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19 11:48: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1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物理也在改变或影响着生产和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处于弹力、重力两种力之后,又处于力与运动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前两种力介绍完的延续又是认识阻力对运动物体影响的铺垫。本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的定义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在阻碍物体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好通过例证讲述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对于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力有关的例子。但对于摩擦力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此而已。对于摩擦力的种类,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摩擦力并不是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并不知晓。所以,本课在讲授、实验中要注意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及冲突,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会区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及增大有益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等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规律的习惯。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因素的实验方案及其实验操作

  解决办法:采取方案交流和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流法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1)演示器材:橡胶棒一个,细毛扫帚一把、软弹簧一个,木块、长木板一个

  【设计意图: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方向时演示,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更形象,直观】

  (2)分组器材:牙刷、测力计、毛巾、棉布、长木板、小木块各12个,钩码72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过程】

  2.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原因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信息丰富,直观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游戏1:让一个力气大的男生握住事先抹过洗洁精水的橡胶棒一端,让一个力气小的女生握住棒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小游戏2:两本书尽可能多的错页交叉在一起,找两个力气大的男生看能不能将书拉开?

  [探究新知一]摩擦力

  <活动1>感受摩擦力

  (1)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软弹簧拉,观察弹簧的状态。

  (2)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手相对桌面滑动),感受桌面对手有没有作用?

  (3)学生实验:换用牙刷在桌面上向前推或向后拉桌面,观察牙刷的状态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认识控制变量发的意义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愿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控制变量发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上图1,将小车放在长木板上,将长木板逐渐倾斜,让小车开始慢慢向下运动长木板固定;然后,将一方木块放在长木板上,发现方木块并不下滑。

  [教师]问: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方木块为什么不下滑?

  [学生]由于方木块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方木块下滑是由于它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那么上面实验中的小车运动了,它是否也受到了摩擦力呢?

  用小车代替方木块,并将长木板的倾角逐渐减小,直到小车不向下运动,发现此时长木板与桌面仍有一定的夹角。

  [学生]小车也受到了摩擦力。

  [教师]什么是摩擦力?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摩擦力;

  [教师]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试着对什么是摩擦力进行定义吗?

  [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和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然后回答)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是,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我们今天主要讨论的是滑动摩擦力。仿照上面的定义,你能对滑动摩擦力进行定义吗?

  [学生]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上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你能举几个在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吗?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力的例子)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你知道了摩擦力的对物体的作用和摩擦力的方向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所以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通过前面的感受和观察到的实验,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请同学们进行合理的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1]可能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2]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学生3]可能与物体受到的拉力有关;

  [学生4]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学生5]可能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教师]由上面的猜想看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多,而我们在进行实验探究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去探究,在探究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保证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能找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也叫变量控制法。

  [教师]在本节课,我们先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控制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你有打算如何控制?要改变什么因素?

  [学生]压力大小不变的条件下进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法是;把同一个物体放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表面上,就可以保持压力大小不变,而又改变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教师]同样,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又要在保持什么因素不变时,改变什么条件进行呢?你又打算如何控制?

  [学生]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改变压力的大小的条件下进行。在同一木板表面上的同一木块上加上一个钩码,就可以在保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压力的大小了。

  三、小结与反馈: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什么方法?

  [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

  (1)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由学生叙述)

  (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由学生叙述)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3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而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減少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4)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5)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6)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但也是比较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激励性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通过各自和团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本节课的意义在于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小组实验,研究分析生活实例,既能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了力、重力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情景体验,来认识摩檫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节课重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和数据分析,有利于养成规范的探究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手沿桌面滑动等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根据二力平衡,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物体运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能运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通过解析生活中人走路、汽车刹车等实例,会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任务:

  1、通过“拔河比赛”、“手沿桌面滑动”、“推动牙刷”等方式,评价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根据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运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出结论,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操作、语言表达能力,检测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举例,阅读课本,会说出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评价学生自学、归纳总结的能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明确目标

  情境导入

  (3分钟)

  活动一:

  1、出示教学目标,明确要求。

  2、穿钉子鞋的瘦小女生和穿滑轮鞋的强壮男生进行拔河比赛。

  (完成目标一)

  1、明确目标。

  2、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

  生活体验

  感受摩擦力

  (8分钟)

  活动二:

  1、学生通过手沿桌面滑动感受摩擦力。

  2、教师演示在桌面上推动牙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完成目标一)

  1、学生亲身感受,认识摩擦力。

  2、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理解摩擦力的定义。

  (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25分钟)

  活动三:

  1、学生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各小组选取研究课题。

  2、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摩擦力?小组根据课题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分享。

  3、各小组进行实验,分享自己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5、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的实验装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完成目标二)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大胆猜想。

  2、引导学生如何测量摩擦力。

  3、学生根据研究课题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5、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装置。

  (评价目标二)

  环节四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分钟)

  活动四:

  1、引导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的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P25—P26页,分组讨论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完成目标三)

  1、通过举例,知道摩擦力既有益也有害。

  2、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第3节摩擦力

  1、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大小(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3、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加压力

  (2)使接触面更粗糙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4)使接触面分离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产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法:通过直观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运动,感觉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摩擦力演示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NBA篮球场上两名球员相撞后在地板上长距离滑行的视频

  2.观看图片:老师在学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盖受伤的照片

  3.提出问题:老师腿受伤是什么惹的祸?——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

  1.学生活动: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谈谈感受。

  2.对照上面的活动让学生试探性归纳摩擦力的定义,教师可提示性提问:

  (1)谈某个力至少需要涉及几个物理?(2)是否需要接触?(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实质:

  活动:通过展示用显微镜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说明摩擦力的实质是由于接触面间的凹凸不平产生的

  备注: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体验摩擦力,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猜想:

  通过前面展示的老师在篮球场上膝盖受伤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动体验,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与接触面的面积

  (4)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5)………

  2.设计实验

  (1)怎样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器材(木块、砝码、棉布、长木板、弹簧秤),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实验方案: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由弹簧秤的示数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设计实验:

  思考:怎样验证接触面所受压力大小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摩擦力的关系?

  怎样验证接触面的面积与摩擦力的关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学方法?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动手完成实验

  主要设计表格参考:

  表一: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备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完成实验数据记录

  4、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备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摩擦与我们

  问:你认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

  答:有利有弊

  问:怎样减少有害摩擦;怎样增大有益摩擦?

  说一说:汽车在冰面上打滑,我们可以怎么办?

  考一考:以下是驾照交通规则考试的一道试题:

  动脑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长方体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想探究木块和铁块的下表面谁更粗糙,请你只利用一个量程满足实验要求的弹簧测力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试给出实验的设计方案。

  备注:提出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收获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五、练习

  书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备注:教师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摩擦力以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3、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

  4、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了解摩擦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

  2、初步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愿意服务社会的意识。

  3、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对于摩擦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摩擦力教学自制课件;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木板、砂纸、儿童自行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活情境:请几个同学到前面分别用缠了皮筋和没缠皮筋的筷子夹弹子看谁夹的快。

  问题情境:利用课件出示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还能前进?最后为什么又会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

  二、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组织学生讨论下列问题理解摩擦力概念

  1)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什么?

  2)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时才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作用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产生。)

  三、摩擦力大小的探究

  1)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猜想(通过课件和课本插图以及游戏:让一名同学分别拉一个坐在油布上,和坐在地毯上的同学比较拉力的大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

  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引导总结:控制变量法)设计方案和表格

  猜想因素不变因素变化因素摩擦力实验结论

  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运动速度

  接触面积的大小

  3)实验探究、搜集证据

  首先师生共同讨论后由教师演示压力大小对摩擦的影响,由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全班讨论写出结论,然后由不同学生小组(每组4人)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示其他因素对摩擦的影响(其中一人专门作讲解,一人记录)小

  组讨论后由一人将结论写进黑板上的表格。

  4)分析与论证交流、评估

  组织全班同学对黑板上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对同学前面的猜想正确的用红笔打√错误的打×以加深印象)

  四、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

  1)问题的提出:通过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行走人为什么容易摔倒?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人在冰面上行走而不摔跤?等问题和将粉笔横放与竖放在斜在手中的物理课本上观察现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世界”。

  2)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

  3)全班总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巩固和提高

  1)如下图中汽车正在水平向右运动,当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向中部滑动时箱子和地面____(有或无)摩擦力,箱子和车厢____(有或无)若有则摩擦力的方向向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2)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那条措施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3)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握杠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4)师生共同研究自行车(教师把儿童自行车放在讲桌上,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构造,自主提问,解释加深知识理解)

  六、交流、评估与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感受。

  1)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与分类。

  2)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摩擦力的研究方法。

  七、作业布置

  1)工人在用油桶运油时总是将油桶放倒向前滚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自行车气不足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3)写一篇科学小作文:没有摩擦的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考虑到科学探究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师生共同探究。

  先由教师演示然后再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最后形成结论。然而通过教学过程发现学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已超出我的估计,只要引导得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全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过程。在后来给其他班上课时我没有再演示而让学生小组完成全部探究过程竟然收到更佳效果,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更加高涨。这我又联想到在前面一章的复习中我尝试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章节提示问题和黑板上的补充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效果竟比通常由老师引导复习要好得多。

  由此我想在日常的教学中可能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太多而不敢过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从而制约了学生的进步与创新。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阻碍作用。

  (2)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用弹簧测力计粗略的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阻碍作用的过程,领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物理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探究阻碍作用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设计“探究影响阻碍作用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课本、自主设计的PPT课件、多媒体计算机等。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毛巾、棉布、木板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提前把两本书交叠在一起,找两个学生到台前来帮老师把重叠在一起的书分开。

  2、播放冰壶运动视频。

  3、提问为什么两本书不能分开呢?为什么冰壶运动员的鞋底要用不同的材料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两个学生到台前来,手握书脊,向后用力拉书,学生会发现拉不开书,激发学生兴趣。

  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会认为很容易就会把书分开,在看到书拉不开以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对冰壶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不知道运动员鞋底的材料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体会阻碍作用

  1、请同学们伸出你的一只手,按压在桌面上,前后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同学们,现在加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再试一次,再次体会,有什么感受?

  3、现在,请同学们用手压着桌面向前,但是手相对于桌面静止,再次体会桌面对手有什么作用。

  4、同学们想一下,生活中哪些场景存在这样类似的阻碍作用。

  5、我们发现这种阻碍作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想一下,两个物体要满足什么条件才会有阻碍作用。

  桌面在阻碍着手的运动

  阻碍作用变大了

  桌面还是对手有一个阻碍作用

  洗碗、拖地、擦黑板、推桌子、洗脸、穿衣服、拔河、玩滑梯、搓澡

  (1)接触并挤压

  (2)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接触面粗糙

  动手操作,体验滑动时受到阻碍的情况,为认识阻碍作用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

  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阻碍作用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阻碍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1)可以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小实验,比如橡皮、一次性手套、铅笔、铅笔袋等;

  (2)还可以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板书猜想

  二、实验探究

  1、提供器材:

  A组: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毛巾、棉布。

  B组:粗糙程度不同的滑块、木板、弹簧测力计。

  我们猜想的因素有这么多,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什么实验研究方法?

  阻碍作用的大小用什么测量呢?

  弹簧测力计能直接测出阻碍作用的大小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如何测量阻碍作用的大小?

  (2)物块要满足怎样的运动条件?

  (3)研究实验方案并设计表格

  把猜想分到不同的组,左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关系;右边的组:探究阻碍作用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的关系。

  我们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相互抵消,拉力和阻碍作用想要相等的话,物块需要做匀速运动。

  3、宣布开始实验

  指导某组学生采用固定木块的方法进行实验,并拍摄视频,传到大屏幕上。

  4、实验结束,找学生说实验结论

  板书: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5、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好多组的同学都遇到一个问题:不容易控制弹簧测力计拉动物块做匀速运动,大家是不是都遇到这个问题了?怎么解决呢?

  既然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不容易控制,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

  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木块静止,合力为零,木块受到的阻碍作用和拉力相等,即便木板没有匀速运动,阻碍作用和拉力也相等。

  7、大家说这组的方案好不好?能够想到这个方案很棒,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我们还可以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哪些改进呢?

  8、同学们想一下,在刚刚的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有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为什么?

  既然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有误差,那我们要怎样放置呢

  9、展示改进的测量阻碍作用大小的教具。找同学上来帮助老师完成实验。

  学生提出猜想并说明依据

  猜想一: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二: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阻碍作用

  回答:控制变量法

  回答:弹簧测力计

  回答:不能

  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提出测量拉力的大小就可以求出阻碍作用,实验过程中要求匀速拉动木块。

  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

  不同接触面积

  弹簧测力计示数/N

  不加钩码

  加一个钩码

  加三个钩码

  平放

  侧放

  不同接触面

  弹簧测力计示数/N

  速度快

  速度慢

  木块

  砂纸毛面

  砂纸钩面

  学生回答: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阻碍作用越大。

  阻碍作用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和速度无关。

  回答,弹簧测力计有向下的运动趋势,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

  回答可以把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

  发散思维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锻炼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改进实验方案。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实验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阻碍作用越大;压力越大,阻碍作用越大。

  匀速拉动物块有难度,学生们都会遇到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这一问题,减小实验误差。

  探究阻碍作用的方向

  阻碍作用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组织学生按要求体验阻碍作用的方向

  (1)手按毛刷,让它在静止的木板上向右运动。

  (2)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左运动。

  (3)用手按住毛刷不动,让木板向右运动。

  教师巡视,用手机拍摄一组学生的数据,传到屏幕上。

  通过刚刚的体验,你们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是什么?找拍摄组的那组学生回答

  板书: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可能会回答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体验,并填写表格

  牙刷底部弯曲方向

  受力方向

  牙刷运动方向

  牙刷相对木板运动方向

  回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在第二组实验中,毛刷没有动,但是它相对于木板向右运动,毛刷受到的阻碍作用向左

  学生实验过程利用手机投屏到大屏幕上。

  毛刷的形变十分明显,通过实验,能够很直观的看出毛刷的受力方向,从而分析出阻碍作用的方向,结合毛刷和木板的运动情况,分析得出阻碍作用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

  1、是不是所有的阻碍作用都对我们有害呢?

  2、哪些阻碍作用对我们是有害的?

  3、能不能用刚刚探究出来的实验结论想出增减阻碍作用的方法?

  4、提问学生如果汽车雪地里打滑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5、播放视频片段:保安大叔用扫把解决汽车雪地里打滑。

  6、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减阻碍作用的实例呢?

  7、播放视频增减阻碍作用的视频

  8、找学生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列举有益阻碍作用的实例。

  擦黑板、自行车刹车、鞋底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橡皮擦与纸的阻碍作用、削铅笔时笔与刀片的阻碍作用、拧瓶盖手与瓶盖的阻碍作用。

  列举有害阻碍作用的实例。

  人拉物体时物体与地面的阻碍作用、机器零件之间的阻碍作用造成机器的损耗、粉笔与黑板的阻碍作用造成黑板的磨损、滑雪时滑雪板与雪面的阻碍作用。

  回答两种增大阻碍作用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两种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阻碍作用:

  (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阻碍作用: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滚动代替滑动

  (4)接触面分离

  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方法。

  课堂检测

  1、大屏幕展示自行车各部分名称,找出哪些部位存在阻碍作用,分出有益阻碍和有害阻碍,并回答是如何增大和减小阻碍作用的。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没有阻碍作用会怎样,播放视频。

  3、我们可不可以给这个阻碍作用起一个名字,同学们有没有好的想法?

  我们就把这个阻碍作用称为摩擦力。

  细分三种摩擦力

  我们刚开始上课时两本书的书页之间的阻碍作用是什么摩擦?冰壶在运动的过程中受的摩擦是什么摩擦?

  利用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轮胎和手把上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2)脚踏板凹凸不平,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阻碍作用;

  (3)在链条部位加润滑油,是通过使接触面分离,来减小阻碍作用;

  (4)刹车时用力捏闸,是增大压力来增大阻碍作用;

  (5)车轴处装有滚珠,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阻碍作用;

  (6)车轮做成圆形是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阻碍作用;

  书页之间是静摩擦力

  冰壶是滑动摩擦力

  当堂巩固

  课堂总结

  1、阻碍作用的方向

  2、阻碍作用的产生条件

  3、阻碍作用的影响因素

  师生互动。学生总结,教师整理归纳。

  课后作业

  1、观察家里面哪些地方有阻碍作用,是有益阻碍作用还是有害阻碍作用。

  2、利用网络,学习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并思考以下问题。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理念】

  摩擦力一节的课堂设计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透镜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物体受摩擦力的事例,学生讨论、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特点,给摩擦力下定义。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的重点,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估交流。整个过程全部放手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

  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节设计的一个亮点。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沦。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减摩擦力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结不仅让学生总结本节学到知识,而且提炼出了所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程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③知道摩擦力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②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理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池原理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教具和媒体

  教师演示用:小车、弹簧秤、木块、金属块、实物投影

  学生演示用:小车、长木板、毛巾、弹簧秤、木块、金属块

  【教学过程实录】

  一、复习提问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两种力?

  生:重力、弹力

  师: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课

  师:请看实验:老师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此时小车处于什么状态?当用手推小车时,小车怎样呢?(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回答)

  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后来小车慢慢停下来。

  师:为什么运动的小车会慢慢停下来?

  生:小车受到阻力(讨论、回答)

  师:这个力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摩擦力。

  板书:第三节摩擦力

  三、进行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说明物体也受到了摩擦力?(提出问题)

  生:讨论举例(搜集事例)。

  师:(副板事例)运动的小车、汽车、足球等这些物体它们都受到了摩擦力。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讨论回答。

  师:点拨、归纳(两物体是否接触,在什么位置,是运动还是静止)。(归纳分析)

  (说明:通过摩擦力事例,讨论其共同特点,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讨论一下,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生:讨论、回答,补充(得出结论)

  师:板书定义。

  (说明:摩擦力定义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的创造性思维程序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定义,对于摩擦力,同学们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呢?(提出问题)

  生:(讨论,并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用点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首先来解决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请同学们看摩擦力的定义,然后讨论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板书摩擦力的作用点、方向,并举例巩固。)小车在桌面上向右运动时,桌面对小车的摩擦力向左。解决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再来重点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讨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触面、重力、速度、接触面的面积……(猜想或假设)

  师:(副板书)摩擦力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生:(讨论回答)控制变量法。

  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应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测木块在桌面上滑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讨论、回答)讲桌上展示实验方案。(其他学生现察进行评估、补充)(设计实验)

  (说明:在测量摩擦力时,物体怎样运动?为什么匀速?怎样判断?教师应及时参与讨论,并找出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

  师:明确了摩擦力的测量方法,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和接触面这两个因素是否有关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说明: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搜集实验数据。)(进行实验)

  师:(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数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同学设计的表格与你设计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递给老师,(展示并进行评估)根据这几组表格的内容,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个别回答并补充)摩擦力与重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重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对刚才的结论,同学们有没有疑问?(评估交流)

  生:思考、讨论。

  师:(教师充当优秀学生的角色参与讨论)老师对摩擦力和重力有关有疑问,认为不大确切。为什么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做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师生实验: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并将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轻轻向前推手指;③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动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谈一下体验。

  生:(实验谈体会)手指前进越来越困难(受摩擦力越来越大)。

  师:什么原因使摩擦力变大呢?

  生:(讨论回答)手对桌面所施加压力不同,压力大、摩擦力大。

  师:因此,我们对上述结论应做怎样的修改呢?

  生:(讨论回答)摩擦力大小应改为与压力大小有关。

  师: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受的重力和它对桌面压力大小是相等的。有关压力的知识我们后面再学习。(板书)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度有关。

  师: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是否有关,请同学利用桌面器材继续实验。(提示:研究接触面积时,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控制相同。)

  (说明:实验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探究的乐趣。)

  师:(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实验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摩擦力与物体运动速度和接触面面积无关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辨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师:(板书)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说明:以上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让学生讨论小结)本节课: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3)在研究问题时,采用了几种思维程序?

  (①提出问题──搜寻事例──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②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说明:小结不仅要总结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本节研究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程序提炼出来,学生初步学会这些方法并体会到它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题

  1.自行车在设计、制造、使用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识。

  2,下雪天,路很滑,易发生交通事故,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想办法帮助解决,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六、作业

  以“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

  2、能判断并运用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严谨、创新、理性、求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难点】

  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强调: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在推桌子的时候桌子并没有动呢?在桌面用弹簧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受到拉力为什么还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呢?引出课题《滑动摩擦力》。

  环节二:建立概念

  1、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桌面上的木块,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描述滑动摩擦力的的定义、方向、大小。教师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观察进行总结明确概念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i,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物体运动,故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回忆旧知,归纳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并存在挤压力;

  (2)接触面粗糙;

  (3)有相对运动。

  通过几组演示实验来验证以上条件,如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力的情况,学生也可自行尝试验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得记忆和理解。

  (2)教师明确说明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根据以往对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环节三:深化概念

  【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1、小实验:

  a、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b、 将手放在纸上重复上述动作。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器材:滑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棉布、纸等。

  (3)实验步骤:

  a、提出问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设:

  ①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压力有关系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

  ③跟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系

  ④跟运动速度有关系

  c、证明假设: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

  d、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首先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数据分享,最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作业:如何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滑动摩擦力?怎么办?

  (2)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滑动摩擦力?用什么方法?

  方法归纳:

  (1)改变动摩擦因素μ

  (2)改变正压力

  四、板书设计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会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

  2、用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四、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砝码,能拉动的小车、木板、毛巾。

  五、教学过程

  1、创景激趣

  引出课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更难拉住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教学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如PPT图5、图6)。先让两位同学把两本书的少部分页码交错在一起,让这两位同学拉这两本书,他们很轻松的就拉开了。接下来,再让这两位同学把两本书的全部页码交错在一起,让两位同学拉。这个时候,无论这两位同学费了多大的力气也拉不开这两本书。这时,老师追问: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神秘的力量使这两本书拉不开呢?就就是摩擦力的力量呀。从一个小游戏,引出摩擦力,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

  2、学习概念

  初步感知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和感知摩擦力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如PPT图7、图8)。让两位同学把手放在空中,移动一段距离。在让这两位同学把手紧压桌面,移动相同的距离。让他们比较一下两次手移动距离的难易程度,这两位同学感受到,手紧压桌子运动时,受到了阻碍,移动起来比较困难。其实,这个时候是产生了摩擦力,所以手移动起来很困难,从而得到摩擦力的概念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这时产生的力我们把它叫做摩擦力。

  3、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

  同学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力的大小的测量,今天这节课又学习了摩擦力。那么你们分小组测量身边物体在桌面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大小,并记录数据。同学们发现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接下来,我们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实验一: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实验二: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实验一步骤如下:

  (1)在实验前老师先准备实验器具:有弹簧测力计(8只)、能拉动的小车(8只)、砝码、木板、毛巾若干。老师出示材料,学生设计实验;

  (2)老师提示: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要改变的是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不变的是物体的重量;

  (3)各个小组交流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三次,减小误差,填写记录单);

  (5)得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实验二步骤如下:

  (1)老师出示实验材料,学生设计实验;

  (2)老师提示:既然是对比实验,那么要改变的是物体的重量,不变的是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

  (3)各个小组交流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每种测量三次,减小误差,填写记录单);

  (5)得出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4、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一结论:

  (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2)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实验二结论:

  (1)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大;

  (2)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小。

  5、课堂总结实践延伸

  (1)小结: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

  (2)在我们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

  可以通过汽车轮胎上制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来增大摩擦力。或者机械手表戴久了要给它上油,减小摩擦力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根据科学课程强调,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精神。课堂教学中,我没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科学知识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在实验中去获得科学知识与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中这一步骤,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精神;我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对比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整堂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在实验时,我的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由于我的经验尚浅,我的教学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⑴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⑵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⑶能够设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⑷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

  2、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

  ⑵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⑶知道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探究精神

  ⑵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⑶认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形成利用摩擦力为人们服务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一张、多媒体电脑一套、液晶投影设备一套、PVC管材13套、锉刀13把、砂纸13张

  三、教学过程:

  1、录像引入,激趣导思

  ⑴观看两遍录像。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⑶发现摩擦现象。

  ⑷引导学生发现摩擦现象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经过这一部分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了一些自己曾经切身体验的生活细节,虽然还不是所要探究的内容,但是经过这个步骤学生已经渐渐进入探究情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明确意识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学生的第一次观察通常是不够充分的,因此继续引入第二次观察,并且提示他们所要注意的内容,让他们更加明确地带着问题去观察。)

  (从这一段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小学生的观察过程中,形象思维成分较多,从观察到联系实际,处处体现形象思维,尤其是对摩擦所产生声音的描述更是维妙维俏,学生能说出这些声音,其一是因为有平时生活的切身感受,其二说明他们对将要探究的问题充满兴趣的,这正是我们继续进行教学的着力点。第二次观察完成后,我们已经可以对学生明确我们今天所要探究的问题了。)

  2、引导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

  3、引导学生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⑴师:我们刚才讨论了很多摩擦力的现象,我们能不能从中总结出,摩擦力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引导学生讨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①需要两个物体。

  ②两个物体要紧密接触。

  ③两个物体要有相对运动趋势。

  (这一段教学说明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要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是困难的,他们在这一个阶段必须克服两个困难:一是思维跨越的困难,二是语言表达的困难。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急不得,一定要把握好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慢慢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困惑,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将一个自然现象或是科学过程表述出来。而表述这一过程的载体就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这个需要他们进行探究的环节。我们可以发现,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基本达到了要求,这是当前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在什么地方呢?一是得真正把握好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二是得真正把握好教学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4、实践探究,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⑴将pvc管比作“成龙”。

  (渗透模拟实验的探究方法,从录像向实验材料迁移。)

  ⑵想办法让管子从滑道上滑下来是不会滑得太快。

  ⑶引导学生讨论。

  ⑷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实践。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条件有关系。

  ⑸渗透对比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

  ①对比实验所采用的材料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材料?

  ②两个滑道的坡度是不是相同的?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坡度?

  ③为什么管子要同时放下来。怎么放才可以做到“同时放”?

  ④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⑤什么条件是不相同的(只有管子的粗糙程度不相同,其他条件都一样),这种实验我们称为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⑥一次改变多个条件行不行?

  ⑦引导学生反思,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可以——加深对比实验的认识。

  (以上为教学的主要部分:一是借研究摩擦现象渗透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以前我们教实验方法多是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的名称,在学生实践的过程总是手把手地教,生怕学生遗漏了什么“重要环节”,学生实践的过程还要反复“告诉”学生这是“对比实验”。

  我想,认识“对比实验”不是一、两节课可以完成的,应该把这个认识过程当成一个“系列的教学”,然后在每一节实践课的每一个实践过程加以认真引导,科学的教学过程不能“心求通而未知其意”,应是“心求通而欲达其意”。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发现,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细节量化”,学生能深刻了解“对比试验”的实践意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教比直接“告诉”学生效果好多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比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在他们的学习阶段至少还得接触十年,那么我们更该给他们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让他们充分地理解这种实验方法。

  有的教师说,学生已经懂得将pvc管磨粗可以增大摩擦力,那教师还有什么可以教的?我认为其实不然,一是我们本来就不可能“教”会学生科学;二是学生懂得把管材磨粗不一定代表理解了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三是对于这个教学环节,其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教材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不在于知识本身。小学科学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正是要通过一些通俗浅显、方便易得的东西,促使孩子去探究、去钻研。从中渗透现代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寓有深意,这样才能对未来的科学人才的成长施加良好的深远影响。)

  5联系生活事例,运用所学改进生活用品。

  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类似的现象呢?

  ⑵展示生活中的图片。

  ⑶找一找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

  ⑷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表面要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

  ⑸引导学生多寻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

  ⑹玩陀螺。

  ⑺讲一讲玩陀螺的体会:陀螺的哪个部分要增大摩擦,哪个部分要减少摩擦?

  ⑻利用所学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造。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游戏导入:看谁的力气大(一根圆棒,一人一头,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转,看谁的力气大。)游戏结束。

  2.体验摩擦力:(下面就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

  让我们一起来作个运动

  (出示"运动"),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再慢慢用力往前推?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阻力就叫做摩擦力。板书

  "摩擦力"。今天就来学习运动和摩擦力。

  3、摩擦力大小怎样知道怎样测量呢?教师讲解并演示。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1、讲述:生活中到处都有摩擦现象,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也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请同学们先猜测一下。

  2、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么多的因素一起研究会互相干扰,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对比比较明显的几组问题先进行研究。今天老师先帮助大家选择一下,"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

  "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我们就研究这二个问题好吗?

  3、先研究"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教师给以指导:哪些因素要改变,哪些因素不改变。指导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运动和摩擦力》实验记录单一

  探究问题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要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

  (单位:牛顿)

  我们的发现物体间接触面_,摩擦力;

  物体间接触面_,摩擦力.

  5、学生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一。

  6、研究摩擦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有了第一个实验做铺垫,这里只需要简单引导学生就可以做实验)。实验记录单如下:

  《运动和摩擦力》实验记录单二

  探究问题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要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摩擦力的大小

  (单位:牛顿)

  我们的发现

  小结: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动的物体轻,摩擦力小,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

  (三)、课堂小结。

  1.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同时板书课题)

  2、教师帮前面输的那位同学想出个办法来,然后重新比赛,结果反败为胜了,同学都很惊奇。(此时输的那位同学叫着:这上面有油,很滑,抓不住。)这时其他同学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运动和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的光滑度

  2、物体的重量

  3、运动的方式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学生反馈情况,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在课堂中,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认知摩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我让两个学生上来比赛:看谁的力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知摩擦力、测量摩擦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体验摩擦力,手放在桌面上拖动的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真实感觉,在充分描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把手放在桌面上的时候感受到的力就是摩擦力。出示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指出,摩擦力不仅能感受到,它的大小还是可以测量的。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指导,并演示。

  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首先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然后选出两个猜测进行研究。记录单填写由易到难。

  4.总结延伸应用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对课进行小结,然后在游戏中应用。

  整堂课,教学流畅,教学目标达成,但反观课堂觉得也有缺憾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激情,这样整个课堂显得缺少一种激情。适当的评价会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但在课堂上,我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也较少,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汇报后,老师没有及时跟上评价,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2、对教材还没有吃透,在导入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时,还是按照书本上的,更科学,学生更能感受到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

  3、在板书设计上也有缺陷,学生探究的结论(科学概念)没有写在黑板上,只是投影一下就过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

【物理必修1《摩擦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必修一《静摩擦力》教学设计07-04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03-10

物理课摩擦力的教学设计08-17

最新数学必修1教学设计模板12-29

高二物理必修1教学计划参考04-15

高一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01-12

高一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07-10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03-31

最新人教必修1数学教学设计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