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08 17:20: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生:伯牙和钟子期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你们能用文中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告诉大家吗?(指名生用答,可以用书中词句答,可用自己的话答)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三、品味语言、感受知音

  1.体会琴声:

  师:课文开篇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句子)

  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那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可以形象感受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呢?

  2.指答,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巍峨高耸)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峨峨”。

  请你读读。谁再读?(指名读出山的高耸)

  b.师:伯牙志在流水,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宽广、波涛汹涌)

  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洋洋”。

  c.师:江河在古文中是有特指的,指什么?(长江和黄河)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江,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这个“洋洋”让你想到什么词?

  读句子,读出江河的宽广。(指名读)

  d.还能从哪些词中读出钟子期的善听?(善哉)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呢?(好、妙)

  e.师:好啊!妙啊!在古文里就是“善哉”,谁来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指生读)

  f.师:“善哉——”一延长,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3.体会心声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现“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指答)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理解“所念”。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的意思相同?(生:“志”。)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那么必得之的“必”呢?

  师:是的,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无论你伯牙弹奏什么,我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的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钟子期必得之的是什么?仅仅是听懂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琴声里的什么?(心声、志向、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出示句子:“峨峨兮若泰山”齐读)

  什么样的胸怀?(出示句子:“洋洋兮若江河”齐读)

  4.体会知音

  师:知道吗?老师查过资料,伯牙虽被誉为琴仙,许多人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但他们却不能真正体会到伯牙倾注在琴声的志向与情怀。(出示补充资料)

  (屏幕上出示一段文字:伯牙当时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设下宴席,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可是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1)生默读。

  师: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指多名生说)

  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引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引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因觉得自己的琴声难觅开知音,所以他便离了宫廷,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屏幕出示文字: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汉阳江口,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突听有人在旁说:“好啊!这琴声中仿佛有泰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那人又说:“妙啊!这琴声就像那无尽的江河水在流淌。”说这话的人就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樵夫。)

  (2)生默读。

  师:是啊,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寂寞与孤独,可就在此时,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的心情又如何?(欣喜若狂)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对钟子期说呢?

  (3)出示小练笔: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播放音乐《知音》,学生练笔。

  (4)交流:(多名生)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汤问》中这样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好啊好啊,相信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两个人之见的默契,用一个成语,就叫什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小结:琴声也懂,心情也懂,情怀也懂,志向也懂。这样心有灵犀,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志、念、心,知音)

  (5)合作读书

  师:此时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课文。(出示课文,用不同颜色表示,师生对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课文语言有什么特点?(相对应)是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子期一个鼓一个听,那是何等幸福,何等的心有灵犀呀!

  5.绝弦祭知音

  (1)师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他来时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出示:子期死,配悲伤音乐,多名生和着音乐读“子期死”)

  (2)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对伯牙意味着什么?

  从此,还有人能知我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念吗?(擦去板书:念)

  还有人能知我心吗?(擦去板书:心)

  师:子期的死,意味着伯牙又再次失去了——知音。(擦去板书:知音)

  于是,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一分半钟后,琴声戛然而止……)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

  (3)是啊,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的是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望啊!子期死,读——

  (4)再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引用,加上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出情境,旨在丰厚古文的内容,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朋友的真情,知音的难觅。〕

  五、朗朗诵读、怀念知音

  1.师: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古书中记载,伯牙绝弦后还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

  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所写的诗歌。教师深情范读。生齐读。

  2.总结: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世上却留下《高山流水》之绝唱,留下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千古绝唱,齐读全文。

  3.感情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志、念、心

  伯牙钟子期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善鼓琴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板书:所念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板书:死绝弦)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3.对话伯牙。你是怎么看待伯牙这一举动的,怎样评价俞、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4.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们重新谱的也一样精彩。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在传唱这个故事中结束这堂课吧(配乐、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伯牙绝弦

  俞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2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1-30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02-28

伯牙绝弦的教学设计02-20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9-17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7-0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2-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2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2-17