语,并会用这些词语说话。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识字,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积累两句谚语。
学习重点:
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其中两个生字。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进入“识字加油站”
1.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生字宝宝,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好吗?
2.课件出示:大
学生认读。
师:谁知道“大”的反义词是什么?
指名说出“大”的反义词“小”。
课件出示“大小”,
学生齐读。
同样出示“上下、南北”,引导学习齐读。
3.课件出示:男
指名认读。教师领读。
师:谁知道“男”的反义词是什么?
学生汇报“女”。课件出示“女”,并领读“男女”。
同样认识“开关、正反”。
4课件出示六个词语,学生齐读。
指导书写“女、开”
6.师:这六个词语都是由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进出,来回,里外……
二. 字词句运用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组词语,谁会读?
课件出示: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大地? 树叶? 青草? 莲花
飞鸟? 小鱼? 青蛙? 雪人
指名认读。齐读。
师谁能用里面的一个词语说句话?
老师举个例子:我们这里现在是秋天……
引导学生用词语说话,师及时鼓励。
三展示台
师:其实我们不只可以在课堂上识字,生活中到处都能识字,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学校的哪儿有字,你认识吗?
学生交流、展示
师:我们走在大街上也可以识字,买东西也可以识字……我们要养成在生活中学习的好习惯。
三. 日积月累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字,真棒!老师这有两句谚语,谁能读下来?
课件出示: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学生如果读不下来,师领学生读。
学生自由读、背。
四. 布置作业
从生活中认五个生字,并说说从哪认的。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 VCD 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二、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播放陈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读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也许会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昏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闭目想像,感悟其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并要求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创意作简笔画,加深思考。(学生的简笔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工笔,有的写意。)
配乐朗读,调动情绪;描绘情景,引导想像;交流发言,表达情感;作简笔画,加深印象。
三、研读与赏析
请一位学生模拟费翔的声音小声地唱《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小声哼唱,充满感情。)
播放凯丽金的钢琴曲《回家》,烘托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请一位女同学将自己搜集的有关小令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并举例说明。(女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请一位男同学介绍《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学补充说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深入意境,进入角色。)
学生配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朗读。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独而思乡。)
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轻音乐《江南好》和《采花》,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进行扩展性学习。
1、介绍20世纪初以庞德为先导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的情况。(学生静静地听。)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对英美意象派的影响。
3、比较意象与意境的异同。(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正面激励。)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5、提问:游子为什么思乡思亲呢,哪一首诗可以作证?(分组讨论《游子吟》。组织学生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扩展学习,开发教学资源。
五、课后延伸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并低声播放《窗外》曲子。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3、组织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结束新课。
搜集诗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改写诗歌为散文,进行创新作文练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一节课还渗透了音乐和美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一)、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你们谁来说说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板书:空木罐、银木罐、金木罐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个故事?
生:地球发生大爆炸,所有的的江河都干枯了
3、师:想一想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出这景象?
4、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过渡):师激情描述:火红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水都没有了,人和动物都因为缺水而死。活着的人大喊着:水啊!在这样的情况下,七颗钻石的故事发生了。谁来读读下一个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生读好小姑娘哪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指名读(当学生有一个字没有读准音的时候,教师耐心帮助学生把音发准)
齐读这句话。
3、学生自由练习读好这段后两句话。
4、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过渡):木水罐怎么变成了银罐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本段课文。
2、师:为什么木水罐变成了银水罐?
3、指导感情朗读:小姑娘把欢喜起来。
指名读
4、出示第一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在音乐的背景下讲述课文故事片段。
2、师:水罐为什么又变成了金的?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是什么使水罐里长出了钻石?
3、指导朗读: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指名读、齐读
4、引导学生读好其他句子,方法同上。
(七)、配乐集体朗读一~~~九自然段。
(八)、师总结:
那七颗钻石飞到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
(九)、拓展练习:
1、让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师:爱是无法代替的,这是多好的名言啊!
(十)、结束全文
同学们说得多好啊,你们说的每句话都是诗啊!(音乐起)今后大家看到大熊星座的时候,都会想到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好,下课!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相关文章: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9篇01-0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10篇01-06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十篇01-0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四篇01-09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5篇01-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01-1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5篇01-10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七篇01-0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3篇01-06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八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