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电脑动画课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个萝卜,想把它们分给我的好朋友们,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小仙鹤:“哎呀呀,这个问题太难了,快请教一下我们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小朋友们,我想把6个萝卜分给几个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兔子分萝卜的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谈话:同学们赶快行动吧,用眼前的萝卜图片摆一摆,分一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个;分成3份,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分成2份,一份是2个,一份是4个;分成2份,每份3个……)?
[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所倡导的。这里教师设计的“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学习的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不仅帮助小兔子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评:教师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既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同学们每人面前有8个桃子图片,如果把这8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完后,给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萝卜的基础,而且又是在自己动手中认识平均分的。此时,让学生平均分桃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贴:挂有8个桃子的树)
老师正想把它们分给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_______个小朋友。)
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子。(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子)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
[评:教师设计摘桃子、分桃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愉悦地探索,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体验着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2题。
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4.“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画14个△,再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评:安排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断练习,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练习,借助动作思维把平均分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为以后学习求商做些经验积累。]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平均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 (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 (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 (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 (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 (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吗?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平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平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平均分到最优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平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 “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平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平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平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平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习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平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列式:8 ÷4=2 ,在这个算式里 8 称为什么数?(总数) 4 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 2 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 探求新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PPT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 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让你们认识新朋友!小明和小红,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姐弟,观察一下这个蛋糕?今天就是他们的`生日,我们一起唱歌祝他们生日快乐好吗? 那妈妈也给他们准备了生日礼物,六个,教师拿出6个,那你们帮老师分一下好吗?学生上台板演。那孩子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分发?为什么?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出示课题
(1)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二)、教学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5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4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每份分得 5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5个,刚好分得每份5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3份,每份都是5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3份,每份有5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5)、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 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3)、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妈妈带来了12本漫画书,分三个人每人分几个?这个时候吉吉也来了,要分几份、每份里有几个?门铃响了熊大和熊二也来了,怎么分?
2、 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7
分析教材
《平均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进行学习的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分物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验平均分是分得同样多。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方块、盘子、练习纸。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这一理念再结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准备运用“摆一摆、分一分、看一看、圈一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在学生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那你们知道小动物都爱吃什么吗?老师来考考你们,小白兔最爱吃什么?非常棒!小白兔最爱吃胡萝卜。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有个善良的兔妈妈,她从地里拔了6个胡萝卜,她要把这6个胡萝卜分给两个兔宝宝。要怎么分呢?你愿意帮帮兔妈妈吗?瞧,两个兔宝宝来了,这是兔哥哥,这是兔弟弟,一共有6个胡萝卜,要分给他们俩,该怎么分呢?谁来说?
师总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对低年级来说,教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在情绪的驱动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节课的创设情境是帮帮兔妈妈怎么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办法分物品。]
第二环节: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平均分”
师:我们帮兔妈妈分完了胡萝卜,咱们再来帮猴妈妈分桃子吧,欣赏视频(猴妈妈采桃子视频)你会分吗?现在用小方块代替桃子在1号练习纸上分一分。
[本环节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动分食品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展示,引出“每份分得同样多,较平均分”。通过讨论、操作、互说使学生理解“同样多”,从而获得“平均分”的新知识]
2、巩固“平均分”
动气手来,我说你做
让学生听老师的口令分水彩笔。并说出分得过程。
3、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聪聪准备了一些桔子。(出示课件,18个桔子)要求是平均分成6份。
(1)请各组用小方块分一分。
(2)分完后交流。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学生汇报结果可能有:
先每个盘子里分1个桔子,再放1个桔子,直到分完。每个盘子里分3桔子。
先每个盘子里分2个桔子,再放1个桔子,每个盘子里分3个桔子。
每个盘子里分3个桔子,正好分完。
(3)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一个一个的分仔细准确,多个多个的分节省时间。
同学们真聪明,想了很多种分法,但不管怎样分,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每个盘子里3个桔子。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时,可以是一个一个的分,还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等,直到分完。但必须每份同样多。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善的情感谢需要,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展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平均分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4、强化平均分的方法
让学生把10酸奶平均分成2份。
让学生用小方块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
小组合作。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让学生在多次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会一些平均分的方法。]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掌握新知
1、教师:今天同学收获特别多,学会了平均分东西,那我们就来试一试。拿出2号和3号练习纸,圈一圈,分一分。
2、出示课本14个起球图。
(1)让学生说一说有几个气球?
(2)用圆片代替梨,让学生把14个气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3)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巩固练习,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关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就为认识”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小结:今天的课,老师觉得真高兴,那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说说?
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平均分。
[一节课通过情境、设难、探索、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书中主题图课件、糖果、水果图片、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平均分”
1、老师讲述给幼儿园的3位小朋友分6颗糖果的苦恼,并讲述自己的两种不同分法。
2、请学生帮忙分一分,如何分这些糖果才能使每位小朋友都开心。(课件出示6颗糖果图片,引入例1)
①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糖果,分为2个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好后举手示意。(教师巡视)
②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前边操作边说明分法。学生可能会说:
生1:3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都分2颗糖。
生2:3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都分2颗糖。
3、引入平均分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看来6颗糖果分成3份,一共有3种不同的分法。(课件出示3种不同的分法)
①请观察这3种不同分法,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第三种,因为每份都是2块糖果。
生2:我也喜欢第三种,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
②教师小结:老师也喜欢第三种,因为它解决了老师的难题,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教师强调: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4、初步感知平均分(课件出示第7页情境图)
①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哪些是平均分?为什么?(糖果、果冻)
②桔子和火腿肠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5、请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课件出示例2,尝试平均分物体。
1、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要把18个桔子平均6份。
3、分一分
①用课前准备好的小正方体代替桔子,尝试分一分,完成后举手示意。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引导)
③集体交流分享分桔子的方法,到讲台上用桔子图片边操作边说明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是一个一个分的。
生2:我是先每个盘子放两个,再每个盘子放一个。
生3:我是每份直接放3个。
④教师小结:不管怎么分,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都是3个。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2题。
3、教材第9页“做一做”。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各题,教师巡视。
(2)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3)集体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例3及练习三第4、5题
教学目标:
理解 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总数里有这样的几份。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
教学难点:
会说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我们来帮一帮这班小朋友租船玩吧!
有24人要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要租几条船?
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几条船?
把结果说一段话 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6条船。
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因为每份都是4个
引导学生说:24人,4个4个的分,可以分成6组。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抛出问题,引起思考: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要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1、出示书本第15页做一做
(1) 说图意。
(2) 动手分。
(3) 说一段完整的话:12根筷子,每2根一双,一共有6双。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 练习三第4题
(1) 说图意。
(2)动手圈。
(3)说一段完整的话: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只红萝卜,可以分给3只兔子。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 练习三第5题。
(1)有18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分给(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 开放题
1、用15个长方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块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了平均分,知道一个总数,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分几份也是平均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式的构成
2)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和复制方法
3)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编辑公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自定义公式的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讲练结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生活阅历,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平时接触EXCEL电子表格的机会很少,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EXCEL电子表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它的功能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习掌握
EXCEL电子表格的功能,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由于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有来自于城市学校的,也有来自于农村学校的,所以学生在学习基础、个性特长、思维方式、动手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属于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节《自定义公式》的第二讲的内容,属于EXCEL电子表格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算总分,平均分。掌握好本节课内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从而提高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本节课作为本教材的第二节二讲的内容,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利用自定义公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含的主要知识点有:
1)自定义公式的构成;
2)自定义公式的输入方法;
3)自定义公式的复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掌握公式的`输入方法,同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的公式。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的编辑使用公式,采用的突破方法是实例练习法,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总结,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4.课时要求:
1课时。
四、教学理念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应用经验,但是由于它们现实生活中接触EXCEL电子表格的机会并不多,所以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在练习环节尽量设置跟他们学习、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比如导入时设计给姚明的宝宝预测身高,算总分、平均分也跟他们的学习息息相关,所以在设计学生练习题是给他们自己计算信息成绩。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应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 而后边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比如公式的编辑、复制等都交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做练习题,让他们学会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竞争意识。
五、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导入时设计了给学生喜欢的篮球明星姚明的女儿身高预测,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利用问题驱动、自主探究等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所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选择了更典型的两道练习题,并且两道练习题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脑室。
七、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播放姚明家庭照片
2、播放身高预测公式
3、提问:有什么方法能最快预测一下姚明女儿的身高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
1、ppt演示公式的定义
2、ppt动画演示输入公式的步骤
3、练一练:学生快速预测自己的身高。
4、提问 。如果让你计算全班人的身高需要一个一个编辑公式吗?
5、编辑带有变量的公式。
6、小组协作做练习二——计算他们班的信息成绩
7、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组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八、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优点:
1)本节课对教材的处理比较得当,没有照本宣科,设置的 练习题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一个知识点由教师讲授,其余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而学生是主角。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最佳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关键词:
同样多 平均分
演示教具 :
12个乒乓球、15枝铅笔、10个纸盒,课件。
学生学具:
每小组10个小纸盒、15个乒乓球、20支铅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的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课件图片)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的小朋友在分苹果时,每份都同样多。 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 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同样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1,引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小朋友还有些食品没分好,咱们帮帮他们好吗? 要求:
(1)请各组同学利用20枝铅笔代替火腿肠,帮二(1)班的小朋友分火腿肠。
(2)要像他们分苹果一样每份分同样多。
A、 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B、 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C 、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3)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 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1)作业P13 的“做一做”
A 、读题,理解题意。指名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把10个面包分成5份,每份的面包块数同样多)在“平均分”下注明每份同样多。
B 、动手操作:用10个小纸盒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C 、同桌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个面包。
(2)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用“平均分”把刚才分食品时的每一种分法说一说吗?(指名说)
3.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要求用15个乒乓球代替橘子。
(2)展示汇报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快、准确)
4. 独立进行平均分,做P14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用铅笔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巩固应用,消化提高
1. 练习三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根据题意从学具卡片中拿出圆形卡片代替梨。
(2)自己动手分一分,将梨子平均放进3个盘子里(用小纸盒代替盘子)。
(3)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说说你们分的过程和结果。
2. 练习三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用画一画的方法,往每一个花瓶里插花,根据题目的要求想怎么插就怎么插。(并涂上颜色)
(2)交流展示插花结果,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突出平均分)
(3)评选,谁插得花最漂亮。选出每瓶插得同样多的,强调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4朵。
3. 练习三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判断。
(2)集体交流,说清判断的理由。
4.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你看到了是平均分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什么?
五、拓展延伸
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家中人口平均分一分。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一节是整个单元的开始部分,在备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小组评价一下分得对错,教师订正,最后用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比较快的认识了平均分。
我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平均分”,通过分组讨论分配方案,再按方案进行“平均分”,通过小组交流,自然而然的对学困生进行了帮助,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困生也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不仅让学生接近了“平均分”,而且使他们受到了情感教育。正因为样,学生学习的兴致极高,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上课特别的积极,上课气氛很活跃。
我感觉这节课学生掌握的不错,为下一节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平均分(一),教材第8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一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分水果、糖果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生:搞活动,分水果、分糖果。
师:是啊,他们分得很认真,这里面蕴含着数学上的知识,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
生:平均分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板书课题:平均分)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导入自然流畅。】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六颗糖果的图片。
2.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仔细想想怎么分?可以用圆圈表示画在本子上,看看你能想出多少种分法?
生:动手分。(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展示,补充。
(三种情况:1、1、4, 1、2、3, 2、2、2 )
4. 提出质疑
师:哪种方法更好,更公平?
生:第三种。
师:为什么是第三种呢?
生:……
师:没错,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很公平。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得到多种分法,教师再适时强调平均分,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
三、练习巩固。
1.出示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3.学生做。
4.学生展示,学生点评、补充。
5.集体解答,通过逐一对比,教师强调平均分。
【设计意图:及时时训练,加深理解平均分,使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生:平均分。
师:那我们一起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集体回答: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出示课件
师:(松鼠)秋天到了,松鼠们开始储存食物,为过冬做准备。今天松鼠妈妈去森林里又采了一些松果,松鼠妈妈海给了10个松果给松鼠兄弟们,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
二、探究新知
1、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每只松鼠分5颗松果最公平。因为分得一样多。
2、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师:要想两只松鼠分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去分呢?请大家拿出10根小棒代表10颗松果,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
3、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说。师:帮小松鼠分松果,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先两个两个的分,再一个一个;还可以一只松鼠五个。不管用哪种方法去分,每只松鼠最后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松果。那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出示课件。师:谁试着把刚才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说一说。有(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5)颗松果。
三、深化新知,应用提高
1、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出示课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白兔们要到地里去拔萝卜了。地里一共有12个萝卜。
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呢?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表12个萝卜来分一分吧。
3、小组合作根据要求摆小棒。
4、看图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5、按要求填空。总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分得越多。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巩固知识。
四、总结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丰富的食物,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
五、板书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无锡是水蜜桃之乡,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无锡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遴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说明: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每4个一份,也可以每2个一份,还可以每1个一份,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
三、应用中深化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
【说明:试一试的小结非常及时和必要,通过对分桃和分小棒的过程进行类比同化,使学生清晰建立平均分概念的表象。】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看到大家明白了平均分,美猴王拿出了几张图片,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说明:辨一辨,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笑脸从没有平均分到平均分的过程,既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要使每份同样多,又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
4.折一折。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要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说明:从一些数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更加完整。】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说明:气球图的处理,在于一个活字。先独立思考,为学生选择多种解题策略创设时空,然后在多种平均分的方法交流中,借助动作思维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最后的提问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渐脱离直观动作,向抽象思维过渡,为认识除法的教学埋下伏笔。】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说明:前面平均分的话题都是由老师提供,现在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概念去寻找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全课总结(略)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
(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7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半数:6+9+7+6=28(个)
28÷4=7(个)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
(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些。)
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平位置),提问: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
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学号 12 3 4 56
身高(厘米)131 136 138 140 141142
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
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17
设计理念:
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也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后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为理解除法含义打好感性基础。
因此,教材首先通过让小明小东动手分苹果的活动为认识同样多,为“平均分”做准备,接着通过“例1”的教学活动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闯三关的多样的练习活动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多种多样操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动手操作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小东小明的妈妈去街上买回6个苹果,让他们两兄弟分,小东一个,小明5个,小东觉得自己少,哭了起来,妈妈帮他们分,每人3个,他们满意了,笑了起来,引出同样多
汇报与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看呢?”(请不同分法的学生上台展示。)
二、学习新知
通过分类,学习“平均分”的意义。
1、师:看课本主题图,观察图中分东西的'场面,初步感知分类,果冻2个2个分,糖果4颗4颗分
2、老师出示一堆糖果,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一分,学生分类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每份都是同样多与不一样多的分类。让同学说说喜欢哪一种?同学说出喜欢同样多的那一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引出同样多
3、让同学们把分得不一样多“的那两种找出来,如何调整才能让小组内每人得的糖同样多,让同学上来重新分一分,分好后总结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用课件写出来,孩子齐读一遍、
4、看回主题图,判断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巩固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
1、第一关:说说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2、第二关:判断哪种分法符合题目的要求。把8个冰激凌平均分给2个人,情境图1不是平均分,第一份两颗第二份两颗第三份五颗;情境图2是平均分,每份两颗糖,但分成了4份。情境图3是平均分,每份4个冰激凌,分成了2份。
第三关:做书本的课后练习。
四、回味”平均分“,体验成功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知识进行小结。)
2、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现象。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
【《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09-24
关于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03-15
关于认识平均分的教学反思5篇03-19
《平均分》教学设计(通用5篇)10-23
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精选6篇)03-12
认识图形一教学设计05-28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01-15
平均分优秀教案设计10-17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圆的认识》教学目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