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5 13:41: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认识的生字,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3: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神话故事:

  2、听歌曲、猜歌名:

  3、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查字典、质疑问题)

  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课文读的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2、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要求我们学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认字成果好吗?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为什么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难题?

  3、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4、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儿,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5、移山成功了吗?

  学生交流,(齐读第14自然段)

  6、移山遇到困难了吗?如何移山的?

  7、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又应该怎么读呢?

  8、愚公是怎样回答的?都谁来帮忙了?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9、同学们,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灵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

  10、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

  11、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达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教师引读)

  (四)、分析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

  1、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愚公和智叟着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力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2、同学们,愚公挖山不止是精神连玉皇大帝都被感动了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吗?

  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够到达目的地。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六)、用儿歌和感悟结束教学。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

  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 “寡”的写法。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二、反复诵读

  1、学生齐读,教师仔细聆听,以便纠正字音。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范读,边读边强调易错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强化整体感知。

  4、同学之间互评,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朗读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停连等细节。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1、通过阅读课文,快速抢答:

  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板书涉及到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决的?

  2、将以上抢答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明了。

  四、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本文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感知如何选取素材来写作,创作背景有助于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多媒体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个人物,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边交流边书写板书(详见板书)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强化“读”的环节,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尊重、体谅、信任、为他人着想、互敬互爱、不斤斤计较……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读赏析,揣摩景物描写(多媒体展示)

  此环节意在向学生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为文中表现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探讨景物描写的意义所在。请全体女同学用你们柔美、细腻的语气去演绎这美丽的春景。(女生齐读)

  七、把握主旨,写法借鉴(多媒体展示)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此环节请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写作课程做好铺垫。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0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深意。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八、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家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但他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请全体男同学齐读第八自然段,用你们淳厚的嗓音,男子汉的气概去诠释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男生齐读,之后分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深刻含义。

  九、课后作业,感悟亲情(多媒体展示)

  孩子们,对于孝敬长辈,绝不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笔下,更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这堂语文课上,学习语文的精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应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沉甸甸的收获!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方法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归纳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指通豫南

  ⑵对加点粗的解释: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杂然相许

  且焉置土石

  ⑶一词多义: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其: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其妻献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业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辩论,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整个初中阶段的文言通过整理归纳,应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不够主动,这在今后的复习教学中一就要重视学生的文言积累。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①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为愚公唱赞歌。

  ③心中的愚公。

  板书设计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平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十、总结。

  1、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同学们(或各组)的表现(以鼓励为主)。

  十一、作业布置。

  1、有关作业。

  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习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习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2、明确故事寓意

  3、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1、明确故事寓意

  2、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2、“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

  指通豫南()

  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

  ②设计板书:

  苦

  愚

  愚公:利

  移山

  不愚

  公

  理

  移

  山

  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

  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

  孀妻()

  迂()

  曾不能()

  一厝()

  朔东()

  智叟()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9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

  (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应认识的生字。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情感目标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好吗?(歌曲:愚公移山)

  师:听完了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谁的故事吗?(愚公)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王屋、太行)

  师:你说得太好了,说明你们认真倾听了,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

  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

  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

  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

  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字典、工具书、问同桌、问老师)

  师: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多要求我们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识字成果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认读生字

  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

  三、精读课文

  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就是说,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给愚公他们带来了很多困难。

  师: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困难?(生:)

  师: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作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师: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其他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画出来。

  (愚公、子孙、妻子、孩子、智叟)

  愚公:提出并率领子孙们移山

  师:愚公是一个90岁的老人,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

  90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的?(生答)

  师:90岁基本上经历了人的一辈子了,生活经验十分丰富,他提出了移山这件事,他的子孙们同意吗?(同意)你是从哪知道的?(3、4段)

  师:移山的过程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能看出不容易呢?(8、9)

  师:同学想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他们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生答)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生:石头、土块往哪放?)

  师:谁提出来的?(愚公的妻子)

  师:愚公的妻子是怎样说的?(生:读妻子的话)

  师:愚公的妻子是对移山这件事反对吗?(商量、建议)

  师:是的妻子的话体现了她的细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

  师: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心平气和)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老奶奶对老爷爷)又该怎样读呢?(生读)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的?(分角色读)

  师:是啊,只凭着愚公一家人的力量,就要把两座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同学们想,我们现在又现代化的劳动工具,要想移走一座大山容易吗?(不容易)那么愚公一家老小只靠着手提、肩挑就要把大山移走,真是太不容易了,但是“不怕无能就怕无恒”。听到了愚公和他的子孙挖山不止的消息,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都谁来帮忙了?(邻居孩子)

  师:只有邻居孩子一个人吗?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师:大家每天都到山上去和愚公的家人们一起喊着号子进行劳动,刚开始只有愚公一家人,号子应是(嗨哟嗨哟)。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帮忙了,号子声应是(嗨哟嗨哟)。最后人们那坚定地信念,使他们的号子声惊天动地。(嗨哟嗨哟)

  (13)师:多鼓劲的号子声啊,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气壮山河,这声音表达了愚公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也要把山移走的信心和决心。

  (14)师:但是在愚公移山这件事中,有一个人他不仅没有提出参考意见,没有参与到劳动中来,而且对愚公的行为全是否定的态度,他是谁?

  (15)师: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

  (盛气凌人、嘲笑、自以为是)

  师: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活灵活现的再现出来?(生读智叟的话)

  师: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

  (生:读)

  师: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现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

  教师引读。

  (1)是啊,面对着满堂的儿孙,愚公要了却他心中的祈愿,所以他信心十足的告诉智叟:“生:……”

  (2)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移山的信念不改,所以他坚定不移的告诉智叟。生:……

  (3)面对着后人,愚公的精神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所以他有理由斩钉截铁的告诉智叟。生:……

  师:故事的结局怎样呢?山被移走了吗?请同学们齐读(14)段,

  板书:夸娥氏的子孙,移走

  师:这么说愚公还是无能的了,最后还是靠神的力量把山搬走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感动了玉帝)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愚公和智叟这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

  师: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在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就是说大智慧的人好像是很愚蠢,其实他深谋远虑,那些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他,所以才说他很笨,就像是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师:同学们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连玉皇大帝都感动了,“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

  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司汤达的名言与同学们共勉。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司汤达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提出移山

  子孙:同意移山

  孩子:帮助移山

  妻子:提出建议

  智叟:反对移山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3.讲读故事情节,初步体会愚公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词性活用现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二)学习新课

  通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a、“方”七百里(方圆,指面积。这里周围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阳”(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阴”(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削减)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样)

  g、“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执、顽固)

  j、“虽”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词性活用、一词多意、通假字

  a、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b、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3、讲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1)杂然相许

  (2)杂曰。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

  (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4、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

  a、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c、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

  塞(sè) 孀(shuāng) 迂(yū) 龀(chèn) 荷(hè) 叟(sǒu) 箕畚(jī běn) 厝(cuò) 匮(kuì)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表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领着儿孙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精神,他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1)“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4)、一词多义:

  ①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刚刚,方其远出海门。

  ②且:将近,年且九十;况且,且焉置土石。

  ③曾:竟然,曾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坚决,吾义固不杀人。

  ⑤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⑥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焉置土石;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词语活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三、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思考: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明确: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的妻子与智叟所说的话意思相近,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说的话语气较轻,说的是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5、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四、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移山“任务”——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明确: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五、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六、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1、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21、愚公移山

  故事背景——决心移山——驳斥智叟——神话结尾

  ————下定决心、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方: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

  面山:

  惩(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谋:。室,

  汝:

  毕力平险:毕,

  指通豫南:指,

  汉阴:

  杂然相许:杂然,许,

  献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遗男:

  始:

  龀(chèn):

  寒暑易节:。易,。节,

  始一反焉:反,

  四、翻译课文

  1、翻译

  第一遍翻译:

  第二遍翻译:

  五、课堂总结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课文。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

  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

  学生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

  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生讲一讲)

  生:讲故事。(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师相机板书:直插云霄,渤海。)

  (3)师:愚公带领大家是怎样移山的呢,移山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请大家读7—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问题。

  生:读后用文中的话回答问题。(师引导:结合现代社会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对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难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讥与愚公说的话对比,体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品格与定会成功的信念。相机板书:大半年、箩筐、锄头、痴心妄想、风烛残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问:“功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说: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动了玉皇大帝,大家细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玉皇大帝感动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师问:“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难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师板书:持之以恒)

  4.讨论、交流。

  师:“如果玉皇大帝没派两个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移走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谈体会。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请同学们说给大家听,可以举相关的例子,也可以说名人名言。

  生举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的故事,《白色的金盏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顿(英国)

  6.布置作业:

  师:“我发现本文里有至少20个多音字,请同学们找一找,看谁找得多?”

  7.结束:

  师:“请同学们唱一遍《蜗牛与黄鹂鸟》的歌来结束这节课。”

  生:唱。

  六、板书设计:

  直插云霄

  箩筐锄头

  愚公移山 痴心妄想成功(坚持不懈)

  风烛残年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开篇就用孩子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对于这个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这样,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又乘胜追击引入了“蜗牛和蚯蚓”的故事,让学生们初步感觉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来,趁热打铁,引入本课《愚公移山》,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习活动进行起来是学有所导,学有所依。这种学习活动是自主的,是有内驱力的。学生始终带着疑问主动去学,学得有方向,有目标,不但能够清晰了解故事内容,而且能够体悟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最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说起相关故事,如“滴水穿石”,“蜗牛与黄鹂鸟”等等,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最后,以唱《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来结束本课,使本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情景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负担为轻松;氛围营造,使遥远变为现实,使抽象变为形象,使高深变为浅显。只要为人师者勤于钻研,精心设计,操作得当,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真切体味到——“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而不是背负沉重的压力和与痛苦作斗争。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新《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5-0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6-27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06-17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3-3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1-07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06-27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0-1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2-13

愚公移山的教学设计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