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9 02:45: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恩来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恩来。周恩来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恩来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恩来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对词语的理解。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威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建议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书写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指点。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还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积累下来。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5、课文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另外,《同步阅读》中选编了两则周恩来的故事,选读课文中选编了一篇关于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相关链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恩来,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大江歌罢掉头东》注释

  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说是在看墙壁。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5

  一、聚焦“中华不振”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课题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个词,圈出来。

  3、据生答板——中华不振!

  师:“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就是——中国(落后、衰败、软弱)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师: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你们到找到哪几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评:从一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齐读)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抓“大不相同”

  师: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中国的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交流反馈,预设。

  ◆大个子洋人。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生读)

  师:听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这个洋人能得意扬扬吗?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所以洋人敢在租界地胡作非为,甚至凌驾于法律与公理之上。)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一起读!

  ◆中国巡警。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得到的却是什么?

  中国巡警的表现让你感到——他们的所做所为还让你感到——(愤怒、痛心、失望……)

  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评:“不但不……反而……”这个关联词,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

  评: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齐读)

  ◆围观的中国人。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能说什么?(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而此时此刻,那个不幸妇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安慰,她希望的是什么?

  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唉!中华不振啊!”(齐读)

  师:唉!中华不振!这是我们的无奈呀!(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妇女)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看到这样的妇女我们不禁为她掬一把泪,但是那个肇事的洋人,居然在一旁得意扬扬,中国巡警还要训斥她,真是让人悲痛欲绝呀,谁来读读(音乐起,指名读)

  评:听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我们也像他这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请默读这个故事)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提出。几天后,租界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提出,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痛心、愤怒、悲哀……)

  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理解你们的感受。

  三、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师:然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他可能在想什么呢?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停下手中的笔,没写完的,呆会儿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先来倾听一下少年周恩来心声。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3、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掷地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出示: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指名读2)

  师:“有志者当效周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魏校长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恩来的同学们说的,也是对我们所有中国人说的,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指名,齐读)

  4、师:(配乐)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板书),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5、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师:在少年时代,他远渡重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他改变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世界的敬仰,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又似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抬头仰望,他的音容笑貌依旧,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又听见他那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五)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1)(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2)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3)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4)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恩来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恩来。(出示周恩来的照片)

  3、周恩来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欺凌得意扬扬

  租界繁华热闹非凡

  巡警训斥耀武扬威

  妇女哭诉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下了车星期天修身课)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时间,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伯父的话)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恩来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恩来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恩来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恩来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恩来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0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得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事情?

  2、课文的'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交流搜集的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引入揭题。

  1、板书课题。

  2、12岁的周恩来竟把为中华之崛起确立为自己的读书的目标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怎样?

  二、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人物情感。

  1、默读1-8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经历了哪些事让他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轻声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朗读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部分。

  4、12岁的周恩来听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内心产生了很多疑惑,终于来到了租界地亲眼见到了洋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才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默读8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人,把描写这些人的词句画一画,把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句子旁边。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体会人物情感。

  a.衣衫褴褛的中国妇女失去了亲人却无人主持公道是因为什么?

  b.外国洋人肇事害人不知羞愧仍然得意洋洋是因为什么?

  c. 中国的巡警不顾同胞的苦痛,不顾民族尊严甘愿做洋人走狗这又是因为什么?

  d.围观的中国人眼看同胞被欺侮只能握紧拳头敢怒不敢言这还是因为“中华不振”。

  6、播放图片《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谈感受,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

  7、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有什么表现?默读9-最后的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8、周恩来在沉思什么?

  9、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1、这也是周恩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拓展延伸。

  1、周恩来生平介绍,感受他不平凡的一生。

  2、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你们是否也有自己的读书志向呢?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立志读书

  【教学反思】

  一、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经过一番琢磨,我发现在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教学只要能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二、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教学讲究“披文以入情”。文本所描述的事件是周恩来立志的主要原因,但是让学生仅仅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事情发生的现场。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体会只有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其次文本所介绍的中国屈辱史仅仅是当时社会缩影的一角,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事绝不是一种偶然,因而在教学中我又为学生补充了四幅有旧中国代表的图片,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三、拓展文本,联系自我。

  如果本文仅限于对中华之不振的了解,仅限于对那段历史的拷问,仅限于对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钦佩,那本文的教学就是不完整的。立志是行动的起点,因此课的最后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补充了周恩来后来是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其次让学生思考在现在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1-2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5-0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篇)06-0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28篇)11-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篇04-0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20篇)12-1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2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篇02-0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反思03-2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总结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