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
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
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
明确:梅雨瀑。(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平、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平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平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平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
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业
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积累一些词语和诗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能说几带“绿”的成语来吗?(灯红酒绿绿草如茵绿林好汉桃红柳绿青山绿水青枝绿叶绿肥红瘦花花绿绿绿叶成荫粉白黛绿橙黄橘绿穿红着绿绿林大盗花红柳绿红情绿意……)
2、绿色是大家喜欢的颜色,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但大家听说过“女儿绿”,观赏过它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简介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有《朱自清文集》。代表作品有《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检查预习:掌握下列生字词
踞(jù)薄(bó)阴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
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初读感知,梳理文路。
1、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标示出第一、四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符号)
(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写旁批)
(3)四个自然段中哪个是重点段?(写旁批)
(4)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
明确:
(1)关键词:第一段,“第二次”“惊诧”“梅雨潭的绿”;第四段,“不禁”。
预设问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绿得“奇异”;第一次来仙岩游是春天,春水绿波,难道绿得不“奇异”吗?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潭梅雨亭梅雨潭的绿
(3)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着重描绘了梅雨潭的绿
(4)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五)深入研读,品味语言。
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第三段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摹写绿的?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
一、比喻: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潭水的特征: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梅雨潭的绿: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特点。
预设问题:
1、“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2、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小结:我们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比较
1、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
什刹海的绿杨“太淡”
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太暗”
2、小结:梅雨潭的绿是——浓淡相宜、明暗适中,梅雨潭的绿美得恰到好处,可说是“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绿是能和梅雨潭的绿相媲美的。苏轼曾有一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会背吗?
3、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联想拟人
1、按理说,文章到此应该结束了。但作者这时却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仍然是意犹未尽,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是作者实在是太喜爱梅雨潭的绿了,正是这种炽热的情感,点燃了他想象的火花。那么作者由此生发了哪些奇妙的联想和想象哪?
联想是——“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联想写出了绿的——奇异、鲜润的特点。
想象和拟人是——“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两句写出了绿的轻盈、清澈、含情特点。
2、“……若……”什么句式啊?——假设。
请大家模仿这种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运用大胆的想象,写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预设问题的答案:
生1: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酿你以为酒;我将赠给那吟诗的高手,他必能诗兴大发了。
生2:那醉人的绿呀,我若用你以为种;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农夫,他必能稼穑满园了。
生3: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制你以为裙,我将赠给那善良的山妹,她必能光彩照人。
生4: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治你以为墨,我将送给那善绘的丹青,他必能妙手天成了。
3、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
预设答案:
“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以为二八少女立在你的眼前,美貌可人、神韵悠长。
4、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参考: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小结:
像朱先生这样用比喻、比较、联想和拟人来描绘色彩的,在诗词中屡见不鲜,请大家联想旧知,举出一些例句来。
预设答案:“霜叶红于二月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朝孟浩然《过故人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枚《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朝宋祁的《玉楼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
师: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前者是嫩绿,后者是浓绿;嫩绿明亮、轻盈,浓绿和平、安静。)王安石也有一句诗,将“绿”字用得最传神的,这句诗是——(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师: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三个点明观察点的词语。(点拨:何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描写景物所处的位置。)
看看在在这三个观察点上,观察的景物及观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近观)(眼前)
2、明线索,理顺序。
由观察点可知,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踪)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有主次详略之分吗?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坐观)(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三、借助诵读,点拨品味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听录音)
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抓特征。
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对,“奇异、醉人”就是本文要写的重心。
4、【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作者情感如何?
讨论、点拨、品味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试着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③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概括潭水的特征。
(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
第三节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④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绘其形,还要传其神。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
【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⑤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回答得很好。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⑤请一位同学将这三句话朗读一下。我呢,再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比较比较,看谁读得好?为什么?
改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壁”,那又似乎太浓了。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不如原文好,改后句式重复单调。】
⑥对,原文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音韵铿锵,错落有致。
好,齐声朗读一遍,体会这种效果。
⑦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不行。】
为什么?【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②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③说得好。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④是的,“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四)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4、回读第2节,体会层层烘托的写法
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开头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先写梅雨瀑和梅雨亭及其周围景观,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
白而发亮的梅雨瀑源源不断地为清亮的梅雨潭提供着清纯的活水;梅雨亭的特点使梅雨潭平添“奇”趣;天、云、石、草所透出的湿润和绿意,倒映在梅雨潭中,使她绿意更浓;尤其是“瀑流的撞击”使梅雨潭越来越深,越来越宽,才能形成“厚积”“平铺”之势,才可“蕴蓄着奇异之绿”。“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在文章第三段前六句话中,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瀑布美,使人惊诧;但潭水更令人惊诧。作者用层层烘托手法,突出潭水的“奇异”“醉人”。】
5、抓人称代词的变化,揣摩情感。
①将全文连起来看,找出景物的'人称代词。揣摩其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景物的格调与作者的情调是相默契的。(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是融向上之情于绿意盎然之景,反过来,借绿意盎然之景抒向上之情,“女儿绿”便是人与物联系的纽带,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晶。在作者的笔下写得丰富多彩,像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
5、再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课外练笔。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一)比喻
(二)对比
坐在亭边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梅雨亭】 (四)拟人的方法
走到山边(坐观)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层层烘托
(远眺) (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能较容易找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①教师追问: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答案提示:“惊诧”
②教师再次追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学生举手发言。
参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处理方式:学生现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辞准确、语言流畅。教师随即选几名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其次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什刹(shíchà)
尘(zǐ)___皱(xié)___明(móu)___善(lài)_____
2.填空。
(1)《绿》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词?
(2)开头和结尾,头和结尾的句子几乎一样。开头是
结尾多一个词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文写景时选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是,,。
附: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真情的流露
衬托描写环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绿
何若玉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合作学习
1、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
观察的景致:梅雨瀑(远景)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第二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近景)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
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四、问题探究
1、在三个观察点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观察点所见景致的?
潭边
2、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感受是什么?
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不仅交代了梅雨潭的绿的成因,还衬托梅雨瀑的美,又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4、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拟人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对比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联想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文章从比喻、拟人到对比、衬托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6、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笔:运用学到的写景手法,也写一种身边的颜色。如:晚霞的红、秋叶的黄、天空的蓝……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教学重点:反复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是(朱自清)的散文《春》里的句子,大家都知道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不过与一般的导游不同,他是用生花妙笔引领我们去完成一次秋游。今天就跟随他开始我们的“秋游之旅”—走进梅雨潭的《绿》。
二、出示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屏幕显示)
1、熟读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积累运用精妙的词、句。
三、初读课文,思路梳理
生默读课文。标识生字难词,结合注释学会,没有的随时询问;注意开头结尾的句子、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过渡句
学生完成后,师结合学生疑问补充、明确:棱角,尘滓等。
1、找文眼。这是一篇散文,作为散文,往往有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我们叫它文眼。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你觉得哪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生答。(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是:⑴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⑵那醉人的绿啊。)师引导明确。
2、理思路。过渡,作者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请大家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追寻。先“走到山边”,写xx;接着到xx,描写xx;然后才到了xx,着力描写梅雨潭的绿。
四、再读课文,赏景悟情。
过渡: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段,来感受另作者惊诧的绿。(指导:朗读总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自然段由叙述,有描写,还有直抒胸臆,但叙述、描写中也融入了作者浓烈的感情,朗读时要满怀深情,充满激情。)
深情朗读后,你感觉哪些句子最能体现绿的美好,哪些句子最能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生思考后指名回答。(答案预设:⑴那醉人的绿啊,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用比喻写出了绿的醉人和奇异。⑵她松松地皱缬着------但你却看不透她!写绿的绿波荡漾、鲜润、纯净⑶我曾见过------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写梅雨潭的绿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著光则太明,去色则太暗,恰到好处。⑷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她必能明眸善睐了。①我舍不得你;我怎会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②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对于第一类句子,请该生朗读,同学边听边想象;对于第二类句子,请该生读出作者热爱赞叹的感情。)
梅雨潭的景观很多,作者为什么最爱梅雨潭的绿呢?(引导:绿色的象征意义:生命)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师小结: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五、品读课文,含英咀华
《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尤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去欣赏、品味。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你最喜欢的地方,并细细品味,然后用“我认为xx写得好,好在xx”来赏析。小组内(或同桌)交流后,班内展示。(赏析指导:可从精妙的用词如“镶”字;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描写抒情的句子等)指名回答后评价激励。
六、回顾全文,反思总结
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了,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但同时随着阅读的深入,可能又发现了新的疑惑,课后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疑惑继续阅读本文,进一步走进大师,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
七、作业:背诵第三段。
【部编版《绿》教学设计(精选6篇)】相关文章:
部编版《搭石》教学设计12-21
部编版《月光曲》教学设计12-22
部编版《搭石》的教学设计模板12-20
部编版《月光曲》教学设计范文12-21
部编版《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2-10
部编版拼音教学课件09-21
部编版dtnl教学课件09-14
部编版一下《9 夜色》教学设计12-06
部编版寒号鸟教学反思(精选7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