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19 00:20: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精选8篇)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1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曲使学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应体现的情绪特征;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5、“我们听了这首乐曲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它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1分钟)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2、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2、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一致。

  教材分析

  《跳月歌》是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阿细人之中的一首舞歌。每到节日盛事或农闲的月夜,阿细人在山谷空旷的草坪上或松林中,点起一堆堆篝火,并围在旁边踏着特别的5/8拍舞步,尽情唱歌,阿细人的月光聚会就被称作“跳月”。曲调多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只有细小的变化。旋律活泼、跳跃、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乐曲相关内容

  (1)教师:今天我们将随着音乐去走访少数民族。(出示彝族人民生活图片)你们认识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

  学生回答。

  (2)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镇可邑村的`彝族支系。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传说动画)

  (3)介绍“跳月”的故事:跳月是彝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

  二、欣赏乐曲

  1、初次聆听音乐《跳月歌》,边听边思考:音乐声中,你来到了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情景?

  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据说“跳月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后来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只简单地说:“跳”。“跳月歌”是汉人看了以后给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就让我们再仔细听一听吧。

  2、再次聆听《跳月歌》。你能哼唱出乐曲中重复最多的一句旋律吗?教师指导学生学唱主题旋律句,并拍打节奏感受乐曲特点。指导学生在主题乐句结尾处加拍手两下或加衬词呐喊声,以便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做准备。

  3、学生拍打节奏感受乐曲特点。再次聆听全曲,教师指导学生在主题乐句结尾处加拍手两下或加衬词呐喊声,以便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做准备。

  4、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曲,主题旋律在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在变换。(播放《跳月歌》动画)你能听出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吗?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三弦。(三弦简介)

  5、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6、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跳月歌》舞蹈创编视频)

  动作要领: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蹬脚的同时击掌两次并喊嘿嘿。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蹬脚的同时击掌两次并喊嘿嘿。

  7、随音乐与老师一起舞蹈,或分小组表演不同场景的舞蹈。

  三、拓展学习

  1、欣赏《跳月歌》(吕薇演唱),了解同一音乐作品可以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

  2、欣赏《彝族舞曲》和《北京喜讯到边寨》,了解不同内容的彝族音乐。

  四、课堂小结

  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也正是随着《跳月歌》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欢快的舞蹈行列中一起跳起来吧!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1.欣赏《彩云追月》。

  2.竖笛演奏《美丽的梦神》。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民乐合奏《彩云追月》,背唱《彩云追月》的主题旋律。

  2.能在听赏过程中,了解《彩云追月》旋律中的探戈节奏特点及五声调式特点。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3.能用自然、流畅的音色准确地演奏《美丽的梦神》,并与他人合作进行二部合奏。

  教学重、难点

  1.能认真聆听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2.能与他人合作吹奏二声部歌曲《美丽的梦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夏日夜晚的星空吗?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表现夏夜月空的民乐合奏作品《彩云追月》。引出课题。

  二、乐曲欣赏

  1.初听全曲,并思考:

  你听到了哪些熟悉的乐器?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随着音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民族管弦乐队由“吹、拉、弹、打”四个部分组成。“吹”包括笛子、笙、唢呐、管子等;“拉”包括高胡、二胡、中胡等;“弹”包括琵琶、柳琴、扬琴等;“打”包括鼓、锣、钹等。有时还加入一些特色乐器,如箫、云锣等。

  3.结合谱例,聆听主题:

  说一说这个主题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出现较多的切分节奏,有“探戈”节奏的特点。

  4.请同学们手打稳定拍,口读下列节奏。

  思考: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为音乐表现带来了什么?

  5.请同学们哼唱这个主题,并思考:

  这段主题使用了哪几个音?是什么调式?

  生:do、re、mi、sol、la,是民族五声调式。

  6.复听全曲,思考下列问题:

  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乐曲有几个部分吗?

  生:主题出现了两次,在主奏乐器和力度上有变化。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

  7.再听全曲,记录这三个部分出现的顺序和次数。

  8.请同学们聆听黑鸭子演唱的歌曲《彩云追月》,听一听歌中唱了什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9.创编:请寻找符合此曲意境的诗词填入主题旋律中唱一唱。

  三、竖笛吹奏

  1.复习3/8节奏:

  2.认识9/8拍,了解9/8拍的强弱规律。

  3.9/8拍节奏练习:用“哒”读出下面的节奏。9/8XXXX.X.XXXX.X.

  4.请同学们划拍视唱乐谱,找一找旋律特点。

  5.请同学们再次视唱乐谱,注意变化音的音准、长音处的时值,以及气息的'支撑。

  6.请同学们用竖笛慢速吹奏高声部1—4小节,注意的指法,并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7.请同学们用竖笛慢速完整吹奏乐曲高声部,注意指法准确。

  8.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为这首乐曲设计力度变化呢?

  9.请同学们再次用竖笛演奏乐曲,注意力度变化。

  10.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听一听,两个声部合奏的《美丽的梦神》与单声部的演奏有什么不同?

  11.请同学们划拍视唱低声部乐谱,注意变化音的音准、长音处的时值,以及气息的支撑。

  12.请同学们试着慢速演奏低声部乐谱,注意指法准确和力度变化。

  13.将同学们分成两组,分乐句练习两个声部的合奏,注意两个声部在音量、速度上的配合。

  14.将同学们分成两组,慢速、完整合奏乐曲。

  15.将同学们分成两组,随伴奏有表情地完整演奏乐曲。

  四、总结本课。(略)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主学唱歌曲《英雄凯旋歌》,产生对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兴趣并乐于参与到音乐实践中。

  2、通过二声部合唱,产生对和声的美继续追求的愿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构唱→听音→实践→总结”自主学唱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形成首调唱名法中7个音的音高概念。

  2、能够音准准确的构唱《英雄凯旋歌》中的音程。

  3、音准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英雄凯旋歌》。

  4、能够视唱简单的二声部。

  教学难点、重点:

  和谐、自然、音准准确的二声部视唱《英雄凯旋歌》。

  教学难点:

  1、构唱《英雄凯旋歌》中的音程。

  2、大小二度变化音的演唱。

  3、一字多音的演唱。

  4、二声部的合唱实践。

  教学准备:

  1、《英雄凯旋歌》音频资料。

  2、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间反复播放《英雄凯旋歌》音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无意间融入对音乐旋律的'初步记忆。

  (二)新课讲解。

  1、复习c大调音阶。(3分钟)

  (1)教师用钢琴弹一遍,上下行。学生听,在心中默唱。(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钢琴的音色及音准)

  (2)学生模仿钢琴的音色、音准跟琴轻声唱。

  (3)学生模仿钢琴的音色、音准无琴轻声唱。

  (4)运用柯达伊手势辅助唱音阶,通过手势的提醒,进一步提高音准。

  【设计意图】巩固音阶,唱准每一个音。

  2、学唱歌曲旋律。(20分钟)

  (1)根据老师所给手势唱音名。

  (2)给第一个音,挥拍视唱《英雄凯旋歌》旋律。

  (3)解决视唱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例如:变化音、节奏、宽音程等)。

  (4)给第一个音,挥拍完整、流畅的再次视唱《英雄凯旋歌》旋律。

  (5)学生自己加歌词演唱歌曲。发现一字多音的演唱难点,教师进行引导解决,并提示演唱时的声音位置、咬字、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柯达伊手势练习构唱音高、完成歌曲旋律视唱,达到音准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的目的。

  (三)拓展实践。

  1、听音练习,简谱填写学案中的二声部唱名。(5分钟)

  (1)第一遍听。

  (2)第二遍检查。

  (3)请一位学生唱出自己所听答案,教师在演唱过程中,用手势公布正确答案,其他同学较对这位同学正确与否,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耳,加强音高记忆。

  2、给第一个音,挥拍演唱听写的二声部。(2分钟)

  【设计意图】巩固锻炼学生识谱视唱能力。

  3、分组进行二声部合唱练习。(6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仅锻炼识谱视唱能力,还锻炼学生二声部的听觉,感受和声效果,初步体验合唱的美。

  (四)归纳总结。(4分钟)

  1、用选择题的方式选择所学歌曲的曲式结构。A.A+B+BB.A+B+cc.A+B+A。

  2、学生回顾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3、起立,有感情的演唱《英雄凯旋歌》结束本节课。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选定广东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与体验广东音乐的地方风格,以及对相关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广东音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审美为核心,兴趣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在创造性教学环节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表演创作,采取情境创设与启发式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广东音乐的概念与特点,并在欣赏、思考、理解、描述与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音乐课本,第十五册第五单元。《雨打芭蕉》是广东音乐的早期佳作,乐曲通过描写初夏时节,雨打芭蕉淅沥之声,表现出人们的欣喜之情,极富南国情趣,体现了广东音乐清新流畅活泼的风格。那一连串分裂的短句,顿挫的节奏,犹如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芭蕉,使人联想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态。

  2、说学情:

  我们初二学生一般对广东音乐接触不多,经课前调查,70%以上学生不喜欢或不了解广东音乐,他们课前普遍认为广东音乐的内容比较陈旧,节奏和旋律与现代社会相差甚远,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广东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可利用学生爱展示自己的天性和现在最感兴趣的QQ群和空间提高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让学生喜欢我国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广东音乐的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及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并认识了解《雨打芭蕉》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雨打芭蕉》,了解广东音乐概念,特点及主要乐器。

  2、难点:由于中学生对广东音乐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前可利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QQ群和空间布置任务,提高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音乐,让学生深入广东音乐的音乐特点,鼓励学生尝试简单的即兴表演活动。

  五、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1、现在在国际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中国女子民乐乐团,她们演奏了刚才那首动听的曲子,这个乐团叫什么名字?女子十二乐坊。

  2、她们用我们最淳朴的民族乐器演奏了很多好听的乐曲,你知道这个乐队里面有哪些民族乐器吗?二胡,琵琶,扬琴等

  3、现在我们欣赏一首民族器乐曲《雨打芭蕉》认真思考回答。

  初听《雨打芭蕉》

  1、播放《雨打芭蕉》,并提出问题:

  (1)、乐曲情绪?

  (2)、除了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些民族乐器,乐曲里还出现了哪样特殊的乐器?

  2、介绍请学生展示:广东音乐概念。

  (二)复听《雨打芭蕉》

  1、该曲结构具有连续性,很难将其断然的划分成几个段落,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把它分成3个部分欣赏(出示课件),总结每一段描绘的场景画面。

  2、学唱第一部分旋律(教师出示课件上的旋律并弹奏)

  1)、根据每段乐曲联想到的画面用语言总结。

  2)、一边学唱一边体验广东音乐的乐句特点。本环节着重分析作品中各音乐段落的变化,让学生能清晰地纵观全曲的整体布局,从而有利于学生了解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

  延伸拓展实践与创造

  1、你还知道广东音乐的哪些些乐曲?

  2、那现在来欣赏另外几首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紫竹调》《旱天雷》等的.片段(教师用扬琴弹奏)。

  六、课堂小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如一支奇花独立于世界上,其民族器乐更为世人所慨叹。曾有许多次的民乐团到国外演出时,刚一结束,手中的乐器就被台下的观众“抢夺”去,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就这么一根竹子或木头,上面挖了几个洞或这样一做,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这节课学的广东音乐,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认真聆听反思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索广东音乐的的兴趣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真正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倡和追求一种轻松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教学方式上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情境,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欣赏、想象、模仿、交流、表演的过程中理解音乐文化,获得知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我自身来说,也提高了学科功底和专业水平,真正是受益匪浅。谢谢各位专家评委!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舞蹈和学做舞蹈动作,能辨认、识别非洲音乐和舞蹈,并能了解非洲音乐节奏特点与舞蹈的密切关系。

  2.模仿非洲黑人舞蹈。

  教学重难点

  欣赏非洲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能模仿和学习一两种独特的音乐表现法。

  教学用具

  钢琴、油彩、草裙、贝壳、纸盒、羽毛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言:

  教师:今天我们要去环球之旅的第三站──非洲。

  非洲大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分为两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称为南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称为北非。北非的音乐,深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几乎可以说完全阿拉伯化了,人们通常将北非音乐归于阿拉伯音乐。撒哈拉沙漠以南不少地区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音乐,我们所说的非洲音乐通常指这些地区的传统音乐。让我们听一首南非民歌《依呀呀噢咧噢》。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依呀呀噢咧噢》,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

  教师小结:人声演唱是非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首典型的非洲民歌,歌曲以朴实的音乐语言叙述了黑人对家乡缠绵的思念和急于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

  2.教师范唱歌曲,鼓励学生轻声模唱。

  3.演唱歌曲(三至四遍):

  (1)完整连唱歌曲,要求用一半的音量。

  (2)处理歌曲,重点突出歌曲的特点。对学生提出的个别难点,进行单独练习。

  (3)总结非洲歌曲旋律、节奏的特点。

  (4)启发学生指出黑人歌曲具有多声部的特点。

  (5)教师应用五度关系,为学生演唱的歌曲《依呀呀噢咧噢》第一段伴唱。

  (6)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三、延伸

  聆听当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摇滚风格的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传统演唱方式与摇滚演唱方式在节奏上的变化和差异。

  非洲黑人舞蹈对美国和其他西方世界的音乐舞蹈产生了很大影响。它特有的节奏是现代西方大多数流行音乐舞蹈的来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舞蹈的动作和节奏中,可明显看到非洲黑人舞蹈的影响。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感受了非洲黑人歌曲的特色,了解了非洲音乐节奏特点与舞蹈的密切关系,体验了非洲丰富多样而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让我们热爱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念。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技能: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情绪等)听赏音乐,进一步培养其音乐感受、欣赏能力。

  通过课前、课堂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课型: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重点: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教法:音乐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欣赏《爱我中华》

  问: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有多少个成员,你都知道哪些?

  听乐曲片段(瑶族舞曲)问:这么美妙的音乐来自哪个民族?导入新课。

  二、进入新课

  (一)人文介绍。瑶族风情、文化艺术铺垫(学生结合屏幕简介“盘王节”由来,介绍“长鼓舞”等极具“瑶族”特点的“瑶族文化”),教师补充。

  1、瑶寨简介(屏幕出现瑶寨风情并配以文字介绍)。

  (盘王节和长鼓舞)

  2、《瑶族舞曲》(作品背景介绍略)

  (二)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1、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

  全曲可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全曲描绘了瑶寨人在节日的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结构为:A+B+A‘三大部分

  (三)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1)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思考: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构成音乐的主要音符为?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教师结合欣赏简单介绍羽调式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1)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思考:主题二与主题一比较有何异同点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主题二由主题衍化而来,在速度、力度方面同第一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

  1)欣赏第二部分主题,提问:与第一部分比较,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令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四)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三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聆听《生命之杯》,能够用热烈、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体会作品的风格。

  2、能够参与欣赏、演唱、律动等实践活动,感受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让音乐充满动感的作用。

  3、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探索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生命之杯》片段,用肢体语言带领学生体验音乐。

  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段欣赏

  1、聆听B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B段。学生跟琴演唱旋律。(加入英文歌词唱一唱)

  2、给B段打节奏。为B段伴奏。

  一组XXXXXXXXX,一组加入手势,同时为B段伴奏。

  3、播放A段,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打节奏感受音乐。

  由关注节奏改为: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就像用生命去拼搏的大力神杯。

  4、间奏、前奏、尾奏这一环节删去

  5、关注力度,完整欣赏AB段。在B段加入手势和节奏。

  1)聆听,关注演奏乐器。

  2)解释什么是前奏、间奏、尾奏,比较聆听,他们的'演奏乐器。

  出示间奏的定义,学生理解,并根据间奏的定义说出前奏和尾奏的定义。分别播放前奏音乐、间奏音乐、尾奏音乐,并给出相应手势,学生在欣赏整体音乐时,听到音乐后做出相应的手势。

  3)出示节奏,律动。

  听前奏音乐,用递进的手势体会前奏音乐的现场效果。

  三、完整欣赏

  1、把体验过的各种手段参与进来。

  2、总结曲式结构。

  这一环节改为:学生整体欣赏歌曲,做出相应手势和律动给教师提示,教师板书,而不应该是教师给学生总结曲式结构。

  四、课堂总结

  每一节的体育盛会,都有一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展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喜爱运动,积极运动。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06-08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05-08

【精品】初中音乐教学设计03-29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5篇02-20

初中音乐课教学设计04-19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15篇02-20

音乐教学设计07-31

音乐教学设计04-18

初中音乐优秀教学设计(精选20篇)04-04

初中音乐《青春舞曲》教学设计(精选10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