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24 17:19: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写在前面:

  “谁不愿意”,就是“谁都愿意”么?反问句的作用,小学时候就学过,学生早已熟稔于心。今天,就是借一首诗,争取在认知上有所突破,领悟它真正的抒写自我的价值。可是,这一节课上,无论你怎么问,“谁不愿意”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学生都会坚定地回答:谁都愿意,每个人都愿意。我这才突然领悟:没有整体把握,语文教学就成了简单的问答游戏。

  教学中,不如多一些朗读和等待。

  这首诗的麻烦在于,很多东西是下意识的。尽可能地呈现自我,呈现自我的印象和直觉;实在是自成体系、自成生命。前后有机衔接,理性分析难以介入。读起来感觉什么都懂,但又感觉什么都不懂。

  教学过程:

  导入:

  说起星星,大家应该还记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诵读这首诗)

  总有一些人会仰望星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的诗或许会告诉我们。

  一、初读阶段:

  在当堂预习的基础上:

  是否发现了一点规律?

  (反问、格式和结构……)

  反复就是一种强调,说明一定有种强烈的感情要表达。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作者想说的到底是什么呢?

  注:

  这是初问,后面我们还要回到“谁(不)愿意”这样的表达形式上来,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来探求它的规律,和它在这里的意义。

  范读(教师)

  自读(学生)

  一点指导:

  读诗,就是借诗表达自我,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怎么读,我只说自己的经验: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生命,读时一气贯穿却不是须眉不分;

  下一句(行、节)的开头,是含在嘴里的,但什么时候吐出来,自己的感觉说了算。

  这就是一首诗的旋律和节奏。

  (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作者想说什么)

  预计:

  诉说对光明的渴望。

  (可以让学生注意“角落”这个词——为什么是“角落”;照不到,它才真正地成了被遗忘、被冷落的“角落”)

  二、细读阶段:

  “光明”被我们无数次提起,可“光明”到底是什么呢?

  注:

  我们常常说光明就是希望、理想等等。但希望和理想又是什么?从抽象到抽象。

  这一定不是语文。连词语解释都算不上!作为一个诗人,他绝不可能从这个角度去阐述光明。这样,这个问题就有了探求的必要。我们可以说光明是什么,却很难说清楚,光明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我”的意义、价值);那么,就让文本告诉我们答案吧。

  活动:

  再读第一节(学生)——

  从中选择一幅画面,给“光明”下一个定义。

  注意对学生的追问:

  为什么那就是光明?

  那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你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哪一个字、那一句话给了你这种感觉?

  预计:

  学生会说到简单而不明了、能体会到却说不出来的文字。

  针对这种情况所作的引导:

  引导1——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不合情理之处,说“柔软”)

  对柔软作出阐释的,正是下面这两句话: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再现不合理处,说“星星游动”)

  ——湖上的萤火虫就像是天上闪烁的星星一样,在游动

  这幅画面、这种联想给人怎样的感觉?

  (悠闲、浪漫、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哪些字给人这样的感觉?为什么?

  如:

  “游”——把“游动”换成“飞动”;“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闲走、闲逛)。”

  再如——

  “睡”——因为一切都安睡了,才不会有任何的搅扰,才能是“游”;否则,便是飞散。

  引导2——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不合情理处,说“闪烁”)

  换个什么词可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但,为什么用“闪闪烁烁”而不是这个词?

  (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引入资料: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

  小结: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

  朦朦胧胧形容的是花香,但就连这花香也是浅浅的、若隐若现的白色。

  我们听到的不是群鸟乱鸣,而是繁星满天;我们闻到的不是淡淡清香,而是一团团浅浅的白。听到的与闻到的,都变成了看到的;听觉的与嗅觉的,都变成了视觉的——不为别的,不过是为了创造一个幻境、梦境,不过是为了告诉我们:

  光明,就是晚上,萤火虫在睡莲丛中游动

  光明,就是春天,鸟儿落满枝头花儿阵阵飘香

  光明,就是诗歌,每一个字都在心头颤动

  ……

  (与其说光明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不如说,光明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朴素的一种“需要”——这才是光明之于我们人生的意义。不过,这个意思学生并不需要现在就明白)

  三、赋意阶段:

  如果这就是光明——

  难道你就不想要、不喜欢吗?难道你还觉得这首诗与你无关吗?难道你还以为作者只是在说他自己的故事吗?不,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作者说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但也是所有人的故事、所有人的生活。所以才说:“谁不愿意”。——每个人都愿意、都需要。但,作者所说的,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你能读出什么言外之意呢?

  注: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想要”,但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却是:“我很渴望”。——他并不想说别人怎么样。(同理,“谁愿意”也并不是说“每个人”,而是想说:“我很无奈”)只是,怎样才能让别人也体验到这种渴望呢?那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唤醒他们:

  ——“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引导(如果学生不理解):

  下面,我们就用作者的语言说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仿写的准备):

  1、用“谁不愿意”开头造一个句子。并说说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2、接着以上的句子再造一两个,看看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结:

  一个“谁不愿意”,能够感觉到你的心中还有抱怨。说明你对现实还有很多的不满。但两个(或两个以上),却让你的表达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能够感觉到你的心中有一股强大的能量,但它却不像是抱怨,而更像是一种积累了很久的、凝聚了很久的信念。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其实,正是在这样连续性的表达中,我们发现了自我(真正想要的什么)。比如说,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想和老爸老妈对抗,而是……

  回到诗中——

  那么在这首诗中呢,

  我们又能发现什么?

  (读读想想)

  学生应能感觉到这样的意思:

  “谁不愿意……,但是……”

  (“但是”后面的内容才重要;让学生说)

  四、解题阶段:

  “星星变奏曲”——

  为什么诗题是“变奏曲”?什么才叫“变奏”?

  上下两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没有变的是什么?

  引导:

  1、的确有一个节奏。

  2、这个节奏发生了一点变化。

  从形式入手——

  “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颤动”和“颤抖”

  “凝望”和“燃烧”

  (还有末尾的差异)

  小结:

  同是诉说对光明的渴求,但侧重点又有不同:

  “谁不愿意……”,更多地是写光明的遥不可及;

  “谁愿意……”,是写正在经历不想经历的生活。

  ——一个是期待中的光明,一个是现实里的黑暗。

  只有经历了苦难和苦行,才真正懂得了光明的意义;

  只有懂得了光明的意义,才能在苦难中坚持和忍耐。

  就像——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就像前后两节的开头所说的——

  为什么是“星星(变奏曲)”?

  小结:

  “星星”揭示了上述道理:

  “星星”是微茫的希望,有了这种希望,才有了黑夜里的永不放弃的坚守。

  “星星”不是光明,却因为黑夜的存在而比光明本身更美丽、更动人心魄。

  (渴望与坚持,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两节诗的开头是相同的)

  PS:

  我想到了两句话:

  渴望,比渴望的对象更有价值。

  相信,比相信的对象更有价值。

  那么——

  两节诗的末尾呢,是否也表达了共同的意思!

  看上去应该是相同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和首节一样,都是写盼着的、想着的光明吗?

  飘动的旗子、燃烧着的火焰,真的不可能吗?

  (高高飘扬的旗子一样的火焰,到底指什么)

  引导: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因为盲孩子看不到别人,所以别人也“看不到”他。

  他心灵的世界,就是一个星星与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但是最后,那里却被照得透亮。还记得是为什么吗?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相互的温暖,就是“火焰”)

  (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是“独破”?“独破”就是独自承担,“独破”就是把这个世界所有灾难放在自己一个身上。这种不灭的意志、这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是“火”!而且,这把熊熊的火焰燃烧了整整1300年;在这古往今来的1300年间,又涌出了多少照亮了别人、也被别人照亮的灵魂!看得见,触得到。所以,第二节的开头就不再是“凝望”,而变成了“寂寞地燃烧”。也许,这首诗本身就是“火”,就是点亮我们灵魂的一盏心灯。也许,我们心中也有一把“火”,只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请仿写——

  仿写作业:

  如果……

  谁还需要……谁还会……

  谁不愿意(谁愿意)……

  谁不愿意(谁愿意)……

  谁不喜欢……

  小结:

  如果你会说出一句“谁(不)愿意”,那么,你只是一个俗人;

  如果你会说出一串“谁(不)愿意”,那么,你就是一个诗人;

  但是,如果你会“变奏”,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人生的遭遇,那么,你就是一个思想者,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后记:

  成长,还在缓慢地发生。关于诗歌教学,现在最大的进步,就是把朗读这最好的进入灵魂的方式和提问启发结合起来。这样,原先松松散散的、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就成了有目标的、紧凑的“学生活动”。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03-08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04-28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07-06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0-18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设计12-14

初中语文《星星变奏曲》的教学设计12-07

星星变奏曲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星星变奏曲 教案教学设计12-06

《星星变奏曲》的教学设计范文12-15

九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