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黄鹂

时间:2022-02-21 16:50: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二册黄鹂

  学习目的:

  1、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

  2、 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精彩语言;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教学设想:

  在学习过程当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充分地让学生自主,自悟,自得,能者为师。既要有规范性的教学目标,又允许学生存在争鸣观点,突出“实、巧、趣、情”的教学特色。学习过程基本设计为“自读—质疑—讨论—吟诵—训练”。

  《黄鹂》文章较长,在展示课中,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由学生的整体水平决定,教师起引导作用,不定硬性指标,如时间紧张,拟将“学习语言”作为学生课下吟诵的体悟重点。

  教学过程:

  一、 课前热身

  叶圣陶先生有句话:“语文阅读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西方文学理论上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两句话,你喜欢哪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我们这节课,大家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自己的看法尽情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黄鹂》,怎么开讲呢?按照我平时的做法,每节课同学们都要朗诵一首唐诗作为开头,当然这首唐诗必须与课文有关系,今天,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找一首唐诗,为这节课设计一个开头。

  二、 整体感知

  1、 朗读

  文章很长,需要多找几个同学读,读到哪个段落停下,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由朗读的同学说了算,读到你认为该停的地方停下,尽量把文章的思路体现出来。

  2、 通过刚才读课文,我们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概括地说,作者叙述了“我”和黄鹂的几次相遇,其中有抗战时期的黄鹂,在青岛养病时见到的黄鹂,鸟市上的黄鹂,还有江南的黄鹂,通过这四次写黄鹂,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3、 你现在想针对文章提出什么问题呢?对课文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认为作者说的不够精确的地方?(有些问题当场由学生解答,与后面教学设计重复的问题如“最后几段寓意、文章哲理”等暂且存疑,个别问题则没有必要提供答案,提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

  三、学习文章的思想内容(哲理)

  1、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刚才提出问题没有得到答案的同学要认真听,因为别人的心得体会也许正好回答了你提出的问题,当然你也要说出自己的收获。

  先说思想上的收获,文章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 要爱护鸟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分析引申:文章完全可以做如此理解。黄鹂在文中美的化身,作者反抗人类对美的暴力破坏,表现出了对暴力的无奈。

  (2) 要给艺术创造以自由、广阔的天地(学生一般不会引发这种思考,可略)。

  分析引申:这是对文章深层意义的挖掘。作者写黄鹂,同时是在托物言志。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受左的错误倾向影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服务”,干涉了许多不该干涉的事情。作者通过黄鹂的命运,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和向往。

  宏观的文学艺术我们不多谈,老师从小的方面问学生:中学阶段写作文你感觉很自由吗?受到什么限制吗?

  (3) 万事万物都有极致。任何事业,任何人要发挥到极致,都需要有最佳的环境,我们要努力地创造这样的环境。

  分析引申: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万事万物都有极致?黄鹂的极致是什么?黄鹂的禁锢和限制又是什么?教育的极致呢?人才的极致呢?

  三、 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再说说你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上的收获。读了这篇文章,对你今后写作有什么帮助?

  学生可能列举的内容与教师的分析引申:

  1、用象征的手法来说理。

  分析引申:这种写法在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里见过?有什么妙处呢?(使文章形象生动,含蓄深刻,可以表达某种不宜直说的见解)

  2、精彩的语言。

  分析引申:你认为哪部分语言最美?朗诵,训练。

  引导学生读最后5段,鉴赏、训练。文章把黄鹂在江南的极致写得非常美,请从作者略写的“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选取一种,模仿文章的写法,扩写成百字左右的文字。

【第二册黄鹂】相关文章:

《黄鹂》课件参考设计05-16

闻黄鹂柳宗元诗词12-25

柳宗元《闻黄鹂》赏析12-09

徐志摩的诗《黄鹂》11-21

徐志摩的诗歌黄鹂10-30

蜗牛与黄鹂鸟说课稿11-15

蜗牛与黄鹂鸟说课稿11-03

《黄鹂》阅读答案2篇01-29

黄鹂鸟作文(15篇)01-11

黄鹂鸟作文15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