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背诵3、4自然段。
评价任务
任务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
(五)作业布置: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
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3、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句子,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爬山虎具体的、有顺序地写下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图片和作者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样的?)
2、介绍资料:(一边展示图片,一边介绍)爬山虎,也称为“巴山虎”、“地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3、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叶圣陶爷爷一起细心观察“爬山虎”。
4、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自由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投影生字词,多种方式朗读(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
3、重点指导:
多音字:
铺、重、着
叠:下面是“且”
4、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空隙:中间空着的地方。
叶柄:叶片与茎的联系部分。
触角:指某些有爪动物、节足动物或是软体动物等生长于头部的一种感觉器官。
痕迹:指事物经过后,可觉察的形影或印迹。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熟读课文,小组讨论: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爬山虎的脚的?作者观察了什么?
2、汇报交流:
学生甲:3-5段写爬山虎的脚
学生乙:第三自然段写爬山虎的样子、第四自然段写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五自然段写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3、再次读课文,思考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4、梳理课文脉络
(1)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2)爬山虎的叶子
(3—5)爬山虎的脚
四、熟读课文,感悟爬山虎的叶子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观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
2、学生汇报:
学生甲: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是墙,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3、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观察到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划出关键词句。
4、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是嫩红的,长大后就变成嫩绿。
学生乙: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5、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顺儿朝下”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在墙上铺的很均匀、不重叠是怎样一幅画面?
五、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尝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观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
2、我们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
二、熟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一)齐读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么爬的?划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二)小组讨论交流: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长在茎上,是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品味这句话,抓住细丝和比喻手法引导学生想象爬山虎的样子。
3、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颜色是嫩红)
4、学生动手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5、齐读第三自然段,展示图片,加深理解。
(三)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1、学生汇报:
学生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2、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配合示意图,体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触:碰着
巴住:紧紧靠近
紧贴:紧紧贴着
3、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背诵这一段。
4、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会怎样?触着墙又会怎样?
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没触着墙:萎了触着墙:逐渐变成灰色
四、总结全文,学会观察
1、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吗,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想一想: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天两天就能写出这篇课文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观察得怎样?
2、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细心、连续地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观察的发现写下来。
3、再读全文,好好品味叶圣陶先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写具体。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地方:墙(没触:萎了触着:变成灰色)
叶子: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叶子的尖)
爬山虎的脚:茎上、细丝、触、巴住、拉、紧贴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
(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
⑴看实物。
⑵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⑶多媒体显示。
样子:
⑴看课件。
⑵是什么样子的?
(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⑶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
(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
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
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
(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
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
(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从课题上看,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还会写什么?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爬山虎的脚有那些特点?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四、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渎第三自然段
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
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4、实物对照,朗读。
交流话题:怎么爬的
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交流话题: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课后评析: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反思我这堂课,有效体现在:
1、围绕重点目标,展开教学,课一开始,就告知学习任务,紧紧抓住脚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研读,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重要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2、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学习的全体参与性。利用实物,有选择地运用教学软件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我认为这些运用没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会写“虎、操”等8个生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7个词语,理解“舒服”“均匀”“漾起”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并积累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1.引导交流: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你们看见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过渡: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你们知道爬山虎的脚在哪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爬山虎操场嫩叶舒服均匀重叠空隙
(1)指导读准字音。“弯曲”放在句子中朗读,注意读准多音字“曲”的发音。
(2)指导书写“虎、隙”。
(“虎”“隙”两个生字较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并练写,其他6个生字提示要点,学生课后再写。)
指导书写“虎”字: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写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隙”字:“隙”字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字之间,那条缝隙里,只有日光能透过来,这个“日”要写得扁一些。学生练写。
3.引导交流: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导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后,根据提取的信息汇报。
(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内容)提问: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话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形难字在书写过程中易错笔画的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记住字形。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长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长位置。
预设:墙上、屋顶。
3.讨论:自读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1: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预设2: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追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带给你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围绕“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体会爬山虎的茂盛。
小结:①爬山虎生长在墙上。②爬山虎生长得非常茂盛。
4 .指导朗读:“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要读得慢一些,“满”和“大”两个字要重读,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样子。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叶子的描述,体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表达
1过渡:我们从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满外墙和屋顶的爬山虎,它是那样茂盛。
2 .出示: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发现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嫩红一一嫩绿一一绿得那么新鲜。
围绕“舒服”指导学生读出安逸、惬意的感受。
(2)了解无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图片,理解“一顺儿”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均匀”的意思。
(板书:准确)
(3)品味起风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
①出示:微风拂过爬山虎叶子微微漾起波纹的视频。
②说一说“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拂”和“漾”要读得轻一些,突出微风的轻柔和叶子微弱的震颤。
(板书:生动)
设计意图:
细读描写叶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生动的表达。
五、总结收获,体会细致的观察
1.过渡: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
2.提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这些叶子的?
预设1:叶圣陶爷爷一定是拿着放大镜观察的。
预设2:叶圣陶爷爷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复看了很多遍。
3. 总结:是呀,他之所以能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啊!
(板书:观察:细致)
4.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那些准确形象的语句,感受到了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感受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表达与作者细致的观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萎、瞧”等5个生字,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理解“巴住”“逐渐”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抓住重点词句了解作者连续观察的方法。
4.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1.回顾交流: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预设1:我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预设2:体会到了作者在描写爬山虎的叶子时,语言十分准确生动。
预设3:了解到作者对爬山虎的叶子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 小结:作者将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准确、生动,这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
二、迁移运用,自主探究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细致的观察
1.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
(1)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句子。
①圈画关键词语,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学生默读、勾画、写感受。
2 .交流学习收获,体会细致观察。
(1)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讨论: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点拨: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描写“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引导:请抓住描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描述“爬”的过程!讨论:“巴”字可以换成其他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读一读:朗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的相关语句。
指导朗读:“触”要读得轻一些,“巴”和“拉”要读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脚变化的语句。
引导:请说一说“逐渐”的意思。
点拨:作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脚细微变化的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反复品读,通过读、说等多种形式,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
三、感受连续观察
1.关注变化过程,感受连续观察。
提问:通过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和脚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家发现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你觉得作者观察了多长的时间?
预设1:作者观察的时间很长。
预设2:作者是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的。
点拨:我们通过“爬”的过程和脚变化的过程,都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板书:连续)
2.围绕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连续观察。
交流:课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你也能发现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出示: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小结:围绕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细致的观察后,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作者的观察不仅细致,而且持续了一段时间。
四、总结观察方法
总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我们也能这样连续细致地观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6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本文主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作者通过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表达了对爬山虎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四、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五、教学方哈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七、教学实践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着墙壁跑?(打一植物)
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整体感知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根据课文中的拼音自己试着读读生字。
2、请这一排的同学开火车来读这些生字。(均、匀)
3、大家阅读完课文,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也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赶快讨论一下。
同学们读的可真仔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样子,还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的阅读课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读第二段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的时候,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吗?
那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同学们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特别绿、很茂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大家先自己阅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指名回答)
板书
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同学们能通过阅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2、研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哪一位同学能用课文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指名回答)板书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们?课文中那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指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实是有脚的。那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样子。下面大家开始读吧。
3、研读第四段
请填写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指名回答)大家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谁能再读一遍这一段吗?
大家再看一下课文用”。”标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指名回答)
板书:触、巴、拉、贴
考验大家阅读能力的时候到了。请这一排的同学一人读一句。
4、研读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这一段读给对方听。
我们观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的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样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用于探索。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
第二课时
(四)练习积累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哪位同学能说说爬山虎的叶子和脚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样爬上去的?
2、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均、匀、茎)
3、熟悉课文
指名让学生阅读课文。
(五)考核总结
1、指名让同学上黑板默写生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2、根据实际情况,讲解生字。
(六)作业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也试着描写一种植物的样貌特征。
九、板书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来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朝下。铺的均匀
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7
教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 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8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思念机四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师: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脚。
师: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爬山虎是怎样的?
生:有绿绿的叶子,爬满了整面墙(ppt出示爬山虎图片,简单介绍下爬山虎)师: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通过他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对课题质疑。
师: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吗?(出示ppt,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代表作还有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师:读课题,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
生:我会从爬山虎的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等方面来写。师:嗯,你的想法真多。那么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通过初读课文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1)学习生字新词
①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口头组词,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
师:今天又有11个新的字迫不及待得要来认识同学们,请同学们把每个生字组一个词,分析一下这个字的字形结构。
虎:半包围结构,老虎。虎字头下面一个几,同学们一起空手写一写。
占:上下结构,多音字
占[zhān]
迷信的人用铜钱或牙牌等判断吉凶:~卜。~卦。 /姓。
占[zhàn]
(1)据有,用强力取得:~据。霸~。强~。
(2)处于某种地位或情势:~理。~优势。
铺:左右结构,铺满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
叠:上下结构,重叠茎:上下结构,根茎柄:左右结构,叶柄
触:左右结构,触角痕:半包围结构,痕迹逐:半包围结构追逐
③出示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开火车读、齐读)
师:请这一组同学来读一读下面这些词语。
我们来看一看这里出现的几个多音字,“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chòng;“触着墙”的“着”不读zhe,应读zháo)
(2)师:通过初读课文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生自由读文后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种植物而不是动物。
②爬山虎有脚。
③爬山虎是靠脚向上爬的。
3、指名分段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师:整一整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师:读完第一自然段,你认为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1: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师:谁来读一读第二段?第二段又写了什么?
生2: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师:作者写完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开始介绍爬山虎的什么了,谁来读一读第三段?生3: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师: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征之后,作者又写了什么呢?我们继续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4: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爬山虎的脚是不是很特别啊,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5: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总结:指板书
三、自主探究,理解第一段
师: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之后,我们先来自由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结合“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你从哪些词,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把它们划出来。
生:“满是”“一大片”说明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占了一大片地方。
总结怎么读?
四、小结
作者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子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同学们一定还想近距离走近爬山虎去探究它的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课件、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梳理问题
大致如下:
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
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
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
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
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想不想欣赏一下呢?
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四、总结,拓展课外的世界。
1、学了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一课,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无奇不有。老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多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
3、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出示课件:诗、书、画、文)
请你在“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颜色样子
爬山虎的脚:触、巴、拉、帖爬墙
触着牢固没触萎了变化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叠、空隙、触角、痕迹”等词语 。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植物资源”交流,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植物资源”,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老师重点把握学生发言中有关爬山虎的信息来导入。)
2、导入:是啊!爬山虎与其他攀爬植物不同,它有许多特别的地方。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爬山虎的脚》,去领略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a、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b、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叙述的内容中体会到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才能做到条理清楚。)
第一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
三、品赏叶子的美。
1、自读自悟:如此普通的爬山虎,却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2、读有关语句,说说它美在哪里?
3、交流爬山虎叶子的美。
a: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美:颜色美:嫩红——嫩绿。
b:长大了的叶子的美:
句子一: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等词的准确性和“那么……那么……”用法的独到之处。)
句子二: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引导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漾”字的妙处。)
4、出示挂图,或网上搜集的图片(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美读第二自然段。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爬山虎的叶子的颜色、动态、静态的描写,其中“动态、静态”让学生感受到了就行,老师不必祥析。)
6、美读第二自然段,深入领会作者的写法。
7、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学生看图回答: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叶子的?
2、背诵第二段。
3、导入:爬山虎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文章却不以爬山虎的叶子为题,而是以爬山虎的脚作为题目,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有什么更特别、更吸引我们的吗?
二、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默读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的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b: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c: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
▲: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a::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动词:触、变成 、巴住、拉、贴)
b:想一想,画一画,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c: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
“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攀爬的精神)。
d: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a::出示句子: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拿下爬山虎的根茎。
b:抓住词语“相当、要是 、休想”来体会爬山虎的巴墙的牢固。
c:指导朗读。
3、小结,并全班感情朗读第3、4、5自然段 ,再次感受爬山虎的脚的神奇。
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感情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2、交流归纳写法。
a: 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
b: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地非常深入 。
四、积累运用 ,提升语言。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四年级】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范文05-0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6-2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09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8-29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5-08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6-19
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