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8 09:27: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学习桂林山的特点。之后再全班一起交流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桂林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1、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2、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⑴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⑵静:

  ①请同学们来看插图:

  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

  (点击略缩图可放大)

  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

  (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②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③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⑶清:

  ①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②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

  (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③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④朗读指导:

  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⑤齐背。

  ⑷绿:

  ①“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②演示:

  “半边渡”。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⑸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⑹本节小结,演示:

  连续欣赏。

  (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2、了解桂林的山:

  ⑴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⑵奇:

  ①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

  (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②指导朗读。

  ⑶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⑷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三、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

  “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四、《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

  (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x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x指导xx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

  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x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桂树多)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xx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x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xx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回忆昆明湖的句子。谁能读出这种美?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

  (出示课件)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写生字和词语

  二、指名读课文

  下面,我们接着上节课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三、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⑴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⑵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

  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六、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

  1、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

  2、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3、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七、全班背诵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训练第一课。

  【板书设计】

  山奇、秀、险,桂林甲天下、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5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风采,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所震撼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最甜美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解题

  引导学生提问:桂林在哪呢?【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多民族地区,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那里有许多珍贵的植物,有许多种动物,一年当中夏季较长,景色秀丽,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桂林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啊?(很美。真想去那里看看。想去那里欣赏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那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那里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机解词、造句、区别近义词)

  欣赏(可以听着赏)观赏(只能看着赏)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水平如镜(完全静止的水所形成的水面象镜子一样平整)漓江瑕(玉上面的斑点)翡翠(翠绿色的硬玉。翡翠的名称来自鸟名,这种鸟的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雌性的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船桨扩散栽倒竹筏

  攀登峰峦雄伟(山峰或山峦雄壮而伟大)游览拔地而起(在地面上陡然耸立。从地面上突兀而起)罗列(分布、陈列)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2、检查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四、教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内容?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第一的;一流的;无人可比的。

  (二)学习第二段

  2、(引导学生接着提问,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读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结合文章内容,你要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师:也就是说接下来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桂林的山水呢?

  生:先写了漓江的水,接着写了桂林的山。

  师:谁来接着问?

  生: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自读第2自然段)静,清,绿。

  师:快速读第二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

  师: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个大家听一听?(这么多同学都找到了请起立,一起读一下吧!)

  师:读完这组句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生:比喻

  生:从哪能看出这是比喻句呢?(找比喻词)

  师:仿佛能换成那些词?(宛如、好像、犹如)

  生: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喻成翡翠呢?

  生:因为翡翠是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他们有相似之处啊。

  师:漓江的水这么美,谁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难道漓江的水真的这样静吗?不会流动?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夸张)

  师:读这段的第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啊?(对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波美不美?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像一位温柔的少女,美不美?这样的美作者都见过,可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美。更能突出丽江的美。)

  师:让我们有最好听最美的声音读一下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组学习这一段。(师深入组内指导)

  2、汇报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秀,险。

  (2)从哪些句子读出的?(指导朗读)

  (3)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比喻,夸张

  (4)读第一句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读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1、美啊——这样的山水,还有雨雾迷蒙和绿树红花的映衬,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所以用开头的一句形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3、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观察顺序——由低到高。

  2、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特征,可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六、作业

  作文《校园秋色》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

  电脑大屏幕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这课的生字、词语以及简单地了解了这课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又是什么意思?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边读边画。

  2、出示PPT,学生了解桂林的资料。

  3、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

  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小组互说交流汇报)

  三、品析文本落实目标解决问题

  1、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美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美吧!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分组讨论)

  (1)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作者用什么地方的水跟漓江的水做比较?

  ②这句话中哪个字最能说明漓江的水的独特之美?

  (2)想一想: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生答,师出示PPT课件)

  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钟,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感情朗读,看谁能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秀。

  (3)出示课件,讲解排比句的读法,然后学生再齐读,感受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秀。

  (4)小结水的特点(出示课件)

  (5)出示课件,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

  2、接着往下看,我们又进入了哪里?走进了桂林的山中。

  (1)出示课件,发挥想象:桂林的山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

  (2)课件出示泰山和香山的图片,说说这两个地方的特点。与桂林这一带的山相比较。

  (3)课件再分别出现表示桂林的山“奇”“秀”“险”特点的句子,

  进行朗读体会。

  那么写桂林的山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3、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水的美。

  师:这么美丽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的景致呢?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齐读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态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

  人们游在着美丽的画卷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用书中一句话来回答

  这么美的地方人们愿不愿意去游呢?(结构梳理)

  4、小结课文(出示课件)展示桂林山水的特点。

  5、扩展活动

  (课件出示)同学们观看资料,说一说,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桂林的山清、水绿呢?

  生讨论,然后抽学生回答问题交流。

  6、出示课件:同步练习,先让学生看句子,同桌之间讨论,然后回答,对回答得好的给予肯定,不足的加以鼓励。

  (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难忘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小组汇报讨论情况。我们认为作者是在船上来观察的。理由是课文中说“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按照先水后山顺序观察的。因为作者在船上,先看到水,再看到山的。生:我们认为作者是抓住景物外形这个特点来写的。因为作者在写桂林的景物时都加上了表示形状的词语。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呢?师:对,正是由于作者在船上,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外形进行描写,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四、请同学们看今天的作业。(大屏幕出示):

  1、学习了《桂林山水》,你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听录音。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

  ⑴桂林水的特点:

  静、清、绿。

  ⑵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

  (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⑶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陈淼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赞美了桂林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对这桂林山水的热爱,当然也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课文按照整、分、整的顺序来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的。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并累积这些词语。

  2、通过看图和学习这篇课文,把握好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3自然段,并背诵课文。

  教育目标:

  懂得自然界的伟大,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操。

  发展目标:

  1、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

  2、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会作者观察和表达桂林山水的方法和技巧,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桂林山水的特点,理解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

  问答式、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的生字和生词都已经认识了,复习上节课的字和词(“水平如静”、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峰峦雄伟”)

  二、学习第二段

  (1)观赏漓江水的图片,认真阅读这一段文章,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并用三个字概括其特点。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2)再次认真阅读这段,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有什么效果?

  (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做的效果是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分析这段的句式特点

  (这段由三句构成,第一句以别处的秀水作比较来显出桂林水,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漓江的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每个分句以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前半句写出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4)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三、学习第三段

  (1)观赏桂林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第二段的方法来学习第三段,画出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并也用三个字进行描述。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2)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二段的结构与第三段的结构差不多,同学们要能够在学习完第二段后对第三段结构进行分析,把桂林山的特点具体描述出来。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五、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六、课后活动

  1、写一篇有关自己旅游的小作文。

  2、桂林今年将举行新世纪的第一个“山水旅游节”,老师要请大家一起来当小小设计师。同学们可以个人设计,也可以合作设计。把好的设计寄给桂林市旅游局。如果被选中,你设计的标志和宣传语说不定就会传遍大江南北,传到世界各地,这也是对桂林旅游业的一个贡献,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选做)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9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游览过这些风景名胜后都会留下一些赞美的诗句。其中,这个地方有诗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猜猜这是哪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2、板书并读题:2,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看看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小结: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甲乙丙丁,“甲”排第几?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4、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

  (一)水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风景吸引了你,可以做个记号。

  2、把你发现的美跟同桌分享一下,读读自己划出的地方。

  3、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去感受桂林的镁,下面我们先来领略漓江之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指名读(板书:静清绿)

  4、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三个特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

  是啊,这一句话旧能把漓江水三个特点都说出来了。

  5、老师再换一个说法,听,漓江的水静静的。

  (指着清、绿)这句该怎么说?

  6、多美的漓江水呀,看着看着,我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漓江的水真静啊!”(指着清、绿)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7、那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么描写的。(课件出示排比句)

  指导感情朗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还可以看见什么?)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7、翡翠是什么呢?无瑕的翡翠又是什么呢?多美的翡翠啊!

  8、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生看课件,师打手势辅助朗读)

  9、读得真美啊,捧起书,再把这句读一次。

  10、小结导背

  怪不得作者说,(配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走到讲台。

  大海的美雄伟壮丽,西湖的美宁静柔和,而漓江的水美得独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饿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至于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二)山之美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这段有好几个词不好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读通顺,读流利。

  3、读完这段,老师想听听你们有没有把这些词语读准确。指名读(课件出示六个词语)

  4、读了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山?

  随机:

  a、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想像说话: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是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的?当年陈毅爷爷也看到了这样的山,他写下了这首诗,大家读一读。

  小结:这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是奇啊!(板书:奇)

  b、色彩明丽、倒影水中

  刚才我们看到了不同形态的山,在看看这些词,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呢?(翠绿的山、山间还开满了花等)

  小结:哦,色彩秀丽(板书:秀)

  c、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我们已经通过这些词感受到了山的`奇,山的秀,看着词语再仔细想像,你还能感受到桂林的山怎么样?(板书:险)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危峰兀立——“危”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山峰因高而危险,“危”在这里是高的意思。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险呢?——怪石嶙峋

  这个词为什么让你感到险呢?究竟怪石嶙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峻峭的石头重重叠叠地在一起,就是怪石嶙峋了。

  8、自由练读刚才我们通过词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请同学们捧起书,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自己练读练读。

  9、指名读哪位同学来读读?(教师起,桂林的山真奇啊!)

  10、相机指导险一句

  看到如此险的山,你的心情会怎样?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11、小结,齐读

  是啊,同样的山,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桂林的山却奇、秀、险,让我们一起读出桂林山的特点。(教师起,我攀登过)

  四、深化情感

  1、从课文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板书:水、水、水又);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板书:山、山、山亦);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吧!(欣赏视频)

  2、同学们,拿起书齐读最后一段。

  3、板书:舟行碧波画中游,

  4、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观赏了奇丽的桂林山水,让我们也留下一首小诗送给美丽的桂林吧!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0

  教导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的想像,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式。

  2、通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小学六年度课文,这是一篇写景佳作,是学生学习写景文章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范文。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校和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间农村小学,学生全部都来自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对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如朗读能力,表达能力,一定的观察能力。班中同学们初步养成合作、交流互动学习等。

  教学资源

  桂林山水风光片、投影片、挂图

  教学流程

  一、课前启发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哪儿?看到哪些美丽的景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观察得可仔细。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丽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的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点明作者荡舟漓江的目的)

  2、作者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漓江的水?

  3、作者对漓江的水的静、清、绿是怎样具体写的?

  四、品读词句,领悟言美。

  师:能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呢?请给大家读一读吧!

  师: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出示例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读一读,谁能想像出漓江的水的样子呢?

  师:“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总体感受和乐趣。这是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是与本文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的点晴之笔。)

  师:采用引导方式朗读这一自然段。(括号外为教师引读,括号内学生齐读。)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引导自学,发挥想像。

  1、师:大家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板书“奇、秀、险”。)

  2、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座山的特点的?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依照学习第二自然的方法,读懂课文,感受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3、师:怎样理解句子中的“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

  六、总结全文,抒发感情。

  1、师:看到这样的山和水,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2、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两遍。

  2、练习背诵全篇课文。

  八、板书设计

  总起:桂林山水甲天下

  静

  水清

  绿

  分述

  奇

  山秀

  险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危峰兀立”、“形态万千”、“波澜壮阔”、“连绵不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意境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正音正字并解释新词

  四、自读课文

  五、讨论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桂林山水?

  2、课文可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

  六、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比较“观赏”与“观看”的不同,说说课文用“观赏”而不用“观看”的原因。

  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开头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小结:

  这一段写作者一行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

  七、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概括段意。

  3、作者荡舟漓江,为什么不先写漓江的水,而要先写大海和西湖?

  4、默读第二句,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漓江水特点的词,指出句式上的特点。

  5、讨论:

  这一句是怎样具体形象地表现漓江水的特点的?

  6、第三句为什么要写荡舟漓江的感受?

  7、齐读。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默读:

  边读边用着重号标出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比喻句。

  3、讨论:

  这一句是怎样表现桂林山的特点的?(重点理解“拔地而起”、“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及几个比喻的含义。)

  4、第二、第三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5、课文为什么先写漓江的水,再写桂林的山?

  6、齐读。

  7、小结:

  这一段分别从山形、山色、山势三方面来表现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二、学习第四段

  1、指名朗读。

  2、解释“画卷”的意思,进而从桂林到阳朔水路距离之长、风景之美来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这一比喻的意思。

  3、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两句诗结尾有什么作用?

  三、总结全文

  1、指名口头描述桂林山水这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联系课文、对照图画、发挥想象、突出特点)。

  2、概括中心思想。

  3、了解写作特点:

  ⑴先总提,再分述,最后综合的结构。

  ⑵抓住景物特点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静:感觉不到在流动

  漓江水清: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无瑕的翡翠

  甲天下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桂林山秀: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险:危峰兀怪石嶙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感受。本文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也是本册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丽的河山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典范教材。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理解重点句段,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2、难点: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一个由中低段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学生注意力增强,其思想方法开始由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向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可在课标指导下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强化阅读、思维和写作训练,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尤其重要。四年级学生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课堂上还应该欣赏和鼓励学生,促使学生在客观评价中进步。

  【教法学法】

  谈话法、阅读法、自主阅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认读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的桂林,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美景。

  (设计谈话导入,一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课堂上来;二是以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桂林山水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新词的,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梳理文章脉络,初知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整体——部分——整体”,遵照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认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重要段落,为细致阅读课文奠定基础;认读生字新词,为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三、细读课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名冠天下

  1、自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2、谈话,了解自读情况,相机引导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这句诗要追溯到八百年前宋朝时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或许还能更早。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有人慕名游览桂林山水,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佳作。意思是说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第一。其中“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作者以此句总领全文。

  (根据课文结构,课文第一段是总起段,就其在文中作用而言,起着引起下文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对学生读写都有着重要作用;对“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到赞美之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四、小结全课,练习写字。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关于识字写字汉语拼音教学”中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特点;进行练笔,学习课文表达方法;拓展阅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课文大意及第一段内容,回忆课文脉络并板书。

  过渡: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下文就围绕这一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唐代韩愈有诗赞道:“水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清朝袁枚描绘桂林山水“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绝代风姿。

  (直接导入后复习已学内容,运用思维迁移规律,使新旧知识无缝对接,使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学习)

  二、细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山水之美,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自由读课文,思考:桂林山、水分别有什么特点?画出能体现山、水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2、小组交流画出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课文,图文印证,概括桂林山、水各自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方法。

  预设:品读句子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通过“读——议——读”的过程,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用排比、比喻等方法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之美,再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

  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校园的花真多啊,校园的花真艳啊,校园的花真美啊。

  真啊,真啊,真啊。

  ②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的水。

  作者在写漓江水特点的时候,开始用对比的方法,凸显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可相机引导学生自读体会。

  ③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回忆学习漓江水特点的顺序点拨学法,引导学生自学桂林山的特点,自主体会感悟。

  桂林的山形态万千,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④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参看句子②学习要点,让学生自己读、自己说)

  4、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需要学生“细致阅读”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阅读—精读中指出:“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因而本环节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读、理解、品味、体会,从而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句意,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进而学习课文表达方式,展开语言练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习阅读,拓展思维,练习写话,达到在学习中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第三段,小结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指名汇报,相机了解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在课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3、回顾全文,欣赏桂林山水视频,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文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段,起着总结全文,点名主题的作用。采取自学汇报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汇报中理解句子,感受构段作用;同时回顾全文,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四、拓展阅读

  1、配乐朗读:

  桂林山水歌

  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如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2、联系课文,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补充《桂林山水歌》,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从而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向往)

  五、布置作业

  1、读了《桂林山水》一课,请你用笔记下自己学习的收获,或者抒发对桂林上水的感受。

  2、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或图片,或文章,或诗歌,或地形地貌解读资料,进行综合性学习,可朗诵诗歌,可当小导游介绍桂林山水,可完成一份手抄报等等。

  (作业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后感”,加深学生对祖国山水的情感;二是综合性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采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开展课后学习。目的在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室以外各个角落,延伸向40分钟以后,使课堂学习时虽尽而课无穷)

  附板书设计

  总:甲天下

  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分赞美

  山:奇、秀、险

  总:画中游

  注:次设计为修改补充姚楠囡老师教学设计之作。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3

  【设计理念】

  提倡感悟的研读方式,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这样才是全面、完整的语文教学。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块去游览一座具有两千年的历史名城──桂林,去欣赏那里的山,那里的水。

  (播放课件)

  2、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3-4个)

  柔美的音乐,迷人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风景如画的桂林。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文的内容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桂林山水的确很美,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美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后,谁能概括到说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静、清、绿、奇、秀、险)

  自主读书,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过渡语:

  同学们概括得很准确,漓江之水静、清、绿,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描述他的呢?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桂林之水”语句的品读

  1、师配乐范读第二段。

  2、师:同学们听得真认真,你们想读这段吗?(生想)好的,不过读的时候有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听好啦,就是在读的时候,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多读几遍,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一定记住:先读、划,再交流,开始吧!

  3、生学习第二自然段。

  4、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作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要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5、生汇报: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为什么喜欢?根据生说的句子师出示课件。你从哪儿体会到静?你能读出静吗?再请读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要是我见到这么清的水,会情不自禁地捧些泼洒在脸上,一定很凉爽舒服,如果是你,还有哪些想法?谁能读出这种清?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为什么喜欢,出示课件,怎么通过读表现出来?请竞争对手读。

  6、师:接下来请女同学把第二段有感情地读一遍,男同学要认真仔细地听女同学朗读,边听边看课件。老师看是女同学读得好,还是男同学听得好。

  过渡语:听得真认真,读得真好!让老师陶醉在你们朗朗读书声中。刚才我们用读、划、议的方法,学习了第二段,下面请你们用这种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第三段。

  四、“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生自学第三段。

  2、师: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当你们站起来发言,作汇报的时候,先有感情地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再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

  3、交流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为什么喜欢?指导朗读: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读的时候应一个比一个比一个读得重。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生每说一句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山的秀、险。可以点名读,也可两人竞赛朗读。

  4、师: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好,那你觉得这段中哪些词用得很好!为什么?生回答。

  5、师: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6、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看课件,欣赏一下桂林山的奇、秀、险。

  师引说:桂林的山真奇啊!这座山像什么?这头大象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山?

  (月亮山)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奇啊!()

  7、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者没有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和串讲串问,着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课件出示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课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深化。

  五、拓展延伸

  1、师: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山水风光迷人的风景名城。课前同学们通过看图书、上网等多种途径收集了许多有关桂林方面的资料,对桂林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没有同学收集的内容是课文没有写到的,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桂林。请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4、桂林的风光真是太美啦!难怪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师板书。

  5、学法指导:

  师:你们介绍得真全面。但是我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弄不懂了,既然桂林有这么多美景,那作者为什么不都一一介绍出来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写作目的,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要做到详略得当,不能面面俱到。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材料,既拓宽了视野,又加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提高言语表达的能力。

  六、感悟山水组合美

  1、师:漓江的水美不胜收,桂林的山独具魅力。我决定带一台摄象机去把这美景录下来,到底是拍摄山呢?还是拍摄水呢?谁帮我出个主意。

  2、师:失去桂林的山或失去桂林的水,桂林都会失去一半的美。其实课文最后一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3、点名读最后一段,生评议。重点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播放课件)

  4、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在“拍山还是拍水”的争论中,学生自悟出山水依偎、不可割裂的道理,领会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

  七、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师: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你们想赞美桂林吗?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课后反思】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建构。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课内与课外、语文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不断扩大的言语空间中自由驰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语言与多媒体辅助,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朗读传达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2、3两节的排比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突破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画面。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1)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住静、清、绿的特点)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1)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2)西湖的水真(),()。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推荐读,齐读。

  五、小结升华。

  1、师引读4小节。后接着引读: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问:这幅画是谁画的?

  3、小结:大自然用它那绝妙的彩笔为我们描绘了这么美妙的一幅画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4、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师和同学一起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你出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表达自己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图片,办成小报,张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板书设计】

  37、桂林山水

  总起分述总结

  水---静、清、绿

  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尝试通过“研究朗读”加深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复合片)。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师: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然而千万年来,神奇的大自然也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就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

  (板书课题)

  二、观察图画

  师:(投影出示桂林山水画面)看,这就是桂林山水的部分景色,青山绿水,非常美丽。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美丽的景色?

  (学生介绍时,教师引导侧重于观察有顺序有重点,叙述的语言要生动)

  过渡语:如此秀美的风光,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它呢?

  三、初读课文

  1、看画面,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简单介绍“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真绿啊、真奇啊(呀);真秀啊(哇)真险啊(哪)。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为什么这样变化不必讲。本课出现的让学生读准,读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字音。

  4、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就与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这天下第一的山水美景吧!

  四、图文结合,研究朗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画面)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⑵讨论: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⑶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即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读时语气要缓,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不要过分强调重音,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清”略显示轻快,“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整体感觉轻缓,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可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⑷总结学法:结合图画读课文──找特点──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领落桂林水的独特,然后再从语言文字的具体描写中进一步体会,最后通过研究读使学生感悟、表现桂林水的特点。此时,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身心会进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进一步领悟大自然的美韵。

  2、运用第二中学到的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3、检查自学:

  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⑵指导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学法,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长期坚持一定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

  过渡语:漓江的水静、清、绿,美得独特;桂林的山奇、秀、险,与众不同。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山,又是怎样的一幅美丽景象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自由读,想象山绕水,水映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美丽画面。

  ⑵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舟行碧波上,人在面中游”的感觉)

  ⑶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描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学生能够直观地、创造性地理解语言文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无瑕的翡翠,奇峰罗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根据本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的描写方式使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展现美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感悟,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独特的美。

  2、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赏了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那里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所以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

  二、合作探究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先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出示小组学习题目。

  (一)依据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

  1、找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词或句子勾画下来。找出第三小节中心句勾画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作者使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山的特点?

  2、品读边读边体会这么写的好处。段中哪个词用的好?哪个句子写得好?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想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4、赏读融情入景,读出感情

  (二)全班交流。

  山的特点。

  奇:抓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展示图片,展开联想,有的像体会“形态万千”“奇峰罗列”。

  秀:图片展示新生的竹笋,翠绿的屏障。

  险:出示图片体会“危峰兀立”

  桂林的山集这三个特点于一身,所以才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赏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体会写作方法和作用。

  (三)总结写法。

  作者正是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让我们欣赏到了桂林山水其美,你在文中还发现了什么美。仿照真静啊,静得说句子

  三、拓展阅读

  读《黄山云雾》指导写作,写一处景物。

  四、作业自助餐

  1、画一幅你心中的桂林山水图。

  2、美美的读课文。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初步了解桂林山水形成的原因。

  2.初步感受桂林山水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前调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课堂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提炼,提升学生的桂林山水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反映桂林山水成因的课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课件展示1)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景象。

  二、新授

  第一部分:了解桂林的地理位置、历史、名称由来。

  1.既然我们要去桂林游玩,首先就要了解一些桂林的基本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课前老师发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上的这段话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先请大家:

  (1)读一读这段文字

  (2)指一指:地图中桂林的位置

  (3)算一算:桂林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2011+214-1=2224年

  (4)说一说:桂林名称的由来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老师相应补充:

  (1)请学生来指图。(评价)能不能再给大家说说桂林在哪个自治区,在什么方位?

  (2)桂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她不仅是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城市,从古至今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云集在此,所以又有“文化城”的美称。早在1982年就成为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3)大家想象一下,金秋时节,在郁郁葱葱的桂树掩映下的桂林,不时飘来阵阵桂花的香气,真是令人心醉呀!

  3.过渡:同学们桂林的名字美,她的风景更美!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评价)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桂林山水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呢?

  第二部分:感觉桂林秀山、清水、奇洞的景色(教学重点)

  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正是独具特色的秀山、清水、奇洞构成的锦绣画卷使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2.那么,桂林的山究竟是如何秀美?水是怎么清澈?洞又有多奇特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的。课前我们班同学已经分成了三大组,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题,按照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学习。现在就要请三组同学分别来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了。比一比,哪一组介绍的最好。

  (1)我们就按照顺序,首先请第一组来介绍山。

  师总结:好,让我们用掌声感谢第一组的介绍。现在我明白了“诸峰如笋拔地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的含义了。桂林的山真是神姿仙态,婀娜秀丽啊!

  (2)接着请第二组同学给我们介绍水。

  师总结:同样也用掌声感谢第二组的介绍。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他们在介绍漓江的水时仍离不开讲桂林的山,是吗?其实这正是桂林山水的独特之处,秀山围绕着清水,清水倒映着秀山,山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所以才会形成“百里漓江,百里画廊”的奇观!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句,来体会它的含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

  (3)最后再请第三组来介绍洞。

  师总结:我们也要感谢第三组的介绍。这奇幻多姿的岩洞被人们称为瑰丽无比的“艺术宫殿”,真是名符其实!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种神奇的景像都会叹为观止的!可以说桂林的奇洞美石为桂林山水锦上添花。

  3.刚才三组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真是分不出谁最好。通过你们的介绍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秀美、水的清澈和洞的神奇,领略了“三绝”的绝妙之处。大家想想,单独着桂林的山、水、洞都已如此美,如果三者浑然一体,那将是多么妩媚多妖,仙境般地桂林风景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段录像,整体地欣赏一下桂林美景。(看录像,课件展示2)桂林山水真是太美了!难怪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三部分: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教学难点)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桂林秀美的山、清澈的水、奇特的洞、美妙的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去初步探索桂林仙境的奥秘。

  (1)请大家看书桂林仙境的奥秘这一部分的

  2、3自然段,先自己读读,再讨论讨论:桂林山水形成的二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石灰岩:它是形成桂林山水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石灰岩就没有今天的桂林山水。含有二氧化碳水(教师板书)

  (2)关于这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有没有问题要提?学生提问,教师归纳为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石灰岩?

  ②石灰岩是怎么形成的?

  ③什么是石钟乳、石笋?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8-17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5-21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1-19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6-23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2-02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12-18

桂林山水的教学设计11-21

课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08-13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及反思08-19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反思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