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声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声赋》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和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主旨。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获代笔,泥沙代纸,教他读书写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遣到守旧派的排挤和打击,屡遭贬谪。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执政后,辞官退隐,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3、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
初步感知
初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扫清字音障碍
悚(sǒng)然萧飒(sa)槁(gao)木砭(bian)人肌骨戕(qiang)贼黟(yi)然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
深入理解
再读课文,梳理文言现象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2、在梳理文言现象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口译文章。、
精研细磨
精读课文,分析鉴赏
一、研读第一段,思考:
欧阳修是怎样将无形的秋风写的具体可感的,采用的什么方法?
秋声波涛夜惊比喻无形有形
风雨骤至抽象具体
金铁皆鸣
赴敌之兵
此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
二、研读第二段,思考
1、找出本段中直接描写秋声的句子。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2、第二段前半部分分别从几个方面描绘“秋之状”?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烘托的写法既为后文直接状写“秋声”做铺垫,又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
3、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对于自然之秋的肃杀之气。作者列举了那些跟秋有关的例子?这种类似于意识流、看似杂乱却始终不脱离中心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联想和想象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写出了秋声中的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三、第三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仔细揣摩本段,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以下概括。
1、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精力。
2、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3、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一味争荣。
四、末段探究。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可童子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情感基础不同。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童子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
2、文化基础不同。欧阳子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
3、人生感悟不同。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茂。
探究争鸣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人认为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也有人认为同以往的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赞同哪种观点?结合曾经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和对他生平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例如: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从容的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经沧桑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可联系欧阳修的生平来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积累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名句集锦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声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摹写秋声的方法。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三上读书法(PPT1)
2、了解欧阳修、写作背景(PPT2—3)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PPT4)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
三、研读课文第一节
1、指读
2、点拨重点字词(PPT5)
3、生对照注解,疏通文意。(PPT6—7)
4、投影翻译,明确重点语句。
5、齐读本节思考: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在第一节中,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PPT8)
生发言后,师评点明确:(PPT9)
比喻。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比喻把难以捉摸的秋声变得具体可感,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秋声,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强调答题规范手法+分析+作用)
四、研习第二节
1、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代表质疑,他生释疑,师明确。
4、自由阅读译文,记录重要句子。
5、第2段前半部分写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PPT13)
明确:秋之为状
秋色秋容秋气秋意
6、作者从时令、五行、音律等方面生发议论,点明了秋怎样的特性?
明确:肃杀悲伤衰败(PPT16)
五、小结
第一段写秋之声,突出其悲的特点,第二段写秋之声,交代悲切的原因,后半部分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
六、做学案上随堂演练
七、布置作业
1、完善学案
2、预习三四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解释词语
2、翻译句子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二、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1、齐读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代表质疑,他生释疑,师明确。
4、自由阅读译文,记录重要句子。(PPT16—17)
5、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PPT18)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你认为哪一种观点能够成立。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大家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呢?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投影: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PPT19)
三、学习第四节
1、齐读
2、说说结尾的作用。(PPT21)
明确:第四段是全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也似乎也要同叹一声了。
四、随堂演练
五、小结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六、作业
1、完善学案2
2、背诵名句
《秋声赋》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描写等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2、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习文章采用多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
【过程设计】:
[导入]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一篇散文《秋声赋》,对于欧阳修,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醉翁亭记》,应当还记得其中的一些名句。(学生背出其中的一些句子)
作为北宋文坛第一人,欧阳修的“诗、词、散文俱为一时之冠”,尤其是他的散文“极善摹景状物,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你看他把并不怎么出色的滁州山水写得那么有声有色、多彩多姿,令人神往。他的这篇《秋声赋》后人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古文观止》的编者清代的吴楚材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投影)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他笔下的“秋天的声响”,是如何的“形色宛然,变态百出”的。
[诵读]
一个学生读课文,教师和学生点评字词读音与断句。
[问题1]
本文的题目是“秋声赋”,顾名思义,就是写“秋天的声响”的,那么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秋天的声音?(学生读出)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分析]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明确:起初好像是细雨微风,突然发也奔腾砰湃的声音,好像是深夜里波涛惊响,又好像是狂风暴雨猛烈袭来,碰到别的物体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好像是金属碰撞发出的声音,又像是奔袭敌营的军队,听不到指挥的号令,只听到人的“沙沙”的脚步声和马蹄的“得得”声。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录音,看看你描述的像不像。
(播放视频)
是不是描写的“宛然在目”
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像细雨微风、像波涛夜惊、像狂风暴雨、像金属相击、像军队奔袭,连用了五个比喻来描写写出了秋声的忽快忽慢、忽强忽弱、忽大忽小、忽隐忽显,算不算是变化多端呢?
可见吴楚材他们的评价一点也不过份啊。
既然写得这么好,我们是不是要把它背下来啊?好下面就试着背一下这几句关于秋声的描写,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背诵]
这几句对秋声的描写。
[情境创设]如果是你在静夜里读书,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问题2]
作者听到这秋声的感受是怎样的?
[师生互动]讨论、分析
惊——悚然
叹——悲哉
问——胡为而来哉?
[问题3]
秋声为何会让人又惊又叹,让人感到悲伤呢?作者有没有回答?如果有是哪一句?
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这里面有一个“故”是“所以”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所以秋的声音才凄凄切切,呼喊号叫,愤然而作。”既然这里有了“所以”,那原因自然也就在前边了。请一个同学读出这几句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分析:作者从四个方面说出了秋天的情状是什么样的,即:色、容、气、意。
“烟霏云敛”烟云密布的样子,压抑、使人心情低落。举例:“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天高日晶”天地间一无所有,寥廓、浩渺,人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举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砭人肌骨”一种刺骨的寒冷。
“山川寂寥”寂寞无人,一片空旷。
所谓观其形而知其声,正是因为秋天一贯的情状是这样的压抑、孤独、冰冷、萧条,所以它发出的声音也就自然而然地是“凄切呼号”而令人伤感的了,所以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这秋声不但让人悲伤,而且还具有巨大的杀伤力,作者用哪几句来体现秋的杀伤力的?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问题4]
秋天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换句话说,造成秋天这种情状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师生互动]讨论、分析、品味
重点词句: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如果只生不死,只长不杀,很难想像世界将会什么样子。所以佛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其实上天也有“好杀之德”。所以黄帝《阴符经》上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中国的哲学一直是天人合一思想,所以:“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看来秋天行杀,秋天悲伤,秋天衰老都是正常的现象。
[问题5]
如果说让自然万物衰老的原因是秋季、是时光,那么让人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师生互动]阅读、讨论、分析。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秋声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版选修《秋声赋》优秀教学设计12-17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12-12
秋声赋原文及赏析10-15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01-29
欧阳修《秋声赋》赏析03-29
秋声赋原文、翻译、赏析4篇12-12
欧阳修《秋声赋》文言知识01-29
欧阳修《秋声赋》文言知识04-11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赏析05-14
欧阳修《秋声赋》原文及翻译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