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16 12:21: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况下具体分析方差对问题的影响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什么是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一组数据的方差与这组数据的波动有怎样的关系?

  2、试一试:某学生在一学年的6次测验中,语文、数学成绩分别为(单位:分)语文:80,84,88,76,79,85数学:80,75,90,64,88,95

  (1)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2)该学生的数学成绩稳定还是语文成绩稳定?

  二、探究新知

  我们知道,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那么,是不是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越好呢?我们通过实例来探讨。

  议一议:某校从甲、乙两名优秀选手中选一名选手参加全市中学生运动会跳远比赛,该校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10次,测试成绩如下表:12345678910选手甲的成绩(cm)585596610598612597604600597601选手乙的成绩(cm)613618580581618593585590598624(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cm就很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5)如果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610cm就能打破记录,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项比赛?

  目的:针对不少同学认为的方差越小越好的错误认识,课本设计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旨在消除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看法,从而认识到要针对具体情况来分析方差对于问题的影响,体会数据的波动是广泛而有特点的。

  三、巩固训练

  为了比较市场上甲、乙两种电子钟每日走时误差的情况,从这两种电子钟中,各随机抽取5台进行测试,两种电子钟走时误差的数据如下表(单位:秒):

  类型|编号一二三四五甲种电子钟1-3-442乙种电子钟4-3-12-2

  (1)计算甲、乙两种电子钟走时误差的平均数;

  (2)计算甲、乙两种电子钟走时误差的方差;

  (3)根据经验,走时稳定性较好的电子钟质量更优.若两种类型的电子钟价格相同,请问:你买哪种电子钟?为什么?

  四、中考链接

  1、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农作物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20株测得高度,并求得它们的`方差分别为3.6和15.8,则种农作物长得比较整齐。

  2、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8,9B、8,8C、8.5,8D、8.5,9

  3、一组数据2,3,x,-1,2有两个众数,则x=

  4、16位参加百米半决赛的同学成绩各不相同,按成绩取前8位进入决赛,如果小刘知道了自己的成绩后,要判断能否进入决赛,其他15位同学的成绩的下列数据中,能使他得出结论的是()

  A、平均数B、极差C、中位数D、方差

  五、自主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对方差的大小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新认识:方差越小表示这组数据越稳定,但不是方差越小就表示这组数据越好,而是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6.6的第2题。

【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识字2》教学设计二12-16

《识字2》教学设计三12-16

《识字2》教学设计 (15篇)01-02

《识字2》教学设计 15篇01-02

《识字2》教学设计(15篇)12-18

《识字2》教学设计 15篇01-02

《荷叶伞》教学设计2篇12-25

《识字2》教学设计(15篇)12-18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12-16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2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