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笔者在一乡镇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九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1节内容——圆,圆的概念是中心对称的继续,是后面研究扇形、弧长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索圆的两种定义,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能够从图形中识别。
2、数学思考: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3、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
2、难点:圆的运动式定义方法。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细线、铅笔。
2、学具:圆规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1、如图1,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共同特点。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都有圆,然后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图形。
3、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图形,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以及探究热情。
(二)问题引申,探究圆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如图2,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课件展示画图过程)
2、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通过动画演示,发现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就是圆。
3、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界定:圆: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圆心:固定的端点叫作圆心;半径:线段OA的长度叫作这个圆的半径;圆的表示方法: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4、师生共同归纳: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3)圆的第二定义: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
5、讨论圆中相关元素的定义。
(1)如图3,你能说出弦、直径、弧、半圆的定义吗?
(2)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结果。
(3)教师活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上述概念的严格定义,对于学生的不准确的叙述,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作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作直径;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作圆弧,简称弧;
AB,读作“圆弧AB”或“弧弧的表示方法: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作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作优弧,用三个字母表示,如图3中的 ABC;
。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作劣弧,如图3中的BC
(三)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有什么结果?(课件:车轮;课件:方形车轮)
1、学生活动:学生首先根据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
2、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如图4,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如果做成其他图形,比如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距离地面的距离随着正方形的滚动而改变,因此中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是保持不变,因此不稳定
(四)应用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m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2、师生活动设计: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方法。根据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圆是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所以可以用一条长5m的绳子,将绳子的一端A固定,然后拉紧绳子的另一端B,并绕A在地上转一圈。B所经过的路径就是所要的圆。cm,这棵红杉树平均每年半径增加多少?
4、师生活动设计:首先求出半径,然后除以20即可。
解答:树干的半径是23÷2=11。5(cm)。
平均每年半径增加11。5÷20=0。575(cm)。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圆的两种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作业:请做一个正方形的车轮,体会在车轮滚动的过程中车身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
1、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探讨者。在引导学生观察、画图、发现结论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态的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及车轮原理,激发了兴趣。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略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调查有多种方法。学习调查方法。
2,学习设计调查问卷,学习统计分析数据。
活动过程:
一、确定活动主题:
例如:社会上经常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上课时,我们有一些学生总不爱发言,怎么办?妈妈总让我读书,但应该读什么书好?这些问题和困惑,我们应该去研究它。今天我们提供四个参考主题,并以《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为题展开研究。
1、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
2、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小学生安全问题的'研究;
4、小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
二、活动具体目标:
1、通过以《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为研究主题,达到一个共识就是让学生都来阅读内容健康的课外书,营造读书气氛。
2、通过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相关问题的调查和探究,引发对自身问题的关注。
3、反映调查或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4、能依据研究的结果,自主提出对策。
三、制订调查方案。思考:如何调查?
讨论确定:
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调查对象。
2、设计调查问卷。
3、打印调查问卷。
4、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5、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绘制调查统计图。
6、撰写调查报告。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5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本课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知识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在这里出现"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第七题是用"停车场"的画面展开的,描述了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6辆车正在开进停车场,要解决的是"现有几辆车"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首次接触,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复习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依靠关联词语理清解题思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给出的资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对于捕捉文字信息尚有困难。因此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出形象图外的信息资源,学会解答用比较抽象的文字表示条件和问题的题目。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创设情境,在游戏中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出示图中两为小朋友的对话,理解"又开来了6辆"这话的含义,告诉学生,图上开来的汽车没有画出来,应该根据图上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七、课前准备
课件:停车场情境图,堆雪人图和妈妈儿子对话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 )=11 14-( )=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 )=13 8+( )=15 12-( )=2
5-( )=4 7-( )=1 (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 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 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三)巩固练习新题
出示"堆雪人图",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求口头编出一道应用题。)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对话图",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 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学",大家能够根据图上的意思解答问题了。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你还会做吗?(出示下题)
2、从你们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根据"9+7"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老师、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得好。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游泳。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综合应用“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在探究学习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活动研究,让学生掌握各种储蓄方式的.近期利率及理财方式,初步建立理财观。
数学思考: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解决问题:
通过“争做小小理财师”,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经历设计储蓄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综合与实践的经验,让学生在体验选择存款方式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调查有关定期存款利率,教育储蓄和国债的有关规定及利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复习:本金、利息,利率,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问: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利率知识,请你说: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利率?怎样计算利息?
2、引入课题
问:人们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
把钱存在银行不仅可以支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及个人钱财更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那我们要不要学会合理存款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一次“合理存款”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一次活动,你们可以学会把你们的暂时不用的钱到银行合理地储蓄起来,或帮父母设计合理的存款方式。(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1、让学生看情景图(110页的图)收集信息并发现问题。
(1)认真看110—111页,你收集到了什么信息?
(2)妈妈到银行咨询什么问题?(妈妈说她准备存一万元前给儿子六年后上大学,问怎样存款收益最大?)
2、讨论策略,明确方向。
(1)师:你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为人父母无不望子成龙,对于你们当前的任务是什么?将来上大学的费用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父母需要提前为你作好准备。
(2)请小组合作互相探讨:妈妈说她准备存一万元前给儿子六年后上大学,针对这要求,如果你们是小小的银行职员,该如何工作呢?
(3)汇报想法,预设如下:
①不适合买股票或买基金,因为网上说这种方法太大风险,有时赚很多,有时赔很多。
②活期也不用选择,因为那样利率太低。
③零存整取也可以不用选择,因为妈妈已经有本金了。
④可以整存整取,也可以买国债,还可以买教育储蓄。但要算一算才知道哪种划算。
三、解决问题,展示成果。
1、汇报课前调查到的近期的定期和教育储蓄及国债的利率及有关规定。
(1)人民币定期存款有几年期限?利率是多少?
(2)教育储蓄存款有什么规定?
(3)国债有什么规定?利率是多少?
2、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页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
3、合理分工,选择方案。
汇报不同设计方案如下:
①一年定期存6次;二年定期存3次;三年定期存2次;一年定期存2次+二年定期存2次;一年定期存4次+二年定期存1次;5年定期+1年定期;……。
②3年国债存两次;5存国债+存1年国债;……。
③存3年教育储蓄两次;存6年教育储蓄;……。
④5存国债+1年教育储蓄;存3年国债+3年教育储蓄…
4、小组合作,讨论方案。
请自行选取自己小组认为收益最大的存款方式进行计算。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为了方便计算,在连续存款的方案中,连续存款时仍然只存本金一万元,不包括已经获得的利息)
5、全班交流,确定方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最大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
四、总结活动提高意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后编排的实践活动。教材通过七幅图片和一个表格来诱导学生完成室内粉刷的学习任务。第一幅图明确地提出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内容,就是制定室内粉刷的方案。第二幅引导学生要完成室内粉刷的方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丈量围墙的面积。第三四五幅图和一个表格指导学生如何做市场调查。调查人工工资,调查材料价格和性能。第六幅图是把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总,包括要室内粉刷的面积,人工工资,和材料的多少。第七幅图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最佳方案。
要完成本节课的内容,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在这节课充当的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引导学生如何制定室内粉刷的方案,参与学生一起制定室内粉刷的方案。其次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第三就是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长方形面积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和初步掌握一些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只要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室内粉刷方案设计的。五年级的学生大都有上十岁了,学生有一定的协作能力,也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学生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从能力结构都可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巩固表面积知识,统计知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极积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
3、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市场调查,综合分析,形成决策等过程,来完成室内粉刷的方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巩固有关表面积的知识和统计知识。
2、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测量工具、调查涂料表、人工费调查表等。
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
把全班学生分成每八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实际测量教室粉刷的面积;调查目前市场各种涂料的价格和性能;调查目前市场的人工工资,并做好记录。
2、室内教学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室内粉刷的方案。
3、方案评估
课后把自己设计的方案拿到有关知名人士,和有关单位进行征求意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听歌曲《小小粉刷匠》。插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讨论粉刷工作中的数学问题。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课题:室内粉刷。
师:学校教室需要粉刷,你能想到那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粉刷中的数学问题:
1.粉刷面积有多大?
2.人工费多少元钱?
3.材料费多少元钱?
4.一共要花多少元钱?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看来是对我们的挑战,有信心解决吗?
(三)初探解决方法。
1、粉刷面积。
师:谁能说说怎样计算粉刷面积?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代表小结:要想知道粉刷的面积,我们必须测量粉刷实际的面积。
粉刷面积大约为:(㎡)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谁能总结一下:我们在求粉刷面积的过程中,应用了那些数学知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有没有完全依照公式?(没有)为什么呢?
总结: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估算人工费。
师:据你们了解,人工费应该怎么计算?
学生汇报。
师:我也进行了市场调查,粉刷外墙人工费一般按每平方米元计算。
(课件出示)
这种收费方法还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比较公平、高效。
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再汇报。
课件:(元)
3、估算材料费及总费用。
(1)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涂料。
师:据调查,1kg涂料能刷围墙3~4㎡,我们大约需要买多少kg涂料呢?
学生计算后汇报:÷3.5≈(kg)
师:买涂料时,不能买刚刚好,需要多买一些。因为在耍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浪费,因此,必须多买一些。
(四)深探问题解决方法。
1、课件出示:5种环保型外墙涂料价格表。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看懂了什么信息?
学生介绍涂料。
师:通过这些信息,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每千克涂料多少元等。)
课件出示:单价表格。
2、师:这些问题能帮我们选购涂料吗?(不能。)
问:选购涂料的标准是什么?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师总结:除了单价,还要考虑到涂料的耐用期。如买A种虽便宜,但两年后又要重新粉刷,工人费和材料费加起来,就比其他几种贵多了。同样的年限,B-2比B-1便宜,所以肯定不选B-1。
3、课件出示:4种不同型号的外墙涂料价格表。
①学生代表阐述观点;
师.你们觉得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②统一方案。
分组计算:材料费大约需多少元?
一共要花多少元钱?
平均每年耗费?
4、汇报比较:
(五)确定一种方案。
师:经过交流,我们决定选择种涂料。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神秘礼物,就是这份工程方案,请你们把它补充完整。这就是你们制定的第一份工程方案。
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爱护学校,保护墙面)!
(六)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在解决粉刷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了许多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也需要收集数据,有时需实际测量,有时需调查分析,最后计算出数据。用数据说话是最有说服力的,并能使人信服。这也正是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所在。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
教材分析:
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游戏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杨老师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如做走迷宫游戏时,教师创设了给“数字娃娃”排队的游戏,设计了帮小白兔找家的童话情境;又如,做“对口令”游戏时,设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不同活动层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整节活动课,我注意公平地面向每个学生,提问、交流、奖“数字星”等活动,都尽可能让多一些学生有机会参与,使多数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进行每项活动的用具。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课件展示,“数学乐园”全景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导入:在“数学乐园”里还有很多“数字之星”,待会儿谁最爱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老师就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创设带领学生去“数学乐园”游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以奖励学生“数字之星”这种外显的评价、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
二、展开活动,综合运用。
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0~10各数的认识。
(1)学生说出0~10,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谁能用上面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 说一句话呢?石老师先说一句, “动物园里有1只熊猫,3只小山羊,5只猴子,它们都可爱极了。”
(3)学生说
(4)会用“数字娃娃”说话了,除了在课本上,还在哪儿看到过他们?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10以内各数说一句话,也就是用它们来表示一些物体的数量。这一方面复习了10以内各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5)邀请“数字娃娃”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刚才,“数字娃娃”悄悄告诉我,说他们站的队全乱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其他同学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排一排。
学生摆卡片:(一生上台摆卡片,并说出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他同学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摆数字卡片。)
[设计意图:排队是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利用它的直观有序性引导学生对0~10各数进行排队,使学生能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11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从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讲“小白兔迷路”的故事,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呀?于是,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妈妈,我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到家。”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到了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是怎样走的吗?(学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的童话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格,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兔找家。
(让四生分别在四块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不同路线,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画出小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设计意图:学生“走迷宫”开始的思路是无序的。怎样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的能力呢?这就应在教学中以活动内容为载体,教给学生思考的一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表,使学生看出“1”到“2”有2条路,“2”到“3”有6条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经过“跳一跳”而跃上一个新台阶。]
活动(二):对口令游戏
1、复习数的组成(出示8),老师出一个数,你们出一个数,使这两个数组成8。
2、同样的形式师生互对组成10,之后同学互对组成9。
[对口令游戏方便、快捷、效率高。用这种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台唱戏”,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显得更加和谐、融洽。]
活动(三):送信游戏
请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信封反面有一个数字,请你们把桌面上得数与你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设计意图:将枯燥的10以内加减计算变成有趣的送信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简单的口算,同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活动(四):起立游戏
做“数数排第几”的游戏。
1、游戏之前,请两竖行同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其他同学也数数自己从前数排第几,从后数排第几。
2、师点到从前数第3位同学,从后数第4位同学,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并注意让其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设计意图:起立游戏让学生感到既紧张又轻松,通过数数和思考,每位同学对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前(后)数,自己是第几个;从左(右)数,自己是第几个。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前、后、左、右等空间方向,又区分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活动(五):投掷游戏
“看谁投得多”的游戏:点学生按规则向篮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同学当评判员,用图片表示投进球的数量并贴在黑板上,之后请其他同学当“小记者”,报导几位同学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同学们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投掷游戏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尽管投掷者寥寥无几,但活动让全体学生感到新鲜,每个人都是评判员。就在这看似纯游戏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投进(或未投进)球的个数,并将这些数目用小圆片贴出来进行比较等活动,使学生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个数多少的方法。]
三、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在“数学乐园”里玩的开不开心?在我们玩的游戏中运用了前面所学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数学知识,以后我们学会更多的知识,老师再带大家到“数学乐园”里来玩。
教学反思:教师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愉悦、激奋的教学活动环境,教师不仅用理智上课,还极大地倾注了自己的喜欢和兴趣。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会说出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并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会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会说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此外,通过把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
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思。
[引导性材料]
我们身边经常看到"一模一样"的图形,比如同一版面的记念邮票,同一版面的人民币、用两张纸叠在一起剪出的两张窗花等,请大家举出这类图形的例子。
说明:让学生在举出实际例子以及对所举例子的辨析中获得对全等图形尽可能多的精确的感知。
[教学设计]
问题1:几何中,我们把上述所例举的"一模一样"的图形叫做"全等形",以下是描述全等形的三种不同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是恰当的?(l)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2)大小相等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3)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学生阅读课本第21页,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全等三解形的表示方法。)操作和观察(学生用两块透明塑料片叠合在一起,任意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教师制作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复合投影片演示。)(1)将重合的两块全等三角形塑料片中的一个沿着一边所在的直线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这两个三角形有哪几种不同位置?画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不同位置的组合图形。
(2)图是上述移动过程中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3)将重合的两块三角形塑料片,以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翻折180,请你画出翻折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4)将两块全等的.三角形塑料片拼合成如图中的图形,并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小结]
1.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键是正确识别它们的对应顶点。
2.用全等三变换的方法观察图形,有助于正确、迅速的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全等三角形。
[作业]课本组第2、3、4题。
初中数学实践课教案设计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
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0。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0。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0的和是540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0。结果得540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0,结果得540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0加上3600,结果得5400。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0。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0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口答:
(1)七边形内角和xx
(2)九边形内角和xx
(3)十边形内角和xx
2、抢答: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0,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xx。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四)概括存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
八、教学反思:
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
丰收的果园(教材第74-75页)
课时
第二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数一数、认位置、比一比的知识及加减法的含义。
2、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问题提出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树立数学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师:仔细听,你能听到什么?(播放“摸苹果”的歌曲)
生:秋风姑姑摸苹果。
生:秋风姑姑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
2、揭示课题
师:秋姑姑的本领可真大,不仅摸红了苹果,摸黄了梨,还摸熟了大象伯伯的果园,想去看看吗?我们一起去参观大象伯伯“丰收的果园”。板书课题“丰收的果园”。
二、参观果园,巩固知识
1、出示第一层情境图。电脑出示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走进果园你看到了什么?
生:苹果树,梨树。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娃娃来说说吗?
生:我看见5棵苹果树,4棵梨树。
师:能一个一个数给同桌听吗?
生:同桌互相数数。
2、出示第二层情境图。
师: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大象伯伯的果园丰收了,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忙摘果子,听谁来了?(动画配乐演示小鸟,小猴,小兔跑来了)可爱的小鸟,顽皮的小猴,勤劳的小兔它们在哪儿呢?说给你
同桌听。
学生讨论。
师:谁有勇气说给大家听。
生:小鸟在树上,小兔在树下。
师:顽皮的小猴在哪里?
生:小猴坐在树叉上。
师:谁能说说三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
生:小猴的上面是小鸟,小猴的下面是小兔。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猴在中间,小兔在最下面。
生:小兔的上面是小猴,小猴的`上面是小鸟。
3、出示第三层情境图。
师:勤劳的小动物不仅帮大象伯伯摘果子,还组织了小小运输队,帮大象伯伯把果子运到家里去呢!看它们来了。(动画演示小小运输队推着小车走过来)小组讨论你看到了什么?能用我们学过的前后说说它们的位置吗?
学生说出小动物的前后位置。
三、合作交流,提出问题
1、师:丰收的果园里不仅有香甜的果实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你发现吗?(学生六人小组充分讨论。)
2、师:谁想当小博士上来提问题?(出示博士帽)学生轮流戴着博士帽提问,其他学生解答。
3、师:小朋友动动小脑袋就解决了这么多数学问题,想不想动动你的小手呢?伸出左手,伸出右手,听音乐摸耳朵。
学生跟着音乐做课间操。
4、师:大象伯伯的家在大路的左边,小小运输队应该把水果往哪边运呢?往梨树那边运。应该往苹果树那边运。
5、师:有的说“往梨树那边运”,有的说“往苹果树那边运”,到底哪种意见对呢?谁有好办法证实自己的观点?小组商量商量。我们小组的办法是和小小运输队的小动物站一个方向(师示意上讲台),瞧!我的左手在这边,所以梨树这边是左边!
四、联系实际,全课总结
1、师:在美丽的秋天,大象伯伯有了很大的收获,小朋友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2、师:我们的大教室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学生交流汇报)
3、师:只要你爱动脑,会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的数学知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家里的数学知识说给你爸爸妈妈听好吗?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篇13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感兴趣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使学生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去动手操作、解决简单的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
一、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为考试而教数学、学数学,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象,强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强调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数学意识,强化实践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
好动、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绝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生活,甚至是来自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这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发现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加以解决。
3、便于学生心理和谐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思维就敏捷,记忆力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学生处在一种消极、被动状态,学习劲头就不足,注意力分散,反应缓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正是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心理发展要求,使他们一直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旦教学所提供的材料和数字问题能触及到学生心灵深处,学生就会迸发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成功感不断的得到强化。
二、学生分析
我们班学生由中年级进入高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动脑不够灵活,思维比较怠慢,但大多数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只是,缺乏目的性、科学性、方法性。总体来看,学生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还处于雏形,老师们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三、活动要求
1、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开展数学小课题的策略研究。如何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定的研究专题,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指导学生围绕专题去观察、调查、收集材料、探讨问题,然后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数学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增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研究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获得更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案例,开发小学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资源。
四、预期达到的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初步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
五、活动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研究制定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具体策略,构建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并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实施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既指导和带动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又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4、个案研究法。本课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将选取一些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六、预期成果
1、形成有形的研究案例和研究成果(资料)。
2、初步形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评价标准。
3、搜集整理适合本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资料,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以实现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研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11-04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03-14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7篇)11-05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7篇11-05
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11-0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23篇)04-12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08-18
初中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