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11-25 13:18: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8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8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

  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

  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复习前面世界人口分布知识,了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地形。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一]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1.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

  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2.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3. 教师展示动画:课本P5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 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冀州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 把学生分成3组,展示课前搜集的“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

  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 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

  ① 地形 ② 资源 ③ 土壤 ④ 水源 ⑤ 气候 ⑥ 植被 ⑦ 地质 ⑧ 交通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

  3.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 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的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去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知识的“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在如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有效的:当学生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这样才能最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实际上的实施。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 由电影《侏罗纪公园》导入

  二. 放映一组关于虫鱼鸟兽的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研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请学生思考诗中提出的问题

  (情境设计:假设你现在就站在生物博物馆的门口,老师马上就要带你进去,你准备好了吗?看到这些奇异的生物化石,你会想到什么?)

  2. 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

  如:1,沉睡亿年的石头怎样说话?

  2,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什么观点?

  3,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3. 教师总结

  (情境设计:当你参观完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四. 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五. 作业

  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生物化石的图片、资料,全班办一个图片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文文质兼美,不仅让读者对相关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也让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在学习本文时,一是要着眼于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二是要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设计】

  一、语言描绘导入(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示有关蝈蝈图片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后示文章中描写蝈蝈的语句并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绿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色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反思】

  本文应重在对学生的语言方面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教学时,应把握文本,以朗读、感悟、体验为主,并进行一定的语言训练,达到学习和运用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六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资料展示,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找原始森林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原始木森林的美丽神秘。

  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喜欢)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儿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把诗歌读熟。

  3、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卡片。

  4、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5、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开火车读生字)

  6、指名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读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或哪一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句:“爷爷说,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哪!”学生可能说,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摇篮本来应该是很小的,婴儿睡的地方,我们祖先的摇篮居然是一个大森林。就指导读出有意思的情趣来。

  4、配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画画想想,拓展想像力。

  1、学完了课文,你也展开自己的想像,来画画这美丽的摇篮吧。想想我们的祖先可能在这里做什么?来画一画,写一写。

  2、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五、指导背诵,指导学生采用想像画面的方法去背诵。边背边想森林的样子,想像祖先的活动,做着动作,辅助背诵。

  六、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禾、午、辛、苦“四个字,两条绿线内的“盘、粒、皆”三个字只识不写。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1、体会古诗并有感情地朗读。

  2、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体会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谈话导入。

  1、看图(太阳图),了解“日”、“日当午”的意思,自主识记“午”,学生描红(提示写字姿势)。

  2、看图(整幅图),认识“禾苗”,自主识记“禾”,学生描红(提醒描红要求)。

  3、导入课题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一个诗人叫李绅。(板书:唐李绅)有一天,他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还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名诗——《锄禾》。(板书课题)锄禾就是在田里为禾苗锄草。

  二、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小朋友真有本领,自己就把古诗读正确了。

  三、感悟“辛苦”,感情朗读。

  (一)触摸“辛苦”。

  1、过渡,引出词语“辛苦”。

  2、教学“辛苦”两个字

  (1)看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呀?

  (2)引导学生观察上下两部分的大小,横画的长短:横画长短有变化,远近距离要适当。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再次提醒写字姿势。

  3、农民伯伯到底有多辛苦呢?我们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吧!

  (二)在诗句中感悟“辛苦”

  1、教学第一句

  (1)出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指名读

  (2)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3)品味辛苦,读出感受。

  ①看图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小朋友们,让我们再细细地看看这位农民伯伯,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外貌、衣着、动作等几个方面来说一说) ②师生对话,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③角色体验,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4)天上是火辣辣的太阳在烤,田里被晒得像蒸笼,农民伯伯打着赤膊,可是豆大的汗珠还是不停地流下来,滴落在禾苗下面的泥土里。在脑海中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把这两行诗读好。

  (5)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教学第二句

  (1)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和我们小朋友一样,也觉得农民伯伯很辛苦,于是写下了后两行诗。(出示后两行诗)指名读。

  (2)认读“二类字”。

  (3)将生字宝宝送回诗句,再指名读。

  (4)读了这两行诗,你知道诗人在想什么呢?(穿插理解“盘中餐”)从一粒种子到收获,农民伯伯需要做些什么呢?

  (5)引导感情朗读:这一粒一粒的米饭包含着农民伯伯多少的心血和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民伯伯一把锄头一身汗,种出了多少粮食,养活了多少人。读好三、四两行。

  (6)诗人不仅自己感受到了,他还要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引读后两

  行诗)

  (三)内省悟情,诵读全诗。

  1、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辛苦。(板书:粒粒皆辛苦)粮食来得这么辛苦,这么不容易,我们平时就要格外珍惜。

  2、完整地朗读古诗,将看到的情景、体会的辛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1、这幅画面是诗人李绅出外游玩时看到的。他没有注意郊外如画的风景,而是看到——(引读一二两行诗句),想到——(引读三四两行诗句)。李绅把辛辛苦苦劳动的农民装在心里!你们能记住农民伯伯的辛苦吗?自己试着背一背这首古诗。

  2、创设情景背古诗

  五、复习巩固,教学生字

  1、复习生字,开双列火车:一个读生字,一个给生字组词。

  2、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所学四个生字。

  3、评价。

  六、作业: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并和爸爸妈妈说说你会怎样珍惜粮食。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3.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主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式对“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99%的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98%的学生会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倍”虽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15个圆形磁扣。

  学生: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

  老师拍2下,请你拍出3个2下,要让老师一下就能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

  (拍完后师提问:你拍了几下?)

  生:拍了6下。

  老师拍3下,请你拍4个3下。

  师:同学们敏捷的思维表现,迎来了许多快乐的动物,(板书:快乐的动物)它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生鼓掌,课件显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参与是《课标》关注的主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以“拍手游戏”的情境入手,通过拍出“几个几”,既复习了旧知,巩固了知识去,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变为玩中学的理念,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做良好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快往这看,请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鸭子、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和小鸡。

  师:观察的真仔细,请认真的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只?并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书第70页“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方格中吧。(课件出示“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内容。)

  学生开始统计动物的只数,老师巡视指导填写,指名汇报交流。

  师:写完的孩子请用优雅、帅气的坐姿告诉老师。谁来说一说答案?

  生:小鸭子有6只,小鸟有12只,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松鼠有2只,小鸡有8只。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加以确认后教师板书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体会“倍”的意义。

  (1)画一画。

  师:同学们数得非常认真!在这些小动物里就数猴子和鸭子最调皮、最机灵了,它们向同学们发起了挑战,敢于接受挑战的孩子请坐直。请看挑战内容。

  (课件显示:如果3只猴子,用3个圆圈来表示,6只鸭子,用6个圆圈来表示,请试着画一画并且一眼就能让我们发现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动手画一画吧,比比看谁画的又快又明了。

  学生在本上画,教师巡视并指导,同时找一名画的快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完的同学请用坐姿向老师示意。请看我们班这位小老师画的,你认为他画的怎么样?

  猴子:○○○

  鸭子:○○○ ○○○

  生:很清晰,整齐。

  师:如果你也是这样画的请自己鼓鼓掌。谁能说一说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关系?

  生:鸭子的只数比猴子的只数多3只。

  生:猴子的只数比鸭子的只数少3只。

  师: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除了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关系。

  (2)圈一圈。

  师:同学们,看,猴子有3只,我们把它圈在一起(边说边在黑板上圈),看作1份,也就是几个几?

  生:1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呢?请用你灵巧的小手试着圈一圈吧!

  一生黑板圈一圈,其他生练习本上完成。

  师指黑板图问:你圈出了几份?

  生:我圈出了2份。

  师:他正好圈出了2份,说明鸭子的只数里有二份猴子的只数那样多。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板书: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师:6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

  生:6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鸭子的只数猴子的只数

  师:既然6是3的'2倍,6又代表的是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所以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板书生齐读: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我们刚才3个一份,3 个一份圈,实际上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怎么列式呢?

  生:6÷3=2

  师:2是指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式中的得数后面不写“倍”字。

  师:你们知道除法算式里的6、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谁想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6表示鸭子的只数,3表示猴子的只数,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生:6表示6只鸭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师:说得真清晰。同学们,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之间这种神秘的关系,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师:对,它们的只数之间还有倍数关系,即: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在玩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3、加深对“倍”的认识。

  师;松鼠和小鸡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能干,它们想挑战同学们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样的!请看挑战内容,一起读一读。(课件显示:小鸡数是松鼠的倍。 请“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师:同学们请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吧。完成后同桌两人1组,互相说一说做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用2个圆片表示小松鼠的只数,用8个圆片表示小鸡的只数。我先把松鼠的两个圆片圈起来,然后再2个2个地把小鸡的8个圆片圈起来。我发现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和他办法相同的同学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先画了2个星星表示小松鼠的只数,又画了8个小星星表示小鸡的只数。我把8个小星星每2个分成一组,我发现能分成4组,我知道了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倍”,看,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小动物们可不太相信,它们出了两道有关倍数的题想考考同学们,请看内容:(课件显示:“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的内容。)

  师:一起读一读要求和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做对吗?打开书第70页最下面动手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生:松鼠有2只,我画2个三角形,把它们圈在一起,看成1份,也就是1个2,鸭子有6只,我画6个三角形,2个一圈,圈了3份,6里面有3个2,

  6÷3=2,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老师真佩服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掌声送给他!如果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请你这样坐(老师示范坐直的姿势)。

  师:谁来说一说下一题的做法?

  生:孔雀有1只,画1颗五星来表示,把它圈起来,看成1份,猴子有3只,画3颗五星来表示,1个1个的圈,圈了3份,3里面有3个1,,3÷1=3,猴子数是孔雀的3倍。

  师:说得非常清楚,看来你已经和倍交成了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请为自己鼓鼓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实现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寻找倍数关系,拓宽思维。

  师:在这些小动物中,还有一些动物的数量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说一说。

  生1:小鸟的只数是小猴子的4倍,12÷3=4。

  师:你还能说出除法算式来,真了不起!

  生2:小鸭子的只数是孔雀的8倍,8÷1=8。

  师:看到同学们敢于发言,善于提问的学习态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这样,同桌2人一组,一个做老师提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另一个做学生来回答,如果有困难请举手问老师,说完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一组的速度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作,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考学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又迎来一些小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来了?

  (课件出示书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幅图中有8只老鼠,4只小猫,求老鼠是小猫的几倍?

  生:第二幅图中有4只蜻蜓,2只蝴蝶,求蜻蜓数是蝴蝶的几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1页,看第1题,开动脑筋,试着填一填。

  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找2名学生交流,根据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表扬。)

  2、看星星,找倍数。

  (1)总结各小组得星情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和倍交成了知心朋友。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他们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快来看看吧。

  (课件显示以下内容:1、师生一起总结各小组的得星情况。2、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提出一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让对方口头列式解答。3、完成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速度快!)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吗?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找2组同学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通过练习体验,加深对“倍”的理解。尤其是“看星星,找倍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有关倍数方面的问题,你能说说吗?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想夸夸谁?

  找3名学生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是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倍数的问题,用你灵巧的小手在A4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材设计理念]

  (我的发现)这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学习自主识字,并认识七个生字。

  (日积月累)这项活动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练习读、写基本功、巩固识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认识“评、访、挤”等七个生字。

  2、正确地读词语,初步理解,感受春天的美景。

  3、正确地读写句子。

  4、熟练地读背短文,简单地了解短文意思。

  [课前准备] 复习第一单元生字、课文。预习语文园地一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读,说说上面三行有何规律,下面两行有何规律?

  3、分男女生读

  4、巩固生字,并口头组词,选择词说句。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a、齐读词语

  b、出示“春天公园图”,用上词语说一段话。(师范说,指优等生说)

  2、我会写

 a、先自己读一读拼音,想想是什么句子。

  b、指名读句子。

  c、写句子,注意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d、同桌评比,谁写的句子又对又美。

  3、读读背背

 a、自由读,不认识的字请同桌帮忙。

  b、四人小组赛读,谁读得准确又流利。

  c、指名读,说说短文写的是什么?

  d、齐读,注意不要唱读。

  e、小组赛背

  三、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古诗去读一读、背一背。

  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第二教时)

  [教材设计理念]

  教材在安排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是对前面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对这单元的知识更深有感触,更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唱一唱、说一说、画一画美丽的春天,激发学生爱春天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春天的歌曲、图片。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歌唱春天

 1、放一放收集到有关春天的歌曲

  2、唱一唱你会唱的春天歌曲

  二、我看到的春天

 1、指名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春天。

  仿照《嘀哩嘀哩》句式说说: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大地上——

  2、四人小组交流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3、派代表全班展示、交流

  三、我听到的春天

 自己找伙伴介绍自己听到的春天的声音,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我画的春天

 1、自由画春天

  2、小组交流你画的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3、评一评谁画得好,讲得好

  4、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5、放入自己的成长袋中

  五、识字擂台

 1、四人小组赛

  2、优胜者赛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8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十篇12-09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7篇12-1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5篇11-30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五篇11-2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4篇12-10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10篇12-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9篇12-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七篇12-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9篇12-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7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